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路徑探析*

2024-05-10 15:44王麗君李國鋒
實事求是 2024年1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生態農村

王麗君 李國鋒

(山東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2023年初,以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發廣泛關注,人工智能正在從專用智能邁向通用智能,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再次掀起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的熱潮。進入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席卷而來。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量子通信等現代科技不斷融合與交互,帶來了全新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和社會模式的變革。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1]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補齊兩大短板,一個是生態文明建設短板,一個是“三農”短板。[3]鄉村生態振興,作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三農”工作的重要結合點,其建設成果不僅決定著鄉村全面振興能否實現,也直接關系到美麗中國建設能否順利進行。推進鄉村生態振興,讓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部署相配套,[4]對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扎實推動鄉村生態振興落到實處,尋求人工智能這一新引擎成為順時代之勢的應然之舉。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生態振興是將中國式現代化落實到鄉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要維度。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研究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現實路徑意義重大。

一、鄉村生態振興的現實困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工作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不可否認,當前我國鄉村生態振興依舊面臨重大挑戰,主要表現在農村綠色生產方式滯后、農村生態治理機制不健全、農村生態文化發展薄弱三大方面。

(一)農村綠色生產方式滯后

農村綠色發展方式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狀況,也會影響鄉村生態振興的整體進程。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生產方式存在綠色動能不足的問題,表現為綠色生產方式較為滯后,農村發展的綠色轉型較為緩慢。其一,傳統農業生產的弊端。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殺蟲劑,導致土壤有機質缺乏、地力受損,不僅使農作物品質下降,還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吨袊鷳B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2年農村千噸萬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監測的10 345個斷面(點位)中,8 572個斷面(點位)全年均達標,占82.9%,其中地表水水源監測斷面5 655個,5 396個斷面全年均達標,占95.4%,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磷、硫酸鹽和高錳酸鹽指數。[5]由此可見,仍有部分農村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受到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其二,農業機械數字化水平不高。存在農機產品研發制造技術薄弱、農業機械化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務有待提升等問題。生產環節的智能裝備研發滯后,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第五代通信技術(5G)等技術的融合集成度低,相關裝備的易操作性差、價格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字技術的應用。其三,農業生產數字化技術普及不高。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效融合離不開農業生產的技術創新。數字化農業技術有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它可以改造傳統農業生產的增長狀況和生產模式,加速農業生產的結構性改革以實現高效率、低消耗的發展模式。[6]當前,眾多產業的數字化進程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傳統的農業經濟與數字化生產技術的融合較為緩慢。

(二)農村生態治理機制不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環境保護立法工作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日漸完備、愈趨合理。然而,當前鄉村生態振興法治保障工作仍然凸顯出諸多現實困境,主要體現為立法、執法、守法三個層面。

首先,在立法層面,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供給有待加強。我國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多以城市作為主要作用對象。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而言,其內容主要是針對城市的發展規劃與環境保護,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則僅少量涉及濕地和森林等方面內容。當前我國專門針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還較為稀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如鄉鎮企業污染、農村面源污染、農民生態權益等問題缺乏完整系統的法律法規來進行正確調整和強有力的執行。其次,在執法層面,農村生態環境執法質效較難保障。受部分地方政府唯GDP論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環境保護政策難以徹底貫徹執行,基層部門責任不明晰、環境保護主體力量薄弱等問題凸顯,農村環境保護面臨執行不嚴的困境。由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在立法層面存在不完善之處,致使鄉村生態執法部門的權力行使存在結構性障礙,從而使得部分農村地區的生態執法工作開展受阻。農村生態執法部門的權責規范模糊,導致在執法過程中容易出現各自為政、互相推卸責任和多頭執法等現象。同時,對于不當執法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嚴重影響鄉村生態法治多元主體參與鄉村生態振興的主動性。最后,在守法層面,村民參與生態治理的意愿有待提升。部分農村地區面臨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信息科技滯后等問題,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村民對現代法治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妨礙了鄉村生態振興法治建設的進展。此外,一些行政部門和村民更加關注短期經濟效益,對生態長遠發展的意識較弱,這種思維觀念在部分鄉村地區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村民對參與生態治理的意愿普遍不高,出現不愿參與甚至無從參與的現象。

(三)農村生態文化發展薄弱

當前,我國農村生態文化發展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村民的生態實踐活動,阻礙鄉村生態振興的整體進程。農村生態文化發展滯后主要表現在農民生態文化素養不高、農村生態文化培育機制不健全、生態文化認同危機凸顯等方面。

一是村民生態文化素養不高。部分村民缺乏系統全面的生態科學知識,對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的重視程度不高,接受綠色發展的思想引導較少,生態保護的意識較為淡薄。加之部分村民缺乏生態責任感,即使具備生態文明意識也難以將理念外化于具體實踐中,為達到農作物高產量的目標,不惜以犧牲生態平衡為代價。二是生態文化認同危機凸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全面推進與工業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文化墮距”使村民產生了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等精神文化層面的偏差。對于鄉村應該保持生態優勢還是追求經濟成果,部分村民完全割裂“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不考慮生態因素,完全追求經濟發展。生態文化認同逐漸弱化,鄉村生態振興的文化根基被動搖、改變。三是農村生態文化培育機制不健全。一些農村地區缺乏對生態文化的重視,忽視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導致生態文明價值理念宣傳不到位,村民難以形成科學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同時,農村生態文化的培育管理機構缺乏規范性。不僅培育機構數量有限,設備落后,基礎條件差,而且培育人員專業性不強,開展的生態教育未能設定明確的教育目標,教育培訓效果無法保障。

二、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機理

鄉村生態振興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一環,而以數字算法與信息應用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持續對鄉村社會生產賦能,逐步顯示了其服務于鄉村生態振興的獨特優勢。鑒此,立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分析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機理,旨在挖掘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生態振興機制構造之動力生成,以更好地建構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現實路徑。

(一)人工智能推動鄉村生態農業發展

《經濟學人影響力》發布的全球糧食安全指數(GFSI)第十一個年度報告顯示,全球糧食安全水平在2019年達到峰值后,已連續三年不斷下降,近期的社會經濟沖擊和干擾進一步削弱本就十分脆弱的糧食體系。然而中國依然表現穩健,其糧食安全指數在2012年至2022年期間持續增長了13.7,進步幅度位列全球第二。①數據來源:全球糧食安全指數(GFSI)第十一個年度報告(2022)。正因為黨中央將保障糧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我國糧食產量才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②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23)。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為鄉村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前沿技術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鄉村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實現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生態農業方向變革,是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的有效途徑,[7](P113)是實現農業生態化與生態農業化有機統一的題中之義。首先,人工智能推動農業智能化管理。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傳感器、無人機、機器人等技術設備實現農田的遠程監測、智能化農業機械的自動化操作。通過精確的數據收集、分析和預測,可以優化農田管理、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其次,人工智能推動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于鄉村生態環境的監測與保護。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的分析,實時監測大氣、水質、土壤、植被等環境要素,提供精準的環境信息,幫助農民科學調控生產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再次,人工智能技術助力構建農業智能決策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和模型建立,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的最佳決策建議。例如,根據天氣預報和作物生長狀態,提供精確的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決策指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二)人工智能提升鄉村生態治理水平

基層黨組織領導與村民基層自治共同影響著鄉村生態治理整體效果。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 804.1萬名,黨的基層組織506.5萬個。[8]全國約128萬個農村基層黨組織3 500萬名農村黨員分布在農村,構成嚴密的組織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7](P185)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農村的組織基礎,對于加強基層生態治理、實現基層村民自治與黨組織領導相結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海量數據得以存儲并通過數字算法重新嵌入組織和個體中,推動著基層組織以及整個社會向前發展。

人工智能提升鄉村生態治理水平,推動鄉村生態治理的現代化革新。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提升村民基層自治水平。人工智能以其數據資源共享、信息傳播流暢的獨特優勢,有力地破解了消息閉塞、傳播渠道狹窄的難題,能夠讓村民及時掌握最新信息,暢通信息來源渠道,擴大了信息的傳播面。同時,數字工具的普及,為村民提供了自由便利的建言獻策平臺,打破了線下傳統渠道的局限性,以此提高村民自覺參與生態治理的意識,增強基層群眾的參與感和主動性,推動鄉村生態治理構建多元共治發展格局。二是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水平。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強大的數據收集、處理、分析、整合等專業技能,能夠對鄉村生態治理過程中的繁瑣步驟及復雜流程作出快速反應,進而簡化相關工作,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對于健全村干部績效工資量化考核,完善基層黨組織獎勵激勵機制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為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及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提供了機遇,為健全鄉村生態治理體制機制奠定了基礎。

(三)人工智能助力鄉村生態文化發展

鄉村生態文化是人文與生態的有機融合,是村莊生態環境保護“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丁笆奈濉狈俏镔|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指出,要加強中國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將非遺保護傳承與美麗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9]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自然生態環境整體保護工作。通過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到2020年我國保護了53.9萬棟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傳承發展了4 789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10]傳統村落作為歷史文明的鮮活載體,承載著濃郁的鄉愁與古老建筑的自然生態,在新時代的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由此可見,這對我國鄉村生態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革新求變的時代背景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人工智能成為鄉村生態振興的新動力,為鄉村生態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契機。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夠豐富生態文化的傳播形式。依托“數據+算力+算法”定義法則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收集大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中的語言特征和話語邏輯,依據大眾對文化傳播敘事方式的需求,向村民宣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同時,大眾在人工智能所構建的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智能化社交媒體場域中,能夠以主體視角主動參與生態文化的闡述與解讀,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村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強化村民對土地、河流等鄉土因素的熱愛之情,以此凝聚人們對鄉村生態文化的價值共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夠創新“大數據+生態文化”的傳播方式,提高傳播方向的精準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信息爆炸式增長會引發“信息洪流”。利用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功能能夠深入發掘并宣傳當地特色文化建筑的歷史內蘊及時代價值,數字化記錄地方戲曲、傳統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推動鄉村生態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三、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現實路徑

鄉村生態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如何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引領,以人工智能技術來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高質量發展,這是擺在鄉村振興面前的重要問題。鑒此,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必須在厘清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生態振興內在機理的基礎上,探究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現實路徑,明確鄉村生態振興的發展方向。

(一)打造生態農業數字化發展格局

隨著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基于計算機系統的智能化技術能為農村生產方式的變革帶來強大動能,是推動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工具。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數字化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必由之路。

人工智能推動生態農業數字化發展,是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各類農業場合,以此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及效益回報率的過程。如農業智能機器人可以執行植物播種、定植和移栽等任務,監測植物的生長情況,通過傳感器收集數據,幫助農民調整灌溉、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有效減少人力勞動成本;可以自動識別雜草并進行除草作業,減少對化學除草劑的依賴;可以用于噴灑農藥和施肥,精確控制用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農業智能技術系統依托于智慧農業系統,通過田間分布的傳感器獲取各種數據信息,隨時了解植物生長情況,例如分析生長環境以及監測土壤水分,監控植物養分含量等,反映各種植物生長狀態以及生長趨勢,從而反映出整體營養水平以及發育狀態,幫助管理人員制定更為科學的管理方案。

為將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其一,要推動生態農業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加大人工智能技術在生態農業產業中的應用,保障生態農業生產的規?;蜆藴驶?,降低生產、管理成本,提升規模效益產出比,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方式的科學化水平。同時嚴格按照農業生產的綠色標準進行規模生產,通過對生產過程的全面監督和合理約束,規范農業基地的生產秩序,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生產基地。其二,落實人工智能技術的資金保障,一方面要合理分配政府及社會的財政支持,注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作物栽培、種子產業化、生物防治利用等生態農業領域的技術研發,推廣數字化人工智能技術以支撐現代綠色農業的發展。同時要保障綠色生態農業具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將人工智能裝備合理分配到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去,加快農業技術設備升級,完善基礎供給。其三,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鄉村生態旅游業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旅游是憑借地域優勢,將農業與旅游業、自然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高效產業,亦是鄉村生態振興戰略的一大特色舉措。一方面通過打造鄉村美好田園風光的原生態氛圍,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愿望;另一方面,生態旅游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花卉、果蔬種植業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打造以觀光為核心的休閑產業,如草莓、櫻桃等水果采摘園,花卉綠植觀光園。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消費者進行旅游產品推薦及旅游服務質量評估,也可以通過收集和分析旅游者的數據,了解旅游者的興趣愛好和需求,為旅游者提供景點詳情、交通路線、美食介紹、天氣變化等信息,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和體驗感。同時,通過收集和分析旅游者的數據,了解旅游者的評價和反饋,從而及時調整旅游服務方案,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生態農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二)營造基層生態治理智能化發展空間

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智能化,既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又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智能化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強調要全面貫徹網絡強國戰略,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人工智能推動基層生態治理的智能化,是指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基層生態治理相結合,形成以人工智能技術為驅動力,集合多元主體生態訴求、整合多方生態治理資源、提升生態治理能力,使基層生態治理效能實現可視化與數據化的新型治理手段。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以及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新變革,智能化為社會治理創新了發展模式,逐漸成為基層生態治理的主流趨勢。鄉村基層黨組織將人工智能技術嵌入基層生態治理的邏輯日漸成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參數。不可否認,當前中國城鄉發展仍然存在不協調、不均衡等問題,而人工智能的介入為城鄉逐步跨越數字鴻溝奠定了堅實基礎。

營造基層生態治理智能化發展空間,一方面,要將人工智能與農村生態振興法律體系建設相融合。從理論基礎來看,人工智能在法律知識圖譜構建、邏輯推理框架設計和信息量化抽取處理等方面可以發揮輔助立法的作用。從現實需求來看,科學立法、精細立法和協調立法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人工智能的輔助。[11]因而,人工智能應用于立法領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展開的立法前評估和立法后反饋可以最大限度地搜集、處理和分析各類信息,有效預防法律頒布實施后產生的一系列問題,[12]可以有效彌補傳統立法的決策缺陷。不僅有效幫助國家和地方政府建立專門針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根據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完善并落實地方性政策方針,而且有助于加強農村生態執行性法規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環境執法機構,規范執法工作流程及行為準則,保障鄉村生態振興執法體系的公正性及嚴明性。另一方面,要變革智能理念,樹立智慧治理思維。轉變治理思維,實現治理理念與治理手段的創新是推動基層生態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在推進基層生態治理智能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堅持“黨建+智能化”理念?;鶎狱h組織應始終發揮總攬全局的作用,推動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智能化發展方向,拉進與群眾的距離,讓農民共建共享鄉村生態文明成果。同時,要深化“智能化+政務”理念?;鶎狱h組織及相關管理部門要建立鄉村生態治理智能化發展的規劃與數據體系。各級領導干部要革新“智能化”理念,主動學習智能信息新技術,培養智能化共享思維、數據思維、資源整合思維。

(三)構建生態文化智慧化傳播體系

廣義的生態文化是指在人們的生活、生產過程中,在合理認識人與自然關系、妥善處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活動以及其形成的全部結果。[13]鄉村生態文化建設是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以鄉村為作用對象進行的生態文明價值觀、生態文化產業、生態文化事業的建設。數字鄉村建設進程中,鄉村生態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整體來看,鄉村生態文化的發展仍然存在問題,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文化傳播內容等因素的不完善導致無法完全滿足村民的生態文化需求。因而,從鄉村實際出發,結合現代經濟理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傳播鄉村生態文化,構建生態文化傳播體系對于打造鄉村特色文化品牌,繼承并弘揚生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與現代化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追求。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生態文化領域,有力推動了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首先,人工智能為文化產業提供新的表現形式,人工智能精準地識別各種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數據,并對其進行智能處理和分析,從而將多種文化元素進行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獨特創新魅力的文化產品。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被應用于創作音樂、電影等藝術品,為文化產業注入活力。其次,人工智能為文化傳承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保障。利用人工智能,通過圖像識別、文本分析等技術,快速識別文物的狀態,幫助保護古建筑、文物、書畫等,并提供修復建議,從而更加有效地保存和傳承文化遺產。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被應用于文物保護和考古挖掘領域,能夠全面、高效地對文物進行精細化的保護,從而確保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出文化遺產歷史數據的規律和特點,為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化價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構建生態文化傳播體系,一要加強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互聯網和寬帶覆蓋率。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借助互聯網載體,通過抖音、微博、公眾號等平臺推送相關生態文明的文章、視頻、圖片,為生態文化傳播提供充分的前提和堅實的基礎。二要推動農村生態文化產業智能化發展。一方面,要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生態文化產品。將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相結合,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生產力和效率,推動手工藝制品等特色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人文文化體驗產業。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人文體驗領域,讓體驗者佩戴人工智能設備,從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獲得感知,擁有超越現實的虛擬體驗,深入挖掘人文文化中的生態基因,感受貼近真實的傳統文化,促進傳統生態文化的數字化發展。三要出臺人才引進扶持政策。強化政府部門工作職能,依據當地現實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好人才激勵工作,優化人工智能助推鄉村生態文化傳播的人才環境。通過制定相應激勵性的薪資政策、福利制度、晉升機制,吸引優秀人才。在本土人才資源培養方面,注重對本土居民的教育培訓,大力培養具有生態意識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民綠色生產技能培訓,組織鄉村干部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和能力培訓。同時,開展多形式的生態文化活動,舉辦相應的“智慧+生態”活動,提升鄉村文明程度,打造多元主體參與鄉村生態文化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生態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生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