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慶安會館在海絲文化建設中的活化利用

2024-05-10 04:58世,閆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慶安海絲媽祖

馬 世,閆 雷

(1.寧波大學 人文與傳媒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2.寧波赫威斯肯特學校,浙江 寧波 315202)

2001 年6 月25 日,慶安會館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 年6月22 日,大運河在第38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慶安會館作為大運河浙東段的重要遺產點進入了世界遺產名錄。2017 年4 月20 日,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寧波作為海絲三個主港之一進入其中,海絲文化建設成為寧波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海絲史是一部商貿與文化相融合的歷史,慶安會館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宮(天后宮)館(會館)合一建筑,能在海絲建設和相關的文化教育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一、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慶安會館

(一)河海交匯之所

寧波位處京杭大運河浙東延伸段,隨著中國大運河于2014 年成功申遺,慶安會館作為中國大運河(寧波段)的核心遺存,成為寧波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點。2017 年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三個主港之一,自然也確立了河海之城的地位,運河文化與海絲文化交融成為其獨特的文化特征[1]。慶安會館位于寧波三江交匯之處,匯水有聚財之意,南宋時期福建船主沈法詢在此地建造會館之地的用意不言而喻。依托發達的運河漕運和海上貿易發展起來的慶安會館,見證了寧波海洋貿易的繁榮歷史,也是寧波這座河海之城的重要文化標志。

(二)豐富的文化遺產

作為中國八大天后宮之一和寧波商會的聚集地,長期行走海上的商人在慶安會館的建設上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同時也保存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慶安會館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是“三雕”藝術(磚雕、石雕、朱金木雕),其中使用最多的便是朱金木雕。朱金木雕又名“漆金木雕”,起始于漢代,是一項集木雕、彩漆、鑲嵌和貼金于一體的傳統工藝。會館內祭祀媽祖的古戲臺就主要采用了朱金木雕技藝,其他如正殿前的蟠龍石柱和鳳凰牡丹石柱均展現出了極高的工藝水準,對研究寧波乃至浙東雕刻藝術和建筑裝飾藝術具有重要價值。慶安會館中兩處來自清朝董沛的石刻碑記,完整地記錄了寧波媽祖信仰的發展歷史,是研究媽祖信俗在浙江傳播路徑的重要依據。此外,作為全國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館,慶安會館也是了解海洋文化的重要基地。古時吳越先民以出海捕魚為生,船成為江浙地區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古越海港句章,便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風帆的地區之一。慶安會館內既有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遠古造船工具,也有南宋寶船、民國郵輪和江浙地區常見的“綠眉毛”船,集中展示了寧波悠久的航海文化和中華文明數千年的造船史。

二、慶安會館在海絲文化建設中的獨特價值

(一)寧波商幫文化的歷史傳承

寧波是江浙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在中國的商貿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寧波港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當時它已經成為了中國東南沿海最重要的海港之一。在宋朝時期,寧波港逐漸成為了交通和商貿中心,同時也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

慶安會館則是寧波商幫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既是文化交流的場所,也是商貿活動的場所,在寧波商業文化中,會館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慶安會館作為寧波最早的會館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是寧波最著名的商幫會館之一。慶安會館是歷史上寧波南北號商人的重要聚集地,慶安會館內繁華的裝飾表明了當時寧波商貿業的繁榮程度。經營南方貿易的稱“南號”,主要輾轉于寧波和福建兩地;經營北方貿易的則稱為“北號”,主要采購山東齊魯等地的北方特產,經寧波銷往南方各地。清末民國時期,寧波幫成為了寧波商人的集體代名詞,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性商幫之一,而寧波幫商人正是在元代漕運業和明清會館業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寧波幫的愛國愛鄉的捐贈精神是其重要標簽和發展源泉,慶安會館中不少展品也正體現了這一點。以中國第一艘進口輪船“寶順輪”為例,該船正是清代寧波商人與官府共同籌資采購,并交由慶安會館管理。1855年6月起,寶順輪正式出海,在三四個月內接連擊沉、俘獲海盜船68 艘,平定了北洋和南界的匪患。此后,“寶順輪”一直擔任海運護航任務,直到1885 年中法戰爭爆發,為阻止法軍突襲鎮海,已經老舊的寶順輪被當作阻塞船,自沉于甬江入???,如今還能在慶安會館看到其模型,可以說是寧波幫人士保家愛國精神的重要象征。

總體來看,慶安會不僅見證了寧波商貿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近代史上寧波商幫不斷進取、拼搏創業的精神和決心,在保持和傳承商貿文化的同時,為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媽祖信俗文化的物質載體

媽祖信仰起源于宋代,媽祖是福建莆田湄洲島的林默娘,是一位能夠預測海上天氣的漁民。后來,林默娘去世后被尊為“海神娘娘”,成為海上航行的護佑之神。媽祖信仰產生不久便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和漕運貿易的發展,傳播到了寧波地區。

在寧波地區,媽祖信仰深入人心。據傳說北宋時期給事中路允迪等人奉命出使高麗,返回時遇狂風暴雨,眾人求救媽祖才順利抵達定海(今鎮海),宋徽宗聞后下詔封林默娘為“湄洲神女”,賜廟額為“順濟”。不少學者據此認為寧波也是媽祖從一個地方神祇成為全國的海洋保護神的地方,是媽祖的首封之地,無論該傳說是真是假,寧波都很可能成為媽祖信仰在浙江傳播的第一站[2]。南宋紹興二年,寧波開始建造媽祖行宮,至清代中晚期,媽祖信俗廣泛傳入寧波城鄉和海島,各地紛紛立廟祭祀,天后宮遍布寧波,慶安會館便是其中之一。長期行走海上的寧波商人和在寧波經商的福建商人在精神上需要一位能夠為他們提供保護的神祇,媽祖正是在此情況下融入了本是行會組織的慶安會館,因此慶安會館不只是商貿活動的場所,也是祭祀媽祖的殿堂,又被稱為“甬東天后宮”。慶安會館現有《媽祖祭祀場景展示》《天后圣跡圖》八幅壁畫、《媽祖與中國紅》《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等基本陳列,以及《中國·寧波船史展》《寧波媽祖文化與會館文化》專題陳列,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航商、漁民都聚集于此,演戲敬神、祭祀媽祖,輔以民間廟會和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是寧波地區媽祖信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三、慶安會館在現代海絲文化傳承中的轉化利用

(一)以媽祖信俗為紐帶,開拓海絲文化交流合作平臺

媽祖文化與海絲文化相伴而生、相輔相成,媽祖為漂泊在外的商船提供保護,平安歸來的商人們用商貿利潤興建起座座天后宮,天后宮不只是媽祖信俗的場所,也是海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據統計,從沿線各國各地區分布有數十座天后宮,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媽祖信俗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慶安會館是浙江省內現存規模最大的天后宮,而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港,天后宮所代表的媽祖文化,可以作為與海絲沿線城市交流合作的媒介。同時,寧波城市形象的塑造主要面向外界,需要在傳播中借助便于傳播和記憶的符號來強化傳播效果[3],這正是“媽祖”這一文化符號在當代海絲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市場鏈,而東南亞則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媽祖信俗的重地,這種文化信仰上的親近,可以成為進一步合作的基石。2017 年,湄洲媽祖祖廟就曾應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會館邀請,開展以“媽祖文化,絲路精神,人文交流”為主題的“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文化活動,在當地掀起了媽祖文化的熱潮。同時,中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理念也隨著媽祖出海而更加進入當地民眾的心中。作為海絲啟航點之一,寧波可以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形成合力,共同開發媽祖和海絲這兩大文化符號。如以寧波為首建立城市聯盟、慶安會館作為承辦方舉辦海絲和媽祖文化論壇;大型比賽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慶安會館內豐富的物質遺存是進行藝術再創造的優質資源,可以據此舉辦宣傳媽祖文化、海絲文化為主題的美術、音樂、文學作品大賽,后續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動漫、游戲等的開發,進一步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慶安會館作為留存寧波海絲文化和媽祖文化的重要場所,自然能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匯集寧波本土資源,打造海絲文化品牌

以攜程旅行網為例,我們檢索了以寧波為目的地的旅游團,得到了540 條游玩路線,而其中包含慶安會館的僅有6 條。慶安會館在寧波旅游線路上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與慶安會館內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需要慶安會館依托寧波本土資源,突出自己的獨特優勢。

1.傳統與現代結合,融入周邊商業化區域。慶安會館地處三江口,是寧波最為繁華的地帶,附近有老外灘、三江口夜游、天一廣場、鼓樓等著名景點,但以上地點往往更突出其娛樂、消費等功用,存在一定的單一性。近年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與城鎮化建設的持續加快,外出旅游已經不單單是觀光游覽,有品質的文化旅游才能帶來更多的體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好不好”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評價標準[4]。在此背景下,慶安會館作為世界級文化遺產點,應當立足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博物館融入商業生活圈的有效路徑,一方面借助知名路線提高自身影響力,另一方面為傳統消費型旅游線路增加文化內涵,展示出寧波這一海港古城的綜合魅力。

2.城市內容共享,整合本土資源。除了在大的旅游線路上與周邊景點融合,在展品內容、開放活動等方面,慶安會館也可以發揮其樞紐作用。如前文所述,慶安會館是一個包含了媽祖信俗、商幫會館和海事民俗的綜合體,慶安會館可以發揮這些不同的功能,與寧波市內其他博物館、文化館不定期合作舉辦各種特展,讓文物“活起來”。這樣既能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也能和其他文化機構形成良性互動,避免了博物館難以重復吸引游客的窘境。另外,慶安會館還可以嘗試不斷提高跨界能力,構建“博物館+”連接新模式,與社會各領域深入開展交流與合作,全面拓展博物館公眾服務范圍[5]。據筆者了解,慶安會館與寧波大學、中國僑聯、中國航海學會等眾多高校、社會團體及社會組織都有合作關系,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與更多的機構合作舉辦如學術會議、專題論壇、中外研學等多種活動,拓展博物館的服務范圍,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職能。

(三)加強數字化建設,賦能會館形象

近年來,寧波市人民政府多次強調要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建設了寧波文化遺產信息化管理云平臺,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管理,慶安會館也可以在場館建設和形象宣傳方面主動融入數字化建設。

1.引入VR、AI 等新技術,助力文物保護與展館建設,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智能化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保護一定要依靠科技,要“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慶安會館內有著大量精美的“三雕”藝術(磚雕、石雕、朱金漆木雕),這些雕刻作品結合寧波習俗,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如龍鳳石柱、磚雕宮門和戲臺木藻井堪稱慶安會館的“雕刻三絕”。但由于各種原因,這些石雕受到風雨侵蝕,亟須進一步保護,同時由于只存在于會館之中,雖然精美卻難以被更多的人了解。如果能夠運用3D掃描與重建技術將這些雕刻紋飾數字化,既可以促進文物保護工作,也可以建立數字展館,擴大影響力。同時,慶安會館由于開發時間較早,館內的展品仍只是單純的陳列,缺少文物與參觀者的“互動”。除了引入已廣泛使用的二維碼,慶安會館還可以積極發展VR、AR 技術,提高用戶體驗感,如館內的船只展覽就可以增加VR 體驗環節,讓參觀者在虛擬世界中參觀雄壯的寶船、體驗寧波幫商人們的海上旅途,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2.加強形象宣傳,打造好海事民俗、媽祖信俗、寧波商幫三大文化形象,形成品牌效應。以博物館自身作為品牌傳播的主體,借助博物館的品牌開展多元化的傳播模式來宣傳品牌形象,并作用于博物館形象推廣,建立起全方位的戰略傳播體系,這個過程可稱為“國家博物館品牌效應”[6]。慶安會館相較于其他會館,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其多功能性,既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又是行業聚會的場所,是中國八大天后宮和七大會館之一,同時還是中國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館,這樣的多重功能使得慶安會館可以在多個品牌建設上發力。一方面,要拓展宣傳的平臺和內容,制作更多面向年輕人使用的如B站、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的作品,如慶安會館內精美的雕飾十分適合進行短視頻和短文的制作,用以擴大會館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加強文化產業建設,在前文所述采集數字信息的基礎上,可以進行相關文創產品的制作,比如一些精美的木雕、石雕,甚至船模都可以等比例縮小制成產品,通過精美的產品贏得年輕人的喜愛。在文創產品的設計過程中,也要注意非遺文創產品區別于物質遺產本身,更加貼近生活日間使用,而不是凌駕于日常器物之上的藝術品[7],雕刻工藝雖然更強調其審美需求,但也要注重審美與使用相結合,才能讓慶安會館所代表的文化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去。此外,寧波幫的感恩精神一直是寧波城市宣傳的重要一環,慶安會館作為曾經寧波幫的重要活動場所,也可以主動與寧波幫博物館、寧波幫歷史名人故居等展館合作,為寧波幫文化宣傳提供新亮點。

四、結語

從先秦時期山東半島及東南沿海與日本、朝鮮半島的零星交往,到宋元時期遠行至東非地區,再到明清時期由盛轉衰,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了中國對外交往的時間線和空間線。海絲文化的建設不是一個遺產點、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個個像慶安會館這樣的點連成線、線匯成面,最終編織出一張海絲文化的發展網絡。我們相信在海絲文化建設中,慶安會館可以成為一張獨特的“名片”,在推進寧波海絲文化建設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猜你喜歡
慶安海絲媽祖
媽祖之光
媽祖祭典
海絲泉州 20余項科技成果在這里對接
海絲源頭——泉州
涉警輿情反轉的生成機理與治理——以慶安槍擊案為研究樣本
海絲海博會四月啟幕
媽祖形像考——兼論媽祖服飾及媽祖形像復原實踐
慶安灌溉試驗站
慶安灌溉試驗站
“萬國茶幫”拜媽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