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志

  • 人類學的田野工作與民族志研究范式的轉變探析
    2)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是現代人類學的重要基石?!白鳛槿祟悓W專業的民族志與作為社會科學方法的民族志有很大的差別。人類學民族志有很多而且比較嚴格的規范,但是作為社會科學方法的民族志要有彈性得多?!祟悓W研究要體現整體觀,一定要達到對調查對象的完整理解?!祟悓W者做的田野可能成為一輩子的財富,無用之用是專業民族志者終身受益的心態?!盵1]50-51盡管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寫作存在時間上的先后和任務、要求等方面的差異,但其目的基本相同,或者說其目標基本一致,都是為了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 2023年4期2024-01-02

  • 非遺如何進入高職教學的民族志研究
    麗獨具特色。以民族志方法考察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鳳翔泥塑教學,發現非遺文化進入高職教學實質是一個文化融合的創新過程,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更新優化,才可能趨近于完善。具體策略是:以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國家政策為保障,以教育管理部門頂層設計為抓手;結合教學改革,以非遺為師,不斷提升傳承保護的能力與水平;優先挖掘本土非遺資源,充分挖掘其服務于高職專業人才培養價值與功能;適應高職教學管理制度,爭取資金和資源的供給。關鍵詞 鳳翔泥塑;非遺文化;高職教學;民族志;文化融合中圖分類

    職業技術教育 2023年11期2023-07-25

  • 黃河岸邊的“民族志
    李孟舜摘要:從民族志的視野觀察,河南作家馮杰的《北中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關于文化習俗的文學散文,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構建了歷史與環境的緊密關系,進而構建了文學地理意義上的文化歷史圖景。馮杰對日常經驗的思考與表達,蘊含了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文化習俗中最為細致而深邃的形態。作家將文化思考的原點鎖定在“北中原”的地理空間內,同時超越了單一性的鄉村經驗世界,通過鄉村與城市的“對話”關系,放大了觀察文化變遷的坐標系。關鍵詞:民族志 馮杰 北中原 黃河流域 日常書寫馮杰詩書

    南腔北調 2023年1期2023-07-05

  • 從物到非物的遺產:黔東南四十八寨侗族“?!钡?span class="hl">民族志研究
    對侗族“?!钡?span class="hl">民族志進行探討。研究發現,“?!痹诙弊鍤v史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其重要性經歷了一種由物到非物的轉變。當然,這種轉變并非完全否定“?!钡奈镔|性價值,而是強調非物質性的文化下,它被賦予了更多的經濟價值,而這種非物的變化也推動了侗寨的發展。關鍵詞:“非遺”;侗族;牛;文化;民族志中圖分類號:K8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3在侗族悠久的農耕歷史文化中,牛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物的層面,牛既是侗族人民

    藝術科技 2023年3期2023-06-22

  • 格爾茨《文化的解釋》的“深描”文化
    ”的理論,提出民族志要深描的研究方法。民族志是對編碼進行編碼,“深描”不意味民族志描述某一事件時達于一致,“深描”的民族志是反思和批判的。格爾茨主張把文化看成一種符號系統,來分析象征符號的功能及其意涵,他的理論影響遠遠超出了人類學的范圍,被廣泛應用于人文社會學科及其跨學科領域。關鍵詞:克利福德·格爾茨 《文化的解釋》 文化 深描 民族志克利福德·格爾茨在1973年創作了《文化的解釋》,此書的問世被譽為人類學解釋性運動或象征性運動的奠基之作。次年,本書獲得了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2023-06-04

  • 自我的表征與社會的隱喻:“自我民族志”析論及反思
    劉海濤一、自我民族志:“中國版”實驗民族志的一種新嘗試從傳統意義上的人類學學科視角來看,“田野”既是一個與“此地”相分離的異域地理文化空間,也是人類學學者生產關于“他者”的專業知識的工作場域。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發展,“此地”與“彼地”越來越密不可分,“我者”與“他者”日益相互雜糅在一起。在當下全球一體化、網絡一體化的社會條件下,如何界定“田野”以及從事“田野工作”已經成為一個需要不斷反思的學術問題?!霸谶@個時空日益被媒體和交通濃縮的世界上,所謂的‘田野’更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年1期2023-03-11

  • 自傳式民族志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
    875)自傳式民族志是為理解文化而描述并系統分析個人經歷的一類研究與寫作方法,基于研究者本人的獨特經歷展開自傳式敘事。[1]受多重因素的催化,自傳式民族志享有深度引入教育研究方法的價值。首先,全球化及媒介技術以潛在而強勢的驅力沖擊當今社會,多元性和開放性成為現代文化生態的特征。社會科學研究中再以一般意義上的抽象概念解釋身處多重文化及沖突中的現代人,日益顯現出適用危機。因此,從具體的人之經歷出發,揭開濃縮景致下纏繞的細節,回應文化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成為不可或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22年12期2023-01-05

  • 民族志文本與話語權力
    730000)民族志作為一種定性研究或文本,是指“在社會科學的分工比較細密或者說比較發達的許多國家在過去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發展出一種扎進社區里搜尋機會事實,然后用敘事體加以呈現的精致方法和文本,其基本含義是對社會、文化現象的記述”。[1]不同的民族志階段具有不同的民族志寫作風格,目前學界對民族志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從民族志發展階段角度進行分類,分為業余民族志、科學民族志和實驗民族志,這是目前學術界最常用的分類方式,其對應的民族志文本內容分別是新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2022-12-29

  • 音樂表演民族志
    互碰撞與影響,民族志的寫作也因此有了更多理論依據,分別從不同的方法理論中形成多元風格。音樂表演民族志作為民族志的支脈,以鮑曼“表演理論”為主體內容,汲取不同的理論精華,為音樂表演民族志的撰寫提供了更多理論視角。所以,本文以音樂表演民族志為研究中心,通過對其在西方語境中的起源與發展、基本含義歸納,來反思當下中國音樂表演民族志撰寫的理論邏輯,并在中國相關成果中尋找其發展過程與自身特點,了解音樂表演民族志在中國的實踐過程。一、追溯與演變:從民族志到音樂表演民族志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22年3期2022-11-06

  • 追火箭的人:流動性視角下嫦娥五號發射觀測旅游者民族志
    火箭發射游客的民族志研究探討基于實地觀看火箭發射的流動特征。研究發現,“追火箭”旅游的流動性體驗超脫于火箭發射的具體時空場域,從出發前開始,延伸至回程后仍不斷持續,且基于“追火箭”的旅游流動過程強化了旅游者的國家認同、喚起了旅游者的自我認同。此外,研究對象呈現出循環新部落的特征,虛擬流動與現實移動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一方面,虛擬流動通過出行前的信息流動與社交互動為現實流動奠定了社會關系基礎,另一方面,現實流動深化了虛擬流動建立的社會關系層次,并為流動回虛

    旅游學刊 2022年6期2022-07-05

  • 城鎮兒童眼中“森林”的文化意義及其建構
    兒童圖像世界的民族志研究,揭示了城鎮兒童眼中“森林”的文化意義及其建構機制,發現家庭是城鎮兒童建構生態文化意義的主要場域,間接接觸是城鎮兒童建構生態文化意義的行為基礎,想象性是城鎮兒童建構生態文化意義的思維特征。對兒童的生態文明教育不應陷于形式化,應力圖超越人類中心觀。關鍵詞:生態文明觀;森林;兒童;圖像;民族志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2)03 - 0144 - 09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22年3期2022-05-09

  • 音樂民族志
    獨特視角。音樂民族志(Musical Ethnography)是民族音樂學學科(音樂人類學Ethnomusicology)的實踐基礎,但其并非由學科線或理論觀點來定義,而是由一種描述音樂的方法或敘事策略來界定。②Seeger,Anthony:“Ethnography of Music”,Helen Myers,ed.Ethnomusicology:An Introduction,New York.And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民族藝術研究 2022年2期2022-05-06

  • 學前兒童同伴文化生成路徑的民族志探究
    值。本研究采用民族志方法,深入3所幼兒園,探究兒童創造同伴文化的過程。結果發現3所幼兒園的兒童都基于各自生活的幼兒園環境,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創造出了一系列意義符號,其所形成的兒童同伴文化包含五項核心主題,分別是自我展現、友好相處、沖突分化、集體性的常規游戲、對班級規則的“二次調整”。兒童“自我”的成長是兒童同伴文化生成的內在源泉;同伴間的共同游戲是兒童同伴文化生成的核心動力;對成人文化的闡釋性再構是兒童同伴文化生成的路徑機制;幼兒園文化的包容性是兒童同伴

    學前教育研究 2022年4期2022-04-28

  • 民族志書寫與族群文化記憶的再現
    特色。作者通過民族志展現了萬物有靈的民間俗信,再現了貴州的原始文化及人物的神性特質,最終達到重建文化圖騰與民族精神檔案的目的。而對地方風物的懷舊情緒、對樂觀堅強民性的普遍關懷、滲透在史志書寫中的現代性反思,組成了肖江虹民族志小說的豐富情感向度?!娟P鍵詞】 民族志;文化人類學;《儺面》【中圖分類號】 I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2)01-0053-04肖江虹的中篇小說《儺面》《蠱鎮》《懸棺》被稱為貴州“民俗三部曲”

    山西能源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2-03-28

  • 民族志與翻譯研究的跨學科互鑒①
    的《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Writing Culture: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一書的問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開辟了人類學思潮中的一個嶄新時代。在這本論文集中雖然集結了對人類學詮釋和反思的不同聲音,但它以批判的眼光審視了民族志學家的寫作問題,闡釋了民族志文學轉向的必然性,強調了文化表述的詩學與政治學對于民族志書寫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時隔幾年之后,1992 年蘇珊·巴斯奈特(Susan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3期2022-03-17

  • 黃河岸邊的“民族志
    李孟舜摘要:從民族志的視野觀察,河南作家馮杰的《北中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關于文化習俗的文學散文,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構建了歷史與環境的緊密關系,進而構建了文學地理意義上的文化歷史圖景。馮杰對日常經驗的思考與表達,蘊含了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文化習俗中最為細致而深邃的形態。作家將文化思考的原點鎖定在“北中原”的地理空間內,同時超越了單一性的鄉村經驗世界,通過鄉村與城市的“對話”關系,放大了觀察文化變遷的坐標系。關鍵詞:民族志 馮杰 北中原 黃河流域 日常書寫馮杰詩書

    南腔北調 2022年1期2022-02-03

  • 書寫“文化”與文化“書寫”:民族志書寫的辯證法
    言,田野調查和民族志是展現其理論實踐和實踐理論的最好方式。在科學民族志階段,基于對科學性的理解與實踐,民族志書寫的重心在于書寫“文化”,科學民族志書寫的文本化現象十分突出。而在后現代民族志階段,基于對主體性的把握與尊崇,民族志書寫的重心在于文化“書寫”,后現代民族志書寫的主體化趨勢十分明顯?!耙娢锊灰娙恕迸c“見人不見物”的碰撞與交融,充分表征了民族志書寫的歷史與邏輯,也預示了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民族志書寫范式的呼之欲出。辯證法與民族志書寫的有機結合,不僅能

    廣西民族研究 2021年4期2021-12-29

  • 書寫“文化”與文化“書寫”:民族志書寫的辯證法
    言,田野調查和民族志是展現其理論實踐和實踐理論的最好方式。在科學民族志階段,基于對科學性的理解與實踐,民族志書寫的重心在于書寫“文化”,科學民族志書寫的文本化現象十分突出。而在后現代民族志階段,基于對主體性的把握與尊崇,民族志書寫的重心在于文化“書寫”,后現代民族志書寫的主體化趨勢十分明顯?!耙娢锊灰娙恕迸c“見人不見物”的碰撞與交融,充分表征了民族志書寫的歷史與邏輯,也預示了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民族志書寫范式的呼之欲出。辯證法與民族志書寫的有機結合,不僅能

    廣西民族研究 2021年4期2021-12-29

  • 我國民族志翻譯研究的興起與發展* ——基于中國(CNKI)知網的可視化文獻綜合分析
    欣向榮。其中,民族志翻譯近年成為民族翻譯研究和實踐的新興方向,發展勢頭迅猛。民族志(ethnography),又稱人種志或文化志,是人類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其強調在異域文化人群中實地深入調研,參與當地人生活,取得第一手觀察,在此基礎之上就某一族群習俗進行撰寫和記錄。而“翻譯”同樣也是面對不同語言文化,特別是民族翻譯和典籍翻譯中面臨口傳信息文本化、語言轉換、文化信息描寫等多重困難。[1]可見,民族志工作和翻譯在本質上有共通之處。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譯者主體

    民族翻譯 2021年5期2021-12-23

  • 中國民族志研究的世紀回顧與未來展望
    確立了傳統科學民族志范式的準則和方法,提供了近兩百年來民族學/人類學者開展研究的典范。從最早翻譯、介紹西方的民族學/人類學理論和方法,中國老一輩民族學/人類學者很早就認識到民族志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對學科發展的重要性,在探索用西方的理論解釋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同時,他們身體力行開展田野調查,使20 世紀三四十年代成為中國民族志集中產生的年代,民族志田野調查也成為這一階段學科建立與發展的主要標志。20 世紀50 年代以來,因民族工作的現實需要,在民族識別、少數民族

    大理大學學報 2021年7期2021-11-29

  • 民族志撰寫中的“科學性”研究
    諾夫斯基之前,民族志的基礎是已有之記載、道聽途說之流言、口口相傳之敘述以及研究者想象力的發揮,此時的人類學家被稱為“扶手椅上的人類學者”。馬林諾夫斯基在歷史的偶然中于1914 年到達了特羅布里恩德群島,這標志著人類學開始走出書齋,從參與觀察中獲取新知,以實際情況表達觀點??梢哉f,“民族志的權威地位是由堅持科學主義的馬林諾夫斯基等人確立起來的”。[1]“從19 世紀末人類學家走出書齋進行實地田野作業以來,選擇一個特定的田野地點就成為人類學家田野工作中具有重要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4期2021-09-06

  • 看事物的方式:歐美人類學語境中的電影研究取向
    現符號學取向、民族志取向、感知人類學取向及新藝術史取向,他們從各個不同取向的影像中觀看社會的文化意義與社會結構。關鍵詞:人類學電影;符號學;感知人類學;民族志;新藝術史中圖分類號:J9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8-5831(2021)03-0079-09一、前言:在時間藝術中敞開澄明之境關于桑海人的歷史,人類學者保爾·斯托勒在描述讓·魯什的電影中有一段動人描述,“桑海人的歷史不僅僅只活在幾本落滿塵埃的書本與文字之間,而是活在桑海人的經驗世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3期2021-08-06

  • 民族志翻譯的分類與距離芻議 ——以黑格爾翻譯中的中國形象為例
    書寫或翻譯視為民族志翻譯的研究已不鮮見,不少中國學者將苗族、彝族、羌族、壯族和藏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學翻譯作品看作是民族志翻譯來進行研究。比如,段峰以羌族文學為例研究民族志翻譯與少數民族文學的對外譯介,王治國以阿庫烏霧的《凱歐蒂神跡》為例研究彝族詩歌的跨語際書寫與民族志翻譯。不過,中國學者中將他者對中國的描寫視為民族志翻譯的不多,但有不少將此類沒有原文文本的書寫回譯視為“無本回譯”。黑格爾關于中國的翻譯并沒有原文文本,是根據德文譯文及之后的英文譯文進行的一種民

    民族翻譯 2021年3期2021-07-28

  • 設計人類學發軔的初探
    啟示。關鍵詞:民族志 行為研究 物質文化 設計介入 知識生產 本體論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6-0104-03引言設計學與人類學的相遇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具體表現為二者展開物質文化研究的對象有所重疊,并且都對于人類造物行為的本質進行探索。目前,圍繞“設計人類學”這一領域展開的討論有賴于這一學科交融的背景,但更多是在當代人類學轉型和不斷擴張的設計學科從應用方法層面扮演轉型補給的角色:一方面,由于人類學和設計學的

    設計 2021年11期2021-06-15

  • 大運河食品民族志:日常食物實踐與社會行為的互動關系
    食品文化是一種民族志。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工程,是中國南北交往、貨物流通的重要渠道,其周邊沿岸地區的食品因為大運河的誕生而發生了諸多改變。食品文化是一種民族志,刻畫了一個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食品是一個特定地區文化的載體,通過食品可以反映一段歷史。由民族志這一形式對徐州窯灣大運河食品文化進行研究,可以描摹出當代徐州窯灣大運河地區的特有風貌,更好地保留和傳承歷史文化,有利于大運河的保護。關鍵詞:大運河;飲食文化;民族志;日常食物實踐;社會行為中圖分

    經濟研究導刊 2021年33期2021-04-01

  • 網絡民族志基于研究者身份的倫理關系
    關系問題,傳統民族志研究不乏反思的精彩討論。拉比諾(Rabinow)在《摩洛哥田野作業的反思》中發現,他自己“在調查中并非客觀的觀察者,而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在行動”[1],而作為被研究對象,當地人也是復雜的,他們也時常利用他。在拉比諾之后,反思主體與研究對象之間關系的著作陡然增多,如杜蒙(Dumont)的《頭人與我》與德耶爾(Dwyer)的《摩洛哥對話》等。這些著作與論述透露出幾個問題:研究者其實一直是民族志研究理應觀照的對象之一,民族志研究過程中研究者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6期2021-03-25

  •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民族志文學研究綜述
    300001)民族志文學興起于20 世紀90 年代。近年來,民族志文學的創作與研究活躍,但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對相關研究全面的綜述類成果。筆者不揣淺陋,對近年來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一、民族志文學的名稱到目前為止,民族志文學的名稱并不統一,它至少有如下名稱:民族志小說、人類學筆記、人類學小說、地方性小說、民族志詩學寫作、民族志書寫、民族志敘事等。民族志小說的名稱最早應該是由李裴提出來的,她在1999 年的《自述體民族志小說——從〈高老莊〉看中國小說新浪潮》一

    賀州學院學報 2021年4期2021-01-17

  • 真善之間:民族志書寫的價值性探析
    》《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摩洛哥田野作業反思》《天真的人類學家》等民族志理論反思作品的推動,民族志寫作將“人類學置于當代話語中有關表述社會現實的問題爭論的漩渦中心”(1)喬治·E.馬爾庫斯、米開爾·E.費徹爾:《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王銘銘、藍達居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8頁。,并“被想象為人們認為事物看起來像什么和事物的真實情形是什么之間永無休止戰爭的戰場”(2)C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4期2021-01-12

  • 民族志視野中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
    。本文將其放在民族志的視閾下進行探討,用人類學的相關研究方法,對比新中國之前的民族調查,審視調查者在全景式的認知少數民族的過程中,如何借用民族志,利用其異質性特征,完成對中國的“原始社會史”及少數民族社會性質的認定并將其納入中華民族的整體敘事中。民族大調查形成了對中國的整體再認知,為今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娟P鍵詞】民族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原始社會史;社會性【作 者】王璐,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41

    廣西民族研究 2020年4期2020-10-20

  • 當代鄉土文學往何處去
    ;困境;衰落;民族志摘 要:就中國當代鄉土文學發展而言,似乎越來越陷入了書寫困境,越來越難以獲得評論界和讀者的認可。很多人認為鄉土的衰落必然導致鄉土寫作的困境,這樣的理解,因果關系太弱,說服力不強。鄉土社會的衰退感其實一直未曾被表達和被承認,并沒有被整合進我們的文化體系中,這是造成鄉土寫作困境的重要原因。當下越來越多的鄉土作品開始表現出了一種從文化而非現實角度切入鄉土的寫作意愿,帶有了濃厚的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志或準民族志寫作意味。這種寫作對于擺脫鄉土寫作困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20年5期2020-10-09

  • 短視頻與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互動機制
    少的。本文采用民族志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入云南省向陽坪村田野,發現短視頻與留守兒童存在互動機制,留守兒童用自己的方式與“媒介世界”對話,而不是被“魔彈論”擊倒而“犧牲”,在這一過程中還伴隨著地方文化的變遷。關鍵詞:短視頻;農村留守兒童;傳媒文化;民族志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065-02一、引言短視頻正在成為全球傳播系統中的新興媒介,短視頻融入我們的生活中便再也無法剝離出來。城市是短視頻的

    新聞研究導刊 2020年9期2020-09-10

  • 民族志寫作中的人類學歷程與反思
    馬婧杰關鍵詞:民族志;后現代;批判;反思中圖分類號:C91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6 — 0094 — 03民族志的寫作是人類學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范式,在人類學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民族志的寫作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范式。在早期的民族志萌芽階段,民族志寫作并不是人類學家的專有成果。從旅行見聞游記到滿足殖民政治需求的考察報告,民族志寫作并無專業的操作規范。早期研究文化的學者如弗雷澤運用這些資料,著成早期的人類學作品,被稱

    理論觀察 2020年6期2020-09-08

  • 茶館公共空間功能轉型的背景以及成因
    立在茶館本身的民族志調查基礎上。存在于平民階層中的生活空間、話語空間構成了成都茶館頑強的生命力,使其能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經久不衰。關鍵詞:茶館;公共領域;民族志一、研究背景過往對成都茶館的研究,多將茶館作為茶文化的附帶部分,強調悠閑與舒適的生活氛圍,但難以解釋雖然成都歷史上多次對茶館進行改造,但成都茶館仍然在當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緣由。如果僅將茶館視為老百姓休閑娛樂的場地,考察其飲食文化與生活方式,則難以解釋茶館在成都興起的核心原因。王迪從公共領域的視角分析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0年4期2020-07-22

  • 多點民族志
    張多民族志(ethnography)作為民俗學和人類學的一種基礎性方法論,是反饋研究所得的主要手段。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民俗學者希望通過對本土方法論概念“民俗志”的闡發,來樹立一種與民族志對標的方法論,但至今為止學界尚未就“民俗志”的內涵與外延達成共識。從國際民俗學的實踐來看,民俗學者對其田野調查過程與所得的學術性呈現方式中,“民族志”依舊是基本手段之一。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類學者與民俗學者對單個社區的聚焦式民族志多有反思,尤其是面對當代世界劇烈

    民間文化論壇 2019年3期2019-12-16

  • 民族志的三重敘事與實踐反思
    達“所有國家對民族志的理解都是一樣的。它是(筆者注:社會人類學)研究的初級階段:觀察和描寫,田野工作(fieldwork)?!盵注]①[法]列維-斯特勞斯著:《結構人類學》(第1冊),張祖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6年,第325-326頁。然而,并不是全部民族志撰寫者對民族志的寫作方式的理解都是一樣的。范式多樣化、作品文學化、修辭多元化、目標現實化等民族志背后存續的詩學和政治學,很好地表征了當代民族志的現實發展樣態?!皩懽鞑辉偈沁吘壔蛏衩氐囊痪S,

    云南社會科學 2019年1期2019-03-04

  • 解構與建構:民族志書寫的內在悖論探析
    田野調查工作和民族志寫作已然成為了學界理論探討與實踐創新中最活躍和敏感的競技舞臺[2]8。在西方,有的學者從現實入手去建構新的民族志書寫范式;有的學者落腳于解釋人類學,關注文化背后的解釋性象征符號分析;有的學者關注民族志書寫的科學性理論和實踐??傊?,“它們都被民族志的實踐所鼓舞,并且反過來激勵著民族志實踐,民族志實踐是它們在分化時期的共同的標準”[2]35。在中國,諸多學者從理論、實踐層面對民族志書寫進行了多維視角地探討,在民族志書寫范式、方法、路徑、方向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年1期2019-02-20

  •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民族志影展現狀與創新對策 ——以廣西民族志影展為例
    起著重要作用,民族志電影屬于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志電影是人類學學者以田野考察為基礎,借助于影視拍攝與制作技術,以視聽形式對某一族群的社會、歷史、文化、民俗信仰活動等給予的描述與記錄。①而民族志影展是專門為民族類型紀錄片、電影而設立的,廣西民族志影展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員。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廣西民族志影展的重要意義與發展前景更值得探究。一、國內民族志影展現狀中國民族志影片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在上世紀50年代,國內文化部門曾經組織拍攝過后來被稱贊

    視聽 2018年7期2018-04-01

  • 民族志方法的現代性轉換及其實踐意蘊
    十年代以來,在民族志書寫內部,隨著實驗民族志的不斷發展,以往的權威范式遭到懷疑,而新的多重范式應運而生。范式缺失與多重范式并存的現象,充分地表征了民族志寫作已把“人類學置于當代各種話語(discourses)中有關表述社會現實的問題爭論的漩渦中心”[1]8。但“對于許多人類學家來說,他們在當下很少關心怎么依據獨特但是有限的學科歷史去反思今天的研究實踐;在新的領域中,從文化研究中作為風格引進的兼收并蓄和方法多樣化的姿勢盛行一時,占據了人類學研究的意識形態的核

    阿壩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4期2018-01-01

  • 主體間性視域下的民族志書寫*
    體間性視域下的民族志書寫*黃治國 李銀兵科學民族志不斷暴露出來的缺陷和后現代民族志在方法和視角等方面的種種實驗,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理解和探討民族志書寫的新門。主體間性視域下的民族志書寫,基于對主體性寫作傳統的批判與超越,重在把實在主體轉向關系主體,進而去探討不同主體間如何達成共識和互識等相關問題,最終實現理順不同主體間關系的目的。而厘清民族志書寫中的多重主體及其關系,不僅能使民族志書寫的真實性和人文性得到強化,也昭示了公共人類學成為可能。這些都是當代民族志

    廣西民族研究 2017年6期2017-11-23

  • 實驗民族志的文本寫作反思*
    李文鋼實驗民族志的文本寫作反思*李文鋼人類學的民族志文本寫作范式經歷了隨意寫作、科學民族志和實驗民族志三種范式,本文分析了在人類學史中推動民族志文本寫作范式轉移背后的動力,指出了科學民族志文本寫作的優勢和缺點,三種實驗民族志文本寫作體裁的優勢和不足之處,質疑了實驗民族志的學術理念付諸實踐的可行性。最后指出了在實驗民族志的學術理念喧囂過后,人類學民族志文本寫作的趨勢又重新回歸到了科學民族志范式??茖W民族志;實驗民族志;文本;體裁;反思一、引 言隨著社會科學各

    廣西民族研究 2017年4期2017-11-22

  • 民族志新探:從二元對峙到三位一體 ——兼議彭兆榮的“體性民族志
    吳芳梅民族志新探:從二元對峙到三位一體 ——兼議彭兆榮的“體性民族志”吳芳梅民族志降于西方,西方范式引領在先,從演化階段觀之,“主位與客位”“科學與藝術”“實證與闡釋”等二元對峙的陰影一路相隨。無論以“科學—實證”為圭臬,還是以“藝術—闡釋”為主旨,“我思故我在”的認知傳統難以“透徹”中國文化之性。中國傳統文化“天地人”三才、三維、三位的形制,其認知和表述體性也只能是“主體—客體—介體”三合一互動形制。因此,從中國傳統文化認知體系中,建構三位一體的民族志

    廣西民族研究 2017年5期2017-11-21

  • 印度老牌民族主義組織“穿上長褲”
    身著制服的民族志工組織成員。 印度最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民族志工組織近日決定更換制式服裝,成為印度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13日報道,印度強硬的民族主義組織民族志工組織正在改變,但它改變的不是核心理念而是著裝。據悉,這個組織已存在91年,印度現任總理莫迪也是該組織成員。長期以來,民族志工組織規定其成員統一穿著寬松的卡其布短褲、長筒襪和白襯衫。黎明時分他們通常在印度各地的街區公園開展軍事風格演練、竹棍比武、向祖國印度唱頌歌等活動。

    環球時報 2016-03-152016-03-15

  • 民族志語言的象征性權力探析〔*〕
    63000)?民族志語言的象征性權力探析〔*〕○ 李銀兵1, 甘代軍2(1.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貴州 貴陽 580001;2.遵義醫學院 人文醫學中心, 貴州 遵義 563000)民族志不僅是民族志作者和民族志主體間語言交換和語言運作的產物,也是民族志作者和民族志主體間權力、地位和力量的展現。在業余民族志和科學民族志書寫中,作者的在場和主體的缺場表征了單聲部書寫背后民族志作者的語言霸權和語言集權。隨著后現代實驗民族志多聲部表達方式和公共人類學書

    學術界 2016年12期2016-02-26

  • 后《寫文化》時期民族志寫作的困境與前景
    《寫文化》時期民族志寫作的困境與前景張崇(浙江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23)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族志寫作研究出現表述危機,進入反思時代?;诖吮尘?,從民族志寫作目的、對象、內容及如何書寫四方面梳理西方后《寫文化》時期民族志寫作研究,分析其中困境,旨在為中國民族志寫作實踐和研究前景提供啟示。提出應把中國傳統的歷史書寫文本作為探索本土文化書寫范式的資源,挖掘本土民族志書寫范式,跳出西方民族志寫作藩籬,立足當下共時性田野,結合歷時的文字歷史,接續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 2016年4期2016-01-23

  • 自傳式民族志:概念、實施與特點
    60年代以來,民族志的傳統研究模式遭遇種種詬病。受建構主義哲學思潮的影響,一些民族志者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個性化的嘗試。自傳體民族志作為一種新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本文通過梳理國外近期相關論述,努力呈現這一新興研究方法的相關概念、實施步驟及其特點。[關鍵詞]自傳式民族志;質性研究[作者]楊爽,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鐘志勇,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指導教師。北京,100081[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

    廣西民族研究 2014年5期2015-05-04

  • 在線民族志:中國教育人類學的新方向
    摘 要] 在線民族志是借助網絡技術,對“民族志”這一人類學傳統研究方法的發展。它將田野工作的場所由原來的實體空間向基于計算機溝通的虛擬空間擴展。隨著移動終端和在線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在線教育民族志研究勢在必行。本文總結了運用在線民族志開展教育研究的適用性與優勢,以及圍繞在線民族志開展的方法論爭論與學術倫理思考。[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110(2015)04-0104-07[基金項目]2013年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項目“少數民族基礎教育師資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4期2015-02-14

  • 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質的研究 ——從《民族志:步步深入》看教育人類學的民族志研究
    研究 ——從《民族志:步步深入》看教育人類學的民族志研究喻聲援(北京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北京 100875)民族志是教育人類學的根基,美國教育人類學家費特曼(D.M.Fetterman)是公認的對民族志研究方法做出重要貢獻的專家。作為一部民族志研究的指導用書,他的《步步深入》可謂是頗具深入淺出、條理清楚、邏輯緊湊、操作性強的特點。在整個書的寫作中,它不僅給了真正熟練的民族志工作者極具借鑒價值的參考意見,還給了初學民族志研究者以引人入勝的框架和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1年6期2011-12-1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