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紀念堂的故事

2009-01-05 10:35孟昭庚
文史精華 2009年12期
關鍵詞:紀念堂毛主席

孟昭庚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溘然長逝。噩耗震驚了中華大地,震驚了整個世界。頓時,舉國上下,一片嗚咽,一片悲痛。

此時有人提出,應該像北京大學校園的斯諾墓一樣,在風景秀麗的地方為毛主席立一塊潔白的石碑,樸素而肅穆。然而這個建議立即遭到否定,理由是毛主席的身體不能埋葬,雖然他已去世,但也得必須讓世世代代的人民群眾永遠能看到他。

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應全國各族人民的要求”,作出“關于建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的決定”:(一)在首都北京建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二)在紀念堂建成以后,即將安放毛澤東主席遺體的水晶棺移入堂內,讓廣大人民群眾瞻仰遺容。

然而,紀念堂的位置應選在何處?

北京北面的群山山麓可供選擇,歷史上也建有皇家陵寢,但距北京市區較遠。香山較近,那里風景好、面積大,但這樣又像南京中山陵了。玉泉山同理,也不行。景山的位置倒是不錯,坐落于南北中軸線上北京市區中心,雄偉秀麗,但此處是明末崇禎皇帝上吊自盡的地方。

根據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江蘇、陜西、遼寧、黑龍江等8省市選派最優秀的建筑師、美術工作者、工人技師會聚北京,組成選址設計工作組,由國家一機部副部長孫友余和北京市建委主任趙鵬飛掛帥,領導這項神圣的工作。

選址設計組的成員首先想到,毛主席南征北戰,辛苦操勞一生,現在應該在風景優美的地方安臥永息?;诖吮阍O計出“水上日出”的方案:浩浩碧波,霞光絢麗,一輪紅日,躍出水面,光焰萬丈。

于是選址設計組成員開始四處奔走,尋找合適的水域。中南海、昆明湖……走了一水又一水,漸漸地,不知為什么,他們總覺得“水上日出”的方案不能表達人民的心意。

設計組的成員很快又提出“山頂紅星”的方案——毛主席安臥在蒼松翠柏、山花爛漫的白云深處;夜晚,高高的天際,一顆永不隕落的明星熠熠閃光,照耀我們今后的征程。于是又去攀山。香山、景山、玉泉山,走了一山又一山,越選越覺得“山頂紅星”的方案還是不夠理想。設計組的成員認為,毛主席的偉大身軀,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載不起,只有安臥在人民群眾之中,才是最合適的。

在研究選址問題上,也曾有人提出在故宮午門前面,把午門拆掉,也有人主張在瀛臺。但瀛臺在中南海,那是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的地方;在辦公之地選址造紀念堂,顯然不合適。

選址設計組通過召開座談會、個別征求意見等方式,請各界、各階層人士提意見、提建議。最后基本形成一致意見,將毛主席紀念堂建在天安門廣場。這一意見上報后獲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意,當即便作出了“毛主席紀念堂建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南”的決定。地點選在紀念碑南側,但具體位置又該定在哪里?當時方案有三:

一、紀念堂緊靠紀念碑。但這樣設計,會使兩個不同內容的紀念物形成一個整體,從而失去各自獨立的政治含義。

二、紀念堂位置偏南。建議拆除正陽門,將紀念堂建在正陽門的位置上,意圖是使紀念堂和天安門處于南北對稱的位置,人民英雄紀念碑恰似一座天平的支點。但這樣布局,紀念堂受南面交通的干擾較大。

三、紀念碑緊靠正陽門。但這樣,由于正陽門城樓高達42米,會有壓倒紀念堂的感覺。

最后,中央決定在不拆除正陽門的前提下,將紀念堂放在紀念碑與正陽門的正中,等距各200米,也就是原中華門的位置。

在紀念堂的高度確定上,是經過嚴格的視線分析確定的。規劃設計人員首先考慮到,站在天安門下、金水橋畔正視紀念堂時,避免紀念堂正面重疊著一個正陽門城樓的剪影,這就要求紀念堂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遮擋住正陽門樓頂,又不能過高,否則又會壓倒紀念碑。

關于紀念堂的建筑形式,當初設計時絕大部分成員認為,只有宏大的建筑才能體現毛主席的偉大和崇高,所以設計都偏大。只有南京工學院楊庭寶教授提出的方案是50米見方的建筑。楊的方案給人以很大的啟示。這種正方形的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簡潔。建筑形式是對稱而立,由于它是在廣場中軸線上,中軸線是對稱的中心。對稱建筑,給人以穩重平衡的感覺,產生和諧統一的美學效應,具有強烈的中心感和莊嚴肅穆的藝術效果。其次是方便群眾瞻仰,路線通暢簡捷。最后,由紀念堂工程設計小組領導成員沈勃集中了眾人意見后,在楊庭寶方案的基礎上勾畫出紀念堂實施方案草圖。

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紀念堂工程現場指揮部成立,時任北京市某局革委會主任李瑞環擔任指揮部黨委書記兼總指揮;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受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托,自始至終負責紀念堂建設的領導工作。

1976年11月23日下午5時,北京建筑藝術雕塑廠雕刻老工人,接受了毛主席紀念堂建設指揮部交給的為紀念堂的奠基石雕刻“奠基”二字的任務。言明,時間緊迫,明日就用。

老工人顧士元已有30多年的雕刻歷史,曾經完成了數千件雕刻任務,技藝精湛,在全廠首屈一指,此任非他莫屬。聽說是為毛主席紀念堂奠基雕刻基石,顧士元覺得很光榮。待奠基石拉到車間后,他便開始精雕起來。整整一夜,顧士元俯身在那塊光潔的花崗巖上,第二天黎明,終于刻就“奠基”兩個大字和附帶的12個小字。

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澤東主席紀念堂奠基典禮在天安門廣場紀念堂工地隆重舉行。工地上豎立著毛主席的巨幅彩色畫像,畫像正面矗立著84米長的巨型橫標,上面寫著“熱烈擁護中央關于建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奠基!”大型的推土機、打樁機、載重汽車、吊車和電鏟等施工機械,整齊地排列在各個施工點上。參加奠基儀式的首都工人、農民、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和其他各界代表,以及參加施工建設的工程技術人員共8000多人。

下午4點30分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北京市革命委員會主任吳德宣布奠基儀式開始,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華國鋒發表了講話。

華國鋒講話完畢后,便帶著當時的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依次走到早已插在黃土里的奠基石旁,揮動嶄新的鐵锨挖起一小撮黃土,虔誠地撒在基石上,這不過是一種象征。只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的鐵锨用得最順手,他向還未完全退去老繭的掌心上吐了一口唾沫,又搓了搓,熟練地操起鐵锨,只三下,就把奠基石蓋了近一半。他朝身后看了看,見還有不少人等著蓋土,便放下鐵锨,依依不舍地離開。

奠基儀式剛剛結束,一支精神抖擻的建筑工人隊伍來到天安門城樓前。他們仰望毛主席的巨幅畫像,舉起右手莊嚴宣誓:“毛主席啊,毛主席,我們要讓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早日瞻仰您的遺容,讓子孫萬代永遠銘記您與日月同輝的豐功偉績,我們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為您建造紀念堂……”

這支隊伍是趕來參加毛主席紀念堂建筑工程的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隊,他們代表所有參加施工建設的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向毛主席畫像宣誓之后,立即投入緊張的戰斗。

從這一天、這一刻開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正陽門之間,便出現了一個晝夜不停、緊張繁忙的施工工地。

1977年5月4日,僅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毛主席紀念堂便以高質量的規格而正式竣工。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前夕,紀念堂內外裝修、設備安裝、室內布置也全部完成。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紀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遺體進入紀念堂。

毛主席紀念堂底部長寬各105.5米,總高33.6米,總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建成后的紀念堂,正好位于天安門廣場中軸線上。這座正方形二層的宏偉建筑,與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高度相當,色彩相近,風格協調,互相對應,形成一個統一的建筑群。

紀念堂正門朝北,打破了我國重要建筑物一般都朝南的習慣。在當初設計時,有人提出,正門朝北,如果天安門廣場進行群眾集會時,群眾面向天安門,背對紀念堂,會使人心里不安。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設計組領導成員之一的趙鵬飛提出一個想法,把紀念堂庭院東西兩側向里收縮,使兩側廣場面積擴大,一旦舉行群眾大會,在紀念堂東西和南北方向都有群眾環繞,這樣就形成了毛主席在群眾中,背向問題解決了,也就不會產生心里不安的問題。

現在,紀念堂與紀念碑面向一致,與天安門城樓遙相對應,更加突出天安門廣場的中心位置。紀念堂庭院四周,是新辟的廣場,當天安門前隆重集會,毛主席紀念堂將為一片人海所環抱。

進入紀念堂庭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華國鋒題寫的6個大字:“毛主席紀念堂”。華國鋒為題寫這幾個字,練了不知多少遍,但最后上匾時還是請專家進行了修正。

紀念堂的兩側臺階共高4米。地面以上共分兩層。首層主要由北大廳、瞻仰廳、南大廳和4個大小不同的休息廳組成。

北大廳是舉行紀念毛主席活動的場所。110盞葵花燈把大廳照耀得無比輝煌。廳內有4根奶油紅大理石方柱,柱頂上鑲嵌著和田白玉石。地面用杭州名產杭灰大理石鋪成,上面鋪著紅色絨毯。大廳正中,安放著3米多高的漢白玉雕塑的毛主席坐像。毛主席安詳地坐在沙發上,栩栩如生,好像在同人們親切交談。

這尊漢白玉毛主席坐像,是由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雕塑工作者和北京市建筑藝術雕塑工廠的工人精心創作、精心雕刻的。主創人員有四川美術學院院長葉毓山,北京畫院雕塑家張松鶴,沈陽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家孫家彬,北京市建筑藝術雕塑廠雕塑家白瀾生、劉潤方,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家王克慶、曹春生等。

雕塑工作者在接到任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創作了毛主席雕像設計稿100多件。其形態,有站立的、有穿軍大衣揮手指方向的、有坐著的等等。坐像設計稿中,也是各式各樣,有雙腿平放的、有坐沙發的、有坐硬木椅的、有坐在海邊大石頭上的,還有坐在大梅花樹根上的。

在第一輪的審稿中,否定了所有站像,無論是穿中山裝、穿大衣的、站立的、行進中的等等。因為毛主席紀念堂這一特定的環境,安放站立的雕像,將會出現與建筑和室內空間不協調的局面,與人們的心理愿望要求也不協調。如果是一尊站立的或揮手指方向的雕像,那在廣場當然是非常合適的。而在這個特定的地方,人們的情思是敬仰、崇拜、懷念、追思。在幾十件坐像稿中,著名雕塑家葉毓山先生設計的作品引起了專家和眾多的雕塑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視。葉的初稿設計是:毛主席坐在沙發上,左腿蹺在右腿上,形神兼備地表現出一種親切、慈祥、瀟灑、自然的神態。當然,也有人認為,毛主席蹺腿坐在沙發上,太隨便,人們來紀念堂瞻仰他,他卻蹺腿而坐,會給人造成毛主席太不謙遜、太自大了的感覺。

經過幾輪評選、審議,最后審定通過了葉毓山設計的蹺腿坐沙發的方案。中央領導在看了小樣之后,立即給雕像設計組帶來話:說這件坐姿的方案“好就好在表現了毛主席的常態,主席平時最喜歡這樣坐在沙發上與人親切交談?!弊聛碥E一條腿也是我們中國人一般的習慣。

為了精確地按照毛主席坐像的石膏模型,雕刻出3米多高的漢白玉坐像,需要用40多立方米的漢白玉石料,經過一錘一鏨才能打出外形。

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西南部山區。

1976年11月20日,中共房山縣委接到了為毛主席紀念堂開采1500立方米漢白玉的任務。于是,縣委組成了開采漢白玉的指揮部,并立即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采石工作。

過去,房山縣的漢白玉一年最高的開采量是2000立方米,現在要求在4個月內完成1500立方米的任務,而大量的漢白玉又都儲藏在30米以下的巖層中。時間緊,任務重,這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在全縣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經過農民、解放軍指戰員、石礦職工、機關干部的日夜奮戰,克服重重困難,開挖土方4.8萬立方米,開石方4600立方米,終于遵期完成1500立方米漢白玉的任務。

漢白玉運到天安門廣場工地,雕刻工人便進入了精雕細刻階段。為了使毛主席的形象神形兼備,刻畫出毛主席的精神風貌和偉大氣質,石工們用手中的錘和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敬獻了出來。1977年8月10日,毛主席坐像雕刻完畢。

毛主席坐像背后,所襯一幅氣魄宏大的壯麗絨繡——《祖國大地》,是毛主席紀念堂里珍品之一。這幅巨大的描繪祖國山河的絨繡,長24米,高7米,總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達310公斤,畫面雄偉壯觀,表現出東方欲曉的祖國大地,晨曦微露,煙霧裊裊,近處山巒起伏,飛泉流瀉,橫亙其中的兩條江河,千回百轉,東歸大海,遠處弧形地平線的盡頭,雪山海面,依稀可辨。整個畫面以其雄渾明快的藝術風格,使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深感毛主席的形象將同祖國大地一樣千古永存,萬世不朽。

這幅有著巨大感染力的絨繡作品,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作品創作組的主要成員有著名畫家黃永玉和時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教師袁運甫、中央民族學院教師劉秉江、北京市工藝美術服務部美術工作者李傳瓚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美術工作者秦龍等人。

在創作組接受為毛主席紀念堂北大廳繪制巨幅油畫的任務時,在他們的腦海里不約而同地閃動出毛主席的詩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于是,他們把《祖國大地》的構思繪成草圖,交付審查,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

創作組的人員經過3個月的日夜奮戰,終于創作出《祖國大地》的油畫。這幅油畫當即被送到山東煙臺絨繡廠。

山東煙臺絨繡廠經過一系列的周密的組織和準備之后,舉行了隆重的《祖國大地》絨繡畫開工儀式。被嚴格挑選出來的擔任繡作任務的43位女工,等距離地一字排開,她們眼看彩色畫稿,飛針走線,發揮了絨繡的特長,一針一線,精心研究,精心繪制,進行了絨繡再創作。過去這個廠的產品,最多的不過用了300多種顏色,而繡制《祖國大地》卻用了1200多種顏色,還第一次使用了金線和彩色絲線,使畫面的受光部分更加燦爛輝煌。43雙巧手協同工作,進度一致,用500多斤絨線,經過640多萬針,68個日日夜夜,終于圓滿地完成了這幅巨大的作品,并親自護送到北京,把它裝鑲在毛主席紀念堂的廳壁上。

穿過北大廳兩側的金絲楠木雕花大門,便進入瞻仰廳,正面墻壁的白色大理石上鑲嵌著金光燦燦的大字:“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永垂不朽”。廳中央是嵌著金色國徽、黨徽、軍徽和題著1893—1976年的黑色花崗石棺座,周圍是盛開的鮮花,棺座上安放著晶瑩透明的水晶棺,毛主席的遺體安放在水晶棺內。他穿著灰色的中山裝,身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遺容像生前一樣安詳。

步出瞻仰廳,再往前走便來到南大廳。這個廳的天花板上是15盞頂燈組成的3組葵花燈,地面鋪有朱紅色地毯。北面漢白玉墻上刻著毛澤東手跡——《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紀念堂南北大門的兩側,各有兩座巨大的人物群雕。

北大門的群雕題為“豐功偉績”,在兩面刻有毛澤東浮雕像的大旗下,塑造了36個人物群像。

北大門東面一座人物群雕,表現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座群雕由4組人物群像組成。

第一組人物群像,反映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斗爭,其中有手持大刀的暴動隊員,有緊握梭鏢的女赤衛隊員,也有屹立在井岡山五大哨口的紅軍戰士,還有高舉革命火炬的安源礦工,以及兩個跟隨毛主席長征的紅軍戰士。

第二組人物群像,反映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其中有扎著羊肚白毛巾的民兵,有殺敵的女游擊隊員,有活躍在青紗帳里的敵后武工隊隊員,也有手執短槍的八路軍指揮員。

第三組人物群像,反映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這里有支前民工正在運送彈藥,有沖鋒槍手正在射殺敵人,有爆破手抱著炸藥包撲向敵堡,有司號員吹起進軍的號角,也有指揮員振臂高呼的形象。

第四組人物群像,是高舉紅旗的工農兵形象,象征著中國人民在毛澤東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為這些浮雕而創作的大型畫幅,都是以表現革命圣地為題材的。

老畫家魏紫熙曾在1975年冬到井岡山深入生活。他以險峻的黃洋界為近景,把氣勢磅礴的羅霄山脈拉近,滿山松柏,用一片朱砂染紅,展現出紅色搖籃井岡山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

魏紫熙畫的是秋天的井岡山,而大畫家李可染畫的則是春天的井岡山。李可染時年古稀,又有腳病,接受了為紀念堂作畫的任務后,為了能親身到革命圣地井岡山,他到醫院做手術,截掉了3個左腳趾,兩個右腳趾。他到井岡山時正值雨季,山高路滑,但他在同行的同志幫助下,3次登上黃洋界、朱砂沖。

時已65歲的著名畫家關山月,曾兩次去井岡山。這次,為給紀念堂作畫,他又一次到井岡山、韶山、遵義、延安等地方進行實地調查,搜集創作素材,攀登高峰毫不畏懼。

北大門西面的一座人物群雕,表現了中國人民在毛主席領導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這座群雕也分4組人物群像。

第一組描寫億萬翻身農民響應毛主席號召,走農業合作化道路。其他3組人物,有肩扛扁擔、英姿颯爽“鐵姑娘”的形象,有手握剎把的大慶油田工人和手捧石油樣品前來報喜的女采油工的形象,站在她們身后的是鋼鐵工人。

南大門的群雕題為“繼承遺志”。

南大門西側的一座,有陸、海、空三軍戰士和保衛祖國邊疆的各民族民兵的塑像。在他們后面,是一個踏上征途、回首瞻仰紀念堂的少數民族宣傳員,他的后面還塑造了一個革命老干部和一個青少年的形象。

南大門東側的人物群雕,表現了各族人民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的主題。

這4座人物群雕,是來自全國各地100多位優秀的雕塑工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兩組群雕的位置和排列方向上,運用了我國傳統的“八字門”建筑形式,采用對稱八字形平面。雕像高8.7米。

4座人物浮雕,歷經7個多月的艱苦工作,才告完工。

1977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一周年紀念日,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典禮在紀念堂北大廳隆重舉行。

大會由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主持。下午3時,葉劍英宣布大會開始,全體肅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隊奏樂《東方紅》。

在肅穆的氣氛中,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緩步走到紀念堂北大廳毛主席坐像前敬獻花圈。中共中央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全國政協也都獻了花圈。

毛澤東主席的親屬也獻了花圈。

獻花圈以后,全場肅立默哀,沉痛哀悼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

接著,華國鋒發表講話。

大會在高昂的《國際歌》聲中結束后,與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瞻仰大廳,瞻仰毛澤東主席遺容,向毛澤東主席的遺體鞠躬致敬。這是毛主席紀念堂落成之后第一批瞻仰者。隨后,參加大會的各方面負責人和首都群眾代表列隊走進瞻仰大廳,瞻仰毛主席遺容。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社會上一些人曾傳播毛主席紀念堂將要被拆除的小道消息。1980年8月,針對社會上一些謠傳,鄧小平在會見意大利記者時作了一個說明。他說,建毛主席紀念堂是違反毛主席自己的意愿的。50年代,他提議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遺體,不建墳墓,并第一個簽了名。中央的高級干部、全國的高級干部差不多都簽了名?,F在簽名冊還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做的這些事,都是從為了求得比較穩定這么一個思想考慮的。鄧小平明確表示:我不贊成把它改掉。已經有了的把它改變,就不見得妥當?,F在世界上都在猜測我們要毀掉紀念堂。我們沒有這個想法。

責任編輯謝鳳英

猜你喜歡
紀念堂毛主席
“八大”上我為毛主席做了同聲傳譯
讀毛主席詞《漁家傲》“不周山”的注
壯錦獻給毛主席
毛主席來到我廣西
毛主席啊,我們永遠懷念您!
中正紀念堂“空間解嚴”疑有算計
“中正紀念堂”存廢成島內話題
讀毛主席《沁園春》感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