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三個務必”對加強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2024-05-09 18:00孫新紅王林山
齊魯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三個務必斗爭馬克思主義

孫新紅 王林山

(山東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盵1]這“三個務必”立足現實,符合民心所向,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深入探討,是對全面從嚴治黨管黨的成果凝煉。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萬眾一心、攻堅克難。在改革創新中,青年學生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教師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方面責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1]。思政課教師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尤其師德師風建設,關系到自身政治素養與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問題,關系到立德樹人的成效問題,關系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問題,因此用“三個務必”的引領、 涵育、激勵價值加強思政課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引領思政課教師筑牢思想之基

(一)引領思政課教師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盵2]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擔負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晚清以降,眾多仁人志士為富民強國奔走吶喊,多種主義和黨派輪番上場但均以失敗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帶領中國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穩步前進,這一切都歸根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行”。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3]8。作為思政課教師,必須是馬克思主義的忠誠捍衛者、守護者和宣傳者,因為思政課在實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面前具有其他課程無法取代的作用,思政課教師戰斗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沿,是保證青少年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的中堅力量。

當前“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2],甚至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無用論”一度甚囂塵上。有些人認為產生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已經過時,看不到資本主義無力解決其自身固有的矛盾。有些人把馬克思主義看作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看不到后繼者對此學說的運用、豐富和發展?;闹嚨摹斑^時論”和“無用論”都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知半解,以“半瓶子醋”的姿態詆毀馬克思主義,殊不知“只要資本主義制度還存在一天,馬克思主義就不會消亡”[4]7?!霸隈R言馬、在馬信馬、在馬行馬”是思政課教師的責任與本分,更是思政課教師的初心和使命,要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思政課教師必須坐下來、靜下心、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學懂弄通、系統掌握、準確領悟,切忌“紙上談兵”“虛談廢務”,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武裝自己,做到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做到種好責任田,上好思政課。高校思政課擔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務,思政課教師應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魂脈,牢記初心使命,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反省自身是否向著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忠實踐行者而奮進,是否做到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否切實扛起鑄魂育人的職責,積極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去,以此鼓勵、激勵自己堅決捍衛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二)引領思政課教師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保ā稏|周列國志·第十三回》)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缺鈣”,人就會得“軟骨病”。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價值多元多變的當今社會,機遇與挑戰并存,思政課教師要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方法,切實承擔起教育者的社會責任,向學生闡明美與丑、是與非、善與惡,提升學生是非辨別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思政課教師還必須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向學生的內心傳遞力量、思想和理性,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用實際行動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所謂“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思政課教師除了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外,還應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因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始終是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黨。這個理想信念,就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5]522。正是這一奠基于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遠大理想,激勵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大歷史時期,為共產主義信仰拋頭顱、灑熱血,無數革命烈士為守護自己的信仰付出寶貴的生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正是由于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堅定和守護,才使新中國完成從一窮二白到繁榮發展的重大轉變,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所有成績的背后均彰顯了共產黨人為實現最高理想無私忘我的崇高精神。思政課教師應深刻認識到革命先輩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實現付出的巨大犧牲,應深入領悟“兩個結合”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奪取的偉大勝利,牢固樹立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奮斗終生的理想信念。

(三)引領思政課教師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綿延5000 多年沒有被中斷的文明,相較于被中斷或被同化的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這一突出的連續性,綿延不斷流傳至今,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件亙古未有的人間奇跡,不但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與價值優勢,向世界展現了獨特的價值與魅力,更滋養了我們內心深處的自豪與自信。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雖有短暫的格局和分裂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演進的主旋律。我們黨更是睿智地提出用“人民監督”和“自我革命”兩個答案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怪圈,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時刻反省自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進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行”的深刻認識與體悟。將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思政課程,不僅優化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指向,還需教師豐富和拓展思政理論課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

十八大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披荊斬棘、爬坡過坎,帶領我們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通過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思政課教師應時刻牢記,沒有老一輩共產黨員的付出,中華民族就不能從水深火熱中掙脫出來,建立新中國;沒有黨的領導,我們就不能干出今天的成績,就不能“圓夢”。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用黨的初心使命堅定信念,進一步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經過艱辛地探索,才找到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正確道路。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奮斗中,思政課教師更應認識到重任在肩,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擁護“兩個確立”,不斷增強對黨的信任和信心,進一步堅定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路線,緊緊圍繞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思政課教師要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還應對中國式現代化有深刻的學習和充分的把握,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1]。這不僅是確保黨和國家永續發展的政治要求,也是將青年學生培養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之時代新人的強大教育力量。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理論思政與實踐思政相融合、課堂思政與日常思政相融合的保障促進體制機制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點要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堅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用深厚的理論知識影響、感召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老師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感悟和領會。其次,思政課教師在對中國式現代化悟“道”的過程中,還應培養自身的大歷史觀。在“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這一現實實踐問題的基礎上,要拓展視野充分了解、學習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5000 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以及“四史”等史料資源,才能充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意義。第三,思政課教師要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的真信、真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攻堅克難的精神和勇氣,每個人都應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添磚加瓦、貢獻力量。具體到思政課教師,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思政課中講深講透講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引導學生悟懂悟透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引領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躬身力行參與到這項偉業中。

二、以“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涵育思政課教師高尚精神品格

(一)涵育思政課教師以德立身的品格

“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體現了共產黨人以一貫之的憂患意識和政治本色。作為新時代思政課教師,“謙虛謹慎”更是為人的底色,尤其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的信息化時代,務必本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謙虛謹慎態度,上好每次課,解答好學生的每個問題。所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思政課教師不但肩負著傳播知識和真理的使命,更擔負著塑造靈魂和傳播思想的時代重任,是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種子的“經師”和“人師”。所謂“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6],此“道”就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政課教師要明此“道”,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定“四個自信”,才能夯實信此“道”,進而傳此“道”,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政課教師要更好地做到明道、信道、傳道,自身就必須受教育,教育的首要問題就是德性教育?!皣鵁o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高才能身正,身正才能為范,才能成為厚德之師,才能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暗滦?,謂性至誠者也”(《禮記·中庸》),樹人必先立德,思政課教師應以德立身、澤己及人。面對曝光的反面典型,思政課教師應堅守行為規范,不踏行為底線,加強自身修養,追求高尚,摒棄俗敗。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墩撜Z·子路》)“師者,人之模范也”(《揚子法言·學行卷第一》),若要育人,必要律己,思政課的特殊性決定了思政課教師必須在道德上率先垂范。思政課教師要養成三大氣節。一是堅持一身正氣和君子人格的骨氣。所謂“君子喻于義”(《論語·里仁》)、“君子坦蕩蕩”(《論語·述而》)、“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的君子人格,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弘揚正氣和正義的必備素養之一;二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傲氣”(實為傲骨)。所謂“一身傲骨,兩袖清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思政課教師要在金錢、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較量中把握住自己,切勿在是非、善惡、義利等方面出現偏差,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三是堅持道德底線,不越紅線的底氣。所謂“無欲則剛”,欲望過多就會前瞻后顧、束手束腳,思政課教師要對照教育部印發的“十項準則”中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檢視自己的行為,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論語·憲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更要“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更要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警醒自己,這也是儒家強調“修己”(《論語·憲問》)的功夫。

(二) 涵育思政課教師以德立學的品質

古人云:“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L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保ā肚f子·逍遙游》)思政課教師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到“真信、真行”,就得下苦功夫“真學”,求“真”學問,必須刻苦鉆研學問、厚積知識儲備、夯實知識功底,以扎實學識支撐高水平科研和教學。尤其在信息時代,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勝任教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還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不僅要做知識型老師,還應做智慧型老師,不僅做學生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鑄魂者,更要做到授人以漁,能夠在學習、處世、生活等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

孔子對弟子的教育始終將“德”放在首位,倡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教育教學思想。教師的行為品德不但影響自身,也更容易影響學生的一生,所謂“ 師者,人之模范也?!保ā稉P子法言·學行卷第一》)而思政課的師德規范對學生的三觀影響尤其重要,所謂“有德無才,其才可用;有才無德,其才難用?!保ā顿Y治通鑒》)要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思政課教師應從培養學生科學的三觀入手,而培養教師自身以德立學的優秀品質則是關鍵。首先,應秉持謙虛謹慎的態度積極追求知識的積累和學識的積淀,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尤其伴隨數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數據傳播呈現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信息量大等特點,鑒于學生接受的信息量更大、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時效性更強的現狀,思政課教師絕不能滿足于書本知識,應通過新科技手段關注熱點、焦點問題,與時俱進,下苦功夫求真學問,厚積知識儲備,才能做到行為示范。其次,提升學術道德自律的新境界是思政課教師以德立學的根本保障,恪守學術道德、遵守學術規范、踐行學術誠信是思政課教師教學科研的基本道德規范。所謂“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洞呵飿b梁傳》有云:“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笨鬃右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學術誠信是思政課教師的道德根基、人格底蘊、立身之本,更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的真實寫照。再者,應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重要穩定器,其三個層面與傳統文化中“修、齊、治”一脈相承,是凝聚意志和力量的精神紐帶。思政課教師應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教書育人的榮譽感,自覺將自身的價值觀融入核心價值觀中,達到以德施教,以德育人的目的。

(三)涵育思政課教師以德施教的品行

古語云:“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保ā吨焖此衽d》)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教師。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教師的第一身份是老師,第一工作是教書,第一責任是上課。所謂“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說文解字》),課堂教學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是知識傳承的主渠道,是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和培育正確三觀的主要途徑。所謂“蒙以養正,圣功也”(《周易·彖上》),傳授青年學生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至關重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是一門“學問”,既是知識體系,又是價值觀念;既是一門學科,又是意識形態;既能助人堅定理想信念,又能助人明是非、辨真理。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應“抓住事物的根本”,貼近學生實際,將思政課講活、講透,真正入腦入心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人生大課。

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中,立德,首先要立師德;樹人,首先要樹人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職業特性和角色定位,決定了教師首先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尤其思政課教師擔負著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重擔,在深厚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才能成為“經師”“人師”?!八挠泻美蠋煛钡臉藴手痪褪呛美蠋煈小叭蕫壑摹?,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和永恒的主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思政課教師應該成為“經師”“人師”的結合體“仁師”??鬃拥茏訂枴叭省?,孔子答“愛人”(《論語·顏淵》),孔子認為“君子學道則愛人”(《論語·陽貨》),“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論語·泰伯》)。孟子進一步解釋道“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為何愛人?孟子說“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董仲舒進一步強調愛人的本質是“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春秋繁露·仁義法》)。只有滿懷愛心和信任的老師,才能愛學生、愛教育、愛崗位,愛一切美好的事物,用愛心去打開學生的知識之門、啟迪學生的心智、滋潤學生的心靈,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嚴愛相濟,用愛心培養學生的愛心,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三、以“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激勵思政課教師投身偉大斗爭

(一)激勵思政課教師堅定斗爭意識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處于較長時間的和平時期使部分人放松了思想意識、消磨了斗爭意志,主觀臆想地認為斗爭只出現在革命年代,和平年代不需要斗爭。顯然沒有正確理解斗爭和斗爭精神的實質,沒有意識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和諧、和平只是相對的,而矛盾的普遍存在則是絕對的,有矛盾勢必就會有斗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盵1]我們共產黨人都應有這一底線思維,都應有居安思危的斗爭意識,不抵觸、不恐懼、不回避斗爭,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掌握和運用斗爭規律, 站穩斗爭立場、堅持斗爭原則、磨礪斗爭意志、講求斗爭策略、經受斗爭鍛煉、堅定斗爭意識、增強斗爭本領。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斗爭意識是政治意識、憂患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等的集中體現。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教師只有具備了斗爭意識,才會引起思想的重視,才會有行動上的防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盵7]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必須與黨中央高度一致,時刻警醒自己,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對違反黨紀國法、意識形態滲透、不良文化植入等現象,提高警惕,堅定斗爭意識、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真本領。在教育部定期曝光的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典型案例中,這些教師有的在課堂上發表錯誤言論,有的學術不端,有的侵占學生費用等,都是由自身的理想信念缺失、育人意識淡漠、法紀觀念淡薄引起的,更重要的是缺乏斗爭意識,缺少自我革命的意識,缺少自我監督、監管的意識,缺少自我身份認定的意識。高校應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針對“反面典型”,對照自身,做到“出出汗,掃灰塵”,通過舉辦培訓班引導教師高標準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通過評優樹先的途徑引領教師模范踐行師德師風,使教師進一步把守好自己的政治關、師德關、業務關,在學生政治思想教育領域盡職盡責,努力使自己成為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政治意識強、政治信仰牢、師德師風正的思政課教師。

(二) 激勵思政課教師發揚斗爭精神

斗爭精神是人在矛盾沖突中不畏艱險、在艱難險阻中不怕犧牲、在攻堅克難中奮力拼搏、在開拓進取中敢于斗爭的思維狀態和精神面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精神就是對斗爭精神最直接的體現,正是這種堅韌勇毅、不屈不撓的精神才使得中華民族戰勝無數苦難取得眾多勝利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主義是指引人們實現偉大理想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其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就是革命性,多次出現“斗爭”一詞的《共產黨宣言》,儼然就是一部偉大斗爭的宣言書。恩格斯指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8]1003。內涵堅定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勇氣的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我們黨百年的奮斗歷程就是一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革命史。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面臨的重大風險、嚴峻考驗和積累多年的突出問題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一再強調要保持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并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頑強的意志品質、偉大的斗爭精神旗幟鮮明地同一切頑疾惡習、丑惡現象做斗爭,使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紀律、政治生態和人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沒有斗爭,就沒有勝利,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決不能丟掉斗爭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需要全體黨員、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攻堅克難,勇于同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作斗爭。尤其是新時代的青年學生,被稱為“純正”的網絡化一代,他們思想活躍,樂于關注新鮮事物和新的思潮與文化,容易受到不良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和滲透,也易于被西方國家所宣揚的“普世價值”所迷惑。思政課教師應始終保持斗爭精神挺身而出,不但要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而且應引導學生提高辨別力、判斷力,堅定有做一個中國人的骨氣、底氣、志氣。思政課教師應以現實案例來增強自身斗爭精神,培養青年學生的價值辨別力、是非判斷力,比如美西方國家背后操縱的俄烏戰爭持續至今,“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街頭政治”不斷在別國頻頻上演,西方武裝入侵他國更是隨意、隨性、隨時,導致這些國家遭受戰亂和殺戮,陷入政治動蕩、社會混亂、難民流離、經濟衰退的局面。再比如我國從19 世紀初,就遭受西方列強非法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戕害,堅船利炮轟開我國國門的殺戮,逼迫中華民族跌入苦難深淵的侵略,若沒有中國共產黨人為國獻身的斗爭精神,何來今天的美好生活。思政課教師應時刻保持警醒,掌握學生思想動向,與一切錯誤思想和思潮做堅決斗爭。

(三)激勵思政課教師增強斗爭本領

當今,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有能力和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但所有成績都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尤其在今天,國際國內多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我們的使命和任務更艱巨,挑戰和形式更嚴峻,從事的事業和面臨的斗爭更偉大,正是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新時代,作為思政課教師,必須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清醒地看到在教育教學中的不足,充分認識到肩上使命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堅決摒棄任何躺平、消極懈怠的思想,始終保持斗爭精神、做好斗爭準備。尤其在事關黨和國家大是大非問題上,應立場堅定地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中敢于亮劍,應敢于毫不妥協地與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人和事攻堅碰硬,應態度明確地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旗幟鮮明地反對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行為,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進行自我革命,用自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勇氣去感染影響青年學生。

斗爭本領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首先要堅定信仰、堅持原則、堅守底線,要善于學習、勇于實踐,更要具備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以強化理論武裝,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磨礪自己。思政課教師要始終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于在理論教學中貫徹新發展理念,上好每一堂思政課,努力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帶領學生同錯誤思潮、腐敗行為進行堅決斗爭,帶領學生堅定不移跟黨走,思政課教師要講究斗爭藝術以提高斗爭本領,既要敢于斗爭,又要善于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斗爭是一門藝術。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自己“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9],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守護好青年學生的思想前沿陣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兩個大局”視域下,思政課教師應以優秀共產黨員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守好自己的思想之門,守護好學生的心靈之窗,用實際行動號召廣大學生為中國夢的實現保駕護航。思政課教師的身份特殊,既是“經師”,又是“人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正確三觀和理想信念的“法師”。因此,要通過“三個務必”進一步筑牢思想之基,提升自身道德品格,增強斗爭本領,積極投身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

猜你喜歡
三個務必斗爭馬克思主義
“三個務必”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
“三個務必”的價值意蘊與實踐指向
讓“三個務必”成為新時代的思想引領和行為遵循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極高火險期,阿壩州如何防火?做到“三個務必”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朱允炆和叔叔們的斗爭(下)
正當防衛正當斗爭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