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國

  • 生態文明視角下中學地理影視資源教學路徑探索 ——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第二季為例
    陳麗將《舌尖上的中國》作為視頻素材,為中國農業區域地理的生態農業與高原農業的學習創設新的學習情境[9]。近年來,影視資源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章節式、主題式教學探究。影視資源作為一種數字化的課程資源載體與生態文明教育相結合,能有效激發地理課堂的活力,為生態文明教育開辟新的教學途徑,以達到培育學生生態文明觀念的效果。三、《舌尖上的中國》第一、第二季中生態文明教學素材整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第二季都是由陳曉卿導演執導的有關美食探尋類的紀錄片,兩

    林區教學 2023年9期2023-09-15

  • 當代美食類紀錄片敘事特點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由陳曉卿導演執導完成,其敘事清晰且富有特點,備受觀眾喜愛。本文以美食類紀錄片為主題,結合這兩部優秀紀錄片進行分析,進一步揭示當代美食類紀錄片的敘事特點?!娟P鍵詞】美食類紀錄片? 敘事? 《舌尖上的中國》? 《風味人間》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3-0153-06美食類紀錄片在2012年被大眾所熟知。當時《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在央視播出,該片在播出后不久,美食類紀錄片的社

    藝術評鑒 2023年13期2023-08-24

  •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和《人生一串》傳播差異性研究
    山之作《舌尖上的中國》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全國熱議,成為我國紀錄片行業的重要標桿之一。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網生紀錄片《人生一串》異軍突起,一經播出就破千萬播放量,被網友譽為中國版的《深夜食堂》。由于創作理念、文化環境、市場定位和互聯網影視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二者在敘事內容、選題立意、傳播策略、視聽語言風格等多個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文章對兩部美食紀錄片的差異性進行比較分析,指出中國美食類紀錄片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內容同質化嚴重、傳播反饋機制不足、盈利模式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5期2023-05-18

  • 舌尖上的中國》:難以超越的視覺精神大餐
    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正式開播。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本片一經播出就能掀起如此大的熱潮,不僅如狂風般席卷了五湖四海老饕們的味蕾,更是成為了2012 年重要的文化現象。此后的十年,各類美食紀錄片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國內的美食紀錄片正式進入成熟期。劇情簡介《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與以往的美食節目不同,傳統的美食節目多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復的過程”,能夠看到的電視節目也多以“比賽”的形式出現。在本片中,中國美食更多的是

    餐飲世界 2023年1期2023-02-24

  • “視—嗅—味”聯覺在美食紀錄片中的視聽語言表達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成功,與其視聽語言表達和影像傳播中的語言符號的有效應用是有密切關系的,通過充分的聯覺調動,讓視覺交流達到一種“共通”的效果,能夠讓傳播中的語境差異、文化差異和主體差異被消除,刺激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和多感官體驗,讓大家不由得掀起“舌尖熱”。從《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和記錄手法來看,作品的審美價值在特定的拍攝技法下能夠將觀眾的情感體驗和審美追求被喚醒,這部紀錄片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都是通過視聽語言的有效表達來實現的。視聽

    環球首映 2022年6期2023-01-06

  • 舌尖上的中國》的民族共同體構建 ——從“圈地自萌”到“文化融合”
    文研究《舌尖上的中國》如何以飲食生活方式作為文化的載體,構建“儀式”作為傳播的隱喻,將各地美食繪制成為緊密聯合的“美食地圖”,即創造“想象的共同體”,從而傳播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1.場景化敘事:情景再現構建儀式場域杰姆遜(Fredric Jameson)認為“文化從來就不是哲學性的,文化其實是講故事。觀念性的東西能取得的效果是很弱的,而文化中的敘事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所以采用敘事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傳播文化。敘事過程中,情景再現是傳播儀式觀所強調的表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2年22期2023-01-02

  • 論美食紀錄片的味覺呈現
    摘要:《舌尖上的中國》自2012年首播以來,引發了巨大關注,成為國內少有的現象級美食紀錄片。作為一部講述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無疑為觀眾搭建了豐茂立體的味覺空間。文章采用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該系列紀錄片第一季第六集《五味的調和》為例,從由視覺到味覺、由聽覺到味覺、聲畫元素組合三個方面,分析影片的味覺呈現,以探究在該美食紀錄片中,視覺與聽覺如何沖破屏幕的限制,實現對味覺的通感與表達。研究發現,該紀錄片主要通過畫面對味道的形象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5期2022-06-04

  • 舌尖上的中國》對 飲食文化的傳播研究
    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從多個角度生動地呈現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并用獨特的表現技巧展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世界了解中國飲食文化打開了一扇文化之窗,有效推動了飲食文化的廣泛傳播。片中那些富含人文情懷及文化底蘊的傳統飲食文化深深地觸動著人們的內心,讓更多人對中國優秀傳統飲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并自覺為飲食文化的傳播貢獻力量。本文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國》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食理念及傳承方式,從中探究《舌尖上的中國》對飲食文化傳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為中國飲食文

    中國食品 2022年18期2022-05-30

  • 舌尖上的中國》被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
    啟示?!?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簡稱“案涉作品”)是中國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美食類紀錄片,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出來的作品,即“類電影作品”。該片定位于“高端美食類紀錄片”,所涉美食區域包含中國30多個省市區。該節目系由中央電視臺(簡稱“央視”)制作、攝制和傳播,片尾的截圖顯示了“央視”的署名信息。2009年4月20日,央視出具《授權書》,將其因制作《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而享有的著作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授權“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簡稱“央視國際

    檢察風云 2022年2期2022-03-30

  • 主流媒體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以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1]《舌尖上的中國》將中華文化凝聚于飲食當中,而紀錄片這種“可視化”的傳播方式又依托了表層文化的高滲透性。這二者的結合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內涵到視覺上進行有效拆解,增加了傳播性和互動性,有利于增強世界對于中國形象的認同感?!?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舌尖上的中國》以具體人物故事為切入點,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刻畫出中國人對美食的豐富想象力和塑造力。中國飲食生長于傳統文化的沃土,在寬廣的時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領悟食物給予人們珍貴的滋養,

    聲屏世界 2022年19期2022-03-23

  • 勵建榮:用科技支撐“舌尖上的中國
    他們為“舌尖上的中國”所做的努力而深深折服。這次,我們要致以敬意的,是渤海大學副校長兼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勵建榮?!犊萍紕撔屡c品牌》2019年8月刊2019年8月,本刊記者對勵建榮進行了專訪報道。如今,他已是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翱萍汲晒绮荒苻D化成生產力,那才是大眾的悲哀”。勵建榮一直堅信,與實際生產相結合,切實解決產業難題,才是自己科研的出發點,也是自己做研究的源頭活水。今年7月,渤海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勵建榮作為第一完成人的“

    科技創新與品牌 2022年8期2022-02-19

  • 從生態翻譯學看紀錄片字幕中的文化缺省及補償策略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特點對其文化缺省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補償策略。一、生態翻譯學生態翻譯學是近十幾年翻譯學跨學科發展的突破性研究,其代表人物是胡庚申教授。該理論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結合具體的翻譯實踐理論,提出了翻譯的過程就是適應性選擇和選擇適應性相互交替、循環的過程。胡庚申教授指出,生態翻譯學就是“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為宗旨,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對文本進行一致的選擇活動?!痹摾碚摰暮诵模悍g=適應+選擇。整體適應選擇程度包

    呂梁學院學報 2021年1期2021-12-29

  • 多模態話語視角下的《舌尖上的中國
    分析;《舌尖上的中國》;視覺語法1 引言在當今話語分析的發展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通過單一語言方式的研究并不能滿足人們對話語深入和全面的探索?!?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一部展現中華飲食文化的優秀電視紀錄片,其用精致的畫面、巧妙的構圖展現人們日常飲食生活。因此本文以優質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研究對象,從多模態話語分析視角出發對其進行分析,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定的幫助作用。2 《舌尖上的中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一部典型的多模態視頻資源,其意義

    科教創新與實踐 2021年31期2021-10-09

  • 淺談《舌尖上的中國》解說內外部技巧運用
    觀感?!?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大型美食紀錄片,以輕松快捷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人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本文主要以該紀錄片為例,詳細分析其解說的內外部技巧運用,從而更形象的展示解說的魅力。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解說;內外部技巧一、內部技巧的運用(一)情景再現情景再現是紀錄片解說技巧中重要的一部分,配音員在對紀錄片進行解說時處于講述者身份,既要尊重原稿件內容和思想,又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通過自己對稿件的理解二次創作

    錦繡·上旬刊 2021年3期2021-06-11

  • 舌尖上的中國Ⅰ》詩意化表達方式探究
    摘要:《舌尖上的中國Ⅰ》是一部展現中華飲食文化的優秀電視紀錄片,其用精致的畫面、巧妙的構圖展現人們日常飲食生活,散文式的解說詞表達詩意的人生哲理,把中國特有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的諸多民族元素融合起來講述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展現中國人的多彩生活,具有深遠的意境與濃濃的鄉愁情結。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Ⅰ》 詩意表達 意境紀錄片的創作一般是選取真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為素材,對其進行藝術性加工與展現,并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Ⅰ》是2012年中

    參花(上) 2021年5期2021-06-10

  • 舌尖上的中國》與《人類星球》敘事策略比較
    出現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樣以故事戲劇性來結構全片的成功范本,它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受《人類星球》啟發,二者在主題上都展示了人和自然的關系,呈現人類的生活狀態。在敘事框架上都是以并置的空間板塊為基本組織結構,通過鮮明生動的人物和故事表達那些抽象的理念和價值觀,使觀眾具有場景感和代入感。但是因為創作土壤和題材的不同,《舌尖上的中國》與《人類星球》在敘事策略上也有所不同,通過比較,可以進一步探索其中創作理念上的差異。一、研究方法(一)內容分析本文主要使用內容分析法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1期2021-05-19

  • 淺談《舌尖上的中國》解說內外部技巧運用
    觀感?!?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大型美食紀錄片,以輕松快捷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人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本文主要以該紀錄片為例,詳細分析其解說的內外部技巧運用,從而更形象的展示解說的魅力。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解說;內外部技巧一、內部技巧的運用(一)情景再現情景再現是紀錄片解說技巧中重要的一部分,配音員在對紀錄片進行解說時處于講述者身份,既要尊重原稿件內容和思想,又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通過自己對稿件的理解二次創作

    錦繡·上旬刊 2021年7期2021-03-15

  • 美食類紀錄片對傳統文化的傳播 ——《舌尖上的中國》個案分析
    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靈感從書籍《慢食運動》中得到,其配樂與每期節目深度契合,并將食材與人物情感、民間手工的繼承、時代發展等有機結合起來,借助節奏舒緩且溫情的語言表達制作出一檔精彩絕倫的美食類紀錄片。該紀錄片不僅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色香味俱全的“視聽味”盛宴,還對弘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未播出時,觀眾也許不清楚云南小吃、新疆小吃、揚州小吃等。而在第三季第一期節目《器》中通過介紹不同地區人民使用的獨特的烹制食物器具,讓觀眾

    聲屏世界 2020年17期2020-11-14

  • 以《舌尖上的中國》看中國紀錄片的發展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研究發現,此紀錄片展現出獨特的拍攝水平、對整體節奏的強大把控性以及對飲食文化的完美詮釋。就目前來看,在美食類紀錄片開發難度大、開發過程艱巨的情況下,能夠成功地拍攝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并且在國際上取得成功和認可,可見《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方式完全可以成為中國紀錄片在國際市場上開辟光明道路的標志。其實,國際市場一直迫切地希望引進中國紀錄片,渴望通過研究中國紀錄片去了解中國。但縱觀我國紀錄片的發展歷史,我們的紀錄片卻總是由于多方面的限制,沒

    聲屏世界 2020年23期2020-11-14

  • 中國美食文化紀錄片的輿論導向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2018年春節期間的熱播,《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又一次受到熱議。然而《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卻沒有獲得第一季的一致好評,并且廣受非議。第一季更多地呈現出美食的色、香、味、型,而第三季所呈現的美食分量不夠,缺少讓人心動的味道。在完美或者精彩呈現美食方面,后者應有更多提升空間?!碴P鍵詞〕《舌尖上的中國》 文化紀錄片;輿論導向2012年5月,一部美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成功進入大眾視線,獲得前所未有的一致好評。導演陳曉卿通過

    藝海 2020年8期2020-11-09

  •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
    導,以《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翻譯為研究對象,探索生態翻譯學的三維適應性轉換對外宣翻譯的指導作用。以期讓更多的人了解生態翻譯學,在生態翻譯學的指導下進行外宣翻譯,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出貢獻。關鍵詞: 生態翻譯學、外宣翻譯、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翻譯、三維轉換分類號:H315.9一、引言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文化“走出去”越來越重要,在這樣得國內國際背景下,對中國文化的外宣翻譯顯得極為重要,外宣翻譯是樹立國家形象,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

    讀與寫·教師版 2020年8期2020-10-20

  • 從美食題材紀錄片看網絡紀錄片相對傳統電視紀錄片的創新與發展 ——以《舌尖上的中國》與《人生一串》為例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美食”題材拉近了傳統電視紀錄片與人們生活的距離,獲得了極為廣泛的關注,也帶起了美食類紀錄片的風潮。自此,美食成為國內紀錄片中的一大類代表性題材,不僅美食類電視紀錄片頻出,網絡紀錄片中此類題材也不乏佳品,如《日食記》(2013)、《美食臺》(2016)等短視頻形式的美食紀錄片和《人生一串》(2018)、《宵夜江湖》(2019)等美食文化類紀錄片?!度松淮肥荁ilibili視頻網站于2018年6月出品的美食類紀錄片,截至2019年

    視聽 2020年9期2020-09-17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語言特點探究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自上映后廣泛受到學界和業界的追捧,其獨具匠心的解說詞應用亦值得研究。本文從篇章結構特點、語句表達特點、主旨內容特點三個角度解讀《舌尖上的中國》中解說詞的魅力?!娟P鍵詞】解說詞;《舌尖上的中國》;藝術魅力;文化色彩【作者簡介】郁軒: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疆跨文化交流與雙語新聞傳播實務。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3-0348(2020)014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0年14期2020-09-12

  • “詩意地棲居”
    目標?!?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是將展現美食文化與傳播生態思想兩者相結合的一次成功探索。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為例,從生態美學思想中的生態整體主義和生態和諧觀兩方面對其進行美學闡釋,挖掘出該紀錄片背后所蘊含的生態思想,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體現對人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詩意地棲居”;生態美學;生態整體主義;生態和諧觀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6-0119-02一、引言2

    新聞研究導刊 2020年16期2020-09-10

  • 簡析《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的文學美感與思考傾向
    要:《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一部具有極高收視率的美食紀錄片,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飲食文化。無論從人物的選擇還是畫面的展現,都透露出極高的思想深度與美學價值。而紀錄片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解說詞也在《舌尖上的中國》的整體展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4集的解說詞為例,分別從其文學美感和思考傾向兩方面進行賞析。關鍵詞:美食紀錄片;解說詞;文學美感;思考深度一、文學美感(一)引語“時間是

    錦繡·上旬刊 2020年3期2020-06-08

  • 論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背景音樂的作用
    摘要】《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關于華夏飲食文化的電視紀錄片,采用大跨度的敘事模式,快節奏、陌生化的視聽風格,打造出一部活色生香的視聽美宴,音樂也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觀眾融入電視畫面,與電視畫面、解說詞的音畫統一,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等三個方面,為觀眾留下獨特的審美體驗與廣闊的思維空間?!娟P鍵詞】《舌尖上的中國》;電視紀錄片;背景音樂;作用【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4期2020-05-19

  • 目的論和規范論視角下的文化負載詞字幕翻譯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體。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以介紹中華飲食與飲食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將美食、故鄉、親情等聯系起來,通過介紹中國各地美食,展示精致的中國飲食和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 《舌尖》中很多字幕涉及中國特色文化元素的詞句,這是最難翻譯的部分,因為包含獨特的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特點,很難找到一個對等詞,所以適用的理論對于菜名的翻譯有著很大的指導作用。本文結合翻譯的目的論和規范理論,通過對《舌尖上的中國》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進行描述性研究,探討字幕中文化負載詞的理想翻譯途徑

    呂梁學院學報 2020年5期2020-03-03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感官內容營銷探析
    喜愛的《舌尖上的中國》正是巧妙地運用了感官營銷手段,在內容上不僅從視覺上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需求,同時還從味覺、觸覺、嗅覺、聽覺方面刺激了觀眾的感官,打造了一種不一樣的感官體驗,從而更好地樹立了《舌尖上的中國》的品牌形象。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背景《舌尖上的中國》是陳曉卿作為總導演執導的美食類紀錄片并于2012年在中央電視臺進行首播。該節目分為三季,每集大約50分鐘左右。相對于像《廚王爭霸》這類通過中西方廚師“比賽”形式來展現美食的節目,《舌尖上的中國

    福建質量管理 2020年16期2020-02-25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創作特點探析
    主旨?!?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作為美食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引起廣泛關注,充分調動了觀眾的味蕾,引發觀眾內心情感的共鳴。香味似乎溢出熒屏,美食如同近在眼前,紀錄片最終帶給觀眾的驚喜不僅僅得益于其生動鮮活的鏡頭語言,也離不開其具有鮮明特色的解說詞。一、聲畫結合,彰顯藝術魅力(一)適當留白,觸動觀眾情感《舌尖上的中國》并未采取平鋪直敘、從頭到尾灌輸式的解說方式,而是適當留白,給觀眾欣賞觀看、深入思考的時間。留白的解說方式能夠在恰當的時機,放慢紀錄片的節奏,使其整體上張弛有

    數字傳媒研究 2020年7期2020-02-24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成功因素探析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在電視和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引發收視狂潮,掀起了一股“舌尖”熱。紀錄片與故事片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真實性,而真實是能夠觸動觀眾情感的關鍵因素,紀錄片是通過非虛構的藝術手法,直接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影像素材和音響素材,拍攝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紀錄片中的人物是一個個真實存在的個體,甚至群體?!?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嚴格遵循“真實”這一原則,還原中國美食制作過程,拍攝最為原始的食材,展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真實狀態?!?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無論是唯美的畫面

    數字傳媒研究 2020年6期2020-02-23

  • 當下中國紀錄片創作新趨向探究 ——以現象級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深刻?!?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在音樂方面的應用也令人拍案叫絕。因承擔著“上有老,下有小”的文菲夫婦只能通過每日一個視頻與兒子團圓時,哀傷又抒情的音樂緩緩流入人們心房;高考終于結束,同學們近乎瘋狂地將書撕扯灑出教學樓時,又配以輕快節奏的音樂;影片的后半段,那仿如溪水傾瀉的山歌聲,更是民族的聲音,是純樸農民未經城市濁染的聲音,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喜靜樂悠”的聲音。開場神秘而空靈的樂聲,平添了幾分高雅,縱觀整部影片,大多充斥著或急或緩的音樂,而每當樂聲響起,總有幾

    環球首映 2020年4期2020-01-17

  • 從《舌尖上的中國》上探索我國美食節目的新媒體推廣
    摘要:《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央電視臺打造的一套美食視覺盛宴,囊括了全國各地的美食,屬于我國美食節目中的王牌節目,其深受廣大受眾的青睞,該節目有著精良的制作技術,而且在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上也做得淋漓盡致,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美食節目的發展,就必須在新媒體推廣方面著力。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這一美食節目為例,就我國美食節目中的新媒體推廣展開分析。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節目;新媒體推廣《舌尖上的中國》是一檔以美食為主題的大型紀錄片,在海內外和國內受到了受眾的

    傳播力研究 2019年2期2019-10-21

  • 舌尖上的中國》觀眾審美分析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該片一經播出便創下了收視新高,在國內得到了很好的評價并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反響。一部紀錄片的成功大概有以下三個要素:(1)選題的成功。(2)創意的成功。(3)敘事的成功?!?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如此成功,大概就是它充分的理解并運用了這三個重要的因素。比如在敘事上《舌尖上的中國》以介紹中國美食為基礎來引入對于故事的講述,選取特別貼近百姓生活的題材,能夠充分引起共鳴,達到理想的收視效果。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觀眾;審美一、人與自然相和諧人類和

    科技風 2019年3期2019-10-21

  • 論《舌尖上的中國》成功的因素及啟示
    時代?!?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始終受到業界和觀眾的廣泛好評。其主要內容為展現中國各地的美食,通過食物展現中國多年來傳承的餐桌禮儀文化,展現食物背后的情感。本文嘗試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通過對其成功的因素進行分析,從文化、情感、內容特色、定位視角、敘事手法等各方面論述,再結合國產紀錄片的現狀和趨勢談《舌尖上的中國》對國產紀錄片的啟示。一、《舌尖上的中國》成功因素的分析從2011年3月開始,《舌尖上的中國》正式投入拍攝,耗時13個月,行走范圍包含了全國各地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19年10期2019-10-21

  • 是他們支撐著“舌尖上的中國” ——專訪渤海大學副校長、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勵建榮教授
    才有了“舌尖上的中國”。但是在現代社會到來之前,作為一枚“吃貨”,想要盡享各地美食代價高昂,幾乎無法實現。資深“吃貨”蘇軾就曾因這種遺憾而喟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便利的高鐵、現代化物流、完善的冷鏈系統……現代社會的進步,給“吃貨黨”帶來福音——菜系可再不論南北,果蔬可再不分節令,均可盡情滿足味蕾的需要。的確,現代意義的“舌尖上的中國”在彌漫著誘人的煙火氣的背后,除了傳承發展中的飲食文化,更離不開現代化的交通、物流、儲運及食品工業。支撐著“

    科技創新與品牌 2019年8期2019-08-31

  • 真實記錄的力量
    象塑造;舌尖上的中國中圖分類號:J9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7-0191-02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這個國家發展的重大節點上,應運而生了一部記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歷史變遷與社會發展的大型紀錄片——《四十城四十年》。這是一部由全國四十家城市電視臺聯制聯播的四十集大型系列紀錄片。另外,還有央視科教頻道制作播出的紀錄片《中關村》、農業頻道制作播出的紀錄片《中國鄉村變遷記》

    戲劇之家 2019年17期2019-07-15

  •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飲食文化的英譯方法研究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英譯本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譯者在翻譯菜名時所采取的主要翻譯方法,并總結出已經產生了良好效果的譯法,以更好的促進中國飲食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關鍵詞:“一帶一路”;《舌尖上的中國》;菜名;目的論一、引言“一帶一路”是中國在2013年提出的一項宏大戰略思想,旨在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同時也為中國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契機.央視推出的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正充分體現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以及民族色彩,而這種優秀

    北方文學 2019年9期2019-04-17

  • 淺談《舌尖上的中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
    材。自《舌尖上的中國》開播以來,在海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筆者希望通過對《舌尖上的中國》中體現的文化因素的分析來引發對外漢語教師對其教學價值的關注,希望筆者所作能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所幫助。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一、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很多人努力學習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語言要素,卻忽略了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導致很多人雖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但在和中國人的交流中仍會遇到很多困難。美國《21世紀外語

    北方文學 2019年8期2019-04-02

  • 淺析紀錄片前期策劃的重要性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文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對紀錄片前期策劃的重要性進行研究,以供參考。一、紀錄片前期策劃中選題的重要性紀錄片制作的前期策劃階段,對要拍攝與制作紀錄片選題的確定,是前期策劃的重要內容。其中,選題新穎、立意明確、結構合理,能夠做到以小見大,從細節處對整體情況進行把握,是紀錄片選題是否成功的關鍵。以《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的選題制作為例,根據其紀錄片播放內容可以看出,該紀錄片的前期策劃中,對整體結構的控制是從“柴、米、油、鹽、醬、醋、茶”角度出發,對整個紀錄片進

    傳播力研究 2019年8期2019-03-20

  •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安澤銘在中國,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味道。在四川,一定是辣!每天傍晚都彌漫著辣椒的氣味。在這個城市光是紅油火鍋就超過兩萬家,每一天,使用的辣椒數量以噸來計。71 歲的陳伯明,已經幾乎不在外面吃飯了。陳伯明十三歲學廚,浸淫川菜60年,無論刀功還是調味,都是川菜界響當當的一把好手。早已退休的陳伯明就是想讓人們知道,真正的川菜絕不僅僅是辣。而400多年前,中國人才第一次與辣椒相遇,從江浙到貴州,從觀賞的植物到餐桌上的作料,貴州人才對辣椒有一種相

    語文周報·教研版 2019年9期2019-03-20

  • 從《舌尖上的中國》看中國的人文精神
    要:《舌尖上的中國》人文精神內涵非常豐富,我們不管從哪方面來欣賞這部片子,都能感受到中國人文精神的自然與精準的表達。因此,我們帶著思考去欣賞、去發現中華傳統文化,這有利于我們弘揚中國人文精神。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人文精神;中華文化一、美食故事背后的人文精神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飲食,飲食尤其是美食是一個全世界都會去關心的話題。而人文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尺。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提高,電視或視頻的“視覺

    青年時代 2019年2期2019-03-14

  • 論電視紀錄片解說語音發聲規范性問題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二、《舌尖上的中國》系列電視紀錄片的成功(一)《舌尖上的中國》的空前成功《舌尖》系列,無論是在收視率還是業界評價方面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并且掀起了國內制作播出電視紀錄片的一個小高潮——《舌尖》之后涌現出的一大批優秀紀錄片,之所以獲得制作與收視上的成功,不得不說與《舌尖》打下的伏筆有多多少少的關聯。(二)《舌尖上的中國》解說的成功擔綱《舌尖》系列解說任務的是中國傳媒大學李立宏老師。這位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科班出身的有聲語言工作者,嗓音渾厚深沉,音色穩

    齊魯藝苑 2019年1期2019-03-12

  • 中式菜名英譯策略探究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時節》中的菜品英文翻譯進行分析,試圖總結出中式菜名英譯的基本策略。關鍵詞:中式菜名翻譯;舌尖上的中國;翻譯策略中圖分類號:H315.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9-0048-02一、引言菜名翻譯是一個濃縮豐富文化信息進入譯入語的編碼過程(何武,2010)。隨著海內外中餐業的蓬勃發展,中式菜名翻譯已不再是純文字意義上的文本翻譯行為,更應屬于外宣性質的一項對外傳播活動(熊欣,20

    教育教學論壇 2019年49期2019-01-17

  • 紀錄片的詩性敘事探究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以其具有鮮明主題和詩性敘事的表現方法,為觀眾呈現了中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的奧秘,傳遞著人和食物的奇妙聯系及密不可分的情感,探索人與食物亦是探尋生命奧義的過程。論文從詩性敘事的角度入手,來探析這部優秀的美食文化紀錄片?!続bstract】The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presents the mystery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for thousands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18年9期2018-12-04

  •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皇城二中小學部五年級三班 于懿琛“吃了嗎?”在中國,這是一句親切的問語,也是一種親切的詢問方式。在中國,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味道。在四川,一定是辣!每天傍晚都彌漫著辣椒的氣味。在這個城市,光是紅油火鍋就超過兩萬家,每一天使用的辣椒要按噸來計算。71 歲的陳伯明,已經幾乎不在外面吃飯了,陳伯明十三歲學廚,浸淫川菜60年,無論是刀功還是調味,都是川菜界響當當的一把好手,早已退休的陳伯明就是想讓人們知道,真正的川菜絕不僅僅是

    小學生作文輔導 2018年33期2018-11-28

  •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于懿琛“吃了嗎?”在中國,這是一句親切的問語,也是一種親切的詢問方式。在中國,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味道。在四川,一定是辣!每天傍晚都彌漫著辣椒的氣味。在這個城市,光是紅油火鍋就超過兩萬家,每一天使用的辣椒要按噸來計算。71歲的陳伯明,已經幾乎不在外面吃飯了,陳伯明十三歲學廚,浸淫川菜60年,無論是刀功還是調味,都是川菜界響當當的一把好手,早已退休的陳伯明就是想讓人們知道,真正的川菜絕不僅僅是辣。400多年前,中國人才第一次與辣椒相遇,從

    小學生作文輔導·下旬刊 2018年11期2018-10-21

  • 淺析記錄片創作模式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的節目形式為例,對我國記錄片的創作模式進行淺析。本文首先簡單的介紹了紀錄片及《舌尖上的中國》這檔節目,而后講述了節目的題材方面的運用方法及其特色,對節目的創作進行分析。最后歸納總結《舌尖上的中國》這檔紀錄片帶給節目受眾的影響。關鍵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創新模式;受眾心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傳播媒介的能力迅速增強,我國廣播電視節目也一改往日的傳統觀念及形勢,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的模式。出現各種各樣電視節目類型,以多

    傳播力研究 2018年28期2018-10-21

  • 從生態翻譯理論角度分析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字幕翻譯
    摘要】《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央電視臺制作的一部美食紀錄片,通過對中華美食的介紹來展現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第一季作為研究對象,運用生態翻譯理論指導原則,從語言維、交際維以及文化維三個方面分析其字幕的英譯?!娟P鍵詞】舌尖上的中國;生態翻譯理論;字幕翻譯;翻譯策略【作者簡介】吳麗敏(1995.4- ),女,新疆哈密人,陜西師范大學,學生,2017級翻譯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中國紀錄片外宣的典范,其

    校園英語·中旬 2018年7期2018-09-08

  • 分析《舌尖上的中國》的修辭現象和效果
    要:《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與其語言的運用分不開,本文從修辭學的角度,在分析該綜藝修辭現象的基礎上,探討修辭效果及其成功之處。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修辭手法;修辭效果《舌尖上的中國》自開播以來,廣受關注,其欲語還休的解說詞配合著優美的畫面給人以高度的視聽享受。在同類記錄片中脫穎而出,而該節目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對修辭的綜合運用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一、詞語的精心錘煉《舌尖上的中國》用解說詞串聯整個節目,解說詞的好壞決定了整個節目的

    報刊薈萃(上) 2018年7期2018-08-27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遭遇口碑崩盤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舌尖3》)2018年2月19日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一共8集,至2月26日播出完畢?!渡嗉?》延續了前兩季的高話題性、高收視率,平均收視率達1.366。但在口碑方面,《舌尖3》卻遭遇了全面崩盤,《舌尖1》的豆瓣評分高達9.3,《舌尖2》的評分也有8.4,而截至2月27日,《舌尖3》的豆瓣評分已經跌至4.1。有網友總結了《舌尖3》的槽點:畫面構圖不專業,故事講述輕巧不深入,鏡頭剪輯混亂,文案策劃漏洞百出,主旨模糊不清,人

    課堂內外·創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7期2018-08-01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敘事語言分析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于央視綜合頻道《魅力紀錄》開播,在收視上全面飄紅,超過CCTV1之前同時間段電視劇收視30%。它從“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7個主題分別講述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獨特的飲食習慣以及蘊含在中華美食背后的價值觀,因此,《舌尖上的中國》被譽為我國首部高端飲食文化紀錄片。本文擬從敘事語言的角度對《舌尖上的中國》進行研究,以便進一步探討該片備受受眾追捧的原因?!凹o錄片從來就不是藝術,從來就不以唯美和觀賞為目的,它有著明確的認知價值,

    卷宗 2018年11期2018-05-26

  • 舌尖上的中國》再掀“舌尖上的熱潮”
    9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發布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成功舉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兼中央電視臺臺長慎海雄,中央電視臺分黨組副書記、副臺長魏地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王強,《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人民日報》新聞協調部主任許正中,新華網副總編輯周紅軍,共同啟動《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儀式?!?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創作團隊和美食界、紀錄片界及媒體嘉賓共300余人出席發布會。發布

    餐飲世界 2018年2期2018-05-17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遭遇口碑崩盤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舌尖3》)2018年2月19日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一共8集,至2月26日播出完畢?!渡嗉?》延續了前兩季的高話題性、高收視率,平均收視率達1.366。但在口碑方面,《舌尖3》卻遭遇了全面崩盤,《舌尖1》的豆瓣評分高達9.3,《舌尖2》的評分也有8.4,而截至2月27日,《舌尖3》的豆瓣評分已經跌至4.1。有網友總結了《舌尖3》的槽點:畫面構圖不專業,故事講述輕巧不深入,鏡頭剪輯混亂,文案策劃漏洞百出,主旨模糊不清,人

    課堂內外·創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4期2018-05-10

  • 談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配音藝術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講述美食的形式,巧妙的融入了諸多人文關懷理念,如傳統價值觀、人際關系、生存狀態甚至是哲學思考等內容,以百姓生活中的點滴為出發點,小中見大,蘊含著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該片播出后,在國內掀起了旋風式的“舌尖熱”,而且獲得了豆瓣網高達9.6的評分,同期的收視率也達到了0.2%,這對于一部紀錄片來說是很少見的?!?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大獲成功,除了選題的討巧和角度的獨特,也離不開其強大的制作團隊和優良的設備支持,再加上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李

    傳播力研究 2018年8期2018-03-29

  • 從傳播心理學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
    北大學《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今年的2月19日于中央電視臺放映,并在中文國際頻道放映,由于其沿襲了以前的紀錄片傳統,具有很高的話題性和收視率。受眾從媒介中了解世界,在這系列紀錄片中,受眾通過對媒介符號的認識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所了解,并受其所處的文化背景影響,給予紀錄片中的飲食以特別關注。傳播者在了解飲食的過程中,通過對受眾心理需求的把握,運用電視媒體特有的屬性,即畫面、聲音和少量的文字對于飲食加以介紹,扮演“把關人”角色的同時講好中國飲食的故事。本文將從大

    傳播力研究 2018年16期2018-03-29

  • 從《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看觀眾的選擇
    命。而《舌尖上的中國》可以從人文的角度,歷史淵源角度,這兩個方面來進行研究觀眾對其的選擇。一、人文角度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當然,在我國這么一個幅員廣闊的國土,當然也不乏許多的人文文化及美食文化。其中蘊含的人文美食文化當然在我國的飲食和生活中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的文化?!?span class="hl">舌尖上的中國》從一些重要的人文角度以及生活中吸取美食文化,那么從中可以體現出一種尊重觀眾的觀賞作用以及表現出中華傳統民間美食藝術的地位。并且,觀眾可以從其中能夠有新的體會和新的發現。從人文

    傳播力研究 2018年27期2018-03-28

  • 紀錄影像《舌尖上的中國》中文化傳播的效度
    12年《舌尖上的中國》紅遍大江南北,一時間誕生了眾多舌尖話題,這也是我國紀錄片一次很好的品牌塑造,同時也受到了海外媒體的關注,不僅參展了第65屆戛納電視節,而且成功成為中國所有參展紀錄片中問詢量第二的作品,同時得到了戛納電影節主委會主席南尼·莫萊蒂的點名稱贊。本文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針對紀錄片和文化傳播的關系,主要論述紀錄影像對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主要從表達視角、表現手法以及傳播渠道等幾個方面做以論述。一、以小見大的表現視角凸顯文化的內涵曾經,我國也做

    傳媒論壇 2018年18期2018-03-28

  • 中國特色話語的全球本土化傳播策略 ——以國產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海外發行為例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1,2)》(以下簡稱《舌尖》)在國內外獲得空前成功,中國紀錄片在全球化營銷中的窘境才得以有些改善?!渡嗉?》成為2012年央視紀錄片海外銷售冠軍,截至2013年1月,海外發行額即達到226萬美元,創造了中國紀錄片海外發行的最高紀錄,銷售范圍突破韓國、東南亞傳統市場,成功打入對紀錄片購買謹慎的日本及德國、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市場[3]。究其原因,全球化本土化策略是《舌尖》最顯著的特征,也是其成功的奧秘所在。隨著中國經濟迅猛崛起和“一帶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4期2018-03-21

  • 舌尖上的云霄 筆尖下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帶給我們的寫作啟示
    林純娟《舌尖上的中國》是紀錄頻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類系列紀錄片,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讓觀眾從飲食文化的側面認識和理解傳統和變化著的中國。一、在描繪美食中啟發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從而發現生活的情趣《舌尖上的中國》是學生學習借鑒的好素材。布置學生了解搜集有關云霄美食及其制作烹飪方法,讓他們走出課堂,接觸生活,觀察生活,積累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18年14期2018-03-0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