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起大落的母親

2024-05-09 02:30李少威
南風窗 2024年10期
關鍵詞:子女家庭母親

李少威

中國,乃至世界,今天都來到了重新認識母親這一家庭角色的時候。

高度發展和快速迭代的科技,使得男女之間不再依據體能而進行分工??萍际堑谝簧a力,這意味著生產力的進步提出了重新調整生產關系的要求,而家庭角色,也是生產關系的一個局部投射。

母親是女性人生的一個階段性角色,人們對她的角色地位,她的責任范圍,她被過時觀念所束縛的一面,乃至這個角色的未來必要性,都提出了疑問。對母親的討論,是對女性處境的討論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在事實層面引起共振的一個方向。

我們有必要把母親這一角色放置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去打量,了解她曾經承受了什么,才能真正在當下回應這個角色的處境與訴求,以及由此設想未來的樣貌。

神 化

在任何民族里,母親這個身份自古都會帶著一點神性,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母親身上分離出來的,而生育又是自然界最精巧也最神秘的功能,疊加上人類價值觀,它還是最美好的功能。

所以,在原始社會,母親會被神化。

因為人還在自然中,上天化育之功是人類最直接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感知。在中國,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姞、姚)都是女字旁,可見母親的責任、地位和尊榮。

商、周,這兩個有普遍意義上的文明的朝代,追溯其最早來源,都是女性。商朝是簡狄,吞下燕子的蛋而生下男性始祖契;周朝是姜嫄,在野外踩中巨人的腳印而生下男性始祖棄。這種感生神話顯然不可信,但它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形態,人們確切地知道母親是誰,但經常不知道父親是誰,孩子都是由母親帶大,族群以母親為中心。

一般認為先秦尤其春秋時代,中國社會仍然還帶著母系氏族時代的烙印,比如孔子就是知母不知父,在母親的顏氏族群長大,所以他在母親去世之后,上演了一出陳棺于五父之衢的尋父戲碼,而他的弟子當中也有很多顏姓的窮親戚,顏回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又比如與孔子同時代的老子,所著道家經典《道德經》,講宇宙的生生不息,就是圍繞著“玄牝”這個母性概念展開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萬物皆從母性中誕育。

在這種把母親與神話或者哲學本體論聯系起來的文化時期,母親也就具有神性,而神性歸根到底是對自然性的擬人化描摹。用恩格斯的話說,“在不能確認生身父親的條件下只承認生身母親意味著對婦女即母親的高度尊敬”。

在中國,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姞、姚)都是女字旁,可見母親的責任、地位和尊榮。

這種神性不會隨著生產力進步、角色分工的發展而進一步崩解,它會綿延很長時間,甚至會被部分地永恒繼承。任何時代都一樣,人們可以很確切地知道誰是自己的母親,因為孩子如果離開了母親一般來說很難成活,從肚子里生出來這種自然聯系是十分明確的,但父親則可以也可能是不確定的。今天猶太人在確認一個人是否猶太血統的時候,也是以其母親是不是猶太人為標準,就是一個例子。

幾乎所有民族都存在著對母親的自然情感,并且會由此生發為一種文學上的禮贊,這是父親從來不曾享受的待遇。比如在中國,《詩經》是具有很高的上古史料價值的古典文獻,其中的《凱風》一詩就表達了初民時代人們對母性的推崇與對母親的依戀。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工具化

在農業社會,母親則被工具化。

母系社會解體和父系社會建立,主要原因是農業的崛起。農業崛起造成多方面的全新歷史因素,改變了性別分工,也重寫了母親的功能代碼。

第一,生產力發展,導致了社會分化,財富得以集中和積累,階級形成;第二,農業崛起意味著遷徙減少,家庭資產可以積累,而且其產出具有延續性;第三,延續性的、不可移動的財富,提出了保衛和繼承的需求。男性的體能優勢使得其明顯在保衛和繼承方面占據了主導地位,女性的地位因之下降,母親的功能也就從神化向工具化轉變。

首先反映在婚姻制度的變化,從對偶婚制向專偶婚制轉變。

專偶是只適用于女性的專偶,一個女性只能有一個丈夫,至少在同一時間里是這樣。而丈夫則可以有多個配偶,除了有名分的妻和妾,還能在外風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清晰地指出,“為了保證妻子的貞操,從而保證子女出生自一定的父親,妻子便落在丈夫的絕對權力之下了”,“(專偶制家庭)是建立在丈夫的統治之上的,其明顯的目的就是生育有確鑿無疑的生父的子女;而確定這種生父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子女將來要以親生的繼承人的資格繼承他們父親的財產”。

支配即意味著奴役,奴役即意味著人成為工具,母親就這樣變成了工具?!罢煞蛟诩抑幸舱莆樟藱啾?,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父親淫欲的奴隸,變成單純的生孩子的工具了”,“即便打死他,那也不過是行使他的權利罷了”。恩格斯說,母權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

一夫多妻制是奴隸制的家庭表現形成,在古羅馬,家庭(Familia)這一詞語的意思是“屬于一個人的全體奴隸”。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指明,“希臘神話中女神的地位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更早的時期,那時婦女還享有比較自由和比較受尊敬的地位,但是到了英雄時代,我們就看到婦女已經由于男子的統治和女奴隸的競爭而被貶低了”。

奴隸制并不僅僅存在于奴隸社會,它也是一個延續進化,不斷更換外衣的過程。封建時代的農奴制,資本積累時代的蓄奴制,19世紀資本主義時代的無產者處境,都是奴隸制的新表現形式。某種程度上講,今天的世界仍然存在奴隸制的觀念遺存,只是包裝得更加溫和。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民國,還存在著典妻制這種陋習,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奴隸制遺風。柔石的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寫的就是被“出租”的妻子,租與大戶人家生兒育女接續后代,母親被當成了毫無尊嚴的工具,母親本身的痛苦完全不被任何人在意。短短1.2萬字,字字血淚。其中的底層男性,也沒有因為其貧農和受壓迫的地位而被無辜化,在今天讀來也公道地呈現了他的“不是東西”。

這篇小說里呈現的最令人動容的內涵,還不是作為批判對象的典妻制和黑暗社會,也不是母親的工具地位,而是在這種嚴酷現實當中,母親依然保持著對孩子的無私的愛。不管非人現實如何令人麻木,如何對自身痛苦習以為常,母親始終對孩子保持著最清澈的血肉之愛,而這一點沒有在小說中的任何男性身上表現出來。

母親這個概念是相對于子女而言的,而不是相對于父親。母親身上承載著自然之愛,這一點天然永在,不是什么社會形態的產物。因此,即便在母親已經淪落為工具的傳統社會里,子女與母親的真摯情感也從未被掐滅過。清代蔣士銓的《歲暮到家》一詩所呈現的母親形象,和更久遠的古代一脈相承,與今天也沒有太大的不同: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去母親化

現代社會是從對傳統社會的反對中一步步建立起來的,或者更明確地說,作為現代社會開端的西歐資本主義社會,是在對封建社會的進攻中成形的。北美和大洋洲的資本主義社會則是從西歐資本主義社會分裂而來。

所以資本主義基本上就是封建主義的對立面。比如從神權統治到世俗政權,從身份政治到平等權利,從奴役到自由,從專制到民主,從蒙昧到科學,等等。雖然細究起來有很多虛偽成分,但宏觀上看這種跨越無疑是進步的。家庭關系也隨之發生了進步,父權社會仍然一定程度繼續著,但在制度和法律層面則強調了不同家庭角色的平等權利。

幾乎所有民族都存在著對母親的自然情感,并且會由此生發為一種文學上的禮贊,這是父親從來不曾享受的待遇。

中國現代社會的出發原點與西方不一致,甚至有天淵之別。就家庭關系而言,我們重新定義社會角色,更多地不是基于利益斗爭需求,而是基于倫理重塑的主動。正如梁啟超先生的感慨:“最簡單最親密者如父子夫婦相互之關系,皆以此觀念(權利和利益)行之。此種觀念入到吾儕中國人腦中,直是無從理解。父子夫婦間何故有彼我權利之可言?吾儕真不能領略此中妙諦?!保簡⒊?,《先秦政治思想》)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家庭關系領域,中國更多地保留了傳統成分,更強調家庭倫理,但又走得更遠一些。婦女的法律地位和現實的社會地位在世界上處于領先位置,婚姻法也更多地考慮感情需求,社會對于孝道的強調又同時從未削弱—只是變得更加可理解、合乎情理。

于是中國的母親,對子女就相比之下承擔著更大的責任,甚至在生育子女之后會把大部分精力傾注在家庭之上。中國的女性主義思索,最扎實、動人的方向其實在于對母親處境的揭示,子女,進而是整個家庭,成為捆縛女性、客觀上限制其自由發展的主要因素。不婚不育的觀念蔓延,以及容易把許多問題向著性別對立去集結,很大程度上是從作為母親的女性的處境出發的。

這完全可以理解,只是里面也存在矛盾。比如代際關系當下也比較緊張,母親因為對子女所擔負的重要責任,更容易表現出當下新一代所反感的“為你好”的形象,從而也就更容易成為掙脫和批評的對象。但就女性主義的動機而言,正如前述,母親本應是理解與保護的對象。而且,母親的角色也是從單身女性的角色轉換而來的,批評者很容易成為被批評者。

歸根到底不是制度造成了女性經濟參與的困難現狀,而是相反,經濟參與現狀造成和鞏固了社會習慣做法?;仡櫄v史,女性地位的提升是經濟參與度提升的直接結果,如在《江村經濟》中,費孝通先生就用事實揭示了一個過程:原來在家庭中承擔不可進行經濟衡量的責任的婦女,在進入工廠之后獲得了可衡量的收入,家庭地位就跟著提升了。新中國女性的地位驟然提高,也是因為她成為社會中的一個完整的“勞動力”,而不再是誰的附屬品。

今天我們思考母親角色的變化,仍然必須把握這樣的歷史唯物主義視野,思想才能真正產生推動進步的力量。之所以對女性權利、母親角色形成討論的潮流,以及引起普遍的關注,就是因為女性經濟參與度越來越高,但家庭責任又還沒有找到好的分工解決辦法。生產力發展始終會瓦解當下的家庭責任結構,因為技術取代了體能,男性不再在分工中具備天然優勢。但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和疼痛,討論的目的,一是要加速它,二是要削減陣痛。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更加理解母親,我們承受愛,我們也回饋愛。

母親身上承載的自然之愛,是一種造物設定,是物種繁衍的物質性的也是情感性的機制,因此至為純凈。

2023年,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認知神經研究所Oscar Vilaroya等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上發表重要綜述,研究了轉變為母性的神經生物學適應,重點關注與妊娠相關的類固醇和肽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大腦中的神經可塑性……科學語言太難懂,用平常的話來說,就是懷孕會導致母親大腦結構的變化,結構變化會促進母親的行為,讓女性轉變為母親,依戀孩子,降低對新生兒的敵意,以及更需要親密朋友,更愛她的家人。

現代科學證明母愛由基因控制,但母親對子女的感情是在她的心靈中真實地發生的,這可能是世間唯一不受社會環境影響的情感了。

孩子再丑,再野性難馴,母親也愛他,就像動畫電影《哪吒》所講的故事一樣?,F代科學證明母愛由基因控制,但母親對子女的感情是在她的心靈中真實地發生的,這可能是世間唯一不受社會環境影響的情感了。

年輕人,尤其年輕女性對于婚姻和生育的敵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結果,不必承受責難。不過我們也有必要注意到,這種表達事實上會提示現有的母親,社會乃至子女對她們的需要削弱了,而她們本身又已經承受了太多,內中包含劇烈的張力。畢竟在現有社會條件下,人最大的安全感,依舊來自被需要的感覺。對待母親,需要展現愛與溫柔。

以一首泰戈爾的《母親》,結束這一場思考吧: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只是在游戲中間,有時仿佛有一段歌調,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動我的搖籃,所哼的那些歌調。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但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歡花香在空氣中浮動,廟殿里晨禱的馨香,仿佛向我吹來母親的氣息。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只是當我從臥室的窗里,外望悠遠的藍天,我仿佛覺得,母親凝住我的目光,布滿了整個天空。

猜你喜歡
子女家庭母親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家庭“煮”夫
戀練有詞
給母親的信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悲慘世界
她為“破爛王”子女辦幼兒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