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頌詩讀書 知人論世

2009-04-19 02:28
歲月·下半月 2009年12期
關鍵詞:著者陳寅恪白居易

何 榮

唐憲宗元和時期是唐王朝的中興期,而所謂中興,非僅指其政治與經濟而言,亦指其文學創作。白居易在其《余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詩中提及憲宗元和詩壇云:“詩到元和體變新”[1],正是指出了是時詩壇的變化。而白氏所謂的“體變新”正是其本人與摯友元稹等人共同努力倡導之結果。元、白詩歌創作重寫實、尚通俗,清人趙翼云:“中唐詩以韓、孟、元、白為最。韓、孟尚奇警,務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務言人所共欲言”[2]。陳寅恪先生亦曾指出:“樂天之作新樂府,乃用毛詩,樂府古詩,及杜少陵詩之體制,改進當時民間之歌謠……實則樂天之作,乃以改良當日民間口頭流行之俗曲為職志”[3] (《元白詩箋證稿·新樂府》)。他們都對白詩之特點予以中肯評價,指出其詩歌創作“尚實”、“淺易”之特點。白氏著有《白氏長慶集》,現存詩二千八百馀首。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值得注意之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與詩歌創作,及其對通俗性、寫實性創作的突出強調與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诎自娪谔拼妷厥獾匚患捌湓姼柚攸c,歷來研究白詩之人為數眾多,研究成果中亦不乏優秀之作。但不可否認,成就雖有,卻不免宥于一隅,少有突破與創新之見解。今得蹇長春老師《白居易論稿》一書,如卞孝萱先生為其作書序中所言,此書乃是蹇老師“以數十年的精力,專心致志于白居易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論文。今自選二十余篇,編成一集”[4]而得之,故此書為蹇老師數十載之研究成果,乃其心血之作。捧書細讀,于書中對于白居易之研究成果慎思之,其中不乏精細獨道的見解,使人大悟,有振聾發聵之功效。

《白居易論稿》一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為白之生平與思想,其中包括對白氏之生平、思想以及其創作道路的論述、探討了白居易思想之分界、白居易的江州之貶與王涯的落井下石、白居易的“中隱”觀念及其影響、白居易的佛教信仰以及《三教論衡》簡析。中篇乃對于白之詩論與創作之研究,其中對于白居易詩歌創作理論及其詩歌創作有諸多論述,就其篇章而言有:試論白居易對永貞革新的態度及新樂府運動的歷史背景、新樂府詩派與新樂府運動、白居易諷諭詩的人生道理、《長恨歌》主題平議、以聲寫情的千古絕唱《琵琶行》、試論白居易詩歌的藝術風格、白居易詩論的美學意義及從“有所作而為”的主張到“為人生的藝術觀”。下篇則是白集雜論,此部分論述內容乃是獨立于白詩創作之外的白文創作,其中論及了歷來研究白氏不被重視之內容,為歷來研究之薄弱之處。其研究有:《百道判》及其學術價值、唐人為什么重視判的寫作、關于《白氏六帖事類集》、從《不致仕》看白居易的廉退思想、白居易《失婢》詩考辨及也說“青衫”與“江州司馬”。本書三篇內容雖為各自獨立之部分,但實為有機整體,環環相扣,互為表里。其中以上篇白居易之生平與思想為全書之主導,中、下篇的論述乃是在此篇基礎上得以展開。

蹇老師之《白居易論稿》在研究白氏著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將人物與時代緊密結合,力求做到“知人論世”,將人物的思想與活動放置

于歷史的原點當中加以考察。

對于文學的創作主體而言,時代之安寧與紛擾、國家之繁盛與衰歇、個人之榮辱與浮沉,自然感之于心,形之于文。于其文便可見出其人之情,緣其情便可尋求其生活遭際,進而窺及色彩斑斕之社會一角。故而研究文學,不可限于文學本身,而應將其視野擴大到諸多領域,從政治、經濟、歷史、宗教等社會大文化背景中詮釋文學之真諦。此乃蹇老師于本書之中一以貫之的精神,于書中不乏其例。如論及白之生平、思想以及其創作道路時,著者將白氏之創作與其生平、思想緊密結合,提出白氏倡導之“為民”而作之詩歌理論,乃其處于特定歷史時期之“激進民本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這一論點。又如其在論及白居易對于三教持調和平衡的中庸主義立場時,著者以人為歷史之人、社會之人為研究出發點,認為白氏之所以持中庸主義立場,除了與其個人遭際相關聯的主觀因素之外,還應認識到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動因。再如論及白居易的江州之貶與王涯的落井下石時,著者提出全新見解,認為分析此原因不僅僅要從王涯的性格和人品的層面去探究緣由,更應聯系到王涯同永貞內禪的密切關系,從而結合元和初期新舊兩派勢力尖銳對立的錯綜復雜之政局中去深入探討。任何一場革命與革新之于研究,都應立足于文學、歷史、政治三個基本層面之綜合研究。而對于唐代永貞革新之研究,學術界歷來僅是顧其一而忘其余,迄今尚乏立足于文學而將三者加以有機整合之著作。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之《順宗實錄與續玄怪錄》從揭示唐代宮廷斗爭之秘出發,從而澄清唐代順宗、憲宗時的一些歷史懸案。著者于書中利用陳先生之研究成果,將憲宗之立與閹寺之扶持緊密結合,從而聯系白之被貶江州與王涯之落井下石,歷來牽絆學術研究之問題迎刃而解。由此,著者提出了古代文史研究中仍有待于進一步解決之課題——如何結合時代背景,歷史地具體地把握古代作家的心路歷程,實事求是地評價其作品和思想文化遺產,力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歪曲和誤解。

二、始終以歷史唯物主義觀為出發點,將白居易之思想與其詩論、創作緊密

結合,以顧全人、顧全篇為精神要旨,

以此來探討白之創作。

陳寅恪先生之《元白詩箋證稿》是其以詩文證史的代表著作。著者于陳先生之研究方法獲得非常啟示,而此便是于本書之中,值得注意之一大特點。著者于此書中始終不遺余力地學習陳寅恪先生之學術研究觀點,形成其“以史征詩”之研究方法,實為陳寅恪先生之思維逆向運用。論文學須有史之佐證,只有在翔實的材料基礎之上,方可真正做到不為鑿空蹈虛之論。著者在研究白氏詩論與創作時,大量援引歷史文獻,力求從第一手文獻著手,還原詩人之歷史原貌,突破前人研究之局限從而獲取全新研究成果。如書中將白氏之對于永貞革新之態度與其大力倡導之新樂府運動緊密結合,于此著者援引陳寅恪先生《元白詩箋證稿》中成果,認為白氏之所以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新樂府運動與其所處時代密不可分。從而指出時代特征導致白氏思想特征之形成,進而形成白氏詩歌理論。白氏在其《新樂府序》中明確指出其作詩標準:“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4],其目的即在于起到“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諷諭效果,并希望得以“泄導人情”。

三、文學理論與創作實踐相結合

我國歷來對于文學作品的品評都建立于單一主題說之桎梏中,從而導致對作品不同程度地誤解與歪曲。在《白居易論稿》一書中,不難看出著者對于陳寅恪先生以史為據之研究要旨的學習與貫徹,但其亦不囿于陳先生之研究成果。其《<長恨歌>主題平議》一文中,著者既不局限于前人言論亦不限于一家之言,對《長恨歌》主題說提出質疑,建立新觀點。應當指出,著者于此所提出的新觀點并非虛妄之說,而是有正確之文藝觀指導。書中,著者援引高爾基《和青年作家談話》一文中對于主題概念的界定,從而大膽提出打破單一主題說之桎梏,建立分層次的多重主題統一并存體系。在此基礎上,著者指出歷來探討《長恨歌》之所以有多種理解原因,指出了文學觀念與研究方法之局限這一問題,從而使得對于《長恨歌》的研究取得又一新進展。由其文之探討研究亦可指出,這一理論體系不僅僅可以用于像《長恨歌》這樣題材特殊、表現手法獨特、創作主體思想矛盾這類作品之解讀,亦可用于其他文學作品的品評與理解。

四、大膽假設、守正出新

蘇東坡《題西林壁》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逼湓姀恼軐W角度探討人生,廬山之欣賞角度不同,其風貌自然又別具一格,而如若跳于廬山之外,其欣賞會更接近真實與完整。山水攬勝,可隨視角變化而賞玩殊異之景象,而這于我們研究文學,亦是一不可或缺之方法。本書在研究白氏著作中便敢于跳出前人窠臼,提出不少大膽假設。在此需指出一點,即著者所提之假設亦是建立于大量歷史材料的篩選基礎之上。以豐富的史實考訂和細致的文本分析為研究基礎,故而著者時有所獲,或得前人所未言,或秉承前人略言而后細入之,或據前人之言論而予以辯證。如著者在《試論白居易對永貞革新的態度及新樂府運動的歷史背景》一文中,不僅繼承了陳寅恪先生之觀點,亦于文中加以大膽假設,即將《為人上宰相書》中“主上踐祚未及十日而寵命加于相公者,惜國家之時也;相公受命未及十日而某獻于執事者,惜相公之時也?!敝哂谛屡f《唐書》及《資治通鑒》等記載中援引大量歷史文獻,提出假設即將白文中“踐祚”一詞不僅僅理解為“登基”之意,而應按歷史事實將其理解為“臨朝視事”,由此歷來研究停滯不前之問題得以解決。由此,可以看出蹇長春老師之《白居易論稿》一書之精細獨創之處,亦可看到他在學術研究中所一再秉持之精神。其研究方法、態度及精神值得廣大從事古代文學研究者學習。

誠然,此書中亦有不足之處,如其《從“有所為而作”的主張到“為人生的藝術觀”——白居易詩論的現代意義》一文中,著者雖指出兩者之關系,提及白居易詩論中的“為民”、“為事”的“有為而作”。但是對于現代文壇的“為人生的藝術觀”的論述卻很少,二者的聯系與對比不夠鮮明。再者,本書下篇白集雜論中,著者有《<百道判>及其學術價值——兼論白居易早期思想》一文及《唐人為什么重視判的寫作》一文,二文都提及到判詞寫作在唐代科舉考試中之重要性。而前者論及白氏在其前期文學創作中重視判詞創作,實為寄希望與科舉考試,以便進入仕途,從而兼論白氏早期之思想。由此可見,后者對于唐人于判詞的重視之論述實為前者之基礎,二者實可合為一篇,不宜于一本書中反復論說。

【參考文獻】

[1]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趙翼著,胡主佑,霍松林校注.甌北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3]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M].北京:三聯書店,2001.

[4]蹇長春.白居易論稿 [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何榮,文學碩士,蘭州商學院隴橋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著者陳寅恪白居易
一生師友
《通用漢語著者號碼表》增字配號規則的探討
陳寅恪與唐筼:白首不相離
風骨
陳寅?。何业耐降芤凶杂伤枷?、獨立精神
夜雪
我國閱讀療法領域著者隊伍研究
《西部論壇》參考文獻格式說明
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獻標注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