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情

  • 拒絕還是接納共情偏好?公平共情道德認知的文化差異
    081)1 引言共情能否讓人們過上更道德的生活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者爭論的熱點話題(顏志強,蘇彥捷,2017)。共情反映了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往往會引發關心他人福祉的動機和親社會行為,并為道德發展提供情感基礎(顏志 強,蘇 彥捷,2021;Decety &Holvoet,2021)。從人類發展和種族繁衍的角度而言,共情有助于內群體的生存和繁衍。但是,這也意味著共情存在內群體偏差。不過,不同文化下對共情內群體偏差的道德認知似乎有所差異。從先秦時期開始,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23年10期2023-10-20

  • 班主任:共情涵育之師的育人力量
    、高質量地培育“共情涵育”的大國良師,提升教育共情互動立德樹人的品質、水平和效益。本期指向班主任積淀“共情涵育之師”育人力量的主題,旨在始終堅持教書育人要將班級育人之力與主體共情之力有機契合,實現同頻共振的育人效果?!?span class="hl">共情”,是指與他人一起感受,強調設身處地,有同感、同理心、感同身受之意?!昂?,有涵養、修養、教化養成、化育等意。這里的“共情涵育”主要是指班主任在走向“大國良師”立德樹人的過程中,高度認同共情的道德屬性及其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的巨

    中小學班主任 2023年15期2023-08-29

  • 共鳴與共情
    來,“共鳴”和“共情”分別指代兩種人。所謂“共鳴”,指的是傾聽者主觀評判對方坦誠相告的經歷,而后評論說“我也有相同的經歷”。共鳴的一大特點是傾聽者并沒有體會到傾訴者的“不容易”,而是把話題拉向自己,強調“自己當初多么不易”。而“共情”指的是理解對方的真實感受,讓傾訴者體會到人性的溫暖。最好的共情者,既能聆聽對方傾訴并感同身受,又能在共情時盡可能保持“你是你,我是我”的距離。敞開心扉時記得要選擇能與你共情的人,而非共鳴的人。(洪 濤摘自四川文藝出版社《你可以

    讀者 2023年4期2023-03-21

  • 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共情差異——積極與消極情緒的分離
    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共情差異——積極與消極情緒的分離龐芳芳1,2陳瑋3蘇英1官銳園1,?1.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心理學系, 北京 100191; 2. 中國消防救援學院政治工作系, 北京 102202; 3.廈門市仙岳醫院心理科, 廈門 361012; ?通信作者, E-mail: guanry@bjmu.edu.cn結合自評問卷和行為任務兩種測量方式, 比較老年人與青年人的共情差異。研究1采用人際反應指數量表(IRI), 以 280 名老年人和 304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年1期2023-02-10

  • 學生共情能力培養的基本取向、行動原則和實施策略
    ● 梁晨曦共情(empathy)是指個體在社會交往中感知他人的情感狀態,并產生類似情緒感受的能力。[1]已有大量研究證明,共情能力與人的道德動機和親社會行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共情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個體理解他者的情緒狀態和感受,[2]共情能力高的個體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也會表現出更加豐富的親社會行為;[3]相反,共情能力越低的個體,其社會適應力越低,越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4]總體來說,共情能力與人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共情能力的培養通過社會行為影響著人的生

    當代教育科學 2022年11期2023-01-05

  • 12-16歲少年認知共情與欺凌角色行為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認知因素有關,如共情、道德敏感度、道德推脫等[9]。共情是指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10],包括認知共情與情感共情兩個維度[11]。認知共情著重于推斷他人的情緒狀態[12];情感共情則是對他人情緒狀態的體驗和反應[13]。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證明,情感共情與認知共情是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補充的成分,它們在發展趨勢[14]、個體差異[15]以及影響機制[16]等方面有差別,同時認知共情是情感共情發生的先決條件,情感共情可以看作是認知共情的深入[17],它們在欺凌

    人類工效學 2022年3期2022-08-02

  • 善用“共情”,讓你的人際關系更好
    也有人說是因為她共情力太低,總把別人的心態搞得很崩潰——那么,哪種說法更準確呢?我個人認為,應該把兩種說法結合在一起看。我們是否優秀,對我們自己來說很重要,但對別人來說并不重要。只有當我們的優秀能夠幫助到別人的時候,才會被別人接納,這或許是優秀的人容易被孤立的原因。優秀固然好,但人畢竟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避免不了與人接觸、合作,如果因為自身的優秀造成了人際關系緊張,那就得不償失了。那么,怎樣才能在優秀的同時,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呢?答案很簡單

    心理與健康 2022年7期2022-07-11

  •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的發展及其與人際共情的關系研究①
    圳 518116共情是人與動物共同具有的、 與生俱來的能力. 共情最初源于母性行為, 即對后代的痛苦作出回應的能力, 經過自然選擇、 演化發展, 因之既能增加后代的生存機會, 又能確?;虻难永m[1], 具有重要的生物適應性, 所以在自然進化中得以保留. 共情廣泛存在于相同物種、 不同物種之間, 同種動物間、 跨物種動物間的共情證據發人深省, 這表明共情不僅存在于養育環境中, 同時也能遷移到該環境之外. 人類的共情不單靠血緣、 親緣的維系, 更延伸至靠地緣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年7期2022-07-09

  • 共情準確性研究30年:回顧與展望*
    的重要核心能力,共情一直是心理學領域的重點研究內容之一,并被認為是個體的一項獨立且穩定的特質。然而,人們在生活中的共情并非總是準確的,常常會因忽略對方的情緒變化、錯誤理解其想法,出現不準確共情的情況,甚至使個體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尤其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情緒和想法往往是動態變化的,個體需要時刻關注他人的情緒想法,進行動態的共情。因此,個體準確推斷、理解他人想法(thoughts)和感受(feelings)的程度(Ickes,Stinson,Bissonnet

    應用心理學 2022年3期2022-06-14

  • 共情疲勞
    “情緒傳染”就是共情。共情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但我們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下子看到太多負面信息,我們是共情不過來的,就會感到耗竭、厭倦。這種因為與負面信息相關事件和群體產生強烈的情感聯結而造成的身心健康失衡狀態,就叫共情疲勞。投入共情是產生共情疲勞的首要,大量接觸創傷性信息是共情疲勞的第二大原因。此外,因為每個人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也會對共情疲勞的產生造成影響。最近兩年,疫情不斷反復,許多人原本對疫情嚴重地區群眾抱有關切和同情,但

    家庭醫藥 2022年5期2022-05-18

  • 基于德爾菲法的系統性共情教育對實習護生共情能力的影響
    300300)共情能力(empathy ability)是建立積極的醫患、護患關系的關鍵因素。共情主要包括理解和體驗他人的觀點、經歷的能力,并以適當的共情回應的能力,也稱為移情、同情心等[1,2]。護士的共情體現在可以理解患者的感受,從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3]。具有較強共情能力的護士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對疾病的反應,理解患者的訴求,對提高護理質量,融洽護患關系具有積極意義。對于護理學生(下簡稱“護生”),實習階段是培養共情能力的關鍵時期[4]。研究證實[5

    醫學信息 2022年8期2022-04-23

  • 論教師共情
    便有了意義:何為共情(empathy)、共情如何發生;共情與道德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教師共情之于教師道德的意義為何;教師共情培育實踐應該如何推進并發揮可能的作用,等等。一、教師共情的內涵與發生自18世紀早期以來,共情研究在諸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在哲學及心理學領域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甚而成為相關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主題。[1-5]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共情是人生存的構成性條件。[6]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共情是人際交往的關鍵,它幫助我們感知到與他者的相連、理解

    教師教育研究 2022年1期2022-03-18

  • 女性領導者的共情誤區及規避策略
    □張苗苗“共情”一詞本是心理學領域的概念,隨著共情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將共情引用到管理學領域。人們逐漸發現女性領導力的共情優勢,例如女性更加具有親和力、對情緒變化更加敏感,但是女性領導者共情能力運用出現一些誤區。認識女性領導者在運用共情時常出現的誤區,防患于未然,發揮女性領導者共情優勢,提升領導工作水平。一、共情的定義共情是指個體能夠知覺、理解和共享他人情緒體驗并為他人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1]。共情能力是能夠感知他人情緒,感受他人情緒變化,對他人情緒狀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2年5期2022-02-06

  • 共情疲勞研究綜論 ——兼論對社會工作的理論啟示
    400067引言共情(empathy)是人類對他人情緒的替代性體驗或者所謂的感同身受[1]。共情與人類社會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積極促進著人與人之間分享、合作、互助、捐贈等親社會行為,人類社會因此而溫暖。當下,我們的社會有很多與救助他人相關的職業,比如醫生、護士、警察、社工等,共情不僅是這些職業的基石,也是他們工作的日常內容。共情意味著情感投入和感同身受,救助對象通常身處困難情境、痛苦體驗或負面情緒之中,救助工作者長期投入共情,自身的心理健康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6期2021-12-07

  • 臨床護士共情疲勞研究進展
    453003)共情疲勞由JOINSON[1]于1992年首次提出,描述了護士在護理工作中產生的倦怠情感。FIGLEY[2-3]將共情疲勞定義為助人者在對救助對象提供幫助的過程中,由于助人者長期的間接暴露于救助對象所遭受的創傷事件或壓力下共情能力下降而產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精神失調狀態。隨著醫學心理學的發展,醫護人員不僅應該關注患者生理疾病和心理上的需求,更需要關注自身的心理需求。臨床護士在工作中作為患者的照顧者,長期處于職業壓力和暴露于患者的各種創傷事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21年12期2021-12-04

  • 與幼兒共情,以專業的愛接納回應
    理解幼兒,與幼兒共情, 以專業的愛接納和回應幼兒。源起:問題的提出首先,共情教育實踐水平“參差不齊”。研究者所在園是一所剛開辦不到三年的新園,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將共情融入課程,但師資隊伍過于年輕化,剛入職教師與幼兒相伴時間短,師幼互動經驗缺乏,園本共情教育實踐水平層次不齊。其次,共情能力園本研修“鳳毛麟角”。在當前的幼兒園園本研修中,眾多園所大量傾向于教師課程能力的培養、游戲活動的開發等,很少有幼兒園關注到對教師共情能力的培養。最后,教師整體共情能力“不盡人

    教育·校長參考 2021年7期2021-10-27

  • 護理人員共情疲勞現狀的研究進展
    341000)共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CF)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1992年JOINSON[1]關于急診科護士倦怠的研究中,該研究發現,護士因長期目睹患者的痛苦、面對患者的死亡而出現倦怠情緒,導致護理工作質量下降,甚至出現差錯。1995 年創傷學家FIGLEY將共情疲勞引入到助人者心理健康領域,并在2002年將此概念進一步擴大[2],用以描述助人者在向受創傷者提供救助的過程中,因付出共情或間接承受受創傷者的痛苦,而導致其自身出現一系列

    贛南醫學院學報 2021年3期2021-03-26

  • 你為何總被“共情”搞得心累
    長期處在需要高共情環境的人,會把共情內化成自己的責任。有些職業本身就對共情能力有更多的需求,如醫務工作者、社會工作者、記者、警察、消防員、律師、學校輔導員等。我們的共情能力,跟體力、精力、自制力一樣,本身就是有限的。但我們常常忽視這一點。那么,如何正確共情?為什么會過度使用共情能力人類的共情能力就像身高一樣呈正態分布。這意味著在人類社會,有少數人的共情能力極強,“大愛無疆”說的就是這種人;有少數人的共情能力極弱,如自戀人格障礙患者。但是,大多數人的共情能力

    新傳奇 2021年5期2021-02-26

  • 雙過程視角的共情與亞臨床抑郁關系研究
    511300 )共情是指個體對他人情緒的感受和理解,以及對他人目的、意圖等的理解和推測。[1]共情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能力,它有助于人際溝通、理解和親社會行為的產生,也與青少年的健康問題密切相關。亞臨床抑郁是有抑郁癥狀,但癥狀或病程還沒有達到抑郁癥診斷標準的一種情緒狀態。亞臨床抑郁作為青少年常見的健康問題,與共情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擬基于共情的雙過程視角橫向探討大學生共情、亞臨床抑郁的關系,為未來干預研究提供參考。共情分為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情緒共

    現代交際 2021年23期2021-02-18

  • 情商高的人懂得將心比心
    高情商,不過是懂共情罷了。共情就是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且共情還意味著你在理解對方后,給予相應的積極反饋,讓對方真正體會到你理解他。共情能力強的人往往能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且有著很強的幸福感。培養共情能力,可以分為四個主要步驟:傾聽自己的感覺。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和想法??梢栽诿鎸Σ焕斫鈺r,慢慢地閉上眼睛,深呼吸,然后問問自己“我現在內心的感覺怎樣?”表達自己的感覺。遇到難受事情,可試著用最簡單、真實的詞語,比如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1期2021-01-11

  • 共情,沒那么簡單
    須爭第一。但是從共情的角度來說,就還不夠,因為爸爸的關注點一直是自己的感受:爸爸覺得你很棒了,爸爸自己也沒考過這么好。之所以知道這樣的共情沒用,是因為我一直用這個方法。每次考前閨女焦慮擔心,我都說:“考差了媽媽也不會說你”“放心吧,媽媽對你沒有要求”“考不好咱們下次努力”“考好考壞無所謂”。每次安撫完我都沾沾自喜,你看我跟孩子共情了,我看到孩子的焦慮,安慰她了,還給出了建議??墒菍嶋H效果并不好,孩子的焦慮沒有緩解,有時候還會說:“可是我有所謂”“我想考好”

    婚姻與家庭·性情讀本 2020年8期2020-08-19

  • 積極共情概述及其社會意義
    這一系列反應都是共情的一種表現。這種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并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Decety,Bartal,Uzefovsky,& KnafoNoam,2016)被心理學家稱為共情(Empathy)。一、共情的內涵和研究現狀共情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代表著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在社會上廣泛存在,涉及到個體生活的方方面面。共情既是一種特質,也是一種狀態。首先,共情作為一種人格特質或者通用性能力,是“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受與體驗他人的情緒”并對此

    消費導刊 2020年7期2020-07-12

  • 兒童共情訓練研究綜述
    董艷華共情對兒童的情緒和認知,以及道德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強共情能力的訓練,可以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提高兒童的親社會性,杜絕反社會人格。一、對共情概念及其構成要素共情(Empathy),也翻譯成“同理心”“移情”“通情”“同感”,理解和體驗他人的情感和認知。利普斯(Lips)提出在認識領域存在物、自我和他者三個部分,理解他者必須通過移情。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從發生過程的角度認為共情(Empathy)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 2020年52期2020-05-11

  • 人們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即使對他人進行共情并不會造成經濟損失或情緒消耗,但人們仍會規避共情,因為他們認為共情需要過多的心理努力。共情,即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通常被視為一種激勵互助行為的美德。但人們往往不想感同身受。首席研究員達里爾?卡梅倫博士說:“社會普遍認為,人們扼殺同情心是因為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或為此付出代價,例如向慈善機構捐款。但我們發現,人們主要是單純地不想付出腦力去對他人進行共情,即使它能夠讓人們感受積極的情緒?!痹撗芯繄蟾嬉呀浽凇秾嶒炐睦韺W期刊:總論》上線上發表,研

    心理與健康 2020年4期2020-04-19

  • 兒童共情能力及其發展:回顧與前瞻
    12000)引言共情(Empathy)不是所謂的同情(Sympathy),同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理解他人的情感,而共情是指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并感同身受。動物通常有一種“利己”本能,而在社會關系處理中,人類必須有一顆“利他主義”的代償心,即共情,這就使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共情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特征,近年來一直是心理學及其他各學術領域的熱議話題。共情對健康的社交和性格特征發展的影響十分重要,兒童期是人格特質、心理成長的關鍵期,此階段共情的發展是近年來研究者的重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 2020年1期2020-02-24

  •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情滿足、共情能力、心理彈性及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
    16核心提要: 共情滿足水平的高低與共情能力的良好與否,社會支持水平高低和心理彈性水平高低有很大關系.本研究以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為研究對象, 深入探討心理彈性在共情能力與共情滿足間是否具有中介調節作用和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 并探討老年FD患者共情滿足與共情能力, 心理彈性及社會支持相關性.0 引言共情滿足最早用于醫務人員為患者服務時所獲得的愉悅感和成就感[1].近年來, 隨著積極心理學和共情疲勞的三因素模型提出和發展[2], 共情滿足作為助人行業的發展方向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20年2期2020-02-14

  • 臨床護士共情能力與共情疲勞的關系研究*
    LU Jing共情疲勞是指救助人員在提供援助的過程中,對真實或抽象的救助對象產生共情反應而產生的一系列身心不適感,常表現為共情能力降低、救助工作倦怠感增強或二次創傷[1]。由于臨床護士長期承擔救死扶傷的重任,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面對經歷創傷性事件的患者,不僅要這些患者提供醫療技術上的支持,還常常要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幫助,且隨著醫學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醫務工作者為患者提供的心理支持日益增多,這也直接導致了臨床護士成為共情疲勞的高發群體[2-3]。臨床護士存在的

    醫院管理論壇 2019年6期2019-10-21

  • 青少年共情水平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
    ]。這時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和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在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起著重要的作用。共情的概念最早是在德文中出現,用德語“Einfühlung”來表達,而“共情”在心理學領域的認識和發展,是由Titchener 提出的,在英文單詞中,“empathy”被翻譯為共情、同理心[2]。簡單說來,“共情”的含義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理解他人的信念、情感和意圖的能力,又被稱為“同理心”。共情又可以進一步分為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認知共情是指辨別或者命名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以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9年16期2019-06-28

  • 不科學的安慰會傷人
    慰,必須是建立在共情的前提下。安慰別人時,有同情和共情之分。同情是一種自戀,而共情是一種能力。同情,并沒有心與心之間的連接,只是一個自戀的體驗和過程。共情是與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要做到共情,你需要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而且對對方的情緒不做評判。共情就像是你掉進一個黑洞,然后對方下來跟你待在一起,讓你知道你不是孤單一個人;同情你的人會覺得你很可憐,他站在洞口向你喊道:“你為什么不爬上來呢?”所以同情你的人通常會希望你能夠樂觀向上一些。比如你說“我的婚姻糟糕透了

    啟迪與智慧·上旬刊 2019年8期2019-01-19

  • 醫患關系視角下的共情研究綜述
    楊璐,張曼華共情(empathy)概念源自1909年,Titchener在“關于思維過程的實驗心理學”演講中提到,共情是個體主動地由內在模擬而形成心理意向的過程,是一個把客體人性化的過程,這也是心理學界首次出現共情概念[1]。各國學者從共情的起源、成分和神經生物機能等角度對共情作出了多方的定義。根據定義可將共情概括為一種心理狀態或情緒情感體驗能力。認為共情是心理狀態的學者又分為兩類,一類認為共情是一種認知過程,這類學者主張,共情是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想法的過程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19年6期2019-01-06

  • 為什么你和孩子的“共情”沒效果?
    紅與孩子的每一次共情,都是對孩子情緒的一次解碼。一次又一次的準確解碼,將拼接成孩子心理世界的全景地圖。前幾天,閨蜜帶兒子去上英語課,不知道什么原因,兒子死活不肯進去。閨蜜說:“我按照育兒書中介紹的共情方法,嘗試跟他共情。先是擁抱他,可是他推開我根本不讓我碰。 接著我認同他的情緒,對他說‘你現在很生氣對不對’,結果他非但不理我,還大哭了起來?!彼芾Щ蟮貑栁遥骸盀槭裁?span class="hl">共情沒有效果呢?”作為育兒的高頻詞,共情對很多家長來說并不陌生。但問題來在于很多時候明明已經

    家庭生活指南 2018年9期2018-09-15

  • 國外關于幼兒共情能力與攻擊性行為關系研究的進展
    開展攻擊性兒童的共情訓練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本文就國內外針對幼兒共情與攻擊性行為關系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對二者之間復雜的關系做理性思考,以期為我國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研究與干預提供新的思路。二、共情與攻擊性行為的概述共情,也稱移情或同理心。Hoffman等人將共情定義為對知覺到他人情緒體驗的一種設身處地的情緒反應,或認為共情是由于從他人的立場出發對他人內在的狀態的認知而產生的一種對他人的情緒體驗。目前,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共情包含情感共情(Affecti

    小學科學 2018年8期2018-08-14

  • 共情作用于護患溝通中的效果研究進展
    300)0 引言共情屬于近幾年來臨床應用率不斷提高的一種溝通技巧,護理人員自身的共情能力的強增,可使其對患者的處境做到真正理解,從而使護患關系得到改善,有效提升臨床護理服務質量。在對良好護患關系進行建立的過程中,共情屬于有效切入點,其在臨床應用過程中被稱之為臨床共情,也就是醫務人員對患者自身的情況狀態進行有效識別,同時及時根據患者的情感需求為其開展恰當回應,進而使患者的臨床治療依從性得到提高的一種能力。1 共情的含義共情概念被首次提出的時間為上世紀10年代

    智慧健康 2018年30期2018-02-09

  • 精神分裂癥共情障礙的神經機制研究進展☆
    陳新貴 汪凱○☆共情是社會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既往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嚴重的共情障礙,這種障礙直接導致其社會功能的嚴重受損[1-2]。目前,精神分裂癥共情障礙的神經機制還未完全明確,故揭示其神經機制有助于為共情障礙干預提供理論依據。本文將從神經電生理學、神經影像學以及遺傳學研究3個方面來對精神分裂癥共情障礙的神經機制進行簡要綜述。1 精神分裂癥的共情概念共情指個體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包括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兩個部分[3]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8年4期2018-01-20

  • 你對我的共情會讓我更弱
    004)你對我的共情會讓我更弱盧曉琴(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4)對他人的共情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親社會的表現,它能夠給共情對象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Vorauer等人2016年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在群體間還是群體內的互動,共情都會降低共情對象在目標導向認知上的表現,而這些目標導向認知又是與心理權力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共情會削弱共情對象的心理權力感。共情;心理權力感;目標導向認知共情是對他人情緒狀態理解與間接分享的一種能力和過程。在人際和群

    小品文選刊 2017年24期2017-12-01

  • 共情的影響因素及認知神經機制
    650500)共情的影響因素及認知神經機制鄒小燕(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共情指個體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部分體驗到他人感受的心理過程本文擬對共情的影響因素、認知神經機制進行綜述,總結當前研究的局限性進行總結,并提出未來共情研究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共情;鏡像神經元;心理理論共情是指個體在認識到自身產生的感受來源于他人的前提下,通過觀察、想象或推斷他人的感而產生的與之同形的情感體驗狀態。共情起源于動物的親代養育,是一種良好的生存適應機制,

    小品文選刊 2017年16期2017-11-25

  • 共情研究的嶄新領域 ——積極共情
    330022)共情研究的嶄新領域 ——積極共情陳禮科(江西師范大學江西南昌330022)當我們提到共情,首先進入大腦中關于共情的定義大概是對他人的痛苦、悲傷等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別人的消極方面的情感和情緒乃至背后帶有消極情感色彩的行為動機與態度。共情的研究歷時多年,迄今為止有關共情的調查研究大都集中在對他人消極情感(如壓力、疼痛、悲傷等)的共情反應上;卻鮮有注意力放到同樣是共情重要對象——快樂的共情機制研究上來。國外眾多神經生物學研究證據表明,積極共情是獨

    福建質量管理 2017年14期2017-04-06

  • 共情:教師的核心專業能力
    孫炳海共情:教師的核心專業能力孫炳海共情(empathy)一般指對他人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過程,也包括對他人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能力。但是共情的復雜性令人眼花繚亂。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在研究共情幾十年后,認為越來越難對共情做出明晰的界定。共情既是一種社會情緒,又是一種社會認知;共情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種特質;共情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結果;共情既有先天遺傳的成分,又有后天教養的因素;共情既是自上而下的監控性的,又是自下而上的自動化的;共情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

    江蘇教育 2017年64期2017-03-24

  • 共情對不同網絡欺負角色行為的影響
    9)?應用心理學共情對不同網絡欺負角色行為的影響敬嬌嬌1,2高闖1,2*胡安凱1,2耿秋月1,2(1.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暨腦與認知實驗室,武漢 430079)網絡欺負已成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共情是一種親社會性的人格特質,它也可以有效地預測網絡欺負。共情通過影響不同的網絡欺負角色——網絡欺負者、網絡受欺負者和網絡旁觀者,影響著欺負的發展方向和范圍,其中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發揮不同的作用。目前,關于共情影響不同網

    應用心理學 2017年3期2017-01-28

  • 依戀與共情的關系及其機制
    121)?依戀與共情的關系及其機制周春秀1, 黃麗2,3(1.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師范大學臨床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3.杭州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1)為探討依戀與共情之間的關系及其機制,通過梳理和總結國內外有關研究發現:不同時期的依戀均與共情之間存在一定聯系.但依戀與共情之間的關系仍存在爭議,包括兩者誰影響誰、兩者關系在性別上的差異以及不同依戀對共情影響的差異.文章探討了認知神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年5期2016-03-15

  • 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養*
    com·綜 述·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養*解方舟 吳姍姍 楊 平 何成森△中國.安徽醫科大學醫學心理系(安徽合肥) 230032 E-mail:810233084@qq.com △通訊作者 E-mail:chengsenhe@sina.com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國內外研究的現狀,認識共情的概念,共情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性,分析總結國內外共情能力提高的培訓方式,將共情能力的改變融入醫學教育中,為改善醫護人員和培養醫學生的共情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共情作為重要的心理特質,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6年9期2016-01-14

  • 高職生共情、寬恕、攻擊行為的關系研究
    漫,何 浩高職生共情、寬恕、攻擊行為的關系研究羅小漫,何 浩采用人際反應指數問卷、寬恕量表和攻擊性問卷調查了455名高職生共情、寬恕與攻擊行為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高職生共情、寬恕總體狀況良好,攻擊行為處于較為合理的水平;共情、寬恕與攻擊行為呈負相關,共情與寬恕呈正相關;自我寬恕在共情與攻擊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寬恕他人在共情、攻擊行為間起完全中介作用。高職生;共情;寬恕;攻擊行為共情是指個體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理解和預測他人情緒和行為的心理過程。[1]

    職教通訊 2015年11期2015-12-03

  • 狗狗引發的共情亂象
    個重要的現象——共情,在一連串事件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足見人有多復雜,共情就有多復雜。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對他人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它極大影響一個人的社會性。人不是豹,不是靠個人能力站到食物鏈的頂端。大鼠已經有一點點本能的共情反應,普通的靈長目,猴子之類能體會同伴的情緒,而黑猩猩能在體會同伴情緒的基礎上做出幫助行為。人腦里有鏡像神經元,半歲的小嬰兒聽到別的嬰兒哭,他也會跟著哭。一歲半的孩子看到媽媽的腳傷了,他會揉自己的腳。對于人類來說,因為感受別

    中國新聞周刊 2014年23期2014-11-12

  • 兒童共情發展及其與利他行為的關系
    連 116029共情(empathy)是指個體感受或想象其他個體的情感,并部分體驗到其他個體感受的心理過程。[1](P81~96)共情是發生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現象,涉及的神經內分泌機制主要是催產素的促進作用,催產素與人類的親代養育行為和社會交往密切相關。[2](P18~24)相關神經生理證據間接說明,共情可能是一種從哺乳動物的親代養育行為進化而來的古老能力。恰當地共情不僅可以促進兒童利他行為的發生,還能有效地抑制攻擊行為,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共情是道德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8-15

  • 共情在護理領域中的研究現狀
    450000)共情(empathy)又稱“同理”、“神入”、“通感”、“通情”等,是個體體驗他人精神世界如同體驗自身精神世界一樣的能力[1],同時也是醫護人員護理基本理念的具體表現形式[2]。共情的概念自20世紀50年代引入護理領域以來,便成為護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它已成為護患溝通的精髓,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關鍵[3-4]。但是由于共情本質的復雜性,在護理領域中對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本文將從共情的概念、在護理領域中的應用及共情的干預研究等方面進行梳

    衛生職業教育 2013年4期2013-03-18

  • 共情在臨床心理護理中的應用
    劉 君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內心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分為初級共情和高級共情兩個層次。共情是深入病人內心世界的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需要經過積極傾聽、感同身受、恰當回應等階段。心理護理要達到準確共情,需要有共情的意識與態度,掌握共情的技巧。1 共情的概念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同感”“投情”,是要表達一種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別人的感情和動機等心境的認同,或者是一種能夠體驗到別人感情和心情的能力。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內心世界,

    護理研究 2010年24期2010-08-1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