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和諧循環型社會研究

2009-04-21 03:59段洪波韓曉杰
當代學術論壇 2009年2期
關鍵詞:資源經濟發展

段洪波 韓曉杰

我國正在走一條趕超型的工業化道路,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都是發達國家未經歷過的。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我們以人與自然和諧的方式發展經濟?,F有的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亟待轉變。文章總結介紹了循環型社會的內涵,發展和諧循環型社會的主體,建設和諧的循環型社會的原則,提出了構建我國資源循環型社會的建議。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沙掷m發展要求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自從20世紀90年代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世界各國正在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和諧的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

一、循環型社會(Recycling-based society)的內涵

循環型社會就是與發展循環經濟相對應的社會形態。它倡導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以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原則,通過實現從國家發展戰略,社會的運行機制,到全社會各層次主體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全方位的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的轉變,達到以循環經濟的運行模式為核心,實現社會、經濟系統的高效、和諧,從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例如,日本2000年出臺了《推進循環型社會形成的基本法》,其中對循環型社會的定義、循環型社會建設中的一些基本原則進行了定義和規范。循環基本法中所指的循環型社會是一個“大力抑制天然資源的消費,竭盡全力減少給環境造成負荷的社會”。

循環型社會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現人類、經濟、社會和環境全面發展的一種新型社會。首先,循環型社會是一個環境友好型社會。循環型社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按照生態規律來確定人類活動的方式。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最大的區別就是把經濟系統看作是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美國生態學家萊斯特·R·布朗認為:從破壞生態的經濟轉入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一生態經濟,有賴于我們經濟思想經歷一次哥白尼式的變革,這就是認識到經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只有調整經濟使之與生態系統相契合才能持續發展。因此,循環經濟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而這種經濟思想上的革命,需要整個社會的變革作基礎。一個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是不會盲目地發展經濟而置環境于不顧的。其次,循環型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全面和諧的社會。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和萬物共同的財產,對于人類社會來說,資源環境問題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每個人不僅都對自然資源和環境享有平等的權利,而且對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承擔共同的義務和責任。從本質上講,環境問題雖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而實質上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諧問題。難以想象一個矛盾重重、各階層之間嚴重對立、人人只追求私利而相互傾軋的社會能夠促成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而達成某種共識與行動。同樣,只要社會明顯存在著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或環境特權而犧牲或破壞公眾或其他人的環境權益和生存發展的權利,就不可能實現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社會和諧的問題可以適用于國際、國家和區域乃至社區等各個層次。所以,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首先要解決社會中存在的阻礙和影響環境問題解決的深層次矛盾,要統籌兼顧政策、法規、制度規范的制定和實施,綜合考慮社會各個方面的利益。通過協調人類社會的和諧來取得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循環型社會的顯著特征。因此,循環型社會的目標不僅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應該體現包括社會公平在內的社會各方面的和諧,在著力解決資源、環境與人口問題的同時,也要處理好社會內部局部與全局、國內與國際、經濟與社會以及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在社會關系整體協調、平穩運行中,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和諧的循環型社會的原則與主體

循環經濟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核心是物質資源以及能量高效利用和循環使用,本質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所謂“循環”是指經濟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資源,以3R(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資源化Recycle)為原則,在國民經濟生產和再生產體系的各個環節中(包括使用和消費)不斷循環利用。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一脈相承,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

1、循環經濟的運行應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基本準則。針對整個經濟運行系統,通過對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重組、升級和轉型,實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的生態化耦合,從而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高經濟效益和質量。

2、構建循環型社會的主體:政府、企業、公眾。政府是引導發展循環型社會的第一推動力,強制性的措施是發展循環型社會的重要支撐,引導與強制作用相結合,會使循環型社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點和作用力。而企業是推動循環型社會發展的關鍵。向循環型社會轉變,企業必須要建立自己的技術支撐體系,我國當前企業急需建立污染治理技術、廢棄物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體系;還要實施環境質量管理體系,如使用ISO 14000管理生產,來提高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水平。

發展循環型社會除了政府提倡、企業自律外,更需要廣大公眾的參與。因為只有人們對循環經濟認識提高后,就可以發揮其監督作用,加強政府和企業的實施效果。

三、和諧的循環型社會發展戰略思考

(一)和諧的循環型社會發展戰略思考

1、發展戰略:包括社會、經濟、科技、環境發展戰略。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又是一個生態環境大國,既面臨著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任務,又面臨著人口基數大、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經濟發展水平低等一些相當嚴峻的問題和困難。因此,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今后不能只注重數量增長,不考慮資源持續循環利用的發展模式和生產方式,而必須從社會、經濟、科技、環境發展等各個環節來發展循環經濟戰略。

2、機構框架:合理的物質循環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打通物質循環的多種渠道,尤其是資源回收產業的建立和完善(包括資源信息網絡和資源回收網絡機構)。我國發展循環型社會應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值污染排放為目標。建立以清潔生產為中心的工業生產結構;建立以節地、節水和節約化肥、農藥為中心的生態化農業結構;建立以節省能源為中心的無污染型的交通運輸結構;建立以可持續消費為特征的消費結構;建立大規模的資源回收

系統,把其發展成為一項產業,勢必會大大減少原材料的采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運輸量和處理量。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和延長原生資源壽命,降低環境污染,達到可觀的經濟、社會效應。

3、運行機制:社會機制;政策、立法、宣傳教育、科技開發等機制;經濟機制;市場機制、經濟杠桿。傳統的發展觀念,人們只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而造成經濟虛假繁榮背后的生態危機。因此,我國要構建循環型社會,就必須先完善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法律法規,使經濟、社會活動有章可循;并加強宣傳教育,轉變發展觀念,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完善經濟的運行模式,調整市場的機制,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靈活運用完善后的經濟杠桿,并以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開發為輔助,為構建循環型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構建和諧的循環型社會的建議

1、加強生態道德觀念建設,樹立全民循環型社會意識。目前全球性的資源和環境危機,其實質不僅是單純的經濟和技術問題,也是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問題。

構建循環型社會不僅需要政府的倡導和企業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廣大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積極開展循環經濟言傳、教育和培訓,把與構建循環型社會密切相關的生態環保和資源節約活動逐步變成全體公民的責任意識和自覺行為。改變公眾不合理的消費觀念,提高對再生產品的認可度,提倡綠色消費。

2、構建促進循環型社會的法規體系。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尚未完全普及的情況下,法律法規作為一種強制手段有效地推動循環型社會的發展。

縱觀發達國家政府構建循環型社會的做法,首先是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通過立法,使政府各項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生產者和消費者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

目前我國已經實施的《清潔生產促進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是構建循環型社會在法律力方面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當前我國環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的思想產物,過分強調污染發生的被動措施。某些條款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籠統表述,仍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細化。目前我國的工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較低,廢棄物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有限,因此在立法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我國工業發展現狀。

3、加強政府引導,為循環型社會的建立提供政策保障。循環型社會要求實行清潔生產,而清潔生產不是個別企業的行為,是全社會生產方式轉變的一項長期戰略。由于清潔生產技術的使用可能帶來市場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當涉及到單個企業時,推行就會受到阻力。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建立宏觀調控機制,利用政策導向和經濟杠桿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構建和諧的循環型社會經濟提供強有力的后盾。比如: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不僅創造了直接的經濟效益,也創造了間接的社會效益。因此,政府應完善財稅政策,適當減免其應交的資源稅和部分所得稅,甚至返還一定比例的營業稅,以此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還應進一步深化價格改革,研究并落實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和收費政策;當企業遇到資金問題時,政府應通過資金激勵機制,加大對企業的金融信貸、環保補助和社會融資等方面的資金支持力度;并且加大執法監督檢查的力度,逐步將循環型社會發展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4、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構建循環型社會的重要支撐作用。從技術層面上,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主要產生于三個方面:一是資源消耗增長過快;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過低;三是資源再生率不高。無論是單位GNP資源、能源消耗率,還是礦產資源的回收利用率,都與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構建循環型社會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即資源消耗的源頭減量化),而工業物質的循環效率是整個循環社會的核心。由于我國工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在繼續加強過程分段治理和末端治理的同時,重點從源頭人手,提高資源及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從生產的源頭減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猜你喜歡
資源經濟發展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我給資源分分類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資源回收
區域發展篇
圖說共享發展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激活村莊內部治理資源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