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高校資源優勢 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2008-02-01 00:00李春霞吳克祿
中國高??萍寂c產業化 2008年12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企業

李春霞 吳克祿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本國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基地和創新基地,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理應在發展文化產業上有大的作為。但從目前我國大學文化產業發展的情況來看,能形成規模的文化類企業僅限于期刊、出版和教育培訓。層次低、規模小、結構單一。與全國上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形勢很不相稱。如何立足高校資源優勢,發展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值得思考。

高校發展文化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產業管理體制不科學

一是管理分散。很多高校雖然設立了產業管理部門,但在實際工作中,產業管理部門與后勤、財務部門的職責劃分并不明確,對經營性資產的管理各個部門均有涉獵,管理體制不順仍是高校校辦企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另一方面,有的學校為了平衡校領導之間的關系,不同的企業有各自不同的主管校領導,這無形中增加了產業管理部門工作的難度,加大了協調成本。為避免矛盾。各個部門均“各司其職”。局限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缺少創新,即使面對全國紅紅火火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也無動于衷。管理分散還容易導致資源分散,難以發揮優勢資源的整體優勢,制約了文化產業的規?;l展。

二是以行政手段管理企業。在教育部的要求下。絕大多高校都設立了資產管理公司,對原有校辦企業進行了改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距離真正的企業自主經營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許多高?,F行的產業管理體制尚未完全擺脫“行政管企業”的傳統模式,學校依然處于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并沒有真正作為現代企業制度中的“股東”來發揮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校辦企業的法人代表、三會成員及經營層主要負責人均由學校任命,企業經營受學校干預,企業無法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參與市場競爭,難以發揮企業的特點。更不符合企業內在的發展規律及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事企不分、行政干預過多。學校為企業承擔無限責任和風險,這些由于管理模式導致的問題長期困擾著高校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也制約了文化產業的萌生和發展。

人文社科類產學研互動機制不完善

高??蒲谐晒姸?,這些科研成果如果束之高閣。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理工類的科技成果轉化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模式,而人文社科類成果如何轉化為社會利用至今還沒有形成清晰的運作模式,人文社科類產學研的互動機制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這成為目前影響高校文化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要建立完善的人文社科類產學研互動機制,需要高校建立一套有利于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積極開展科研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政策體系。尤其是要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目前。高校對教師的考評依據主要是科研成果的數量,考核科研成果質量的標準主要是看是否被SCI、SSCI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收錄,而基本不會考慮科研成果轉化的情況。沒有建立起有利于促進產學研良性互動的激勵措施和政策體系,無法調動教師從事科研創業的積極性。

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校辦產業發展中存在著一對難以協調的矛盾——校辦產業依托學校豐富的優勢資源與自身發展資源匱乏的矛盾。一方面,學校擁有各種優勢學科,在教學科研領域擁有一大批企業管理的專家,擁有眾多相關領域的學生資源,校辦企業依托擁有眾多優勢資源的學校來發展。其優勢不可謂不突出;另一方面,在校辦企業內部,缺乏懂管理、懂經營的專業人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之所以出現這種矛盾,是與高校發展校辦產業的特點分不開的。高校企業創辦初期正處于國家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特殊歷史時期,國家新的教育體制和企業制度比較模糊,而國家財力不足。各院校的教育、科研經費嚴重短缺。為了緩解經費矛盾,改革者們提出了利用高校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開辦校辦企業,用所得收益補充學校教學、科研及管理等費用支出。因此,教學、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職責,高校辦企業只是學校的副業,在社會資源一定的情況下,優先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來滿足教學科研的需要,富余部分用于辦企業也就不足為怪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教學科研與校辦產業之間的這種矛盾亦有加劇的趨勢。校辦產業的這種從屬地位,使得高校文化產業的發展無法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高校文化產業中數量多、規模小、效益差的企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知名企業和品牌產品不多。這些小規模企業效益低,抗風險能力差,競爭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很難形成規模效益。

高校對自身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定位不準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是大學的重要職能,這已經形成共識。除此之外,大學還承擔了一項重要職能,那就是社會服務職能。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三項職能,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這里所說的社會服務是狹義的,是直接為社會服務,主要是指將創造出來的知識廣泛地傳播和應用到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去。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面向社會、面向市場,既是高等學校開展社會服務職能的客觀要求。也是高等學??茖W定位的必然選擇。高校不僅要適應社會不同需要,在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它還引領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在開展社會服務方面為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高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以及區域社會經濟的特點來確定學校服務社會的主要模式。

在目前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新形勢下,高校應在有效履行人才培養職能的基礎上,加大社會服務的力度。具體來說,高??梢酝ㄟ^建設大學科技園的模式,實現高校與社會企業的有效鏈接,在為社會企業提供服務、發展平臺的同時,推動校內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為企業發展提供核心技術支持。

高校文化產業發展社會化程度較差

高校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相對比較封閉。一方面,高校之間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缺乏有效合作。各個高校文化產業雷同,不僅無法發揮資源整合優勢,還造成同業競爭局面。另~方面,高校發展文化產業很少借助社會力量。這些都成為高校文化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的重要原因。高校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擁有學科優勢、人才優勢,但是如果不借助懂市場管理和經營的社會資源,是無法發展壯大起來的。

國外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英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色

英國對文化采取一種分權式的管理方法。一方面,中央政府將文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要權力以及部分文化撥款的責任交給其所屬的文化相關部門,如英國的文化新聞和體育部等;另一方面,它還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行使相應的權力或承擔相關的責任。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和機制改革,英國逐漸形成了三級文化管理體制:第一級是政府層面,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所屬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第二級是與各級政府對應的、作為準自治非政府公共組織的藝術理事會;第

三級是各種行業性的文化聯合組織,如電影協會、旅游委員會、廣播標準理事會等機構。對文化產業的扶植,英國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在組織管理、人才培養、資金支持、生產經營等有關方面逐步加強機制建設,對文化產品的研發、制作、經銷、出口,實施系統性扶持。

英國政府充分認識到文化發展不是孤立的。它必須與社會其他領域一同協調發展。因此,通力合作、協調發展是英國文化管理的特色。政府的積極參與和引導,使英國發展出一套全球范圍內最完整的文化產業體系,在國家與地方政府之間,藝術社群與文化組織以及商業、工業之間。貿易、教育與文化政策之間構建了十分完整的產業鏈。英國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說明,高校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不能脫離社會大環境孤立地進行。高校首先應該明確自身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定位。加強與各種文化組織及商業、貿易等有關領域的協作,積極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為推動全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作出積極努力。同時在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的基礎上謀求自身大的發展。

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將韓國文化產業推入瀕臨破產的境地,迫使韓國政府重新思考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增長點,確立“文化立國”的國家方針,從國家意志高度明確發展文化產業的方向,并制定多項政策加以支持。在韓國政府采取的諸多措施當中。由高校直接參與,發揮作用的主要有兩項措施,對我國高校發展文化產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是韓國政府規劃文化產業園區。為優化資源組合,發展集約經營,形成規模優勢,提升研發生產能力和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韓國政府規劃了10多個文化產業園區、10個傳統文化產業園區及1~2個綜合文化產業園區。這些文化產業園區是產、學、研聯姻。對文化產業進行研究開發、技術訓練、信息交流、生產制作的“集合體”。在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上,韓國政府采取地方政府為主,中央政府支持。動員民間參與的方式。國家給予各文化產業園區一定的資金支持文化產業園區各支持200億韓元(在2至3年內分期撥款),傳統文化產業園區各支持50億韓元,綜合文化產業園區各支持300億韓元。

二是韓國政府建立文化人才培養機制。為達到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雙贏的目的。韓國政府通過完善人才管理系統、加強院校培養、利用網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培養等措施,鼓勵創新。2000年至2005年,韓國共投入2000多億韓元用于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培養重點是電影、卡通、游戲、廣播影像等產業的高級人才培養。同時,加強藝術學科的實用性教育,擴大文化產業與純藝術人員之間的交流合作,構建“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雙贏”的人才培養機制。

韓國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說明,高校在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首先,高??梢砸劳斜拘瀯葙Y源,同時結合本地區區域經濟的特點,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其次,高校應抓住文化產業發展人才短缺的機會,開展人才培訓工作。一方面。高校應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為文化產業發展培養大量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高校還應抓住文化產業發展人才短缺的機會,開展培訓工作,在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輸送復合型人才的同時,壯大學校的培訓產業。

我國高校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轉變觀念,抓住機遇,營造高校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條件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為高校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新的契機。文化產業的發展關系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高校如果不能緊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形勢下有所作為,就有與社會發展脫節的可能。在這種形勢下,高校應該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提高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營造高校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條件,發揮高校資源優勢,積極參與到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大潮中來。

整合資源,發揮優勢,發展特色高校文化產業群

我國政府在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過程中,采用了英、美、韓等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的一貫做法,將建設文化產業園區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具備條件的特定區域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制定扶持政策。優化外部環境。突破條塊分割的體制性障礙,盤活存量,吸引增量,通過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實現各類生產要素和文化資源的流動和優化組合,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高校應該緊抓政府發展文化產業園區這一政策帶來的機遇。切實履行高校社會服務職能,依托本校的學科特色與科研優勢,積極參與到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中來,發揮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的自主創新精神,構建學校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平臺與橋梁。促進科研成果迅速實現產業化。

中國人民大學自2003年7月份開始籌建文化科技園,后經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工作指導委員會審定,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被認定為北京市大學科技園。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文化為主題的大學科技園。目前,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涵蓋組織建設、資產管理、人事管理和風險管理等各方面的運行機制,形成了一個以出版發行與版權貿易、數字內容、動漫和網絡游戲研發制作、廣告會展、金融投資、咨詢、高端技術、電訊運營、教育培訓為主打專業方向的文化科技產業聚集區,其中留學生創業園和孵化器事業部的建設也初具規模。

借助現代技術,采取公司運作,實現高校文化產業集約化經營

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行高校產業規范化建設工作。各高校應抓住這一契機,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校辦產業健康發展的管理分散、管理手段行政化等難題,通過規范校辦產業管理體制,整合高校內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精力、有重點、有計劃地扶持一些有發展潛力和前景、能體現本校特色的支柱性文化企業,走規?;l展的道路,實現資源的集約化經營;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讓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的市場經營主體。

對于高校的圖書出版業,應該抓住當前中央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有利時機,進行企業改制,盡快完成出版社從事業單位向企業公司的轉變;并對業務重組,調整企業管理體制。統一歸口管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組建出版集團,形成編、發、印一體化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高等學校文化產業的戰略突破。

同時,以圖書出版和教育培訓為代表的高校文化產業,應充分依托高校文理科學科綜合的優勢,加快文化產業的技術進步,采用高新技術尤其是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帶動傳統的文化產業發展。例如在教育培訓行業,依托網絡信息技術,對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培訓進行改造,逐步轉向“數字化”教育,建立涵蓋從早期教育到職業教育等在內的多層次文化教育產品的一體化價值鏈。

內引外聯,加強合力,推動高校文化產業的跨越性發展

2005年4月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這是國家第一次對投資參股文化產業作出如此詳細全面的規定,該《決定》鼓勵、支持和引導非

公有制經濟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規范文化領域引進外資工作。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促進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發改委、商務部于2005年8月聯合制定的《關于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允許外商以獨資或合資、合作的方式設立書報刊分銷等企業。這些政策規定的頒布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對于高等學校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高等學校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借助社會力量。引進戰略合作伙伴,一方面,可以吸引社會資本,拓寬融投資渠道,解決高等學校發展文化產業的資金瓶頸:另一方面,合作方可以帶來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經營管理團隊,解決高校發展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短缺的困難。借助社會合作者的資金、市場和經營管理經驗,借船出海,實現互利共贏,加快高等學校文化資源及科研成果的輸出和轉化,做大做強高校的文化產業。

北京世紀謹勤市場咨詢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中國人民大學在此方面所做的大膽嘗試。世紀謹勤公司設立于2007年8月。是由人大資產管理公司控股的市場研究與咨詢公司。設立之初,公司的股權的構成為“4+2+4”,即40%的股權由人大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控制。20%的股權分配給相關專業領域有代表性的教師,其余股權則由核心經營管理團隊主要成員持有。股權結構的社會化和多樣化,整合了學校平臺、專家資源和專業化的市場管理團隊,形成了一個多方共同實質性參與、責權利明晰的經營實體。這種經營模式同時也是對人文社科類產學研結合的一次大膽嘗試。

立足學府,服務社會,加強人文社科產學研互動機制研究和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

人文社科類產學研互動機制的不健全是阻礙目前高校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高校應發揮在科研方面的優勢。立足自身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對人文社科類產學研互動機制的研究,將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率作為考核科研人員科研效益的標準之一,通過建立完善的產學研互動機制,提高人文社科類科研成果的轉化比率,為高校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后續支撐。

此外,高校還應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培養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同時,實施文化人才引進戰略,吸引國內外文化產業高端創意人才、高級運營和管理人才來從事高校文化產業工作,對有突出貢獻者給予表彰和獎勵。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文化企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2018上海企業100強
誰遠誰近?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2016,中國企業500強發布
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舉辦文化產業沙龍
新申請企業一經受理便預披露
新申請企業一經受理便預披露
四川命名首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