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劇《柳毅傳書》對唐傳奇《柳毅傳》的改編與創新

2024-05-10 16:41沈有珠
肇慶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龍女粵劇

沈有珠,賴 夢

(1.肇慶學院文學院,廣東肇慶 526061;2.廣州華商學院文學院,廣東廣州 511399)

唐傳奇題材豐富,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離奇曲折,對后世戲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唐李朝威的《柳毅傳》內容涉及靈怪、俠義、愛情等多個方面,情節一波三折,后世文人將之改編成戲曲者層出不窮。在元代,尚仲賢將之改編為元雜劇《柳毅傳書》,李好古把它改編為《張生煮?!?;清代,李漁把它改編成《蜃中樓》。新中國成立后,各大劇種也有很多以唐傳奇《柳毅傳》為題材改編的劇目,例如昆曲《柳毅傳》、秦腔《柳毅傳》、京劇《龍女牧羊》、越劇《柳毅傳書》等,其中最為成功的當屬粵劇《柳毅傳書》?;泟 读銈鲿纷畛醯膭”臼亲T青霜撰寫的,原名《龍女牧羊》。1954 年由著名藝術家林小群和羅家寶首演。1957年,粵劇院赴澳門演出之前,羅家寶、林小群邀請陳冠卿對劇本進行重新修改后定稿?;泟 读銈鲿纷?954 年首次演出后,一直流傳至今,并被改編成粵劇電影等。本文以譚青霜編劇的粵劇《柳毅傳書》為底本,研究《柳毅傳書》對唐傳奇《柳毅傳》(下文分別簡稱為《柳毅傳》《柳毅傳書》)在主題上的繼承與升華,在人物形象上的豐富與發展,在情節上的改編與創新,并考察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古老的故事、人物形象所發生的變化。

一、《柳毅傳書》對《柳毅傳》主題的繼承與升華

中國俠文化源遠流長。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游俠立傳,推崇“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精神;唐代開放自由的環境下仗義行俠之風大盛,北方的少數民族有尚武任俠的風氣,李家王朝在未奪取天下之前其家族是西北胡化很深的貴族;唐代文人也有從軍、漫游、任俠之風;平民百姓更是渴望英雄救民于水火中。因此,唐代社會俠義風氣大盛,唐傳奇也出現了眾多俠客的形象,柳毅就是其中行俠仗義的典范。

(一)由單純的行俠仗義到“恤蒼生苦”主題的升華

《柳毅傳》中的柳毅科舉失利返鄉,路遇龍女放羊,龍女道出冤苦并托之送信。柳毅聽后對龍女說:“吾義夫也。聞子之說,氣血俱動?!盵1]45萍水相逢,柳毅能見義勇為,當得起他自己所說的“義夫”的評價,最后不負重托把信送到了龍女父親的手里,讓龍女脫離苦海?!读銈鳌俘埮允瞿裂蛟?,“父母配嫁涇川次子,而夫婿樂逸,為婢仆所惑,日以厭薄。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迨訴頻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毀黜以至此?!盵1]45夫妻琴瑟不和導致翁姑失和,龍女受罰至涇河岸邊牧羊。

《柳毅傳書》則改編為:因為王子“驕奢兇悍,顛倒行云雨,慘令人世苦災荒,水旱無常,千百戶人家散人亡”[2]9。龍女善良仁慈,不忍百姓受苦,多次勸諫,“正因諫成仇,致受遍鞭笞苦,涇水翻血浪,又怨翁姑袒兒郎,貶我作羊奴,受苦冰凌上?!盵2]9龍女牧羊原因由因夫妻失和演變為“恤蒼生苦”,龍女懷有一顆博愛的心,是為救助黎民蒼生而受難,她是為避免生靈涂炭而斗爭的女英雄人物。柳毅的俠義精神在《柳毅傳書》中也有很好的詮釋,他聽聞龍女哀哭聲:“聞哀音卻避,豈是丈夫所為?”[2]7主動上前詢問,鼓勵龍女說出冤屈后表示:“柳毅雖不才,幼讀圣賢書。仁人義士心最仰,倘見事不平,決不作旁觀袖手,書生赤血未曾涼?!盵2]7聽聞龍女訴說王子的暴虐之后,他義憤填膺,“不能容忍這匹夫作孽肆狂暴!應要嚴懲薄倖郎,也要嚴懲涇河老王,除腐惡,我鞘中寶劍欲試鋒芒?!盵2]9由此,《柳毅傳書》也由單純的救助龍女的行俠仗義拓展為“嚴懲薄倖郎,除腐惡”的除暴安良正義之事。如何懲戒王子,老龍王左右為難,柳毅直諫:“大王討伐無道,正是替天行仁?!盵2]20促使龍王發兵討伐涇河王子。龍女、柳毅的“仁義”,表現在對百姓的同情,也表現了人民希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平安生活的美好愿望?!读銈鲿穼ⅰ读銈鳌芳比酥y,行俠仗義的主題升華為“恤蒼生苦,除暴安良”的主題。這樣的改編,龍女與柳毅的人格設定上有了顯著提升。

《柳毅傳》中敘寫救回龍女之后,洞庭湖君在青光閣宴請柳毅,錢塘龍君借著酒意,提出把龍女嫁給他,并說:“如可,則俱在云霄;如不可,則皆夷糞壤?!盵1]52柳毅“肅然而作”說:“毅以為剛決明直,無如君者!蓋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愛其生,此真丈夫之志!”[1]53他表明救助龍女,完全出于正義,顯現出崇尚個人尊嚴、任俠使氣的俠士風范,具有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意志,柳毅這一人物形象寄托了中唐士人對“威武不能屈”理想人格的追求。

《柳毅傳書》中的柳毅在面對錢塘龍君的逼婚時,義正辭嚴地拒絕道:“大王竟不顧其道,以威加人,柳毅敢以不伏之心,勝王不道之氣。這段婚姻,斷難答允。要殺要剮,任從尊便?!盵2]26柳毅在此前見過了錢塘龍君一怒之下的威力,斷然拒絕了他,表現出其不畏強暴,為人正直勇敢的品質。這一大段劇本大體忠實于原著,按照粵劇的唱腔旋律,鏗鏘有力的節奏,配以強勁的鼓點,將柳毅的大義凜然表現得酣暢淋漓,演員的表演空間也得到極大的拓展。

從古至今,俠士“作為平庸人生和卑瑣人格的反面,代表著人們對于自由豪邁人生的向往”[3]。寄托著人們對正義的向往,并被籠罩上英雄主義的光環,柳毅的“義”,表現在將正義置于私情之上,表現在對龍女的救助,對涇河王子倒行云雨禍害百姓的行為憤怒,對黎民苦難的同情等方面。龍女的“義”,則主要表現在救民于水火、知恩圖報及主動追愛等方面。兩個人都十分重義,有義才有情,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義”的基礎之上的。

(二)由報恩到愛情的主題拓展

愛情是文學作品中經久不衰的主題?!霸谔埔郧?,中國向無專寫戀愛的小說。有之,始自唐人傳奇。就是唐人所作傳奇,也要算這類最為優秀。作者大都能以雋妙的補敘,寫凄婉的戀情,其事多屬悲劇,故其文多哀艷動人”[4]?!皥蠖鳌笔恰读銈鳌返闹黝},如錢塘龍君向柳毅表達謝意時,謂毅曰:“饗德懷恩,詞不悉心?!盵1]50被柳毅當場拒婚后,龍女并沒有改變要以身報答柳毅的決心,在父母提出想把她嫁給濯錦龍君的小兒子時,她剪掉頭發以表明沒有再嫁他人之心,龍女愛慕柳毅的俠義,感激柳毅救她于水火之中,愿意以身報恩,一直等到柳毅二娶的夫人去世,她才變成盧氏女嫁給了柳毅,得償所愿。生子后,龍女向柳毅表明自己身份,“涇川之冤,君使得白。銜君之恩,誓心求報?!袢斋@奉君子,咸善終世,死無恨矣?!盵1]56龍女解釋嫁給柳毅的原因為報恩,將她對柳毅的感情隱藏在行文深處,不輕易外露。柳毅也心慕龍女,因為不想因情廢義,也沒有把自己的感情表現出來。兩人都把感情隱藏了起來,歷經曲折才結成姻緣。這是因為中唐時代士人對儒家倫理思想的尊崇,中唐士人筆下的人物也具有義薄云天、兼顧情禮的精神品質。

《柳毅傳書》沿襲了唐傳奇《柳毅傳》的“奇情奇事”,其中隱藏的“愛情”主題躍于“報恩”之上,龍女不再隱藏自己的愛慕之情,而是向柳毅表達自己的感情。第四場“送別”的改編,借鑒了《梁?!返摹笆讼嗨汀鼻楣?,濃墨重彩地寫龍女、柳毅互生情愫。龍女在送別的路上借比目魚、合歡花、相思草對柳毅曲曲折折地暗示了情意?!坝忠姾杏袑Ρ饶眶~,雌雄追逐非戲水,其中用意你可知?”[2]30相送路上一語雙關地暗示對柳毅的情絲,既展現了龍女的機智聰慧,又顯示出她細膩入微的女性情感。柳毅此時心煩意亂,“縱是能猜魚用意,但我心如絮亂,難置一詞?!盵2]29漸漸地他在龍女的啟發下逐漸明白自己已經愛上龍女的事實,送別途中感于公主的深情,對拒婚時所說的過頭話有悔惜之意,但只能“自約其心”,不因情廢義,默默在心中回應“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公主送我情”[2]29,表達他對龍女的愛慕之情。借助比目魚、桃花等各種暗喻,兩人之間的感情得以交流,這使故事的戲劇沖突更為激烈,突出柳毅這個耿直義夫的形象也有了七情六欲的一面,為第五場柳毅單相思龍女的劇情打下了基礎。

二、《柳毅傳書》對《柳毅傳》人物形象的豐富與發展

《柳毅傳書》對唐傳奇《柳毅傳》中的人物進行了多層次立體再塑造,使人物的形象生動活潑,性格豐滿,故事的情節也更加連貫豐富。從《柳毅傳》到《柳毅傳書》,不但追求婚姻愛情的主動權由男子轉移到了女子手中,表現愛情時的男女地位也發生了變化,柳毅由傳奇中的“施恩者”轉變為粵劇中龍女愛情的“被追求者”,儼然成了襯托龍女形象的配角。社會變遷下女性角色由時代邊緣化向著時代主導化邁進,充分體現了時代文化的演變和粵劇與時共進的藝術魅力。

(一)龍女——由棄婦到新時期敢愛敢恨女性的轉變

《柳毅傳書》中的龍女描寫篇幅較《柳毅傳》有大幅度提升,形象也有所不同。在《柳毅傳》中,主要是將龍女刻畫成典型的大家閨秀的形象。龍女第一次出場時,在柳毅眼中是一個穿帶破舊,滿臉愁容的美麗女子。龍女歸家后,只寫了“自然蛾眉,明珰滿身,綃縠參差”[1]49,對龍女并沒有過多的描寫。后來柳毅告辭回家,洞庭君夫人設宴為柳毅餞行,“使涇陽女當席拜柳毅以致謝”[1]50。原小說中龍女形象有著大家閨秀的特點,端莊穩重,父母在時不輕易露面,對待自己的恩人也僅僅是當席拜謝,恪守禮儀。

《柳毅傳書》始終聚焦龍女,鏡頭隨著龍女而不斷轉換,由此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了使龍女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編劇設置了許多情節。在第三場“仗義傳書”中,龍君怪錢塘龍君殺了涇河小龍,龍女在一旁主動為錢塘龍君說情道:“叔王休悔,吾與鄙夫無情?!盵2]21在龍君宴請柳毅時,龍女還向柳毅敬酒感謝他的義行,“你不向名場馳騁,卻為我傳書,高風信可欽”[2]23。柳毅推辭不謝,她嗔怪“你多番謙辭,是否嫌棄,我這個飽經風霜陌路人”[2]23。她獨自唱道:“好個仗義書生,儀容英俊甚,又端品行,嫠婦心,似古井,也不禁微瀾暗翻滾?!盵2]23在第四場“洞庭送別”中,龍女“趁機緣,傾腑肺,且把香風扇起”[2]31?;泟≈械凝埮哂兄鲃有?,她對柳毅芳心暗許,不像原小說那樣把感情埋在心里,而是勇于表達出來,追求自己的愛情。第六場“酬愿”,柳毅與龍女成親,驚呆于新婦盧氏酷肖龍女,龍女不動聲色,徐徐引導柳毅說出心聲,“你是龍女三娘出仙苑,成就這三生愿”[2]43。龍女追問:“哪一個龍女三娘,你很想念她嗎?”[2]43柳毅被迫否認,龍女又故意說:“里巷相傳,柳毅是個光明磊落的大丈夫,看來是徒有虛名哩?!盵2]43柳毅不得不說出新婦一舉一動皆像龍女,并承認“痛我朝朝暮暮把伊人念”[2]45。龍女看似妒嫉而步步緊逼,柳毅看似節節敗退卻又借機吐露真情,兩人言語間來來回回試探,各帶機鋒又情趣萬千,充盈于新婚的喜劇氣氛中又盡顯奇譎詭異之變,龍女的俏皮活潑機智與柳毅的大智若愚相映生輝。

從托柳毅傳書到對其產生情愫,正是龍女對遇夫不良婚姻的反抗和對自由愛情的向往。龍女放棄了公主身份架子,逃脫了被奴役的婚姻牢籠,無拘無束地追求愛情?!读銈鲿分?,龍女形象逐漸揚棄了傳統意義上的沒有話語權的弱者形象,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女英雄人物形象一樣,女性逐漸掌握了話語權,既有豐富的情感,又具理性思維。

(二)柳毅——由耿直義夫到集俠骨柔情于一身的轉變

柳毅作為故事的男主人公,在這兩部作品中存在較大的共性,都具有一顆俠義之心。但仔細對比研讀,《柳毅傳書》對《柳毅傳》中的柳毅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由耿直義夫變為俠骨柔情皆備的男人。故事結局也揚棄了柳毅夫妻雙雙成仙等神仙道化的封建男性文人思想。

《柳毅傳》中的柳毅的身份是落第書生,“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將還湘濱”[1]44。柳毅答應了龍女替她傳書信,但提出了一個要求,“他日歸洞庭,幸勿相避”[1]46。柳毅并沒有立刻上路,而是在當天傍晚還去了涇陽城里向他的朋友告別。一個月之后,柳毅回到家鄉,才去了洞庭訪問,暗示了在柳毅心中給龍女傳信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順便之事??匆婂X塘龍君化為赤色巨龍時,柳毅被嚇得撲倒在地,想告辭而去,躲避錢塘龍君,洞庭君安慰他不要害怕,擺宴款待他。在凝宮宴上,洞庭君、錢塘龍君送給了柳毅很多禮物,柳毅辭謝不了只好接受,離開龍宮之后,柳毅變賣了一些禮物,成為了富人。柳毅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形象,也有七情六欲?!傲阍邶埮媲帮@得卑微,沾染上一些虛偽、油滑、自私、貪色的市儈氣息”[5]。這也是世人渴望的一夜暴富心態在柳毅身上的投射。

《柳毅傳書》中的柳毅一開始是帶著家仆福叔上京,意氣風發準備考取功名的,在途中聽見哭泣聲,上前詢問龍女,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并主動提出為她傳信,“路見不平應相助,柳毅何辭赴火湯,愿代傳書洞庭湖”[2]10。福叔想阻止柳毅,說他上京來赴考,怎么能還沒應試就返回湘江,這樣將辜負他母親的厚望。柳毅堅持要幫助龍女,“富貴功名非我愿,愿得人間正義張”[2]10。柳毅寧愿舍棄功名也要救龍女,并且晝夜兼程趕往洞庭傳信,突出了柳毅的大義。在龍王主張“遣使求憐”時,柳毅一針見血地指出:“小龍殘暴,老龍不公,只怕難以理喻”[2]17。堅持“興師問罪”,并義正詞嚴地說:“禍由涇水害蒼生,師出有名伸義憤?!盵2]17“涇水孽龍方肆虐,難中何止牧羊人。除強暴,救蒼生,公義私情都著緊?!盵2]18在龍宮見到錢塘龍君真身,柳毅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面對錢塘龍君的責問,有理有據地予以回應,用言語激發錢塘龍君救助龍女。宴會后柳毅堅辭貴重的禮物,粵劇的柳毅形象被塑造得更為完美,是一個有情有義的高潔君子形象。與《柳毅傳》帶走大量的金銀財寶的世俗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柳毅傳》中的柳毅高揚禮義,回避感情;粵劇《柳毅傳書》回歸傳統文化,將柳毅從豪情剛直的封建傳統意義上的完美君子,上升到俠肝義膽、情義皆備的新時代男人,閃耀著理想人格的光輝,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時代要求,由唐代的任俠仗義向著英雄主義、人民立場的更高境界升華。

《柳毅傳》與粵劇《柳毅傳書》的差異還表現在描寫愛情時,男女主人公不只在角色上互換,其地位也有所變化?!读銈鳌分?,柳毅的活動貫穿著故事情節發展過程?!读銈鳌分旋埮v有愛慕之意,也只能埋在心中,婚后也謹言慎行,盡顯其溫良恭儉讓的品性?!读銈鲿分貙埮坍嫵梢粋€敢愛敢恨,勇于追求愛情的女子,她一直處于主動的、支配的地位,她大膽地在飯桌上對柳毅暗送秋波,這與《柳毅傳》中那個被動受欺壓的龍女判若兩人。她性格仁慈善良,不甘于任人奴役,而是勇敢地沖破牢籠。龍女的性格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關鍵在于新中國成立后,在毛澤東“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思想指導下,龍女形象由溫順的大家閨秀向潑辣大膽的市井女性轉變,個性張揚,散發出生動活潑的青春氣息。女性性格在文化更替與社會變遷中被塑造得更加獨立堅強,女性形象也從扁平式向著敢愛敢恨的多元化、立體化發展。

三、《柳毅傳書》對《柳毅傳》情節的改編與優化

(一)改編與擴寫原小說情節

《柳毅傳書》的編劇譚青霜是新社會文人,他結合社會時代思潮發展、戲曲主題思想表達以及人物塑造的需要,對《柳毅傳》相關情節進行改編,比如擴寫原小說劇情,增加了一些次要人物,如柳毅的老仆福叔,龍女的侍女錦鱗、柳母、龍王夫人等?!读銈鲿吩谇楣澤媳取读銈鳌犯雌鸱?曲折多變。任何改編“不是一個歷史上客觀存在的、可用三言兩語可以描述的實體,而是一個歷史記載與文學想象的融合,社會規定與心理需求的融合,以及當代視界與文學特征的融合”[6]。

《柳毅傳》中,涇川龍子一家只是在龍女及錢塘龍君口中提到,根本沒有出現?!读銈鲿返谝粓觥澳裂颉睕芎有↓埦统鰣隽?,他痛恨龍女“竟敢私逃,全不自量”,用“先鋒鈸”將龍女打翻在地,并殘忍地親手從龍女口中拔取龍珠,“取去你腹內龍珠,要你千年道行一朝喪”[2]5。他的殘忍暴虐令雨工義憤填膺?!读銈鲿吩黾記芎油踝拥某鰣?,不僅是讓觀眾看到涇河王子的殘暴,“禍由涇水害蒼生,師出有名伸義憤”[2]17。還讓柳毅傳書師出有名,而不是柳毅僅僅只聽龍女的片面之言,就草率介入他人家庭。柳毅當面拒絕娶龍女的原因也是“卻因存義豈能私”[2]34,即使柳毅已心系龍女,“傷心豈獨痛分離,負她萬縷深情千滴淚,怎奈我行當踐義,未敢輕系情絲”[2]28。他傳書也是為了百姓,如果變成“殺其婿而納其妻”[2]38,這是俠義之士萬萬不能接受的事,這個改編讓龍女、柳毅的愛情有了陽光正義的土壤,也讓觀眾能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兩人的愛情。

《柳毅傳》沒有出現柳母與老仆這兩個人物,結局是柳毅復娶兩婦,婦亡再娶龍女?;泟 读銈鲿返母木巹h除了柳毅復娶兩婦的情節,還增加了思念龍女,苦苦等待,不愿成親的劇情?;泟〉谖鍒觥敖颐亍蓖ㄟ^柳母與老仆之口,寫柳毅“終日如醉如癡”,老母“一提親事,他卻苦苦推辭,說是終身不娶”[2]36。柳毅“朝夕焚香,虔誠憶繪”龍女畫像,自題詩道:“縱有相思意,恨無惜玉緣。未了相思債,來世補情天?!盵2]37塑造了一個深情款款的男主人公形象,滿足現代女人期待“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情感需求。

《柳毅傳書》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劇作家接受了新思想,面對的是現代觀眾,在情節設置上一波三折,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需求。并且在編排此劇時,本著施恩不圖報、弘揚正氣的出發點,唐傳奇柳毅接受大量的相贈珠寶一夜暴富的情節,在粵劇中被揚棄,以突出柳毅施恩不圖報的俠義形象,倡導施恩不圖報的新價值觀,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良好社會風氣的自然展現。

(二)增設“道具”串聯情節,加強戲劇性

在原小說中柳毅到洞庭叩橘并沒有什么道具,龍女直接告訴柳毅解下腰帶敲打橘樹即可?!读銈鲿穭∽骷覟榱嗽鎏響騽⌒?,在第一場“牧羊”中,龍女告訴柳毅如何進龍宮時,交了一支玉釵到柳毅手中,讓他用玉釵敲擊橘樹三下,就會有人帶他進去見洞庭君。而這只玉釵在第四場“洞庭送別”中也出現了,柳毅上岸前想把玉釵送還龍女,龍女卻將玉釵贈與柳毅,且主動向柳毅索要信物,“送與恩公,以為紀念。愿得恩公一物,留為永佩”[2]34。柳毅立即將自己的家傳玉環送給了龍女,“投桃報李,以證相知情不渝”[2]34。龍女、柳毅“期待神交千里,人間海國有靈犀”[2]35,兩人互道保重。在第六場“酬愿”中玉釵與玉環再次出現,龍女在洞房之中拿出了柳毅送的玉環證明自己就是龍女,柳毅大喜,取出龍女送給他的玉釵相示,“今日玉釵正好配玉環,不負憐香島上桃花艷”[2]45。釵環合,也暗示了兩人美滿的結合。

《柳毅傳書》編劇譚青霜將玉釵與玉環兩個道具融入到劇情之中,把故事串聯起來,以柳毅與龍女的悲歡離合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這成為劇本的暗線貫穿始終。道具的加入,不僅增加了情節的戲劇意味;這些小物件的分而復合,也見證兩人之間的悲歡離合;同時也在故事中起到愛情信物的作用。

四、結語

唐傳奇《柳毅傳》對后世文學中的小說和戲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物的多情多義和人神相戀的愛情模式為后世各種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素材和范式,后世的戲曲家改寫創作過程反映的是時代精神的價值判斷和時代審美思潮,戲曲作家的改編是對原小說的“揚棄”與再創造?!读銈鳌钒膬热蓊H多:行俠仗義與報恩、追求自由愛情與和諧婚姻、追求富貴及得道成仙,折射出唐代男性文人的儒家信義倫理觀與求財求長生欲望,凸現的是男人的敘事視角?!读銈鲿芬耘砸暯歉木幵谋镜墓适虑楣澟c人物形象,表達了女性渴望建立互愛、尊重、平等的男女關系。女性解放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流意識,女性獲得了自我肯定和社會的認可。龍女從被父權、夫權所漠視的“沉默的失語者”,發展到具有獨立、自尊意識的形象,從處于社會的邊緣型人物到社會的主導型人物,折射了不同時代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對于女性的人格和社會地位的認知模式。從文化變遷來看,傳統男權文化與新時代新文化的碰撞,構建了全新的話語權力體系。

猜你喜歡
龍女粵劇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粵劇傳唱灑暖陽
SINGING THE CHANGES
從《柳毅傳》中品柳毅品質對今日的青年影響
我在黃梅戲《龍女》中飾演海云花和珍姑兩個角色的感想
粵劇排場與粵劇傳承
1949—1951年粵劇“戲改”
粵劇傳承中的“變”與“不變”
淺談《龍女》中姜文玉的表演
粵劇花旦黃嘉裕:90后也會喜歡粵劇
高唐神女與《格薩爾》中龍女中美人原型比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