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出一脈 收藏兩家

2024-05-09 15:30慧鑒堂主人
中國收藏 2024年4期
關鍵詞:竹刻王世襄文物

慧鑒堂主人

我們今天來看兩封信札。一封是翁萬戈致王世襄的信扎(圖1),一通一頁,由簽字筆寫于自制梅花新年賀帖上,帶實寄封,落款時間為1982年12月20日。

信中所書內容釋文如下:

世襄我兄:前日來到納爾遜美術館選竹刻及照像。今日離此到丹佛去看及選一二件(民間)竹刻,即再去圣達菲與兒女同聚過節,十二月底即歸紐約。在堪薩斯間得與??寺巴柹ㄒ讶涡吗^長矣)長談,并代兄向彼兩人致意。同時在其圖書館中尋得董盦藏書畫譜、仇英飲中八仙在焉。

故即制副本(四段中之二)奉上。如需再清楚之稿,可直函馬克·威爾森館長,彼可以照相方法復制也。匆匆不一,節此敬賀。年禧,嫂夫人均此。弟萬戈頓首。82年12月20日。

另一封則為翁萬戈致王世襄的另一件信扎(圖2),共一通三頁,由毛筆寫于薛濤箋上,帶實寄封,落款時間為1998年7月6日。

信中所書內容釋文如下:

暢安兄嫂道席:采翰飛來,得之雀躍不已。拙著《陳洪綬》一書,蒙賜嘉許,感何可支。

弟久處異邦,困學僻隅。久仰長者學識之淵博、文筆之流暢。愿附驥尾、敬陪末座而已。得此盛獎愧何敢當。自念幼入私塾、長游海外,賴先人余音蔭、得機出而賞觀名跡,歸而鉆研群書,如此環境豈能浪費流華,不做菲薄貢獻。以是盡心力而為之。庶幾不負親友之厚望。又念若干年來備受教益,幸何如之!

弟亦漸近八旬,不敢稍懈,實以兄嫂為楷模也。今秋九月七日又將來京,留至十二日。深望該時文旌不作遠游,則必前來拜訪、聆教聯歡。

此次又得嫂夫人賜言,不勝鼓舞。自當更加奮勉。聚首在即,先此專誠致謝。敬祝起居佳勝。弟萬戈頓首。華寶附筆問候。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

圖1 1982年翁萬戈致王世襄信札35.7厘米×18.5厘米

兩位大藏家

由上文可見,在兩封信中翁萬戈均稱呼王世襄為兄,可見兩人的熟悉與親密。再取古漢語意,把王世襄尊稱為“文旌”,意為對方是自己人生上的向導。信中用語都是文言,全文不加標點,言簡意賅又客氣有加。這兩封信件內容豐富,不由讓人想起這兩位名人的故事。

信件的書寫者翁萬戈(1918年至2 02 0年),原籍江蘇常熟,生于上海,是清代翁同龢五世孫。他于19 3 8年赴美留學,獲機電工程碩士學位后,又進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美術系改學油畫,此后一直從事繪畫、攝影及電影工作。在美8 0余年,翁萬戈用畢生心血守護著家族傳承的珍寶,也一直致力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19 7 9年后,翁萬戈與許多中國文物專家合作,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開展一系列活動,中華文化在海外得到了廣泛傳播。19 8 3 年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歷代竹刻展就是翁萬戈、王世襄聯合發起舉辦的,圖1致王世襄的信件內容就與此展覽有關。

2 018年7月2 8日,翁萬戈向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捐贈18 3件文物,包括13 0 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再加上他過去捐贈該館的2 1件藏品(包括清代畫家王翚的《長江萬里圖》),他總計向該館捐贈了2 0 4件文物藝術珍品。另外,翁氏藏書、《翁同龢日記》手稿本和翁氏文獻主要收藏在上海圖書館,另外一些重要書畫作品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2 02 0 年12月9日,翁萬戈在美國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2歲。

收信人王世襄(1914年至2 0 09年),字暢安,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其祖父王仁東、伯祖王仁堪、父王繼曾、母親金章、大舅金城、四舅金西厓,都是歷史有載的各界名人。王世襄年少時喜歡養狗、捉兔、弄鴿子、耍大鷹,成年時雖家道中落,卻玩性不改,開始鉆研書畫、雕塑、家具、竹刻……最終由“玩”而成“學”,成為一代收藏大家。

由于自身的坎坷經歷,王世襄的收藏品也幾經沉浮。他8 0歲時,轉讓了收藏中最重要的一批家具(買家捐贈上海博物館);近9 0歲時夫人袁荃猷病故,他委托拍賣行拍賣143件古物,引起市場轟動。2 0 0 9年11月2 8日,王世襄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皆玩出自我

通過了解兩位收藏家的生平,讀者或許會產生一些疑惑,翁萬戈為什么沒有讓他的子女親屬們繼續保管這批文物,而是選擇捐贈給博物館呢?其侄子翁以鈞給出了說法:“早在20年前萬戈就跟我講過:‘第一,我不是收藏家,我只是守藏家,這些東西將來肯定都要捐出去的,博物館才是書畫的應該歸屬之地。只有博物館才有收藏和保管的物質條件,比保存在家里要好;第二,博物館里有人研究;第三,博物館可以向公眾宣傳傳播,這才是一件收藏品最終應該發揮的功用。所以我覺得萬戈的思想是要把收藏品化私為公。這是最終目的——我覺得是很高尚的?!?/p>

而王世襄畢生辛苦收藏,走向的則是另一條道路:通過收藏去學習研究。他說:“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有所會心,使上升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彼d趣廣泛,養鴿子時,能寫出《北京鴿哨》;養蟋蟀時,能寫出《蟋蟀譜集成》;他收藏竹刻,就有了《竹刻藝術》《竹刻鑒賞》;收藏漆器,就有了《中國古代漆器》《中國美術全集·漆器》;收藏家具,就有了《明式家具研究》《美國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精品選》?!?通過收藏去學習研究”的精神使王世襄“玩物成家”,并從“玩物”到“研物”,潛心發掘各類學問,功成名就。

王世襄深刻地認識到了收藏的本質,正如其說:“由我得之,由我遣之”,“想永久保存,連皇帝都辦不到,妄想者豈非大傻瓜”。其收藏品的多次拍賣,都取得了市場認可就是證明。

兩位先生雖然文化基因有許多相同處,但人生經歷卻大相徑庭。對翁萬戈先生的收藏來說,偏重于充分體現文物藝術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文獻價值,而王世襄先生的收藏則充分體現了文物藝術品的研究價值。

兩位先生都是具有真正品格的儒家知識分子,他們不在乎外界的流言蜚語,依然我行我素,都有著明確的生活目標、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執著持久的學習研究精神。他們通過不懈的努力,歷經波折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守業與創業

對于所有收藏者而言,生命都是有限的,而所收藏的文物藝術品包含的價值卻是長久的,每個國家、地區、民族的文物,都是世界整體的一部分,都有著重要而廣泛的意義。古語有云:“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兩位先生都是世界知名的收藏界重量級人物,他們都沒有選擇讓后代繼承文物,正是由于認識到了這一點。但對于藏品的去處,二者的具體做法卻大不相同:一位的藏品是生而有之,一生守護,最終無償捐贈;一位的藏品靠終生收集,最后流散于各處。他們相同的是中華傳統的文化基因、酷愛文物的精神,以及藝術理念的交流互鑒,不同的是由各自的復雜經歷、環境影響、生存經驗所分別形成的理想、信念與頑強的意志,因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這無可厚非。

對于收藏界的兩位大家,我們無法評論其高下之差,但可以感受他們的不同特色。二者一位是“守業”型,一位是“創業”型,其中翁萬戈先生是“守業”的典范,王世襄先生則是“創業”的楷模。但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都認為這些文物的不同歸宿,一定會比在后代手中得到更好的保護和流傳,也會更好的普及、宣傳中華文化藝術的魅力,使中國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增強,讓蘊含在文物中的華夏文明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這同時也會推動和促進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繁榮。據此而言,他們都是心懷大愛之人,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王世襄、翁萬戈兩位先生,殊途同歸,形骸有盡而精神不滅,二人都對中國傳統文化向全世界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應像自己收藏過的文物藝術品一樣,被永久銘記,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圖2 1998年翁萬戈致王世襄信札12.3厘米×23.5厘米

猜你喜歡
竹刻王世襄文物
文物的棲息之地
王世襄不擺譜
京城第一“頑主”王世襄
你不能一個字也不提我呀
非物質文化遺產
——嘉定竹刻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師周芷巖的竹刻
洪建華竹刻藝術作品
當代竹刻 百花齊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