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鼓戲

  • 湖南湘潭地區花鼓戲班的現狀分析
    ■文芷菁花鼓戲是湖南省傳統戲曲的瑰寶之一,可根據舞臺語言的不同將它分為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醴陵花鼓戲六大流派。其中,六大流派之首的長沙花鼓戲又能細分出多個“路子”,如湘潭路子、寧鄉路子等;湘潭路子(湘潭花鼓戲)在長沙花鼓戲中影響較大。它以湘潭官話為舞臺語言,從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中汲取養料發展起來,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但是,關于它的研究還沒有系統而完整的資料、文獻。因為它只是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長沙花鼓戲

    劇影月報 2023年1期2023-09-19

  • 淺談常德花鼓戲的藝術特色
    比較多的。湖南花鼓戲不僅在全國還有在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力,常德花鼓戲作為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其中之一,構成了著名的湖南花鼓戲的分支。常德花鼓戲的靈感從真實的日常生活中而來,其內容形式蘊含了豐富人生哲理。常德花鼓戲以其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和飽滿深情的民間人文軼事在戲曲文化的歷史洪流中占據著不可磨滅的地位,做出了卓越貢獻。深受廣大群眾喜歡,完好地體現了中國戲曲的藝術美學特點。一、湖南常德花鼓戲的起源喀喀戲是常德花鼓戲的又一個名字,作為湖南花鼓戲的六大流派之一,它

    黃河之聲 2022年8期2022-11-22

  • 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邵陽花鼓戲傳承保護研究
    99)一、邵陽花鼓戲簡介: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邵陽花鼓戲曾被稱為“花鼓”或“花鼓戲”,興起于舊時邵陽縣境,20 世紀50 年代更名為邵陽花鼓戲,主要流行于現在的邵陽市和邵東、新邵、隆回、洞口、新化等縣市。邵陽花鼓戲演出風格詼諧、活潑、明快清麗,具有生活氣息濃郁、歌舞性強的特點。2006年邵陽花鼓戲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 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一)研究背景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外來文化

    戲劇之家 2022年13期2022-11-13

  • 論非遺保護語境下湖南益陽花鼓戲舞蹈元素的應用與傳承
    。湖南特色戲曲花鼓戲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湖南地區廣泛流傳,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鮮明的藝術特色以及深厚的群眾基礎。分析花鼓戲舞蹈可以發現,其更多地表現出舞蹈創作中的多樣化、特色化以及地域化的特點。為了更好地在非遺保護語境下實現花鼓戲的傳承與發展,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分析花鼓戲的舞蹈元素,并將其融入舞蹈創作的實踐中。一、益陽花鼓戲概述湖南益陽素有“魚米之鄉”“花鼓戲窩子”的美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益陽花鼓戲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屬于地方戲曲流派中不可或缺的組成

    戲劇之家 2022年15期2022-11-12

  • 花鼓戲進入音樂課堂的途徑和意義
    李雙雙花鼓戲是中國歌舞戲劇的一種音樂形式。湖南花鼓戲,由于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它們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隨著人們審美觀念及審美能力的變化,傳統戲曲音樂及曲目的陳舊、表演方式方法的單調,導致觀看傳統地方戲曲的觀眾越來越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戲文化也漸漸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花鼓戲慢慢失去了大批最忠實的觀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的觀眾。花鼓戲是我國一種具有強烈時代氣息和鮮明地方個性特征的傳

    劇影月報 2022年5期2022-11-07

  • 湖南花鼓戲音樂及唱腔特點在民族聲樂中的表現
    曲當中的分支,花鼓戲原本來自民間音樂,花鼓戲這種形式也并非湖南所獨有,而是在多個省市都有同名的劇種,比如在湖北和河南等地方都有花鼓戲,但是花鼓戲最出名的劇目在湖南,其影響和傳播也最廣。以前花鼓戲是地方的一種戲曲,新中國成立后,花鼓戲迎來發展高潮,傳遍了全國。在2008 年時,更是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花鼓戲的分支較多,大體可分為六類,主要根據城市劃分,比如長沙、岳陽等地的花鼓戲,這些地區的花鼓戲在表現形式和曲目有一些不同之處,但都是用來表達老百姓對

    戲劇之家 2022年26期2022-09-20

  • 湖南花鼓戲音樂歷史及其在新時代的發展探索
    花煙雨一、湖南花鼓戲的音樂歷史湖南花鼓戲在形成、完善和確立的進程中歷經了一百余年的歲月洗禮,帶來湖南人民及中國人民豐富的文化財富,眾多研究者圍繞湖南花鼓戲的發展歷程展開了深入研究,這也為我們全面探究湖南花鼓戲的歷史提供了準確的參考。譚真明先生的研究指出,湖南花鼓戲的前身是地花鼓,地花鼓的曲調、表演特點、表演內容與花鼓戲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隨著湖南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湖南花鼓戲逐漸形成完善的表演體系。光緒年間湖南地區就出現了“燈戲”,花燈和地花鼓等歌舞

    文藝生活(藝術中國) 2022年5期2022-07-03

  • 湖南花鼓戲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傳承
    去非常受歡迎的花鼓戲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面臨無人傳承的危機。為了促進花鼓戲的發展,要將其和當今時代結合起來,使其重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湖南花鼓戲發展進程作為魚米之鄉,湖南歷史文化悠久,資源豐富。我國的湖北、河南等地區都有花鼓戲,但湖南的花鼓戲流傳最廣,當人們提到花鼓戲,最先想到的便是湖南花鼓戲。花鼓戲和其他戲曲的形式相同,由歌曲和舞蹈組成。在宋朝有一個名為花鼓的人經常進行歌舞表演,表演的形式和內容都比較簡單。后來這種表演隨著時代一起發展,內容逐漸豐富

    藝術品鑒 2022年14期2022-06-10

  • 湖南湘潭地區花鼓戲班的現狀分析
    菁摘 要:湘潭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下的一個分支,至今已有160余年歷史。因其表演風格清新活潑,演唱方式重小調、善歌舞的特色,逐漸成為老湘潭人民茶余飯后的重要娛樂方式之一。而湘潭花鼓戲發展到今天,已不見當日輝煌之姿,因此分析其戲班的歷史和現狀,找出問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這對于今后湘潭花鼓戲的保護、發展、創新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關鍵詞:湘潭花鼓戲;戲班;現狀分析花鼓戲是湖南省傳統戲曲的瑰寶劇種之一,可根據舞臺語言的不同將它分為長沙花鼓戲、岳陽

    百花 2022年6期2022-05-30

  • 作曲家歐陽覺文簡介
    曲,國家級非遺花鼓戲傳承人。至今為止,為花鼓戲編曲(含與人合作) 190出,其中有《沙家浜》《喜脈案》《桃花汛》《接來鄉里爹和娘》《齊白石》等;為電視、電影作曲65部,其中有《女兒船》《鐵牛鎮》等;發表或對外演唱的歌曲三百余首,如《江南采茶女》等;專業論文三十余篇,如《湖南湘中花鼓戲四音結構的探索》等;編著出版《湖南花鼓戲常用曲調》《湖南花鼓戲名師指點》《湖南花鼓戲名劇名段》及續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音樂集成》一、二集,《湖南花鼓戲曲調三百首》《湖南花鼓戲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22年1期2022-02-19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襄陽花鼓戲”研究綜述
    質文化遺產襄陽花鼓戲,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地方戲,值得我們珍視、發掘。本文相對集中地對襄陽花鼓戲現有資料進行梳理綜述,以更好地傳承、開發、利用。一、襄陽花鼓戲歷史研究在《襄陽縣志》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商民雜處,服食酬酢近繁華”,“龍舟競渡,賽神演劇等事靡費頗多”。[1]在這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本地區的民間歌舞表演“打火炮”(一種喜慶鑼鼓)以及其他說唱藝術形式逐漸過渡到了戲曲形式,這就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的襄陽花鼓戲。襄陽花鼓戲的發展史,在民間備受關注,一些戲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4期2022-02-19

  • 花鼓戲進入音樂課堂的意義和途徑
    藝術形式之一,花鼓戲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國歌舞戲劇的一種音樂形式。湖南花鼓戲,由于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它們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隨著我國新時代改革的不斷深入及現代經濟文化社會的飛速發展,音樂文化的方式極大地豐富及發展,人民欣賞的內容和層次也在多元化發展,加之傳統戲曲音樂及曲目的陳舊、表演方式方法的單調,導致觀看傳統地方戲曲的觀眾越來越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戲文化也漸漸淡出了很

    劇影月報 2022年6期2022-02-09

  • 長沙花鼓戲當下的生態探析
    0012)湖南花鼓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從清朝嘉慶以來,在湖南以及周邊的地區傳播,在當地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而長沙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的代表,最初流行于長沙府周邊地區,將民間流傳度高的曲調、山歌以及本地花鼓作為其發展的基礎,逐步演變而成了我們所聽到的花鼓戲。其形成的具體時期為清代末期,演唱時以長沙方言為統一的舞臺語言,如《王七過年》中大量使用“哩”、“咯”等語氣詞,展現特色的湘味唱腔,“搭幫”表示幸好,“堂客”意思為老婆,“咯里”表這里等,用長沙方言訴唱出通

    戲劇之家 2021年11期2021-11-12

  • 湖南花鼓戲舞蹈的特征
    的稱呼。湖南的花鼓戲更是憑借著自身通俗易懂的特征受到了觀眾們的喜愛。花鼓戲屬于綜合類舞臺藝術,其中包括的藝術形式非常多,比如:文學以及舞蹈表演等。花鼓戲不管是在歌曲,還是在配樂等方面的選擇上,都有著極強的民族氣息和地方特色。花鼓戲的舞蹈特征要求根據文學劇本當中的任務來表現,舞蹈表演豐富且多樣。最開始的時候,戲曲舞蹈出現是為了讓表演獲取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因此不管是表情還是動作都極為夸張,后來隨著舞蹈的滲透,戲曲表演隨之朝向了戲劇化方向發展,并成為戲曲表演中不

    藝術品鑒 2021年17期2021-06-22

  • 湖南花鼓戲劇種形態的當代理論研究述評
    3000)湖南花鼓戲劇種形態的理論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前,這是湖南花鼓戲劇種形態成熟發展期,確立了湖南花鼓戲作為地方小戲在全國300多個劇種的突出地位;第二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改革開放帶來戲曲繁榮,湖南花鼓戲劇種的理論研究步入了發展的第二春;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市場經濟、戲曲劇團改制、城鎮化進程、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改革浪潮沖擊著花鼓戲的演藝市場,這一時期劇種形態的理論研究無論對于湖南花鼓戲文化自信的

    城市學刊 2021年2期2021-05-08

  • 皖南花鼓戲的傳播現狀調查及相關對策探究
    )一、前言皖南花鼓戲是安徽省5大地方劇種之一,始于清同治年間,至今約150余年歷史。皖南花鼓戲與中國傳統戲曲曲種最大區別在于其原生態形成過程中,基本未受到雅音的影響,戲本道白多用吳楚方言尤其是皖南方言。①而是逐步形成了具有粗獷、質樸、明快的藝術風格和鮮明鄉土氣息的地方劇種。皖南花鼓戲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具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及藝術地位,極具研究價值。為此,筆者在《皖南花鼓戲的現代傳播機制研究》課題研究中,對宣城市皖南花鼓戲的傳播狀況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21年8期2021-04-08

  • 婁底花鼓戲音樂源流考
    0000)婁底花鼓戲的音樂有著濃郁的地域性特點,演唱音色明亮,聲音高亢。這與婁底所在地域的文化歷史分不開。它既具有花鼓戲的音樂特點,又呈現出濃郁的婁底地域演唱特色;它以長沙花鼓戲為基礎,以梅山文化為底墊,是當地文化發展、歷史積淀的產物。一、梅山文化是婁底花鼓戲的文化底墊1.梅山在宋代劃入行政區,漢文化是其主體構成梅山,泛指今湖南省中部地區以婁底市新化縣為中心包括婁底市冷水江縣、益陽安化縣在內的三角區域。對其最早的描述最早見諸《宋史》①: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

    大眾文藝 2020年21期2021-01-28

  • 湖北省“襄陽花鼓戲”非遺保護調查
    )[提要]襄陽花鼓戲是湖北省20多個地方戲劇種之一,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襄陽壺關縣曾一度瀕臨消亡,經過一批又一批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得以恢復和重生,并于2010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流行元素的不斷變革,襄陽花鼓戲正遭受多元文化的沖擊,與外來劇種激烈競爭,發展長期滯留于現狀,保護工作面臨很多困難。在為期一個月的調研中,筆者通過閱讀文獻、實地考察、調查訪問等方式,了解襄陽花鼓戲的保護現狀和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對襄陽花鼓戲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1年13期2021-01-14

  • 戲曲進校園 顯文化魅力
    ,常德市鼎城區花鼓戲團為鼎城區武陵小學帶來了一堂精彩的戲曲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德花鼓戲國家級傳承人杜美霜,深動地講解了常德花鼓戲的形成和戲曲的各個行當角色,并給孩子們演繹了花鼓戲的聲腔曲調,花鼓戲的表演等。期間,孩子觀看了《撿菌子》和《潘金蓮裁衣》的戲曲視頻,讓孩子們享受了一場戲曲文化盛宴。

    科教新報 2020年46期2020-12-15

  • 淺析襄陽花鼓戲
    化遺產——襄陽花鼓戲流行于襄陽、棗陽、宜城一帶,是土生土長的地方戲,它形成戲曲雖然很晚,但歷史源流卻十分悠久,約有一百多年歷史。襄陽花鼓戲音樂特色明顯,傳統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襄陽花鼓戲的傳統劇目有《長山壯歌》、《宋玉悲歌》、《放風箏》等。一、襄陽花鼓戲的緣起與沿革關于襄陽花鼓戲的緣起,研究者眾說紛紜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目前為止,有四種觀點。第一個觀點認為襄陽花鼓戲是源于“巫”文化,第二個觀點認為是源于民間“躲躲

    黃河之聲 2020年9期2020-12-05

  • 新媒體視角下地方戲曲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因此文章以樂昌花鼓戲為例,對當前樂昌花鼓戲的歷史及發展現狀、新媒體視角下的發展困境進行總結,分析討論新媒體時代樂昌花鼓戲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形式。關鍵詞:新媒體;地方戲曲;非遺傳承;樂昌花鼓戲地方戲曲是貼合時代并且服務于群眾的通俗文化娛樂方式,傳承地方戲曲一方面有助于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傳播優秀地方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好方式。然而地方戲曲也遇到諸多困境和挑戰,特別是在新媒體視角下,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更需要創新方式。樂昌花鼓戲最早記載可見于

    大觀 2020年8期2020-10-15

  • 花鼓戲3月跟拍
    黃芳 李自強花鼓戲作為湖南文化的土特產,早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有記載。它以其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深受廣大群眾歡迎。花鼓戲的題材,大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般情節簡單,而且十分平民化。其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生動,唱腔流暢,以小戲見長。?奶生花旦?花臉?折疊海報湖南花鼓戲的傳授方式大多采用的是口傳心授的方式,但單憑口傳的方式傳授,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現在要做的應該是讓更多的人了解湖南花鼓戲,讓它重新綻放光彩。這次畢業設計作品,我們將湖南花鼓戲的故事與攝影

    大學生 2020年7期2020-07-14

  • 湖南花鼓戲劇本音樂研究的空間與路徑探析
    □ 向 華湖南花鼓戲是流行于湖南湘方言區的地方小戲。在清康熙、乾隆年間已經盛行,清末已有職業班社。其發展經歷了從“地花鼓”到“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 的草臺班時期、多劇種同臺下吸收其他劇種藝術表現手法的半臺班時期和逐漸程式化、規范化的專業班社時期。魯迅先生曾說:“我有一個私見,以為劇本雖有放在書桌上的和演在舞臺上的兩種,但究以后一種為好?!?作為戲劇創作中十分重要的程序,劇本一直深受戲曲研究者的重視。針對湖南花鼓戲劇本,其研究成果按時間主要可以分為以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20年4期2020-05-13

  • 零陵花鼓戲的傳播策略
    5100)零陵花鼓戲作為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反映了一百多年來零陵的文化氛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隨著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地方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弱化,本土藝術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零陵花鼓戲亟需保護和傳承。因此,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傳播零陵花鼓戲,從而推動民間藝術多元化的傳承與發展。一、零陵花鼓戲的傳播現狀(一)生存環境的變化零陵花鼓戲是由花鼓登和調子戲融合而形成的,是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最早的地花鼓表演形式到草戲臺演出再

    文化產業 2019年21期2019-12-28

  • 父親與花鼓戲
    改得一塌糊涂的花鼓戲,唱啊跳啊,聲音回蕩在山谷里,而我們卻樂此不疲?;秀遍g我已長成一米七八的大個,但怎么都看不厭花鼓戲。每年趕回家過年,我總要抽空去鎮子上看一場花鼓戲,但遺憾每次都看不到父親的身影。父親學花鼓至今已有十余年,在緊鄰的幾個鎮子都享有一定的聲譽。花鼓戲并不是什么時候都能看到,傳統多見于殯喪之期,這個時候演員唱的多是吊唁禱告之類的歌詞,聽眾便是逝者的家人和前來吊唁的人,旁人一般不會來湊熱鬧,幾句便會惹得后輩潸然淚下。父親便是繼承這類文化的藝人?;?/div>

    大學生 2019年4期2019-04-12

  • 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與非遺傳承個案研究 ——以“湖南花鼓戲”為例
    文化。就拿湖南花鼓戲來說,它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花鼓戲。雖然花鼓戲于2008 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如今,湖南花鼓戲劇團只剩下寥寥幾個,而且其中的演員基本都在四十歲以上。這說明,高校在音樂非遺傳承中沒有發揮其重要功能和價值。要想真正地對像湖南花鼓戲這樣的非遺進行保護和傳承,必須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視。不僅音樂專業院校和專業院系要重視,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更因其涉及的學生數量大、專業種類廣而需要重視。下面,筆者以湖南花鼓戲為例,對普通高校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19年2期2019-03-04

  • 信息時代淮北花鼓戲曲譜保護研究
    )0.引言淮北花鼓戲是傳統民間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民間歌舞逐漸發展起來的,起源于安徽省北部地區,以表演者腰帶花鼓為亮點,其主要的演奏樂器也是花鼓,隨著時代的變遷,民間表演藝術家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及當地藝術多元化的發展,讓淮北花鼓戲的曲譜保護與傳承陷入了失傳的境地,致使我國這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面臨著巨大危機。對此,就需要相關部門充分運用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將淮北花鼓戲曲譜進行數字化處理,廣發搜集的珍貴的淮北花鼓戲曲譜資料并進行有機整合,全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019年6期2019-02-21

  • 花鼓戲的音樂特色研究
    湖南地區被成為花鼓戲的故鄉,在數百年的發展中形成了頑強的生命力、藝術特征、藝術感染力。因該戲種還原了湖南地區的民族風貌,故收獲了當地大批的民眾基礎。憑借著典型卻又分明的特征,成為了人們喜愛的一種戲種形式。一、花鼓戲歷史事實上人們對于花鼓戲的歷史調查并不詳細,可知的只有其源自于當地民歌,后漸漸演變成一旦一丑的延長形式。據《瀏陽縣志》記載,花鼓戲最遲出現于清朝嘉慶年間。當地楚文化以及民間歌舞的底蘊,為花鼓戲奠定了豐厚的藝術土壤。最早花鼓戲就是從采茶燈、花燈、民

    戲劇之家 2018年33期2018-11-14

  • 蒸湘區實驗小學把花鼓戲請進校園
    學舉行了“衡州花鼓戲文化展”。為了這次展出,孩子們到圖書館、社區、衡陽市廣播電視中心搜集花鼓戲知識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接著,他們又親自前往衡州花鼓戲劇團,參觀非遺展覽室,觀看演員排練,采訪花鼓戲劇團的李紅團長,學到不少角色行當、臉譜服飾、樂器種類、舞臺布置等戲曲知識。孩子們將收集到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分類整理,通過校廣播站、學校大廳板報等形式,讓大家進一步了解花鼓戲,孩子們還將收集到的資料制成《花鼓戲知識小手冊》,并到校園和社區進行發放。

    科教新報 2018年50期2018-10-21

  • 花鼓戲轉型經歷和湘籍民族歌唱家關聯性
    [摘 要]湖南花鼓戲是我國著名的地方戲曲劇種,其中以長沙花鼓戲的影響最大,流傳最廣。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湖南花鼓戲也經歷了創新發展與轉型,并取得了較好效果。簡單介紹湖南花鼓戲,分析花鼓戲與民歌的關聯性,并從實際案例出發,對湖南花鼓戲戲曲人才成功轉型為民族歌唱家的藝術規律進行研究。[關 鍵 詞]湖南花鼓戲;民族歌唱家;發展;轉型[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056-02花鼓戲與民歌有著緊密聯系

    名家名作 2018年3期2018-05-14

  • 淮北花鼓戲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00)一、淮北花鼓戲的歷史起源淮北花鼓戲據傳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晚清(1796—1911)趨于昌盛,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幢?span class="hl">花鼓戲主要流行于安徽淮河以北地區,其是基于該地區漢族民間歌曲演變而成,男主角在表演時通常會背著花鼓,樂隊伴奏以“花鼓調”為主要特色,淮北花鼓戲由此得名。在安徽河南江蘇山東交界處以及安徽北部,淮北花鼓戲較為流行。就唱腔而言,淮北花鼓戲更多表現為含蓄中透著幽怨,整個曲目飽含韻味。對于“寒調”而言,其表現力十足,哭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8年2期2018-04-03

  • 關于湖南花鼓戲(?。┱J知淺談
    成立之前,湖南花鼓戲被上層階級和統治者干擾和剿殺,然而有趣的是,無論官方如何打壓,民間卻禁而不絕,愈演愈烈?;ü?,這一脫胎于農村山歌、民間小調的劇種,有著廣泛扎實的群眾基礎。它直率粗野又不乏浪漫,大膽潑辣百無禁忌。那火辣辣的情感是人類生命意識的自然流露,與湖南人血性不拘的性格一脈相承。新中國成立后,花鼓終于沖破長達百年的禁令,登堂入室,扎根省城。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雙送糧》的出現。1953年,湖南省花鼓戲演出隊成立了,這群時代的弄潮兒,他們的心與

    武漢廣播影視 2018年8期2018-03-07

  • 淺析荊州花鼓戲的傳承與發揚
    道德滋養。荊州花鼓戲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2006年,經潛江市申報荊州花鼓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經仙桃市申報,荊州花鼓戲(IV-112)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荊州花鼓戲文化發展現狀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給人們的精神帶來了巨大沖擊,傳統戲曲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荊州花鼓戲也未能幸免。以前,在江漢平原及其周邊一帶,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荊州花鼓戲都深受廣大群眾喜愛?,F

    精品 2018年5期2018-02-14

  • 淺析荊州花鼓戲發展與傳承
    潛江市申報荊州花鼓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經仙桃市申報,荊州花鼓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荊州花鼓戲的起源與形成荊州地處江漢平原,是我國長江流域古老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荊州花鼓戲的歷史淵源缺乏文獻記載,其最早的起源記載在屈原的《九歌·禮魂》,民間歌舞與田歌和民間說唱共同構成了荊州花鼓戲的源頭。早期民間百姓用鑼鼓的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相應變化,表達對生活的感受情緒等。隨之傳唱的民間小曲與民間

    精品 2018年5期2018-02-14

  • 湖南花鼓戲的藝術特點與創新發展研究
    00)一、湖南花鼓戲的藝術特點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因流行地區不同,湖南花鼓戲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醴陵花鼓戲6個流派之分,每個流派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一)湖南花鼓戲主要的藝術特點首先,從聲腔和劇目角度來看,湖南花鼓戲最開始時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為主要載體,進行邊歌邊舞。常見的曲目有《打鳥》《看相》《送表妹》等。后來,“打鑼腔”與“川調”發展起來后,一些打鑼腔劇目,如《清風亭》《蘆林會》《雪梅教子》

    北方音樂 2018年17期2018-01-25

  • 獨愛湖湘花鼓戲
    黃茨婭獨愛湖湘花鼓戲◎ 文湖南·黃茨婭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一方舞臺演一方戲,就像我們湖南的花鼓戲。小時候,家住縣花鼓戲劇團隔壁,每天的日子,總有如歌如訴的花鼓戲裊裊地飄進我的耳邊,這些花鼓戲演員會唱戲,會翻筋斗,會彈三弦敲揚琴,還會把鑼鼓敲得哐當哐當響,他們就算是不帶妝的排練,都很認真,一字一句,字正腔圓,古裝戲水袖輕舞身段妖嬈,現代戲輕松明快俏麗大方。我每天放學后守候著他們,慢慢地滋生出了對花鼓戲的一片深情。湖南的花鼓戲是一種地地道道的鄉土情韻。每一次聆聽

    金秋 2017年14期2017-10-24

  • 新編花鼓戲巡演土苗山鄉
    新編花鼓戲巡演土苗山鄉近日,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帶著新編花鼓戲劇目《情緣》,前往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咸豐、鶴峰等縣市巡回演出,慰問精準扶貧一線的干部群眾。湖北花鼓戲原名“天沔花鼓”,形成于清道光年間,源于江漢平原一帶的高蹺、漁鼓、三棒鼓、薅草歌等民間歌舞說唱,是湖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湖北潛江、天門、仙桃等地相繼成立了專業花鼓劇團,使該劇種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據新華社整理(宋文攝)

    北廣人物 2017年40期2017-10-23

  • 大眾文化視角下的湖南花鼓戲與動漫融合創新研究
    化視角下的湖南花鼓戲與動漫融合創新研究沈巧娜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湖南花鼓戲深受湖南地區廣大觀眾的喜愛,但其受眾群體多以老年為主,近年來花鼓戲遇到了文化危機,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花鼓戲戲曲文化,值得我們深思。而另一深受大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群體喜愛的動漫文化,雖在當今時代發展迅速,但動漫作品存在諸多問題。本文筆者試將花鼓戲文化與動漫文化相結合,兩者的碰撞會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帶來怎么樣的火花。湖南花鼓戲文化;動漫文化;融合創新湖南花鼓戲主要

    大眾文藝 2017年17期2017-07-13

  • 信陽名片:光山花鼓戲
    土文化中,光山花鼓戲以它獨特的魅力而享譽省內外。光山花鼓戲又名“麻邑哈”“花鼓燈”“小鼓子”,是孕育于光山而主要流行在豫南信陽大別山一帶的一種地方劇種。它是在豫南民間小調、山歌、小戲的基礎上,融合楚劇、黃梅戲唱腔并吸收漢劇、曲劇的藝術特點,逐漸形成的別具特色的劇種。光山花鼓戲,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光山花鼓戲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蘇軾曾在《仇池筆記》中記錄了光山人“群聚謳歌”的景象。據《光山縣志》記載,在清代乾隆年間已有“刑牲演劇,交相賽

    語文周報·教研版 2017年7期2017-04-10

  • 湖南花鼓戲傳統劇目資料庫建設探析
    里〔摘要〕湖南花鼓戲門類豐富,特色明顯,是湖南戲劇文化的集中代表,也是湖南地方音樂的獨特體現。本文針對現階段湖南花鼓戲的發展和需要,探討了劇目資料庫的建設意見?!碴P鍵詞〕湖南花鼓戲資源庫建設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花鼓戲的總稱。由于湖南境內地理環境、社會生活、風俗習慣、語言音系、聲腔特色各有差異,加上其它地方劇種的影響,因此,在全省各地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特點的地方花鼓戲藝術種類,再經過歷史的演變、沉積,最后形成了以長沙花鼓戲、邵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

    藝海 2016年4期2016-11-19

  • 淺析湖南花鼓戲的生存現狀
    00)淺析湖南花鼓戲的生存現狀曾媛媛(贛南師范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花鼓戲是湖南各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本文從湖南花鼓戲劇團的調查研究入手,采用了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等方式對花鼓戲如今的生存環境和市場問題進行調查,為湖南花鼓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湖南花鼓戲;生存現狀;面臨的困境;互聯網;對策研究一、湖南花鼓戲的種類及其興起的原因湖南花鼓戲是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是湖南各個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是國家

    戲劇之家 2016年18期2016-10-27

  • 淺談湖南花鼓戲的傳承和發展
    劉海霞〔摘要〕花鼓戲是國家很重要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湖南省的一種劇種,它的存在讓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花鼓戲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對于花鼓戲的研究也是在不斷的深化?!碴P鍵詞〕花鼓戲唱腔角色傳承發展一、湖南花鼓戲的來源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據了解,湖南花鼓戲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花鼓戲對于湖南省的地方戲種來說,它的地位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那么,既然湖南花鼓戲那么重要,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存在又是經

    藝海 2016年6期2016-05-14

  • 花鼓戲
    公、外婆都是唱花鼓戲、打花鼓的高手。我們這十里八鄉的人家婚喪嫁娶、過生日或者過節日,都會將外公、外婆請去唱三天三夜的花鼓戲??臻e的日子,外公外婆七點起床,八點吃飯,九點出發去花心街或者是更遠的龍鳳廣場,幾十個花鼓戲朋友聚在一起唱,下午三點準時回家?;氐郊依?,他們還會自娛自樂地邊敲邊唱。興致濃時,外公外婆還會對唱,甚至咚咚咚地敲打花鼓。爸媽回到家,瞧見他們那陣勢也不煩。不論他們唱古書、歌頌黨的好政策、唱奇聞異事,還是相互挖苦,爸媽都笑瞇瞇地聽。以前,我認為是

    小學生導刊(中年級) 2016年5期2016-05-14

  • 花鼓戲
    花鼓戲本期主題:感受傳統藝術之美主持人:黃晌參賽學校:湖南省龍山縣第一小學三年級打擂選手:田子閱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唱花鼓戲、打花鼓的高手。我們這十里八鄉的人家婚喪嫁娶、過生日或者過節日,都會將外公、外婆請去唱三天三夜的花鼓戲??臻e的日子,外公外婆七點起床,八點吃飯,九點出發去花心街或者是更遠的龍鳳廣場,幾十個花鼓戲朋友聚在一起唱,下午三點準時回家?;氐郊依?,他們還會自娛自樂地邊敲邊唱。興致濃時,外公外婆還會對唱,甚至咚咚咚地敲打花鼓。爸媽回到家,瞧見他們

    小學生導刊 2016年14期2016-04-11

  • 21世紀以來花鼓戲研究綜述
    )21世紀以來花鼓戲研究綜述洪 晨(湖南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很多音樂家、戲劇家以及學界的學者們都在研究花鼓戲,如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荊州花鼓戲、安康花鼓戲等,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挖掘和整理了很多地方花鼓戲的唱腔、表演形式、曲譜等等。本文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和梳理,探討其優秀的成就和不足之處,試圖促進花鼓戲的研究進一步深化。花鼓戲;研究;綜述花鼓戲是地方戲曲的代表性劇種,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

    戲劇之家 2015年18期2015-10-16

  • 從《張先生討學錢》看湖南花鼓戲的藝術魅力
     耿愷斌摘要:花鼓戲是一種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極富生活氣息并被廣大勞動人民喜歡和熱愛的地方戲曲藝術形式。花鼓戲的最初雛形源于宋代叫“花鼓”的民間技藝。經過無數“花鼓藝人”的努力及歷史的不斷篩選,最終形成其獨有的藝術魅力,不斷發展并存留下來?!稄埾壬憣W錢》作為一部花鼓戲作品,其中特定的社會生活、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方言的語調音系等因素使作品展現出無窮的魅力。本文通過《張先生討學錢》來認識和了解湖南花鼓戲,感受湖南花鼓戲的藝術魅力。關鍵詞:花鼓戲

    藝術評鑒 2015年9期2015-05-26

  • 荊州花鼓戲:歷史軌跡與文化地位——基于文獻與田野的考察
    0062)荊州花鼓戲是湖北四大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其起源期大約在明末到清代康乾年間,在這樣一個較長的時間段中,當時被稱為“土花鼓”、“地花鼓”的荊州花鼓戲,經漁鼓、三棒鼓、碟子、連廂、小曲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的碰撞融合,吸收漢戲、楚劇等戲曲精華而誕生。迄今為止,有關荊州花鼓戲的學術研究十分薄弱,對于其文化價值和文化地位挖掘也不夠深入。本文基于文獻與田野調查,對荊州花鼓戲的歷史軌跡加以探討,對其文化價值重新定位。一、從鄉間生活小唱到登“大劇之堂”荊州花鼓戲最初誕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6期2015-03-19

  • 湘鄉市長沙花鼓戲演唱分析 ——以湘鄉市花鼓戲劇團為例
    婷婷湘鄉市長沙花鼓戲演唱分析 ——以湘鄉市花鼓戲劇團為例◎李婷婷筆者通過對湘鄉市花鼓戲劇團的跟團調查,從而得出湘鄉市長沙花鼓戲演唱特點包括其曲詞關系及其特殊演唱技法。長沙花鼓戲的演唱技法是人們經過千百次的錘煉、磨合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演唱方法。花鼓戲 曲詞 演唱技法 湘鄉 劇團據《湘鄉縣群眾文化志》(初稿)中記載:“唱戲看戲是湘鄉民間最普遍的一種文娛活動。無論戲曲、曲藝、音樂、舞蹈、雜技、木偶、皮影統稱之為“戲”。晚清和民國期間,大都是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傳統

    參花(下) 2014年6期2014-12-12

  • 淺析荊州花鼓戲服飾特點
    00)淺析荊州花鼓戲服飾特點朱玲(贛南師范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在演藝生涯中,演出服裝和道具是主要而又不可或缺的行裝。荊州花鼓戲中人物所穿的服裝款式多樣,其服飾藝術特點鮮明,呈程式性、無季節性、舞蹈性。使得荊州花鼓戲不僅在聽覺改進完善的同時在視覺上也有不同的改進發展,而且戲迷在聽覺得到洗禮的同時視覺也得以享受。荊州花鼓戲;服裝;民俗文化;傳承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稱“花鼓子”、“天沔花鼓戲”。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漢平原三棒鼓、采蓮船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4年10期2014-10-21

  • 試論益陽花鼓戲的花鼓舞蹈
    3000)益陽花鼓戲距今已有將近200年的歷史了,花鼓戲又稱“對子花鼓戲”“花鼓子”“打花鼓”,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時還不叫花鼓戲,民間稱“花鼓”最初是由一丑一旦的的演唱形式,嘉慶23年就有了詳細的描述,且形式多以一丑一旦的形式為主,到清同治元年就發展到了書生,書童,柳瑩,柳螢婢四個角色,當時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打鳥》,《八百里洞庭》,《送表妹》,《盤花》等等,早期的花鼓戲一般不受重視,甚至有點可以說是備受歧視,清朝末期,花鼓戲經歷了它最艱難的時期,只是

    戲劇之家 2014年18期2014-08-15

  • 湖南花鼓戲旅游開發價值及模式分析
    性[1]。湖南花鼓戲是中國傳統戲曲種類之一,是湖南各地方花鼓小戲、燈戲的總稱。至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流傳下來的劇目約有400多個、曲調300余支。湖南花鼓戲胚胎于湘南民歌[2],是在湖南人民群眾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產生的,是我國戲曲發展史上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審美特征,是湘楚文化藝術的一份重要珍貴遺產。1 湖南花鼓戲的旅游開發價值湖南花鼓戲的價值由其本身的性質決定,由于它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形式,是湖南民間藝術的代表,因此

    四川旅游學院學報 2013年6期2013-04-08

  • 試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內容摘要:湖南花鼓戲已有200多年歷史,是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F在樂壇上一些優秀的歌唱家自小就接受過湖南花鼓戲的學習,這一遺產亟待保護和發展。關 鍵 詞:湖南花鼓戲 “顫”與“不顫” 潤腔高腔一、湖南花鼓戲的歷史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流傳下來的傳統劇目約有400多個,曲調300余支。湖南花鼓戲源自湘南民歌,經歷了從民間歌舞到對子花鼓再到整本大戲這樣一個過程。按流行地區劃分,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衡陽

    藝術教育 2009年4期2009-04-1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