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世紀的音樂藝術現象——電子音樂

2008-03-30 06:51張先亮
大舞臺 2008年6期
關鍵詞:數字音頻電子音樂

張先亮

【摘要】本文通過對電子音樂的概念,產生背景,應用領域,以及它對音樂藝術的影響等方面的論述,指明了電子音樂極其寬廣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電子 音樂 合成器 數字音頻

電子音樂,廣義上是指一切利用電子手段產生、修飾的聲音制作而成的音樂,它與由共鳴體自然發音的樂器演奏的音樂相區別。但是,嚴格意義上的電子音樂是指不僅在演奏上,而且也在作曲上利用電子手段而形成的音樂。因此,它不包括電聲樂器演奏的音樂,如電吉他、電貝司以及其他各種電聲樂器等。事實上,已經沒有人再去嚴格的按照電子音樂的概念來制作電子音樂了,電子音樂發展到今天,它往往與其他音樂形式相互結合。一部作品中可以同時包含自然界具體的音效、電子音色、采樣音色、電聲樂器的演奏以及真實樂器的演奏。我們還可以利用電腦將這些不同的聲部單獨處理,加上不同的效果,最后合成完整的新穎的音樂作品,這樣的作品我們也可以稱之為電子音樂作品。

一、電子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研究電子音樂產生的客觀條件,不得不提起兩件事情:一是1876亞歷山大·貝爾發明了可以將聲音轉化成電子信號的電話;二是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由齒輪傳動的手搖機械裝置留聲機。這兩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發明為電子音樂的產生奠定了物理基礎,使音樂和電子的結合成為可能。

在藝術觀念上對電子音樂產生重要影響的則是本世紀初蓬勃發展起來的未來主義藝術思潮。20世紀初,現代化大機器生產的發展和大都市生活的繁華和紛亂,使一部分音樂家發現了音樂發展新的豐富的資源,即音樂中不僅要有樂音而且要有噪音,不僅只是樂器和人聲,而且是現實生活中所有的聲音。甚至就是要打破以往的和諧,用生活中的噪音代替樂音。未來主義的影響為電子音樂發展在觀念上提供了最佳的準備。

但是在這個歷史時期電子音樂并沒有蓬勃發展起來,因為還缺少一個重要的社會條件。音樂是抽象的藝術,它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每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之后,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都向前發展一大步。20世紀以來,一系列具有世界性重大意義的事件接踵而來,音樂的發展則緊隨其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音樂和社會環境的這種密切關系表現得更為明顯?;仡櫼幌碌诙问澜绱髴鹨院蟮纳鐣顩r:核武器用于戰爭,大國之間的冷戰局面,東、西方兩大集團內部的分歧,不同種族、宗教之間的沖突等等。這些不良因素表面上與音樂無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音樂的發展。生活在這個歷史時代的人們的心靈得不到安寧,人們在用各種方法尋求解脫,還有一些人在消極的逃避現實社會。人們的這些心理活動在音樂領域中都有所反映。這個時期,從音樂自身發展上看,近幾百年的傳統音樂幾乎發展到了極至,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在精神上的需要,音樂家們也在絞盡腦汁地尋找新的音樂素材和表現手法。正是在這樣的大的歷史環境下,人們找到了音樂最新穎的最滿意的載體——電子技術,20世紀40年代,電子音樂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二、電子音樂大體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錄音帶階段(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40年代末期,從法國開始出現利用錄音機將自然界的聲音錄制在磁帶上,或利用錄音帶操作技術仿造自然界的聲音制成的音樂作品,統稱為錄音帶音樂(Tape Music)。

具體音樂的最大貢獻在于把音樂素材的范圍從傳統樂器的聲音和可利用的噪音擴展到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幾乎一切音響,不僅使作曲家在創作思維上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同時也在創作實踐上帶來一場革命。傳統音樂是從抽象的觀念開始,最后在演奏中轉變成為具體的音樂;而具體音樂是從具體材料開始,然后,用這種材料在試驗和創作過程中進行抽象的構思。具體音樂的發明者是法國作曲家謝菲爾(Pierre Schaeffer生于1910-1995)。1948年,他創作了第一首具體音樂作品《火車練習曲》,把車輪滾動、噴汽、汽笛等聲音錄制、拼接而成。之后,Schaeffer相繼創作了《為十四個樂器而寫的組曲》以及交響樂《為一個人的交響樂》等重要作品。盡管在電子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合成器、采樣器、計算機作為電子音樂制作新的手段,其進步程度與以前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但Schaeffer無疑是最先預見到了這一發展趨勢,并從創作觀念上使電子音樂得到了徹底的解放,為后來電子音樂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契機。

而這個時期的電子音樂的發展則相對慢于具體音樂。原因是:1.擁有昂貴的電子音樂設備的作曲家很少;2. 具體音樂能夠很快的被創作出來,而電子音樂作曲家則首先在腦子里構思好完整的音樂,然后不得不緩慢地把每一個聲音通過各種電子方法建立起來,因為當時的電子設備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下;3.作曲家正在走入一個未被探索的新領域,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和規律可以直接利用。

第一個電子音樂工作室是德國作曲家赫伯特.艾莫爾特(Herbert Eimert)1951年在科隆的西德意志廣播電臺(Westdeutscher Rundfunk)建立的。由于電子設備龐大、笨重、安裝復雜,而且又不能與傳統樂器相連接,因此早期電子音樂很少在音樂會現場演出,并且同一作品不可能準確地演奏第二次。1953年,電子音樂做了首場演出之后,便涌現出很多具有影響力的電子音樂作曲家和他們代表性的電子音樂作品。在美國有作曲家凱奇的作品《幻想風景之五》和Vladimir Ussachevsky的作品《循環和鐘的音詩》等。在德國有艾莫爾特的作品《五首小品》和斯托克豪森為童聲和電子音響而作的《青年之歌》等等。隨著這些具有無可爭辯審美價值的作品的出現,具體音樂與電子音樂之間的區別開始消失,二者開始結合,藝術成就達到了新的、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階段(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正當很多電子音樂作曲家因為創作過程的復雜和緩慢而苦惱的時候, 電子合成器的出現使他們重新對電子音樂產生了巨大的興趣。195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Radio Corporation America)成功研制了被認為是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合成器MK1,它將早期電子音樂工作室里的所有設備的功能集于一身,雖然體型龐大,但它的出現使創作電子音樂的方法簡單了許多。直到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Robert Moog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壓控制合成器(Voltage Controlled Synthesizer)Mini-Moog之后,合成器才有了廣泛的實際使用價值。Mini-Moog從龐大的電子設備演變為一部制作電子音樂小型的、獨立的系統,不僅音色變化豐富,操作簡便,而且適合現場演出。到這時,電子音樂真正走出實驗室,進行現場“再現式”演奏。

80年代,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合成器功能也越來越完善??偟陌l展趨勢是不斷采用先進技術,以取得更多更好的音色;不斷擴大存儲能力,擴展琴鍵,增加復音數;功能更加多樣化,增加節奏發生器和自動伴奏的功能;此外,合成器還向著輕便和容易操作的方向發展。

當各個合成器生產廠商在努力地開發各自的產品的同時,他們也面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不同品牌的產品很難連接起來協同工作,因為各個廠商都使用自己獨有的協議而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2年1月,各大廠商一起制定了世界統一規格的“MIDI”協議。后來,產生了將計算機和合成器結合起來的“音樂工作站”,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擁有音序器和錄音功能的電子合成器。這些合成器的出現,不僅拉開了合成器數字化的序幕,同時也激發了眾多業余人士的音樂創作熱情,為電子音樂的普及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階段:電腦音樂階段(80年代至今)

電腦音樂,以電腦為主要工具制作的電子音樂,它是音樂藝術和現代電子技術結合的產物。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合成器技術的完善,MIDI技術的出現,個人電腦的普及以及電子技術向數字化的方向發展,電腦音樂開始走向大眾化和商業化,人們開始用“電腦音樂”這個名詞來代替數字時代的電子音樂。到了90年代,電腦的發展勢不可擋,數字技術幾乎滲透到電子音樂的各個領域。今天,無論是趨向市場化的MIDI音樂,還是趨向探索性和實驗性的電子聲學音樂,幾乎所有以電腦為主要工作平臺的電子音樂都被視為電腦音樂了。

三、電腦音樂的應用領域

電子音樂技術發展到今天,我們完全可以用“電腦音樂”這個名詞來代替“電子音樂”,因為電腦系統已經被廣泛應用在電子音樂制作的各個階段。當然,不使用電腦也可以制作電子音樂,但就目前來講電腦音樂系統是制作電子音樂的最主要平臺。

隨著電腦音樂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電腦音樂已經被應用到更多的領域中。

在音樂創作領域,電腦音樂提供了音色素材的嶄新領域,開拓了創作技法的廣闊天地,簡化了音樂產生的過程,并衍生出一個新的專業——電腦作曲專業。從音樂風格上說∶電腦音樂可以適應多種風格流派,包括最極端的無調性音樂到最通俗的流行音樂,以及民間風格的和交響思維的作品。

在聲音的數字合成領域,各種聲音都可以根據聲音的原形,利于電腦音樂技術進行分析后再進行合成。不僅可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聲音,而且可以合成已有的音樂聲、效果聲,甚至語言聲也可以合成。

在聲音的數字控制領域,可以利于電腦音樂技術對數字化了的聲音信號進行加工、編輯和控制。音樂噴泉、色彩音樂等也可以看做是對聲音的數字控制。首先是把音樂的音量、音高、節奏、時值等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再利于這些數字信號來控制噴泉的水流量或者燈光的色彩和亮度等。

在音樂作品分析領域,利于電腦我們可以對音樂作品中相鄰的音之間的音程進行分析,可以對旋律的上行、下行級進和跳進的規律進行分析,也可以對各級和弦出現的次數或和弦的連接規律進行分析。通過這些分析可以了解某個作曲家作品的特點和音樂的風格。另外,利用電腦可以對音樂作品進行頻譜分析、包絡分析、動態分析等,進一步體現音樂在聲學中的科學性。

在音樂傳播領域,電腦音樂改變了沿習數千年的音樂傳播方式,把作曲、演奏、指揮、錄音融為一體,能夠真正實現作曲家的想象和演奏家的技巧。利用網絡傳輸,可以降低音樂傳播的成本,提高音樂傳播的效率,使人們可以快捷方便的欣賞音樂。

在音樂研究領域,電腦音樂將科學的分析手段引入藝術感知領域,在研究的觀念、方法、規模和效率等方面,都為音樂研究事業打開了新的視野,展現了新的前景。電腦音樂技術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探求音樂的本質,音樂本身的內在規律,音樂與數學的關系以及音樂與自然,與其他學科,與人類的其他活動有哪些共同的規律等課題。

在音樂教育領域,利用電腦音樂技術可以把聲音、樂譜、圖表等結合起來,進行實時的、高效率的教學。尤其在和聲、視唱練耳、樂理、作曲以及樂器的學習上應用很廣泛。電腦音樂能夠綜合以上在創作、演奏、傳播和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和優勢,對于普通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教育,特別是對于大眾音樂素質的提高,產生巨大的不可替

代的作用。

四、電腦音樂對音樂藝術的影響

電腦音樂的應用和發展給音樂藝術帶來了非常深刻的變革和影響。

電腦音樂賦予音樂新的觀念,電腦音樂的應用和發展使很多傳統的音樂概念產生了變化。(1)改變了人們作曲的思想、方法和程序。比如有時電子音樂作曲家可以從尋求新的合適的音色或節奏開始創作,而不一定從旋律的動機開始;也可以通過MIDI系統實時的聽到旋律,節奏以及和聲的效果,而不一定必須把樂譜寫作紙上,或通過演奏鋼琴聽到音樂的效果,甚至,作曲家可以取代演奏家和指揮家,通過對電腦音樂制作系統的控制來獲取樂隊演奏的音樂效果。(2)突破傳統的和聲學的觀念和理論,產生了新的和聲理論和和聲效果。比如一個半音被平均分為200個音分,利用電腦音樂技術我們可以制作出任何范圍的音程關系,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和弦結構等。(3)在音樂織體上產生了新的構架,突破了分為打擊樂、低音、和聲聲部和旋律等幾個部分的傳統模式。比如以宇宙聲、人聲或自然聲作為背景,以節奏型作為“主要旋律”,以特殊的效果聲作為裝飾等。(4)音樂已經不僅是一種藝術的范疇,而且也是一種技術的范疇;音樂已經不僅是一種藝術與心理結合的社會現象,而且也是一種藝術與高科技結合的社會現象。

第二,賦予音樂更加廣闊的空間。(1)從傳統的觀念來看,自然界有各種聲響,人也可以發出多種聲響,而音樂只是這些聲音中的很小一部分,只是人們利用各種樂器和人聲產生的悅耳的旋律和節奏,這些旋律和節奏主要是由一定音高排列組成的。而利用電腦音樂技術,理論上可以重現自然界一切已有的聲響。(2)在音律學上也突破了傳統的五聲音階、七聲音階、和十二律制和二十四律制等,產生了無限的、任意變化的律制。(3)電腦音樂擴展了人們對于聲音和速度的想象力,為音樂的創作和制作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與工作方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制造能力的提高,人類的音樂由最早的聲樂時代進入了器樂時代.由于復雜樂器的出現,人們的音樂思維得到了擴展,同樣,電腦音樂時代的到來,又一次使我們拓寬了表達情感的音樂空間和能力。人們認識到,有許多東西只憑手工操作是難以表達的,通過電腦卻有了實現的可能。例如速度,人們演奏常規樂器已經達到了人類能力的極限,但電腦卻可以輕易地突破這個極限,要有多快就能有多快。在這一點上,再好的演奏家也望塵莫及。

第三,電腦音樂給人類帶來了一種新的音樂欣賞模式,音樂作品的表現、傳播和體驗都可以使用電腦來實現。高質量的數字音源和數字激光唱片機以及家用音響系統的普及,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的普及,使人們不出家門就可以欣賞到各種音樂或者音樂會。同時也有助于提高人們對音樂的審美觀念和欣賞水平。作曲家如果在互聯網上推出自己的作品,就等于在一個有上億個座位的音樂廳中推出自己的作品。而聽眾又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改變音樂的表現,比如音量、速度、調性等。

第四,產生了新的心理感受和審美標準。每當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就會導致對原有什么觀念的改變。電腦音樂的出現使人們在對音樂的審美標準上產生了以下變化。(1)對音色和旋律的審美。過去認為美的音色應該是圓潤的、清澈的、豐滿的,現在可能加上新的因素比如新奇的、怪誕的等。過去認為旋律是以悠揚、流暢為美,現在也加入了新的因素如曲折的、跳躍的等,或者對旋律的心理感受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而把音色和節奏作為主要的審美對象??赡苡行┞牨姴荒苋淌苣撤N電子音樂的強節奏、高分貝的音響效果,另一些聽眾卻表示對此非常喜歡。(2)電腦音樂和傳統音樂相互結合,產生了新的音樂風格。電腦音樂也可以使用傳統的作曲手法,制作出像夜曲一樣十分抒情、恬靜、優雅的音樂作品。而在傳統音樂作品中也有不少使用電子合成器演奏,增強了節奏性,改變了音色。在音樂會的舞臺上也出現了古典的交響樂隊與現代的電聲樂隊合作演出的作品。

第五,促進音樂和音樂教育的普及以及群眾對音樂的參與。電腦音樂的出現會大大有利于一般群眾音樂素質和對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音樂藝術的普及和發展。電腦音樂的普及和發展使更多的業余音樂愛好者有機會參與音樂的創作和制作。電腦音樂制作系統不僅操作方便,而且價格也不貴,在各種場所,各種業余團體、組織都有能力配備一套簡單的電腦音樂制作系統,從而促進了音樂活動的普及。比如“卡拉OK” 的普及克服了歌手沒有伴奏的困難。同時也激發了普通群眾對歌唱的興趣,提高了他們對音樂的感覺和表現力。

電腦音樂思維是音樂藝術思維和電子技術思維的綜合。兩者之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音樂思維。電腦本身并不能創造音樂,一個不懂得傳統作曲技法的人,不懂得傳統和聲、傳統配器和不具有交響思維的人,有再好、再多的電腦音樂制作設備,做出來的音樂也只能是單薄的、平淡的、沒有藝術感染力的?,F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缺硬件,而是缺人才,缺乏既懂電腦又懂音樂,在音樂方面既懂電腦作曲又懂電子樂器演奏以及指揮藝術和錄音技術的人才。

參考文獻:

[1]John Askill《Physics of musical sounds》

[2]Thomas D.Rossing 《The science of sound》1982

[3]E.Leipp《Sound and music》

[4]管善群《電聲技術基礎》人民郵電出版社1988 с.606

[5]王新華《電腦音樂: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6]Roland《MIDI Guide Books》4thed

[7]湯楠《合成器發展簡史》

[8]JSPA《MIDI-TEST-BOOK-gra

-de3》

[9]布林德爾《新音樂:1945年以來的先鋒派》2001 с,269

[10]《二十世紀要事概覽》作者:高明振頁數:785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音樂系)

猜你喜歡
數字音頻電子音樂
廣電工程中數字音頻技術的運用
數字音頻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領域中的應用
淺談電子信息技術
淺析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及對策
音樂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