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地理學視角下《登泰山記》中“蒼山負雪”意象研究

2024-05-10 10:50許明益
蚌埠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姚鼐蒼山泰山

許明益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桐城派”是集“桐城文派”“桐城學派”“桐城詩派”為一體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流派,姚鼐用師承劉大櫆、宗承方苞的古文義法,將詩歌的美引入文中,使散文富于詩情畫意之美[1]?!耙庀笳摗弊鳛樵姼枥碚?化用于散文則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即散文中的“象”,實際更側重于“意”的表達。姚鼐著名游記散文《登泰山記》中“蒼山負雪”意象的生成以及與“明燭天南”共同構筑的宏闊意境,不僅是融入個體感情的成果,還與其身處的外在環境密不可分。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探究“蒼山負雪”意象,不但可以深入了解其生成的外在空間環境,而且能夠進一步探索姚鼐的內在心理世界,更充分地挖掘其中飽含的情感意蘊與人生感悟。

1 色彩基調:泰山獨特的地貌環境

在泰山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中,最突出的當是該地的地勢。這既是該地自然景觀中最直觀的部分,也是“蒼山負雪”意象生成的地理因素。由于地處北溫帶,泰山山巖的地勢地貌造就了泰山雄偉的山勢和斗奇的群峰,這為“蒼山負雪”意象的生成奠定了天然基調。

“蒼山負雪”意象景觀的形成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姚鼐在《登泰山記》的開頭就介紹了泰山周圍的自然環境:“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睆闹锌梢灾捞┥剿闹苋悍妃Q立、山谷縱橫、溪水環繞,而泰山主峰獨樹一幟,統領群峰。泰山被南麓三大谷和北麓的三大谷自然劃分為六個不規則的區域,并且每個區域景觀各異,進而形成泰山幽、曠、奧、秀、妙、麗六大特色景區。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為泰山幽區,這里樹林蔥郁;南天門經過天街至絕頂是妙區,此處地勢平坦、景觀奇妙;泰山之陰的后石塢為奧區,因絕壁環繞、奇峰聳翠、古松萬頃、清泉流溪而得名[2]。此外,按照姚鼐越過中嶺,又循西谷,到達岱頂的路線不難看出姚鼐登岱的途徑之地多在泰山的幽區和妙區,他站在的岱頂對應的正是泰山的奧區。因此,“蒼山負雪”意象的生成自然會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

“蒼山負雪”是對冰雪與植被覆蓋下的泰山山群的色彩與狀態的絕妙繪寫。在古代文人的詩文中也有描述泰山景觀的句子,如李東陽《泰山》中“俯首元齊魯,東瞻海似杯”句,以及謝道韞《泰山吟》中“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句等,從不同的時間和觀望角度表現泰山的色彩與壯美。但是,姚鼐筆下的“蒼山負雪”更加鮮活靈動,“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的境地更具高曠、遠闊之感。

蒼山,即“青山”,“蒼山”自然色彩形成的地理環境因素緣于泰山的植被覆蓋。李德裕曾在五律《泰山石》中寫道:“此石依五松,蒼蒼幾千載?!笔窌幸灿胁簧傧嚓P記載,如明代汪子卿的《志》中曾記載:“它若椿、梧、梓、檜、楸、槲、桑、柘、榕、欒、楊、柳、榆、棟雖皆有之,顧登封之地,無喬木豐樾,而取材于工師者或寡焉?!盵3]從而可知泰山的植被覆蓋率非常高且植被品種多。由于泰山海拔高、氣溫低,因此居于高處的樹木多為松、柏、杉、桐等,這些樹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均分布于海拔較高的高山區域,并且常年青翠挺拔。也正是有這些樹的點綴,山才會呈現青翠、蔥綠的色彩。同時,這也引發了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的深沉慨嘆。明人鐘宇淳將句中“齊魯青未了”注解為“空翠欲滴”,更是為泰山的色彩添上神來之筆。

誠然,要達到青的色彩程度其實與樹的枝葉量也有關系。石灰巖相關造林實驗表明“苦楝、側柏、刺槐、黃櫨等樹種在生理、形態解剖結構等方面對高鈣、干旱的石灰巖環境有良好適應性,并且存活率較高”[4]。在泰山峰頂地帶,幾乎全由石灰巖組成的坳處和岱陰的后石塢地區生長著大片枝葉茂盛、樹蔭濃郁的側柏林和落葉闊葉林,但是玉皇頂、望府山等地,植被則以灌木、矮苔等為主,冬季這些植被的枝葉稀疏,要達到大規模的青綠色,在當時是較難實現的。由此可見,地質構造以及地理位置會對景觀的呈現產生影響。

那么為什么姚鼐在文中用“蒼山負雪”而不是“群山負雪”?“群山”和“蒼山”作為意象也多見于古代詩文之中,但二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叭荷健逼糜诿枥L山的數量之多,常與“萬壑”連用,比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中“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句,還有顧太清《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風閣落成韻》中“群山萬壑引長風,透林皋,曉日玲瓏”句。若要繪寫“群山”的色彩,一般需要單獨的修飾詞,例如歸有光《滄浪亭記》中“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句便使用了“蒼翠”修飾“群山”?!吧n山”即是“青山”的意思,相比群山更側重于山之色彩,比如劉長卿《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中的“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以及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中的“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等,這些詩詞里的“蒼山”都釋義為“青山”?!吧n山”的情感寓意一般比“群山”更豐富,“群山”多用以表達昂揚向上的情感,而“蒼山”除了雄渾沉穩之感,還有亙古不改、超越世俗、啟迪生命反思等情感。因而姚鼐在這里用“蒼山”不用“群山”,除了點染泰山的風景外,還增添了別樣情感色彩。

中國西南地區同樣也有“蒼山”,即云南大理的蒼山,又名“點蒼山”“玷蒼山”,是橫斷山脈的云嶺山系的主峰。其景色以雪、云、泉、石著稱,其中常年不化的“蒼山雪”貴為大理“風花雪月”四大勝景之首,常與“洱海月”相對而出[5]。譬如明人李元陽《詠雪》詩中曾贊嘆到“日麗蒼山雪,瑤臺十九峰”。大理的蒼山,是皎潔、靈秀之美,而姚鼐《登泰山記》中的“蒼山”,是莊嚴、肅穆之美。這種向心式的山群結構同樣與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以及民族、身份、血緣認同觀念的形成息息相關。盡管泰山與大理蒼山同有“蒼山負雪”的景觀,但是二者呈現出陽剛與陰柔兩種截然不同的美,無疑與所屬的地理位置、地勢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有關系。正因所屬地理區域的影響,“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一盛景才更具有曠遠、高闊之感??梢?地理空間在意象色彩的生成和高曠意境的構成中發揮重要作用。

2 冰封雪蓋:泰山山頂的獨特氣候

地貌結構只是形成“蒼山負雪”意象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則需要歸因于泰山山頂獨特的氣候條件。地質地貌是穩定、靜態的因素,氣候是變化、動態的要素,恰恰是這些變與不變因素的交融打造出氣象萬千的泰山景觀,呈現出生命的靈動之美。

《公羊傳》曰:“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盵6]一個“唯”字道出泰山氣候變化之快、之奇。泰山氣候垂直變化界限分明,山下四季交替,而山上全年無夏季,加之冬季寒冷的氣候特征成為霧凇掛枝、蒼山負雪等景觀生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吧n山負雪”中“雪”的來源和厚度受到山頂氣候的影響。泰山立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其中主峰玉皇頂海拔高達1545米,與其山前平原相對高差達1300米以上[7],因而泰山山頂冬季的雨雪天氣非常多,而蒼山負雪的盛大景觀,其“雪”的來源可以推測是因山地海拔氣候變化,天降雨雪。姚鼐在文中講到“自京師乘風雪”但他在“是月丁未”才登泰山,所以登山當日是否下雪,還有待考證。但是,無論姚鼐登山當日是否下雪,泰山冬季都會有很厚的積雪,這一點在文中的后段可以找到答案,即“大風揚積雪擊面”。此外,岱陽與岱陰日光的亮度也有所不同,姚鼐棄東谷而擇中谷入,越中嶺,再循西谷,最終到達的地方應該是后石塢區域。后石塢為泰山奧區,位于玉皇頂東北,岱陰天空山下。姚鼐站于岱頂東北遠望,加上日晚時分,太陽西下,日光與雪光共同照亮南面的天空。此時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可謂一派旖旎風光,令人目酣神醉。

“蒼山”的色彩成因與植被的垂直分布也存在一定關系。泰山植被的垂直分布又受到氣溫和日照的影響,因而可以說“蒼山”的色彩成因離不開氣候的垂直變化。具體而言,峰頂地帶受高寒氣候的影響,覆蓋的植被多是灌叢草甸,此類植物到冬天一般會枯敗。古代的詩文中也不乏描寫泰山受氣候影響的景象的語句,比如曹植的《梁甫行》:“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墅?!逼渲小鞍朔礁鳟悮?千里殊風雨”就是泰山各處氣溫、風雨千變萬化的真實寫照。明代宋濂在登上泰山時所作《登岱》詩中感嘆“凌晨云漫天涯白,子夜晴搖海日紅”,以及徐有貞《登泰山》詩中的“朝見白云山半起,夜看紅日海東升”,都從時間的角度描繪出泰山晨云夜晴、朝白晚紅一日之間多姿多彩的氣象。

“蒼山負雪”與“明燭天南”營造的開闊、曠亮之境又與山頂空氣密切相關。氣溫一般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雨量卻是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岱頂常年多雨,雨后空氣中的雜質非常稀少,因而從岱頂所見景象會變得更加清晰遠闊。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進而才能營造出更加透亮的意境。類似這樣的意境在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中亦有所呈現,如“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等,皆是描繪山頂空闊、曠遠之境的詩句。

“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并不是泰山獨有的氣候特征,但是不可否認,姚鼐文中“蒼山負雪”意象的形成和“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意境的傳神與所處地的地形地勢、氣候特征、植被覆蓋等因素緊密相連。

3 言象傳意:信仰重建與本心回歸

“蒼山負雪”意象的生成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其內在蘊含的情感指向又與泰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民族信仰以及姚鼐的個人情懷相關。高建新教授曾說:“審美使觀賞者與文學景觀建立一種具有形象感、充滿情感的聯系,有時甚至是忘物忘我、心物相通、天人合一?!盵8]姚鼐也曾在游記《晴雪樓記》中寫道“浮覽山川景物以消其沉憂”。而今他登泰山、觀美景,亦隱藏著通過山川景物消解沉憂、重尋迷失的信仰、回歸初心的意旨。

泰山對于姚鼐而言意義非凡。京師也有很多山,姚鼐卻唯獨選擇山東的泰山。登泰山的時間也很特別,“是月丁未”和“戊申”是陰歷臘月二十八和臘月三十,又是除夕前與除夕夜。冬日登山本就很少,除夕登山更為稀有。泰山擁有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歷史凝聚的泰山信仰又為中華民族的信仰緣起與發展奠定了頑強的生命根基。在先秦時期,泰山只是人們眼中一座高大的自然山,后因圖騰崇拜、山岳崇拜等神話色彩的添加以及人們情感的賦予,才成為歷代人們朝拜的對象[9]50-51。泰山可謂遠古文化遺存的主要集聚地,這里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遺址化石,還孕育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鮮明的地域文化,更是華夏子孫的根源之山。同為華夏子孫的姚鼐與泰山之間自然有著別樣的情意牽連,在特別的日子棄他山而獨擇泰山,更加顯得其中情感的與眾不同。

泰山作為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靈魂的皈依之地,又與姚鼐的思想信仰不謀而合?!恫┪镏尽分杏涊d:“泰山是萬物生成的方向,能通曉人壽的長短,甚至將其稱為孕育新生命的神山;泰山神是掌管天下百姓亡靈的神仙,人死后的魂靈全部都要歸于泰山神?!盵10]67可知,泰山既是孕育生命的母親,又是靈魂的最終歸宿,將“落葉歸根”的思想信念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泰山雖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但實際上它常被看作儒家文化的載體。桐城派是以古文創作為主的文學流派,師法于秦漢,扎根于先秦典籍,尊崇程朱理學[10]67。姚鼐師承劉大櫆,宗承方苞,即使有所發展創新,但歸根結底仍是堅守理學為主的觀念。因此,當本意與現實發生沖突時,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去儒家文化的象征地——泰山,追溯精神的淵源,尋回迷失的初心,重建最初的信仰。

泰山的精神文化內涵映照出姚鼐登岱的心態與狀態。泰山上的一石一松既象征著堅強的意志,又飽含著儒家思想的精髓。最明顯的便是泰山上歷代登山人士遺留的石刻,其中比較典型的是以“登”字為題的標語石刻群,如“登高必自”“努力攀登”以及“從善如登”等,無不昭示著登山者腳踏實地的精神與高瞻遠矚的志向[10]58-60。這些石刻反復出現在登山途中,仿佛是一次次內心取舍的掙扎與決斗,而在取舍間選擇登上山頂也是一種對初衷的堅守。姚鼐在臘月二十八不顧風雪決然登泰山,其觀賞時間的特殊性與路線的不同尋常,同樣體現出他對棄官歸田治學的執著,對追尋與回歸本心信仰的堅定。

“山”作為一種意象與不同的字組合成不同類型的意象可以表達多種感情。例如,與江組成“江山”多用于喻指愛國豪情、俠肝義膽的民族精神,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借豪杰抒發自己保衛江山社稷的宏圖大志。姚鼐在此處將“山”與蒼字合成“蒼山”作“青山”意,而“青山”不僅是一種空間意象,更是能啟示人對生命與歷史進行反思的地標。姚鼐曾不惜花費十余載光陰只為應舉登第,卻在不惑之年選擇辭官歸田,一心投入文章經術的大業上,可見其心緒的復雜。當他立于泰山之上,見蒼山負雪,望燭照天南,剎那間萬般情愫涌上心頭。這在文中的前段也有微妙的暗示,“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其中“乘、歷、穿、越”這些速度極快、情緒緊張的動詞,將姚鼐急切、激動、歡悅、快活等心情都糅合其中,從而在“蒼山”的自然色彩之上又增添了一份情感色彩。

“雪”本是極寒極冷之物,鮑照曾有過關于山與雪的文字。他在《舞鶴賦》中寫道:“冰塞長河,雪滿群山?!痹谶@里他將“雪”作為主動者,用“滿”字來連接“雪”與“山”兩個意象。但是,姚鼐卻把“山”作為主體,用“負”字連接,結合姚鼐當時的現實遭遇,可以說“蒼山負雪”中“負”字的狀態又頗有他于低沉蒼茫中擔起先賢遺留重任,以文章著身立世的決心和勇氣之感?!懊鳡T天南”同樣不只是寫雪之厚和雪之亮,亦包含姚鼐通過登泰山,賞自然奇觀,其灰暗心緒得以消解后的豁達開明之感?!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不僅是姚鼐遣詞構象設境技法高超的表現,也是將客觀的實體景象與主觀情感、文化內涵交融而成的景觀。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般曠達之境激發了姚鼐與曾經的登岱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封禪源于早期人們對自然與山川的崇拜,帝王封禪這種精神文化現象在泰山最多且源遠流長?!渡袝に吹洹吩涊d:“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觀東后?!盵11]“巡守(狩)”是早期游牧民族獲得生存資源的方式之一,“望”則是一種祭祀方式,可謂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方式。除了自然崇拜,還有神靈崇拜,文中的神話人物東岳大帝、碧霞元君都是慈愛好善、光明溫暖的化身。人們通過對自然山岳的崇拜來獲取心靈慰藉與精神動力,泰山封禪、祭祀不僅是對君王功績的肯定,也是一種對天地神靈的信仰。自然崇拜與神靈崇拜的寓意與“雪”圣潔的象征義、“蒼山負雪”的崇高義以及“明燭”的辭采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姚鼐的精神之意又蘊蓄于“蒼山負雪,明燭天南”之象與境中?!把弊鳛橐环N意象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有著多種寓意,比如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借江雪的嚴寒反襯特立獨行、大義凜然的戰斗精神;劉長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借“風雪夜歸人”表達風雪夜晚中山居荒寒的孤寂之感等,不難看出這些“雪”營造的意境都縈繞著凄涼、悲戚之感。但是,姚鼐《登泰山記》中的“蒼山負雪”卻給人一種壯麗、明亮的感覺,“明燭天南”更為其增添一分鮮亮的文采與情采?!兜翘┥接洝纷饔谇∪拍?正值姚鼐仕途選擇的分岔路口,即因官場爭辯而做出棄官還鄉的抉擇。姚瑩在《姚先生鼐家狀》中也曾記載:“文正公以御史薦,已記名矣,未授而公薨,先生乃決意去,遂乞養歸里?!盵12]此處已經可以看出姚鼐棄官之心的果斷與決絕。補敘棄官原因的一段“既而奉旨搜求,天下藏書畢出。于是纂修者競尚新奇,厭薄宋元以來儒者,以為空疏,掊擊訕笑之不遺余力。先生往復辯論,諸公雖無以南,而莫能助也。將歸,大興翁覃溪學士為敘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12],不難看出姚鼐辭官歸鄉的原因正是官場仕途與本心信仰發生了沖突?!暗乐忻造F冰滑,磴幾不可登”猶如官場中的阻礙和挫折,同時也代表重振經學的艱辛困苦?!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則是光明與本心的化身。盡管如此,姚鼐依舊選擇繼續前行,破萬般險難,又為“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的澄澈清明之境更增一分情感積淀。

“蒼山負雪”與“明燭天南”構成的絢麗明朗之境仿佛是姚鼐為自己打造的心靈傾訴空間,借以減輕現實造成的創傷和傷逝感,進而促使靈魂得到暫時安放和治愈?!吧n山負雪”是一種肅穆厚重的造型空間,“明燭天南”是一種“拔天通地”的對話空間,二者縱橫交織構建人與神靈溝通、人與內心相通的空間。祭祀是人與神靈溝通的形式,也是宗教信仰的一種高級形態的表達[13]。登泰山如同姚鼐為自己的生命歷程舉行的一場精神的祭祀儀式,立于泰山之巔,與古代帝王、名人志士對話,與天之神靈對話,與內心相通,在對話中修補破碎的心靈、療愈傷痕累累的靈魂,同時又將告別往日官場,開啟治學著文的生命新篇章。

4 結論

綜上所述,《登泰山記》中“蒼山負雪”意象既具有地域性又具備審美性,這一意象的生成不僅是自然物象的客觀寫照,更有姚鼐心靈軌跡、精神世界的主觀映照,其內在的情感又與所處的地理與人文環境的特殊性密切相關?!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景觀是地理、文化、心理等多種環境因素的結合體,這些描寫不僅體現了姚鼐“義理、辭章、考據”的三合一理論,更是客觀物象與人的意識情感在特定的時空中發生相互作用,達成的個體生命體驗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明證。

猜你喜歡
姚鼐蒼山泰山
作為禮物的書籍:姚鼐贈書與桐城派的流傳
乾嘉詩壇“混江龍”姚鼐
佛禪老莊思想與姚鼐文學創作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蒼山
《登泰山記》的打開方式
蒼 山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煙云幾許著蒼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