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管書生如椽筆 高揚大師治學魂

2009-02-03 04:23李幼斌
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 2009年11期
關鍵詞:陳寅恪

李幼斌

【摘 要】陳寅恪逝世已經40周年了。從陸鍵東的《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等書中,可以感知陳寅恪的治學之道和學人風骨。其治學態度重真知輕浮名,博學強記,貫通文史;其治學方法融匯中西,堅持從史實中求史識,并在比較研究和詩史互證上獨成自己的心法;其治學領域避易就難,不甘逐隊隨人,樹立起東方學研究的中國旗幟;其治學根本在不曲學阿世,堅守學術的獨立性。陳寅恪以自己的學術人生詮釋了“獨立精神、自由意志”的學者品質。

【關鍵詞】陳寅恪 詩史互證 學者品質

【中途分類號】I【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09(2009)11-0-02

今年10月7日,是我國著名文史大師陳寅恪逝世40周年的紀念日。大師雖去,然精神長存。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研究陳寅恪逐漸成為顯學。特別是1995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陸鍵東的《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更是掀起了“陳寅恪熱”的高潮。該書以這位文化老人晚年的經歷呈現給讀者的是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史和精神史,從他對文化、對學問、對教學、對政治、對人際交流等等的態度,展現出一個鮮活而立體的形象,引發人們對制度、對人性、對文化和對學者品質等等話題。今天陳寅恪熱已在退潮,但陳寅恪的風骨、傳奇,以及依托在他身上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品質,將是不老的話題。我于近年才讀到這部扛鼎之作,受益良多,因它也讀了余英時的《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汪榮祖的《史家陳寅恪》、劉斌的《寂寞陳寅恪》等,下面僅從陳寅恪的治學之道與友朋分享我的讀書心得,并以此紀念陳寅恪。

1 治學態度重真知輕浮名,貫通文史,博聞強記

因為家學淵源和個人秉賦,陳寅恪幾乎無書不讀,是公認的“讀書種子”,同為“哈佛三杰”之一的以博學著稱的吳宓曾說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早年游學日本、歐美多所著名大學,卻沒有任何碩士、博士頭銜加身,所選擇的學校、院系、課程,都避易就難,與當時的大多數留學生反道而行,可見他讀書只求學問,這不由人同興蕭公權當年之嘆:“有學問的人絕不需要碩士、博士頭銜去裝點門面。不幸是有些留學生過于重視學位而意圖巧取”。1957年陳寅恪曾幫他的學生高守真選冷僻的太平公主做學年論文,他對高守真說:

歷史上太平公主的史料不多,搞現成的東西沒有意思,人云亦云最討厭,正因為資料少,可以逼著你去看更多的書,努力作些新發現?!瓕懳恼虏皇菫榱艘慌e成名,你就當是一場學習吧。

寥寥數語,其治學態度坦呈無遺。綜觀陳寅恪的一生,研究領域涉及文史哲三大領域,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元史、明清史、敦煌學、突厥學、藏學、宗教學、佛教典籍、佛經翻譯文學、中古文學、語言、音韻、本草等廣有涉獵和斬獲;通曉十數種語言文字,其中包括一些死亡文字。其扎實的學術功底,也表現在驚人的記憶力上。晚年雙目失明,據助手黃萱回憶,在查找資料時是“一口準”。曾為嶺南大學圖書館編目部主任的吳連寬,因對古籍了如指掌、素有“一口準”的美譽,卻折服于陳寅恪的記憶力?!昂芏嘁炞C的典籍,陳寅恪幾乎能指出在哪一本書哪一卷哪一頁。周連寬說,陳寅恪是真正的‘一口準?!睆V博強記為他一生的學術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再次證明:做學問須破萬卷書,須有耐得住寂寞的淡泊心。

2 治學方法上中西合璧,從史實中求史識

早在三十年代陳寅恪就指出思想要自成系統、有所創獲,必須一方面吸收外來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的地位。這一準則,成就了陳寅恪的治學心法。陳寅恪治學,具有“無一字不無出處”的嚴謹與審慎,明顯衣承了乾嘉學派,同時也吸取了歐美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故能自覺彌補乾嘉學派缺乏綜合研究之不足。按陸鍵東所記,文革前陳寅恪真正受到沖擊的是在1958年的“厚今薄古”運動。批判者嘲笑陳寅恪對琵琶女、楊貴妃、茶商等人的年齡、貞操、民族、籍貫等等的繁瑣考據是“誤人子弟”的偽科學,令陳寅恪極其憤怒并斷然離開了所鐘愛的講臺。今天看來,這無疑是無知的粗暴野蠻之舉??偫ㄆ饋?我認為陳寅恪的治史方法主要有二,一是比較研究法。二是詩史互證法。這些特點還可以從高守真的課堂筆記和談話紀錄中管窺:

(1)在治史中能開闊思路的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作比較研究,尤其是對歷史人物的判斷。

(2)我之所以要搞唐詩證唐史,是因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歷史記錄存在很多錯誤。唐代歷史具有很大的復雜性,接觸面也很廣,并且很多史料遺留在國外。但唐代的詩歌則保留了大量的歷史實錄,唐史的復雜性與接觸面廣這些特點,都在唐詩中有反映,成為最原始的實錄。文章合為時而作,所以唐詩中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

對陳寅恪以詩證史法,從1958年的卞孝萱,到后來的錢鐘書,都提出過批判。但從以上引文來看,陳寅恪注重以詩證史,完全具有合理性,詩史互證也成為他在學術界獨樹一幟的研究方法。

3 治學領域不甘逐隊隨人,在中國東方學研究上既開風氣又為師

在學術領域上,陳寅恪曾自我評價“平生治學,不甘逐隊隨人,而為牛后?!闭蔑@了他作為知識分子的骨氣和志氣。面對東方學中心在法國和日本的尷尬局面,他曾于1929年對北大歷史系畢業生贈詩云:“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魯仲兩無成,要待諸君洗斯恥?!倍K其一生,他為建立起中國獨立的東方學殫精竭力。本來,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他就通修“殊族之文,塞外之史”,回國后不久卻逐漸轉攻“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并在中國邊疆史、隋唐制度史等方面筑起了至今無人跨越的高峰。他首倡敦煌學,為中國學術界開拓了西北史地研究這一新領域;奠定了中國藏學、蒙元史學、突厥學研究的基礎;在佛經翻譯、大乘教等等方面也樹立起了中國人的旗幟。在中國東方學研究領域里他憑借自己驕人的天賦和后天的勤勉,取得了公認的高山仰止的地位。由此可見,他所謂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不獨指學術立場,更包含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訴求,也必然產生實際效應。譬如,在他一生的教學生涯里,他以教學實踐影響了所有與他的課堂有緣的學生和老師。因為他早在清華執教時期就堅持“四不講”,所開設的課程,專講自己的最新研究心得,所以,即便是已經開過的課程,也一樣吸引眾多學生和諸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北大的德國漢學家鋼和泰等風雨無阻地聽他的課,成為事實上的“教授中的教授”。為什么陳寅恪的學生中會產生一大批一流學者或者大師級人物?是所謂大化無形吧!不獨如此,其博學廣聞也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出連城價值。據陸鍵東載,印度在1959年武力犯邊前曾組織一個包括史學家、外交家、甚至研究古神話和佛教的權威學者在內的寫作班子,以信函形式向中國政府提出了領土要求。中央派人征詢陳寅恪的意見,他明確表示印度方面的“領土要求”很不合理,并向中央政府提供了有關清朝官員的日記、奏議等史料的線索(見該書第393頁)。臨終前,他還對中山大學的有關人員講,珍寶島歷來是中國的領土。

晚年因種種原因,他的史學研究發生了第三次轉向,在十幾年時間里,在盲眼和臏腳的情況下,他完成了《論再生緣》和《柳如是別傳》的心血之作。有學者認為,他是我國女性文學研究的開山鼻祖。完全可以這樣假設,憑借陳寅恪的扎實的學術功底和不屑與俗同的發微探幽的學術敏感度,他如果生活在今天,人文社科領域一定會出現春色滿園秋意濃的別樣景致。

4 治學根本在不曲學阿世,堅守學術的獨立性

陳寅恪視學術文化如生命,認為不可將學術淪為謀取功利的手段。因此,1953年底他曾經的得意弟子汪篯主動請纓,南下游說他就任中科院歷史所二所所長之職時,他口述了《對科學院的答復》,其中明確有云:

我……認為王國維是近世學術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來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學問的人。特別是研究史學的人。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瓫]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毩⒕窈妥杂梢庵臼潜仨殸幍?且須以生死力爭?!磺卸际切∈?惟此是大事。

并向中央提出北上的條件,一是允許中古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不學習政治。二是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陳寅恪不愿宗奉馬列,正如他自己所說,“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始終認為思想自由是文章上乘的先決條件,學術不應受世局和外緣的影響。這在當時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造神運動的大背景下,他的這種不識時務尤顯金貴。當今,學人歷經幾十年的社會嬗蛻,已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摒棄了學術獨立的原則。而事實上,學者保持獨立的品質,學術完全超離俗世,何其難哉!正如他在1950年刊行的《元白詩箋證稿》中所寫的:

“縱觀史乘,凡士大夫階級之轉移升降,往往與道德標準及社會風習之變遷有關。當其新舊蛻嬗之間際,常呈一紛紜錯雜之情態,即新道德標準與舊道德標準,新社會風習與舊社會風習并存雜用,多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m然,值此道德標準社會風習紛亂變易之時,此轉移升降之士大夫階級之人,有賢不肖拙巧之分別,而其賢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終于消滅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則多享受歡樂,往往富貴榮顯,身泰名遂。其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兩種以上不同之標準及習俗,以就會此環境而已?!?/p>

由此可知,陳寅恪之甘于寂寞,是自覺的、理性的選擇。治學,不可曲學阿世,不應該以學問為謀取名利的工具,唯有這樣,才能求得真知。學風純正,人品自高潔,這是我讀本書的又一感受。今天,在陳寅恪和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四大導師共同創造過輝煌的清華大學歷史系,所謂留學海外多年的系主任級教授都會鬧出“常凱申”的翻譯錯誤的年代,學者的風骨何附?學者的品性何來?

陳寅恪曾在《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中談到過“大師”的標志:

“自昔大師巨子,其關系于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續先哲將墜之業,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轉移一時風氣,而示來者以規則也”。

如果說大師的標準一是能開一代風氣,二是能示來者以規則的話,無疑,陳寅恪是當之無愧的文史大師,他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永恒的豐碑。

參考文獻

[1]《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第185頁,第141頁.

[2]《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第186頁.

[3]《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第111-112頁,第49-50頁.

[4]岳南.《陳寅恪與傅斯年》,第375頁.

猜你喜歡
陳寅恪
一生師友
陳寅恪與唐筼:白首不相離
風骨
陳寅?。何业耐降芤凶杂伤枷?、獨立精神
骨氣
風骨
陳寅恪說禮儀
陳寅恪不吃日本人送的面粉
陳寅恪當表吃西餐
陳寅恪想寫的兩部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