?

高中新聞作品閱讀教學有效途徑的探索

2024-05-08 11:33朱佩琳
師道·教研 2024年4期
關鍵詞:閱讀教學探究材料

朱佩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新聞作品的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高中統編教材共選錄了七篇新聞作品??梢?,新聞作品作為實用類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新聞作品教學現狀卻不盡人意。一些學生認為新聞作品枯燥,對新聞缺乏興趣,不了解學習新聞作品對提高語文能力的作用,他們信息篩選概括能力不強,評析能力有限,閱讀能力不高。而教師大多壓縮新聞作品的教學時間,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缺少對新聞實踐活動的指導等新的嘗試。因此,教師要不斷探索新聞作品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激發學生閱讀新聞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新聞素養和語文水平。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聞作品不像小說情節曲折,不像議論文展現邏輯的力量,也不像散文那樣文采飛揚,它用樸實的語言客觀、直接地陳述當前的社會現象,百姓生活,國內外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事件,并在其中蘊含著新聞工作者的觀點態度。高中統編教材所選的新聞作品大多數是過去的人、事,與00后的學生有相當大的時代差和距離感,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調動體驗、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可由生活現象、熱點新聞導入。如學習《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時,對比普通勞動者和以匠心鑄“機”心的洪家光,由討論工匠精神導入新聞評論的學習;也可以播放相關的新聞圖片、觀看視頻,調動學生的感官和體驗,將學生迅速帶入學習。

二、篩選賞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閱讀實用類文本,能準確、迅速地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對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評判?!苯虒W新聞作品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篩選并提取信息,理清新聞事件,區分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分清新聞事實與作者的觀點、態度,品味新聞細節,辨析新聞的傾向性,把握新聞作品的創作意圖和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力,關注嚴肅、主流新聞的深層價值,感受新聞作品作為一種宣傳和輿論戰工具所產生的重大價值。

如學習必修課本中《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等三篇人物通訊時,既可通過表格、編寫人物檔案等活動,梳理袁隆平等三位杰出勞動者的事跡,更要體會新聞工作者如何在平凡事跡中展示勞動者高尚的精神品質,如何運用評價來鼓舞千千萬萬普通的勞動者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建功立業,書寫人生的輝煌。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賞析新聞的語言,感受新聞作品的價值觀。如《別了,“不列顛尼亞”》文末“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意蘊深刻,當年英國殖民者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從海上黯然落寞地離去,充滿著對英國殖民者的嘲諷,中國人民勝利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三、比較探究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痹谛侣勛髌烽喿x教學時,采用比較探究的方法,將不同的作品進行比較,剖析差異,能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進入主動學習,獲得深層次閱讀的感悟。

比較探究的角度多樣,應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選擇恰當的比較角度,如比較新聞的標題、新聞的材料等,找到教學的落腳點?!秳e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體現了消息和人物通訊這兩種新聞體裁的不同特點,且兩篇文章的材料選用上各有特色。教學兩篇課文時,可以進行比較閱讀教學。

1.比較探究新聞作品的標題

《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標題有何含義?試從字面意義、深層意義、手法等角度分析這篇作品的獨到之處?!犊h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標題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學生結合課文,比較探究得出:殖民結束,香港回歸;焦裕祿有著一心為民的精神品質;兩個標題都技巧地概括了新聞的主要內容,簡潔醒目,符合新聞的結構特點,學生從中也獲得了擬寫新聞標題的啟示。

2.比較探究新聞作品的選材、組材、用材

兩篇文章是分別誕生于改革開放新時期和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新聞作品,表現了祖國統一大業不可阻擋的趨勢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員干部的光輝事跡,表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實現的堅定信念。而兩文在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和運用材料上各有特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①兩篇文章在選擇材料、體現主題上有何特點?②報道香港回歸可寫的內容很多,但《別了,“不列顛尼亞”》第4段中介紹了港督府的歷史變遷。這似乎與中心事件關系不大,文中類似的“閑筆”可以刪去嗎?《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何選用這些事跡?請結合課文和補充背景思考,發表你的看法。③兩篇文章如何有序地組織眾多、交織的材料?又是如何運用材料表達情感以及表現人物形象的?在比較閱讀中,學生思考文章內容、謀篇布局、語言等,并意識到寫好新聞既要觀察與思考生活,積累體驗,也要善于選材、組材、用材。

四、強化實踐

新聞作品屬于實用類文本,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用性,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就新聞而教新聞”。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應當將新聞作品的閱讀和寫作活動相結合,在實踐活動中,鞏固、運用、并深化閱讀所學,以此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教學新聞作品時,可設置學習情境,將學習情境與學習任務相融合。如設置讓學生閱讀新聞作品,完成籃球賽等賽事的新聞報道或人物通訊寫作的任務。為完成新聞寫作,學生會尋找“支架”,主動閱讀有關新聞采訪的知識,了解新聞作品的寫法、材料的選擇與運用等方面的知識,討論并分配采訪任務,并投身到學?;@球賽、田徑運動會的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仔細觀察與思考,積累體驗。這樣,學生在活動中學,激發興趣,又驅動學習,最終完成籃球賽等賽事的新聞報道或人物通訊寫作,并通過班刊、校報、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來展示。教師還可設計其他讀寫實踐活動,如從課文中選取袁隆平的事跡,寫作議論文段,論證“實踐是發現真理的途徑”“成功者應勇于挑戰權威”等觀點;又如給新聞人物寫頒獎詞,給新聞作品寫推薦理由,關注社會熱點,寫新聞時評等。

總之,要改變新聞作品教學的現狀,教師可以在新聞作品閱讀教學中,通過激發興趣、篩選賞析、比較探究和強化實踐的有效途徑,提高學生的新聞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新聞作品閱讀和寫作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責任編輯? 李少杰

猜你喜歡
閱讀教學探究材料
一道探究題的解法及應用
土木工程材料的認識和應用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
新材料贏得新未來
探究式學習在國外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及思考
最美材料人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材料
談高中研究性閱讀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