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祠

  • 肇慶市蘇氏宗祠公共空間保護與活化策略研究★
    失[1]。其中,宗祠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信仰空間,在鄉村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為此,本文從信仰空間入手,以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廣利鎮長利村蘇氏宗祠為案例,對其進行系統性的調查,探尋鄉村公共空間的保護與活化策略。本文旨在為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對增強鄉村地區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1 鄉村公共空間保護與活化的理論與實踐1.1 鄉村公共空間相關理論鄉村公共空間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但目前國內外對其概念缺乏統一的定義,不同

    山西建筑 2023年21期2023-10-26

  • 宗祠對民族文化的研究意義
    【摘 要】宗祠,又稱祠堂、家廟,是建立在宗族聚居地以家族(或姓氏)為單位進行祖宗祭祀的場所。宗祠是一個鄉村、一個宗族、一個姓氏集團內最為莊嚴的建筑物,是宗親活動的場所,是歷代祖先精神的歸宿,是在一個地域文化里施行教化的重要場所,也是刻寫著一個姓氏歷史的精神豐碑,因此研究宗祠對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本文從宗祠的概念及功能出發,通過一些實際案例,探究了宗祠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娟P鍵詞】宗祠;祠堂;社會教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3期2023-06-25

  • 空間生產視域下的宗祠文化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
    響應,筆者在多間宗祠調研時發現,部分地區以宗祠為載體,融入紅色文化元素,將紅色精神嵌入宗祠文化,形成了二者相融共生、創新發展的格局。研究認為,這種宗祠文化與紅色文化的融合創新是一種良性探索,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宗祠文化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中的空間生產宗祠,也叫祠堂或祖祠,是供奉先賢、祭祀祖先的場地,是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征,也是家族精神與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宗祠誕生之初的功能較為單一,僅在宗族成員處理集體事務時作為活動場地使用;在后期的發

    傳播力研究 2023年2期2023-03-21

  • “非遺”背景下岳西宗祠戲場的保護與傳承路徑研究
    非遺”背景下岳西宗祠戲場的保護與傳承路徑研究馬 麗1,江 牧2(1.安慶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安徽 安慶 246011;2.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宗祠戲場建筑是宗祠中戲曲演出的場所,是中華民族的建筑瑰寶,也是研究戲曲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樣本。宗祠不僅是古建筑的精華,更是戲曲演出的物質載體,各地宗祠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各具地域特色,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城鎮化的加速和住房體系的改善加快了宗祠

    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4期2022-11-27

  • 茶東陳氏宗祠
    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宗祠是一處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宗族祠堂建筑,屬于陳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建筑群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陳氏宗祠為三進三間布局,置有雨廊、偏廂、天井等,門樓為四柱三間戲臺式單檐建筑。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作為宗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獨特的歷史價值。

    嶺南音樂 2022年2期2022-05-12

  • 武夷山市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宗祠孝文化的旅游活化
    所提倡建立的氏族宗祠傳載著族訓家規家風,承載著孝道教化功能。宗祠墻上的繪畫、浮雕,柱上的楹聯,橫梁上、壁上懸掛的匾額,很多內容都是宣傳忠孝德善[3]。宗祠中無不體現濃厚的孝文化。宗祠孝文化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一支,有其特定的研究價值、歷史傳承特性。隨著國家富農政策的有效實施,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農村整體拆遷、農民自建房與翻建等帶來的種種問題。像宗祠這種承載孝文化的建筑也面臨著巨大消失風險[4]。導致風險產生的關鍵在于宗祠的社會功能與歷史地位不斷消失[5]。宗祠

    武夷學院學報 2022年11期2022-02-14

  • 紅色是宗祠的母語
    溫應西他們在溫氏宗祠里歃血為盟,結拜兄弟用最淳樸的方式擋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圍剿”用鮮血把福建省委舊址一次比一次澆灌得更加緊固曾記否是三彥家聲讓溫氏宗祠的面目漸漸清晰是忠孝六龍構筑溫氏宗祠屹立千年的秘密從太原,到江西的崆峒山,再到福建的戴云山一路的跋涉遷徙是為了一步步深入傳奇的核心如若不是祖先的刻意安排我們怎么會在這日出的地方相見如若不是宗祠將天地的信仰拓寬紅旗又怎么會在崇山峻嶺上高高飄揚現在,溫氏又散落各地把高坪尖重新歸還給安寧青山走獸,雜樹飛禽各自都找到

    福建文學 2021年10期2021-10-12

  • 朝歌的詩
    朝歌萬江宗祠我能數出的:大汾何氏宗祠、壩頭詹公祠、谷涌庾氏宗祠、上甲謝氏宗祠、拔蛟窩陳氏宗祠、滘聯李氏宗祠、蜆涌劉氏宗祠……我能看到的:萃渙堂、河間堂、百順堂、藜照堂、敦睦堂、慎徽堂、彭城郡、耕讀祖祠、耕樂祖祠……在萬江,有那么多的祠堂隱匿于工業區、產業園、高樓大廈、城市的背后像珍藏的珠貝在荒原草莽間閃閃發光我樂于看到,眾多的祠堂煥發傳統的生機這些莊嚴的禮器,古老的歷史在歲月沉浮中抬起高貴的頭重新被后代子孫識認,歸屬,禮拜在東江兩岸,河涌交織如網我樂于看到

    特區文學·詩 2021年4期2021-09-10

  • 鄉村振興視角下湘南宗祠的建筑藝術及禮俗價值探討
    民間一直有濃厚的宗祠文化,鄉鎮和村里宗祠林立,宗祠具有追賢祭祖、夸耀榮光的作用,因此往往修筑得富麗堂皇、美輪美奐,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文化,成為一地的重要地標建筑。湘南地區宗祠如此興盛,因此有必要探討湘南宗祠的建筑藝術及禮俗價值對鄉村振興的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宗祠文化進行正確引導,挖掘其潛力,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效助力。1 湘南宗祠的歷史演變北宋以前,建祠祭祖是皇家貴族專利[1];南宋時期,朱熹在《家禮》中設計了祭祀四代近祖的祠堂;明嘉靖年間,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1年8期2021-08-19

  • 宗祠文化特色詞的英譯 ——以廣州、東莞兩地宗祠為例
    510006)宗祠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獨特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宗祠文化研究主要包括宗祠的文化內涵、社會價值、社會功能以及宗祠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目前,研究聚焦于宗祠的文化內涵及當代價值和功用,而涉及宗祠文化的外宣譯介卻不多。因此,嶺南宗祠文化對外譯介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宗祠文化特色詞主要包括宗祠名稱、宗祠建筑風格及其蘊含的儒家文化特色詞。為此,我們考察了廣州、東莞兩地22個宗祠,收集漢英雙語宗祠介紹資料1

    韶關學院學報 2021年7期2021-08-02

  • 關于加強漢壽縣宗祠管理與利用的調研報告
    楊敏宗祠也稱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并進行祭祀場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是宗族組織存在的象征。漢壽縣近年來掀起一股復建宗祠的熱潮,許多新修宗祠拔地而起。宗祠的復興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宗祠內含的尊禮儀、祭先祖、興教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為當前農村基層治理提供人文價值,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支撐,另一方面,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組織過于強大,會挑戰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及權威,給農村基層治理帶來不良影響。在當前強調社會治理創新與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需要加強宗祠管理與

    錦繡·中旬刊 2021年7期2021-07-17

  • 從古道到新道:瀟賀文化遺產廊道規劃研究
    明的活化石;傳統宗祠如串綴于鄉野的明珠。瀟賀古道文化遺產廊道保護與規劃的思路:全面摸排,將沿線的文化遺產乃至自然遺產全數調查清楚;跨區域合作,聯手將瀟賀古道整體申報為“國家文化遺產”;融入“一帶一路”,在國際戰略層面提升瀟賀古道文化遺產廊道的地位及影響;突出線性空間,真正實現廊道式保護;全社會共同參與瀟賀古道文化遺產廊道的構建和保護。唯有如此,瀟賀古道文化遺產廊道保護方能長久,也才能通過科學合理規劃使其成為新時代下凸顯原生文化價值的“新道”。關鍵詞:瀟賀古

    西部學刊 2021年7期2021-01-15

  • 廬陵古村落宗祠的匾額文化
    摘 ?要:廬陵宗祠匾額形式多樣,內涵豐厚。詩文辭賦,名言警句等內容被書寫、鐫刻在匾額之上,用于宣揚儒家思想和宗法觀念,表達的不僅是祖先的人文思考與道德操守,更是為了激勵后世養正垂裕、永昭后人。關鍵詞:廬陵古村落;宗祠;匾額;文化“三千進士冠華夏”,廬陵耕讀文化盛行,他們聚族而居,為鞏固家族地位、維護家族利益、教化子孫,形成了極為嚴密的宗族組織與極強的宗法觀念?!吧鐒t有屋,宗則有祠?!痹趶V袤的廬陵大地上,不時可以尋訪到壯觀宏偉的祠堂。而點綴祠堂上的方方匾額引

    美與時代·上 2021年12期2021-01-13

  • 贛南客家古村落宗祠空間格局的GIS分析*
    非常突出(尤其是宗祠文化對客家民系的擴展和后代的發展意義深遠),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而且客家文化本身也呈現出多樣性,與周圍族群呈現出差異性,使得客家文化成為一種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畬族、瑤族等南方原著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6-9].贛南地區的客家人中流傳著“草鞋腳上,靈牌背上”的諺語,從中看出贛南地區的客家人對先祖的崇敬與仰念[10].贛南地區的客家無論是早期徙居的客家古民居、還是明清時期的客家圍屋,必設有供放祖先牌位的神龕.祠堂的出現是聚族而居的

    贛南師范大學學報 2020年6期2020-11-12

  • 耕讀傳家久—記安徽省蕪湖縣胡灣胡氏宗祠
    教的家族,會利用宗祠使整個家族的教育得到發展。安徽省蕪湖縣胡灣胡氏宗祠重視教育,開辦新學,培養了大量高端人才。通過這樣的案例,讓我們思考宗族重教鄉風在新時代科教興國背景下的教育意義,希望胡氏宗族重視教育的思想意識能得到發揚光大。關鍵詞:宗祠;教育;教授村祠堂起源于氏族社會逐步解體之后,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這一名稱。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0年15期2020-10-26

  • 湖南宗祠藝術召喚村落記憶與華裔歸屬感探究
    0)湖南省是一個宗祠文化比較盛行的省份,其宗祠資源也相當豐富。其實每一個祠堂對于本土人而言不僅承載著家族的榮辱興衰,也是一個家族文化的中心“祠”。而且目前宗祠建筑作為文物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以湖南的曾氏宗祠為例(如圖1,2),現在已經擁有500年的歷史,而且相繼有19座宗祠已經被列入了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圖1 湖南洞口縣高沙曾八支祠圖2 湖南洞口縣尹氏宗祠一、湖南宗祠藝術具有的價值1.尋根價值眾所周知,祠堂都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場所。當然祠堂的建立更是以血

    流行色 2020年4期2020-06-04

  • 齊魯文化影響下的宗祠建筑布局初探
    摘 要 宗祠作為禮制性建筑,齊魯文化在宗祠建筑布局的演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對齊魯文化和宗祠建筑布局進行研究,分析齊魯文化影響下的宗祠建筑布局的演變,為山東地區宗祠的研究提供一個思路。關鍵詞 齊魯文化;宗祠;建筑布局宗祠又稱家廟、祠堂、總祠?!坝屑冶赜徐簟贝碇?span class="hl">宗祠是家族集聚的場所,民間祭祀和家族活動均圍繞著祠堂進行。齊魯文化作為山東的地域文化,對山東宗祠的影響深遠,齊魯文化所提倡的序列等級、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倫理觀念均在山東宗祠建筑中有

    建筑與裝飾 2020年5期2020-05-08

  • 鄂東南傳統村落宗祠的建制特色與文化生態研究
    投入也越來越多。宗祠作為傳統村落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受到人們極大的重視與關注。因此,本文結合鄂東南地區宗族祠堂的具體情況,對傳統村落宗祠的建制特點和文化生態展開探討。關鍵詞:鄂東南 傳統村落 宗祠 建制特色 文化生態宗祠與傳統村落一樣,都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宗祠,雖是封建社會經濟發展與思想傳播的產物,在當代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意義和作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和人們具有的落葉歸根的思想,許多宗祠得到翻新和修整,數不清的游子通過翻新的族譜找到家鄉

    參花(下) 2020年3期2020-04-09

  • 河南省民間宗祠建筑空間研究
    摘 要:宗祠是族人供奉祖先和祭祀的重要場所,更是一個宗族編撰譜牒、處理公共事務的場所,同時也是中國分封制度下的特有產物,反映了一個時代的人文歷史、建筑技藝、風俗民情等信息。[1]河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以平原為主,適宜居住,人口眾多,海內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所孕育的名人更是數不勝數,宗祠文化也達到了空前的發展與繁榮。關鍵詞:宗祠;空間;河南省1 河南省民間宗祠的概況1.1 河南省民間宗祠的歷史背景河南省民間宗祠大多建于明清時期,從明代開始,朝廷正式允許民

    藝術科技 2020年3期2020-03-27

  • 淺談班嶺龍氏宗祠的現狀及修繕方向
    摘要】班嶺村龍氏宗祠是廣州市黃埔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該處祠堂自始建清代后幾無大修,建筑結構因周邊建筑擾動及歲月久遠等原因,已出現險情。本文將對龍氏宗祠現狀病害進行分析并提出修繕建議?!娟P鍵詞】宗祠;文物;修繕【中圖分類號】P62 【文獻標識碼】A班嶺村龍氏宗祠位于廣州市黃埔區聯和街道黃陂社區。據資料顯示,該祠堂始建于清代,坐東北向西南,面闊三間,深二進,占地約30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龍船脊,人字封火山墻,碌灰筒瓦,雕花封檐板,石腳青磚墻。祠前有一開闊的地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2期2020-03-25

  • 桂東北地區客家宗祠文化旅游開發研究 ——以賀街鎮為例
    化的源頭活水。而宗祠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地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真實寫照。宗祠文化,不僅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傳統,還蘊含著互幫互助、助人為樂的美好道德,也充溢著獨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因此,保護開發好宗祠文化,是我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直接體現,也是我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重要手段。宗祠文化豐富的賀街鎮,位于廣西東部的賀州市八步區中部,是廣西重點鎮。賀街鎮山水獨特,歷史悠久,文化古跡豐富。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賀街鎮曾經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2期2019-12-30

  • 溫州宗祠的時代演變及功能
    325035)宗祠源于宗廟,又稱祠堂、家廟。中國古代將舉行祖先祭祀活動的房屋稱為宗廟。宗廟起源較早,商代時就有商王室的宗廟。戰國以后宗廟的名號專歸于帝王,帝王以下各階層祭祖的場所稱為祠堂。秦代時由于“蕩滅典禮,務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1],祠堂便逐漸從帝王宗廟系統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漢代時祠堂被用作聚集親人的處所。因建造祠堂費財費力,又被當做聚眾集會的場所,引起人們的不滿。西漢官書《鹽鐵論》認為古代庶人祭于寢,對祠堂加以斥責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3期2019-12-27

  • 中國傳統古建筑宗祠的木質雕塑裝飾淺析
    塑單體。關鍵詞:宗祠;古建筑;木刻;藝術表現中國傳統古建筑風格獨立于世界建筑風格,是我國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世界各地不同的氣候、地理環境的差異,驅使人類因地制宜地建造空間建筑。中國傳統古建筑,始終保持著同西方建筑(古希臘、古羅馬風格建筑)不一致的建筑文化風格而發展。1 古建筑宗祠的基本結構與木刻裝飾關系中國古建筑作為東方建筑體系中的代表,亦被稱為“歷史年鑒”,擁有并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審美風格。一座傳統古建筑可謂一眼千年,高度濃縮中國幾千年的智慧與獨樹

    藝術科技 2019年11期2019-09-18

  • 汝城永豐周氏宗祠及其建筑裝飾藝術研究
    范迎春摘? 要:宗祠是鄉土社會里宗法制度下傳統村落最重要的建筑,是村落布局的重心。宗祠是祖先崇拜的儀典性場所,是宗族成員心靈和精神空間的中心。湖湘宗祠星羅棋布,尤以湘南汝城為甚。宗祠建筑及祠內牌匾、楹聯、詩詞、賦畫、雕刻等構成了宗祠建筑的文化空間。以汝城永豐周氏宗祠為例,簡述宗祠建筑、木雕、石雕、泥塑、彩畫、書法等多種藝術和技術,可以分析其具有的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關鍵詞:汝城;永豐周氏;宗祠;建筑裝飾;藝術;功能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科技廳重點

    美與時代·上 2019年9期2019-09-10

  • 尊禮與教化:明清江西宗祠建筑藝術特征研究
     廖艷芳摘 要 宗祠作為中國農村社會最重要的祭祀建筑,是傳統社會文化藝術精神的物質表現形式,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本文以“敬德堂”重建為個案,通過對其建筑空間序列、平面形制和立面形態進行分析,闡釋了宗祠建筑藝術精神中所蘊含的“尊禮崇德、教化治理”的內涵。關鍵詞 宗祠 空間序列 尊禮教化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從古至今,傳統宗祠歷經興衰罔替,隨著美麗鄉村的快速推進,以宗族血緣為脈絡的鄉村,又重新煥發重建祠堂修譜納牒的景象。通過重建宗祠可以敬宗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9年9期2019-05-20

  • 電視劇《白鹿原》中宗祠文化的社會功能探析
    物活動的聚集地。宗祠文化體現了奉先思孝、向賢向善、個體啟蒙等思想,具有個體社會化與道德養成、集體意識與民族認同感增強及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涵養等社會功用。關鍵詞:《白鹿原》;宗祠;宗祠文化;社會功用作者簡介:唐玉杰(1994.9-),男,漢族,海南儋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技術;馬榮煒(1991.11-),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素養教育。[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8)

    青年文學家 2018年30期2018-12-27

  •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又稱彭家樓子、彭家箭樓,位于重慶市云陽縣鳳鳴鎮黎明村一組,于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建造。宗祠坐西向東,選址在三面絕壁的山崖,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祠堂設置內外兩道高墻、四座炮樓、一座箭樓,墻體布滿射擊孔。整座宗祠墻高城堅,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祠堂內部呈四方形,從前至后分別為戲樓、箭樓、廂房、后堂,廂房與箭樓之間有回廊環繞。箭樓聳立于院落正中,是彭氏宗祠最醒目的建筑。箭樓通高33.3米,共九層,下面六層墻體為石結構,邊長10.5米,墻厚1.33米

    紅巖春秋 2018年11期2018-11-28

  • 基于公眾參與視角下的宗祠建筑保護更新策略
    41000)1 宗祠建筑的落寞宗祠建筑是村落中重要公建,主要集中在閩贛一帶,是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閩南地區保存完好的宗祠合計830余座,贛南地區658余座,其中大多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部分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宗祠的落寞主要是因為環境破壞、功能削弱和審美變遷。1.1 環境破壞對于宗祠來說,環境主要分三個等級:1)山水格局,影響宗祠整體布局的因子。2)農田分布,影響人與宗祠互動關系的因子。3)微環境,影響人們對宗祠的價值和情感形成。山水格局和農田分布基本

    山西建筑 2018年30期2018-11-13

  • 建筑現象學在宗祠建筑風貌研究中的應用探討
    2 建筑現象學與宗祠建筑風貌關系“風”是一種內在抽象的形態,包含了眾多非物質的形態;“貌”則是外表外貌或外形的具象體現,建筑風貌囊括了“風”的意向和“貌”的具象。宗祠建筑是閩粵贛常見建筑類型,是典型具有特色建筑風貌的公共建筑。依據建筑現象學理論,宗祠建筑風貌可劃分為豐富的自然景觀、傳統祭祀的中心、傳統文化的載體、社會風俗的核心和社會心理的發源。2.1 豐富的自然景觀自然景觀囊括了氣候、地理大環境、區域小環境、植被等要素。自然景觀對宗祠風貌組成主要體現在以下

    山西建筑 2018年28期2018-11-02

  • 淺談河南地區民間宗祠建筑的保護
    文希望通過對河南宗祠的探索研究,幫助人們重拾被丟棄的傳統文化,使城市和建筑更具創新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幫助人們從宗祠文化中找尋到那些優秀的精神文化,使現在人們不再盲目,內心不再空虛。1.1 研究意義對于重拾今天漸漸被人們遺忘的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創造富于時代感、民族感、地域感的中國建筑精品,也會心有靈犀一點通。建筑體量風格與景觀環境匹配的設計理念、營造技藝;對于重拾今天漸漸被人們遺忘的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創造富于時代感、民族感、地域感的中國建筑精品,也會

    絲路藝術 2018年8期2018-04-01

  • 淺析民間祠堂的功能與價值
    堂的歷史演變何謂宗祠,其基本含義就是族人祭祀祖先或民眾祭祀先賢的場所。何謂吉祥,據《辭源》解釋:美好的預兆。唐代成玄英認為“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惫识?,吉祥文化就是“人類向往和追求吉慶祥瑞觀念的反應”。祠堂是從宗廟發展而來的。清朝文人趙翼在他的書《咳余叢考》卷二十二《祠堂》中提到:“今世士大夫家廟皆曰祠堂。按:三代無祠堂之名。東坡《逍遙臺》詩自注云:‘莊子祠堂在開元,此后或后人因其葬處為主,非漆園時制?!煌踝h序《天問》云屈原見楚先王之廟及公卿

    絲路藝術 2018年8期2018-04-01

  • 宗祠文化的當代價值分析
    何濤見【摘要】 宗祠作為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祭祀建筑,是傳統社會文化精神的物質表現形式,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歷史發展經歷了由皇權到民間的過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宗祠文化的當代價值主要集中體現在社會教化價值與社會治理價值兩個方面。社會教化價值表現為民眾的思想啟蒙、道德教育、失德懲戒、文化繼承與延續;社會治理價值圍繞著宗祠為核心展開,蘊育宗族的集體意識和民族榮辱觀,推進民眾的社會化,反映基層社會的治理功能?!娟P鍵詞】 宗祠;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社會教

    藝苑 2018年6期2018-03-04

  • 文化空間視閾下宗祠的美學意蘊*
    六一、問題的提出宗祠即宗族祠堂,在中國社會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謂,如,先秦時期的宗廟、漢魏時期的墓祠、隋唐時期的家廟、宋元時期的家祠、明清時期的祠堂等。宗祠的研究具有人類學、文化學、藝術學、民俗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意義與價值。國內的宗祠研究肇始于20世紀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是1929年呂思勉的《中國宗族制度小史》,其中較多內容涉及宗祠研究。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對宗祠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國內以林耀華為代表,他認為家族研究應從祠堂入手,因為家族的祠堂

    新疆社會科學 2018年2期2018-02-20

  • 宗祠產權
    起,出現大量修建宗祠的現象,受宗祠土地產權不明影響,宗祠建設浪費了大量的耕地和資金,且建成后基本閑置,造成了資源浪費且增加了民眾的負擔。當前宗祠的土地產權不明確,宗祠的登記、管理使用混亂,出現了濫占多占土地等亂象。但宗祠建筑風格古雅、氣勢磅礴、布局嚴謹,具有極高的建筑觀賞價值,蘊含著敬父孝母、誠實守信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次內涵,是傳統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宗祠過去在社會治理和社會教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有必要讓宗祠的作用重新煥發活力,重新確定宗祠的產

    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18年4期2018-01-27

  • 明清吉安宗祠門樓裝飾藝術研究
    文章針對吉安地區宗祠門樓裝飾藝術研究進行深入系統的學術研究,并力圖通過對江西宗祠門樓裝飾的藝術角度分析其審美特征及成因。宗祠門樓裝飾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文化條件和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而特有的歷史文化則催生了獨具特色的宗祠門樓裝飾藝術,傳遞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各地區文化在長期交融中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的物質載體,具有極高藝術價值。關鍵詞:吉安;宗祠;門樓;裝飾一、宗祠門樓建筑基本概況及類型宗祠是用來祭祀的建筑,祠堂的規模、裝飾、地理位置往往都較為講究。吉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17年12期2018-01-25

  • 宗族文化對整飭型宗族聚落形態的影響
    聚落;建筑特征;宗祠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2641(2017)06-0056-07收稿日期:2017-11-15修回日期:2017-12-04Abstract: Tidied clan settlement that influenced by clan culture is a type of single surname with lineage village. Taking the selection of Shi

    廣東園林 2017年6期2018-01-16

  • 淺析高要宗祠文化價值與意義
    數眾多的古村落及宗祠。高要宗祠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和現實價值,因此本團隊對高要具有代表性的五個宗祠進行了深入挖掘和調研分析,多角度地展示高要宗祠文化的特點及文化內涵,并提出相關的決策建議。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僅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新江一村鄧氏宗祠為例。關鍵詞:高要;宗祠;傳統文化;建議一、緒論(一)研究目標和意義1.研究目標本團隊出于對高要宗祠文化的興趣,在初步了解高要宗祠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高要宗祠文化。為高要宗祠文化的研究略盡綿力,為高要宗祠文化研究做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1期2017-12-04

  • 淺談宗祠對民族文化的研究意義
    海的歷史長河中,宗祠在民族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接納,產生了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不朽文明。隨著現代化的推進,近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宗祠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宗祠在民族文化中的研究進程開啟,同時引發了很多學者的關注。本文通過宗祠對民族文化的研究意義進行淺析,旨在為研究者提供借鑒和幫助,開啟宗祠民族文化研究這個課題?!娟P鍵詞】:宗祠;民族文化;祠堂;歷史文化一.宗祠概念及功能(一)宗祠的概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2017-10-21

  • 新農村建設下宗祠的保護與文化傳承
    段?!娟P鍵詞】:宗祠 ;保護 ;文化 ;傳承【引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下,我們應該協調好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法制建設這五個方面。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所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原則,逐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對于新農村建設的問題上,有關學者提出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等幾項指導思想,為農村的建設提出了科學的規劃。而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說,其基礎和保障在于文化建設和社會建

    中國綠色畫報 2017年3期2017-05-04

  • 中國建筑文化
    建筑分類,那就是宗祠。關鍵詞:宗祠;建筑;意義;演變一、宗祠的象征意義在傳統中國,宗祠幾乎是最重要的鄉土建筑,不僅是宗族的象征,也可以說是整個傳統中國的一個象征。傳統宗祠建筑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一般由族長主持祭祀并負責管理祠堂和宗族的日常事務。在以血緣為紐帶的鄉間村落,宗祠是宗族凝聚力的標志,也是處理宗族內部事務、編修族譜和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宗族在某個地區能夠成為一種穩定的社會力量,如果某個大姓在一個地方相對穩定,這個地方就動不了。在中國人心

    博覽群書·教育 2016年12期2017-04-26

  • 清水古鎮宗祠文化變遷
    504)清水古鎮宗祠文化變遷張雪楓(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4)宗祠是宗族的象征,是村民活動的中心和村落的政治中心,是精神教化的場所。宗祠文化是在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以宗廟制度、宗法制度等為主的非物質文化、和以宗祠建筑為主的物質文化。宗祠文化在祭祀祖先、維護封建統治、宣揚封建倫理道德、解決矛盾糾紛、傳承仁義孝德等思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發展,宗祠文化也產生了一系列變遷。清水古鎮;宗族;宗祠文化變遷清水古鎮地處麗江市永勝縣城南4

    福建質量管理 2017年16期2017-04-06

  • 福建省泉州市安平高氏宗祠
    省泉州市安平高氏宗祠作者|高俊仁安平高氏宗祠立面安平高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福建省泉州市南門外一座著名的祠宇。安平高氏歷代英賢輩出,稱譽于史。歷史上出現過人稱“耆舊之英,皓儒之伯”的宋兵部尚書高惠連。他從政50多年,所到之處,政績斐然,官至兵部尚書,攝掌部政。在泉州太守任內,他致力于政事,十分重視育賢培英、從政植人。因興教育人有方,故“后歲貢裁得人,泉為多士,或以為興學之所致也,士者德之”。高惠連重視農業生產,經常到泉州各地

    臺聲 2016年16期2016-09-19

  • 臨海傳統宗祠裝飾風格的時代演變特征及成因初探
    000)臨海傳統宗祠裝飾風格的時代演變特征及成因初探滕雪慧(臨海市博物館,浙江 臨海 317000)臨海保存有大量作為宗族物化象征的宗祠建筑。梁架與檐柱是臨海傳統宗祠的重點裝飾部位,集中體現出臨海傳統宗祠時代風格的遞嬗演變。臨海傳統宗祠無論梁端刻飾,還是柱頭雀替、柱礎都存在一個由穩重、樸實到浮華、簡陋的變化趨勢,折射出區域社會的興衰和變遷。臨海;宗祠;梁架;雀替;柱礎臨海是東南沿海的一個小城市,明清間宗族社會發育成熟,至今臨海鄉間尚保存有大量作為宗族物化象

    臺州學院學報 2016年5期2016-03-16

  •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裝飾設計中的運用
    鄭湘凌?王夢林宗祠建筑是我國典型的建筑模式,其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思想在其中。然而,宗祠建筑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如何科學應用的此類課題一直是建筑藝術界重點關注的課題。因此,本文以研究宗祠建筑設計特點為出發點,借由分析建筑的設計原則,來深入探究宗祠裝飾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滲透,以便更好的了解留存宗祠建筑的文化特征,為當代建筑裝飾設計發展提供科學參考。宗祠建筑的設計特點1.宗祠空間閉合性談及宗祠建筑,其必定是家族榮耀的象征,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

    現代裝飾·理論 2016年1期2016-03-01

  • 貴州天柱大文化解讀
    柱大文化;歌節;宗祠一、天柱文化現象天柱縣處于漢侗文化漸變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苗侗文化,文化現象獨具特色。天柱文化含有豐富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審美資源等多方面的價值,這些價值既有歷史縱深性,又有世代共時性,形成一個立體的價值體系。其歷史縱深性表現為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是天柱縣各民族在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流傳和保存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它是認識天柱各民族歷史,理解天柱苗侗特色文化的方式和手段。如四十八寨歌節鮮活地再現了特定苗侗人民的生存

    中國民族博覽 2016年1期2016-02-04

  • FAMILY MATTERS
    也有平地村黃氏大宗祠里最熱鬧的祭祖儀式PHOTOGRAPHS BY MENG QINGCHUN (孟慶春) ,TEXT BY LIU JUE (劉玨)Winter solstice marks the shortest da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perhaps this was the reason for the Huang family’s annual reunion—celebrating being half

    漢語世界 2015年1期2015-12-28

  • 臨賀古城宗祠的藝術特質與文化特征
    鋒摘要:臨賀古城宗祠是傳統儒家倫理與民間祠堂的集合。本身帶有濃厚的地域特點,其整體布局呈現群落形態,圍繞文廟排列顯示了中華文化四海同心的偉大凝聚力,不忘祖根、和而不同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特征。建筑體現古代風水思想,以南方特別是嶺南建筑樣式為主,多為民間祠堂,具有多方面的美學特征。關鍵詞:建筑藝術;臨賀故城宗祠;地域特色;藝術特質;文化特征中圖分類號:J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104(2015)04-0247-02臨賀古城即今廣西賀州市賀街鎮所在

    藝術百家 2015年4期2015-11-30

  • 民間“宗族信仰”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促進作用
    詞】宗族;信仰;宗祠信仰對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等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支配人們進行各種各樣的生產活動與社會活動,從根本上決定著人類道德實踐的范圍、層次和方式。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各種民間信仰在全國的發展越發明顯,在一些城市與鄉村中,算命、占卜、巫術等迷信現象頻頻再現,這種亂象叢生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現代中國人缺乏或迷失信仰的精神現狀,因此規范和引導民間信仰,對破除迷信、封建也有著獨特的作用。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問題,任何事情都

    辦公室業務 2015年15期2015-11-26

  • 東縱七支隊成立舊址
    村小盆地西南面。宗祠坐北向東南,為五間三進青磚藍瓦的典型客家人宗祠建筑,占地面積約450平方米,兩邊是何氏子孫民宅。1994年重修恢復原貌。宗祠大門左邊墻上鑲嵌著 “西山月排下村何氏宗祠是東縱七支隊成立地”的石刻碑文。1945年2月底,在東江縱隊司令部秘書長、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饒彰風主持下,在白花西山月排下村何氏宗祠成立東江縱隊第七支隊,支隊長高?。ê笕~基)、政委黃宇(后曾源、鄧秀芳)。下轄10個大隊,共1500多人。

    源流 2015年9期2015-10-15

  • 蒼南民間宗祠的文化內涵與開發利用
    萬人口。全縣現有宗祠706所,平均每村差不多有一所宗祠,其中2003年以前建成的宗祠有645所,2003年以后建成的有61所;投資百萬元以上的有48所;占地面積超過5畝的有78所。這些宗祠,作為祭祀祖先、族內議事的場所,富有民族特色,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它們既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民俗瑰寶,又給我們帶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農村宗祠這一現成的場所,更好地服務于當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值得我們探討的一個嶄新的課題。一、宗祠存在的文化意義1.

    大眾文藝 2013年10期2013-01-28

  • 農村宗祠功能轉換的內在邏輯和現實選擇 ——基于蒼南縣765座宗祠的實地調查
    □徐聲響農村宗祠功能轉換的內在邏輯和現實選擇 ——基于蒼南縣765座宗祠的實地調查□徐聲響隨著宗族觀念的復興,宗祠修建進入高潮期。這些新建、翻新的宗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且建成后基本閑置,造成了資源極大浪費。如何改造這些宗祠,轉換其功能,為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農村民眾的生活提供服務,是政府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蒼南,政府作出了”宗祠改建農村文化中心”的選擇,曾引起上級部門和學界的高度重視。但在現實中,這項工作并沒有取得預期

    治理研究 2012年4期2012-09-18

  • 汪口俞氏宗祠梁枋木雕探幽
    花,婺源汪口俞氏宗祠中梁枋木雕的藝術成就,更是凝聚了俞氏先民的智慧和工藝,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先民的純樸感情和對幸福、祥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實際生活和精神面貌,反映出當時人們獨特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念。關鍵詞:宗祠;梁枋木雕;中國民間藝術中圖分類號:J3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145(2009)29-0107-02梁枋俗稱“橫梁”也稱大梁或梁架,通常是指建筑中架于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與受力梁柱,防

    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 2009年19期2009-12-2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