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徒然草》中的無常觀

2024-05-09 10:42曾欣雨
文化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吉田藤原老莊

曾欣雨

《徒然草》由日本中世作家吉田兼好所著,全書由二四三段構成,成書時間大約在1330—1331年間。該書與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和鴨長明的《方丈記》并稱為“日本三大隨筆文學”。該書的作者吉田兼好生活在日本的鐮倉時代末期至南北朝時期,精通儒家、佛教及老莊的學問,是著名的歌人、隨筆家、古典學者、書法家,在出家以前與頓阿、凈弁、慶云三人一道被稱為“和歌四天王”。其本名為卜部兼好,出家后被稱為兼好法師?!锻饺徊荨返膬热萆婕白匀?、人事、藝能、有職故實(1)有職故實,也叫有識故實,意為做事必問遺訓,而取其對者之意,即日本歷代朝廷公家、武家的法令、儀式、裝束、制度、官職、風俗、習慣的先例及其出處的研究。有職故實的研究者叫作有識者。等極其豐富的方面,但是也可以說在精神上該書基本上是立足于佛教的無常觀。

無常本是佛教用語,所謂諸行無常,是指所有事物都處在不停地變化之中的,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西尾實已經指出,《徒然草》中的無常觀經歷了從詠嘆的無常觀向自覺的無常觀的轉變(《徒然草與現代》,1938年10月號)[1]1。并且,西尾實進一步指出,《徒然草》以第三〇段為界,可以分為兩部,第三〇段以前的內容充滿了詠嘆的無常觀,而第三〇段以后的內容則向世人展現了作者的自覺的無常觀。本文將基于西尾實的觀點對《徒然草》中的無常觀進行簡要的分析,并試圖尋找出書中充滿無常觀以及作者發生無常觀的轉變的原因。接下來,本文將簡要地探討一下《徒然草》中的詠嘆的無常觀和自覺的無常觀。

一、詠嘆的無常觀與自覺的無常觀

《徒然草》的第三〇段及之前的內容,主要是作者悲嘆虛無縹緲的人生,充滿了感傷的情緒,所以被稱為詠嘆的無常觀。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受到了佛教無常觀的深刻影響。例如,在第二五段中,從“飛鳥川の淵瀬常ならぬ世にしあれば、時移り事去り、楽しび·悲しび行きかひて、はなやかなりしあたりも人住まぬ野らとなり、変らぬ住家は人あらたまりぬ”[1]2(就像飛鳥川的深水一樣,世界是變化無常的。就連曾經鼎盛時期的宅邸也變成了荒野,原本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發生了變化)[2]開始,作者借助在飛鳥川發生的巨大變遷,將不斷變化的事物比作河流的流淌,以此來描述世事無常的狀態。在這里,原本的“はなやかなりしあたり”(曾經鼎盛時期的豪華宅邸)淪為“人住まぬ野ら”(無人的荒野),“変らぬ住家”(原本一直有人居住的房屋)也成為了“人あらたまりぬ”(無人居住),其中可見作者當時存在著對事物滅亡的悲傷和懷舊的傾向。并且,第二六段將瞬息萬變的人心比喻成隨風飄落的花朵,為人們心中的無常而感傷。在第一九段中,在描述四季的變化時,作者的心情也隨著四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特別是進入秋季以后,草木凋零,作者亦覺傷感,在夜晚沒有心情觀賞風景。從以上所舉的例句中讀者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詠嘆的無常觀的氛圍,充滿感傷的情緒。

從《徒然草》的第三〇段以后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在感受無常帶來的生活的苦惱的同時,作者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重新審視無常,客觀地面對它。這種無常觀被西尾實稱為自覺的無常觀。例如,第三八段的前三個段落分別否定了金錢、地位和名聲,其理由是金錢是招害之源,名聲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這里,吉田兼好以無常之理來闡述名利的無益,在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一種相對克制的感情,相當冷靜理性的態度。在這一部分中,吉田兼好對于無常之事不僅僅停留在詠嘆的層面,而是越發積極地去面對,去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此外,兼好在第一三七段的開頭還說“花はさかりに、月はくまなきをのみ見るものかは”[1]3(花只看盛開的時候,月只看沒有云的時候嗎?)一改以往對花謝月落等頹廢景色的感傷,展現出了作者豁達的心境。接下來,作者描繪了人們賞花、觀看賀茂祭的場面,倡導冷靜觀照的態度。在第一五五段中,吉田兼好認為患病、生育、死亡這三件事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這些事情就像是四季的順序,結果是既定的,但不知何時發生,想要預測死期何時來臨是不可能的[3]。在這些敘述中幾乎感受不到作者之前的對世事變幻不測的傷感,作為讀者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理智和達觀的生活態度。

二、作者產生無常觀的主要原因

首先,無常觀的產生與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锻饺徊荨返淖髡呒锛婧蒙钤谌毡镜溺爞}時代末期到南北朝時期,他親身經歷了當時劇烈的時代變遷。這一時期,日本陷入戰亂的泥潭,從平安時代以來一直為人們所信奉的價值觀在慢慢地崩壞;再加上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老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興的武士階級憑借實力試圖掌握統治權,貴族處在沒落之中,在逐步地失去自己的權勢。

其次,與佛教在當時日本的廣泛傳播有關。佛教大約于公元6世紀傳入日本后,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到吉田兼好所生活的年代,已經發展出了包括以法然代表的凈土宗、以親鸞為代表的凈土真宗等等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鐮倉佛教[4]。這些佛教的教派,不僅在當時日本的上層貴族之間傳播,在廣大中下層民眾中間也廣為傳播。再加上連年的戰亂,佛教的末法思想(2)所謂末法是關于佛教歷史的觀念,在釋迦牟尼辭世之后(佛滅之后),相繼出現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正法之世有的說是五百年,有的說是一千年;像法之世為一千年,之后就一直是末法之世。在平安時代末期,天災地變以及瘟疫流行,進而發生內亂,當時的人們認為已經進入末世,只好向阿彌陀佛求得一點救贖。也在當時的民眾中間四處傳播。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作為下層貴族的吉田兼好自然就籠罩在無常的氛圍中。他親眼目睹了一場場災難的發生,深知自己無法改變當時的現狀。結果,吉田兼好大概在30歲就出家了。因此,《徒然草》中充滿無常觀也是情理之中的。特別是第三〇段及之前的部分,讓人強烈感受到了悲嘆無常之痛的情緒。

三、作者無常觀發生轉變的主要原因

在眾多專家看來,《徒然草》中經常能看到禪宗、老莊思想和儒家道德觀念等中國文化的影子。這些思想經常能夠在第三〇段以后的字里行間中找到。

例如,學者西田正好認為,兼好的無常觀所體現的達觀性,是由“禪的悟道精神所支撐”的,他對世事無常的冷靜觀照,反映了“禪僧清澄的‘無心’境界”[1]5。

除此之外,老莊的思想在《徒然草》中亦有所表現。在書中的第一三七段中,吉田兼好借用觀看賀茂祭這一活動來展開自己的論述,告誡世人不能對所有事物都要求圓滿,圓滿之后必定會是不圓滿。這里可以看到老莊的“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5]122的思想。此外,在書中的第三八段、第七五段、第八三段、第一五五段、第一六五段也引用了一些老莊的著述。由此可見作者深受老莊思想的熏陶。

《徒然草》中也有儒家學說的身影。在書中的第八三段中,作者贊美了西園寺公衡和藤原實泰這兩位大人物,他們中一位官居左大臣(3)左大臣是日本古代律令制時代最高的常設官職,是太政官的長官,相當于正、從二位。,在將要擔任太政大臣(4)太政大臣,日本古代律令制度下的官位,位居太政官四大長官(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內大臣),與左大臣、右大臣并稱“三公”,唐名相國,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二年至八年(758—764)一度改名為“太師”。的時候辭官;另一位也不想久居高官之位,曾兩次辭官。像這樣并沒有達到巔峰的且在一般人看來不完美的人生,在作者看來是最好的。作者引用了《史記》中的“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常數”[5]123和《周易》中的“亢龍有悔”[5]123這兩句話來作為自己所持有的觀點的論據。

在筆者看來,吉田兼好博學多識,既然熟悉儒、佛、老莊之學,自然會受到禪宗、老莊思想、儒家等中國文化的影響。在儒家、老莊、禪宗等中國文化的影響下,作者的無常觀漸漸地發生了轉變。比起一味地哀嘆物是人非,感傷人生的無常不定,作者開始積極地面對世事的無常,在無常中體味人生??梢哉f,這是作者由詠嘆的無常觀轉變為自覺的無常觀的主要原因。

四、與《方丈記》中的無常觀的對照

《方丈記》的作者鴨長明生活在鐮倉時代的前期,比吉田兼好生活的年代早了大約一百年。這一時期也是日本歷史上比較動蕩的時期,在經歷了保元之亂(5)是平安時代末期由于皇位繼承問題和攝關家內訌,于保元元年(1156年)7月于平安京(即現在的京都)爆發的一場政變。政變導致了后白河天皇方與崇德上皇方的武力沖突,最終崇德上皇一方戰敗。保元之亂成為了之后延續約700年的武家政權建立的契機之一。和平治之亂(6)指平治元年(1159)十二月發生的內亂,起因于藤原通憲與藤原信賴、源義朝與平清盛的勢力之爭。藤原信賴與源義朝、藤原通憲與平清盛分別聯手展開了斗爭。結果源氏敗于平氏,藤原信賴被斬首,源義朝被長田忠致所殺。以后,貴族勢力逐步地減弱,漸漸失去對政權的掌控,而武士階級的勢力不斷增強。在這一背景下,鴨長明本人也見證了許多災難的發生。而《方丈記》是鴨長明于58歲時創作的作品,該書主要記載了鴨長明對于自己所生活的年代的災難的記錄以及作者本人在隱居生活中的一些思考。

《方丈記》中全篇亦可見無常觀的身影。比如鴨長明把人和住處有關變化的無常狀態比作牽?;?。露水從花朵上滴落,花朵雖還在綻放,但是花朵最終還是會凋落。有時候花朵凋落了但露水還在,即使如此露水也無法堅持到傍晚。從以上的論述中讀者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對于無常的哀嘆與悲涼。此外,鴨長明還在書中記載了1177年的火災、1180年的龍卷風、發生于養和年間的饑荒和1185年的大地震等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在對這一系列災害的描述之中讀者可以深切地體會鴨長明對世事無常的悲觀情緒,讀出作者對生活采取的逃避的態度,以及在《方丈記》字里行間表現出的消極的厭世的心態。

《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雖然生活的年代比鴨長明晚,但是也經歷了一系列的動蕩,可以說二人的人生經歷有著相似之處。并且如上所述,《徒然草》中也透露著無常觀的思想,特別是第三〇段及之前的部分所流露出的無常觀是較為消極的。但是,相較于《方丈記》,《徒然草》的第三〇段以后的無常觀即自覺的無常觀則充滿了積極的色彩,吉田兼好在面對世事無常的同時,不再像之前一樣只是一味地嘆息和哀傷,而是選擇用達觀的心態去對待這些無常,認真地感悟人生??梢哉f,相較于鴨長明的《方丈記》,吉田兼好《徒然草》在如何面對人生無常的態度上有了較大的進步。

五、結論

《徒然草》中無常觀的影子隨處可見。書中第三〇段及之前的部分的詠嘆的無常觀表現為對世事變遷的感傷,充滿了消極的色彩,這種無常觀主要受到了佛教無常觀的影響。而第三〇段之后的自覺的無常觀則表現為作者以積極的態度重新審視無常,冷靜地面對生活中的無常?!锻饺徊荨分袕浡臒o常觀與作者吉田兼好所生活的動蕩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經歷都有著緊密的聯系。由此可見,在戰亂等動蕩不安的時代,無常觀更容易在社會各階層中廣泛地流傳開來。并且,吉田兼好關于無常觀的思想轉變與中國的儒家、老莊、禪宗的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系。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知《徒然草》中既蘊含佛家的思想,又有著儒家、老莊等中國古典學說的影子。另外,通過與《方丈記》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相較于《方丈記》中處處彌漫的鴨長明的較為消極的逃避厭世的心態,《徒然草》的后半部分表現出了吉田兼好較為積極的生活態度,這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里也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雖然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不像吉田兼好及鴨長明所處的年代那樣動蕩不安,但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許多人生路上的坎坷。當我們在因為這些坎坷而焦慮、苦惱的時候,不妨讀一讀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看一看古人是如何面對這些人生中的坎坷和挫折的,好好地學習一下他那自覺的無常觀即明知世事無常,卻積極地審視無常,達觀地面對生活的心態吧。畢竟,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改變我們所生活的大環境,只能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地面對生活,充實地度過屬于自己的每一天。

再者,由于筆者本人的能力有限,對于《徒然草》中的詠嘆的無常觀與自覺的無常觀的分析、作者的無常觀發生轉變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以及與《方丈記》中的無常觀的對比這三個方面可能存在許多不足甚至片面之處,誠懇希望廣大讀者能提出意見和建議,以彌補這方面研究的不足之處。

猜你喜歡
吉田藤原老莊
大師道
給我盯住他
不想被喂“狗糧”,日本姑娘發明分手通知燈
不想被喂“狗糧”,日本姑娘發明分手通知燈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日本:用無人機“上菜”
戀愛之真味
謊言
跳動的章魚
英勇不屈的“劉老莊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