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小學法制教育的誤區

2009-05-07 05:48黃水琴
教學與管理(小學版) 2009年4期
關鍵詞:守法素質素質教育

黃水琴

2001年,江蘇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一度發生多起撬盜案件,到2002年底,失竊案件上升到幾十起,財產損失幾萬元,面對如此瘋狂的連續作案,警方感到莫大的壓力。2002年元旦前后,警方悉數將作案的26人捉拿歸案,查明這伙人自2001年3月至12月間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幣10萬元。更令警方吃驚的是,作案者竟然都是在校中小學生和流失生,年齡最小的僅11歲,其中女性一名。

孩子本是天真無邪的,可現在發生如此行為,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思考。這當中,除了深受外部復雜的社會因素影響外,我們學校法制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的誤區。

一、 誤區

1.法制教育方法過于簡單

近年來,大多數小學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法制教育,增設了法制課程,聘請了法制副校長,但大多數小學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且教學方法簡單,經常是采取單一灌輸的方法進行教學,缺乏直觀的教育,缺乏案例教學和課堂的靈活性,法律課成了純粹的知識講授課,小學生沒有任何積極性可言,因此法制教育收不到好的效果。

2.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條明確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預防犯罪的教育作為法制教育的內容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結合常見多發的未成年人犯罪,對不同年齡的未成年人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犯罪教育?!痹趯W校教育中,雖然社會各界都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學率還是家長、社會以至學校自身對教育成果的評判標準。學校為了取得“好成績”,以滿足社會及家長的期望,在教育內容的安排上,只重視教科書規定的知識教育而輕視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小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導致法制教育沒有納入教學大綱,在課程安排上重視程度不夠,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

3.法律知識教學代替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形式,使小學生知法、守法并學會用法,培養和提高法律素質,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護法習慣,自覺維護法律權威。當前學校法制教育實踐僅僅停留在“知法”這一層面上,忽視了對小學生進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為習慣的培養。法律知識教學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僅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護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歸宿。

4.忽視小學生法律素質養成教育

法律素質是指個體通過法制環境影響和法制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覺地規范自己行為的內在穩定的特征和傾向。在法律已經遍布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法律素質已成為個體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然而,一直以來我國素質教育理論研究中,法律素質的理論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當前的學校素質教育也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認識上只囿于“法律意識”或“法制觀念”的存在,在實踐中忽視對小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

二、 出路

教育要為民主法制建設服務,培養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護法公民。無論是從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高度來講,還是從培養人才的角度出發,加強學校法制教育工作,走出法制教育誤區是刻不容緩的。

1.法制教育形式要多樣

小學生對枯燥的法律條文不感興趣,為此,學校應該注意從小學生年齡特點出發,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增強法制教育的趣味性。為使小學生對法律知識及依法治校的意義有比較清楚、正確、深刻的理解,學??梢圆捎霉_論辯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識。根據小學生中存在的不同思想、反映和認識,編成若干論題組織正反雙方展開論辯,以便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觀念,使遵章守法觀念在小學生的腦海里深深扎根。

比如:可以嘗試啟發式教學。老師提出問題,引導小學生思考、分析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運用事實材料、法律規范得出答案;通過角色扮演、模擬法庭等活動,對案例進行課堂分析和討論,讓小學生通過觀察、評論、角色轉換和辯論等方式,從中學到有用的知識。有的學校開展“模擬法庭”活動,效果就很好,它不僅使小學生初步了解了法庭審理的一般程序和有關知識,體會到了法律的公正無私、法庭的神圣莊嚴,促進小學生法制觀念的形成,而且實現了小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再則可以打破課堂的局限,開辟第二課堂,如參觀監獄,到法院旁聽案件審判,播放法制教育電視片、電影和專題廣播,參加普法宣傳活動等,讓小學生在生活中親身感受法律的價值。這些生動、直觀的法制教育定受小學生歡迎。

2.要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課程

法制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之所以沒有地位,得不到應有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沒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課程,沒有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材。因此,學校要全面貫徹相關規定的要求,加強中小學法制課程建設,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學內容,要把法制教育課納入教學大綱,規定具體的課時安排,爭取在學科考試中加入法律知識的內容。司法、教育等部門要根據小學生的不同年齡、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知識結構編寫出統一標準、通俗易懂的法制課教材。

要組織力量對任課教師、班主任、法制副校長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和考核,并逐步配備專職法律教師,壯大法制教師隊伍,同時,在教學上要與“主科”同等對待,并列入考試范疇。學校應通過家長會等方式使學校和家長建立經常性聯系。通過組織家長聽取法制宣傳講座、對優秀小學生的宣傳、以及由于教育方式不正確而使小學生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使家長了解到家庭普法的重要性,保證這一環節不脫節。

要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按章辦事,能在校園內形成講求民主、積極參與學校管理、自覺維護校規校紀的良好氛圍,這是一種強大的隱性課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體師生,在潛移默化當中養成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善于用法、勇于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進和諧校園建設。

3.學法必須與守法教育相結合

學校對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使他們學法、懂法,形成認知基礎,這固然是必要的,但學法只有與守法相結合,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實處,否則只能流于形式。小學生認知水平相對低下,非常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因受到不法分子的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學生權利意識、自我保護能力很差,不懂得用正確合法的方法保護自己的權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在法制教育過程中,各學校要積極引導小學生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來解決具體問題。例如,有的學校通過學習《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刑法》,灌輸基本法律規范,讓小學生初步認識和區分什么是違法行為,什么是合法行為,哪些行為是法律、法規禁止的,哪些行為又是法律、法規準許乃至鼓勵的,幫助小學生初步形成守法觀念和法律信仰。

教學時不但要灌輸理論知識,而且應從身邊人、身邊事上著手分析,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總結、提煉典型案例,讓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論密切聯系實際,有的放矢地預防和減少小學生違法、犯罪,教育小學生如何應對處理別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避免和減輕不必要的傷害,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達到一般預防和維護小學生權利的雙重目的。

4.加強小學生法律素質養成教育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養和發展所有小學生的各種素質。傳統學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體育是素質教育的幾個重要途徑,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勞動教育,九十年代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的途徑隨著社會進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業本身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提出,又為學校素質教育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那就是法律素質教育,這是社會、教育和人的發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選擇。加強法律素質方面的理論研究,明確法律素質在個體綜合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質的基本內涵、層次和養成規律,對完善素質教育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生正處于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對其法律素質的教育要以引導為主,注重法律觀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養、科學權利意識的確立,不能急功近利。培養青少年法律素質要注意與學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結合,要在潛移默化中對小學生進行法律熏陶。小學生還沒有形成更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在培養其法律素質的活動中要抓住典型事例進行宣傳,要使小學生更形象、更具體地感受法律的作用、法律對自身權益的重要保障。在培養青少年法律素質的活動中還要注重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有機結合,要注重教師和小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與配合。同時,全社會也應當更多地關注青少年法律素養的教育,對不適宜青少年的社會現象要嚴格限制,以保障其健康成長。

學校教師應特別對那些曾經有過痛苦經歷的或因家庭不幸而存有心理障礙的小學生給予更多更好的關心和愛護,尤其是“學校對有不良行為的小學生應當加強教育、管理,不得歧視”,使他們能夠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中健康的成長,使他們對不良文化現象的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不斷加強,從而減少社會犯罪,促進社會安定。

對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應該是一項長期化、制度化、科學化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時教育中加以重視,并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深化、細化道德法制教育。

(參考文獻本刊略)

責任編輯:白文軍

猜你喜歡
守法素質素質教育
不忘初心,落實素質教育
素質培養目標下經管“專業課程鏈”構建研究
在素質教育中樹立文化自信
淺析我國的素質教育政策
公關攝影師必備素質
爭做守法好少年
傷不起的誤判:被“艾滋”10年讓老農“生如死囚”
大街上撒滿黒釘
也談素質教育
素質開發完全圖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