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英國轉折點上三次局部戰爭的影響比較

2009-06-08 08:03馬維強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09年11期
關鍵詞:轉折點英國

馬維強

摘要:從戰爭背景及對英國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兩方面,在縱向分析英國在百年中介入的三次局部戰爭的基礎上,通過比較戰爭對英國內政和國際環境的影響,得出了布爾戰爭是英國衰落的開始,運河戰爭是英國世界大國地位的終結和馬島戰爭是英國振興開始的結論。

關鍵詞:英國;布爾戰爭;運河戰爭;馬島戰爭;轉折點

布爾戰爭、運河戰爭和馬島戰爭是英國在20世紀介入的三次頗具代表性的局部戰爭,其時英國的國內狀況和所處的環境雖各不相同,但共同點在于,它們都處于英國國勢的轉折點上,對于英國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一、布爾戰爭

布爾戰爭爆發的1899年,英國正處于經濟和殖民主義最為鼎盛的維多利亞時代末期。盡管美德經濟規模此時已經超越或逼近了英國,但是現實實力英國依然遙遙領先,其科技、造船、海軍等無出其右。同時,民眾普遍為“日不落帝國”的榮耀而自豪,殖民主義和沙文主義泛濫。然而鼎盛的另一面卻蘊藏著危機,幾十年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后,杜會矛盾已十分尖銳,貧富懸殊和貧困問題最為突出。1901年英國全國的國民收人分配,140萬富人相當于3900萬窮人的總和。

英國通過戰爭受益匪淺。首先,在經濟上英國的金融寡頭控制了全球的經濟命脈,使得倫敦迅速成為全球金融和黃金交易中心。內政方面,鑒于戰爭期間源于福利制度缺陷種種社會弊端,英國開始其社會改革并著手建立社保制度,確保國際競爭力。軍事方面,英國政府鑒于陸軍的拙劣表現開始推進軍事改革,這些努力在一戰初期得到了回報。從當時的戰略上看,布爾戰爭使得英國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的走廊,大大鞏固了其在非洲的優勢,南非成為“英屬海外帝國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英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優勢完全確立”。但這場戰爭卻是英國霸主地位衰落的開始,它標志著英國的幾個世紀海外擴張的終結。出于對慘重代價和高昂支出的恐懼,戰后英國開始了全球范圍內的戰略收縮,并在20世紀初盡可能地調和與主要競爭對手的矛盾。英帝國范圍內,愛爾蘭民族運動風起云涌,印度甘地也破蛹而出,加拿大、澳大利亞的離心傾向日趨明顯。內外交困的英國終于開始放棄光輝的孤立,于戰爭結束當年締結《英日同盟》借助日本對抗俄國在遠東的擴張,并開始英德結盟的嘗試,未果后最終與法俄結盟,這些無不以自身的霸主地位作為代價。此后直至60年代殖民帝國瓦解,英國的國際地位江河日下,可以說,布爾戰爭是大英帝國瓦解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二、運河戰爭

運河戰爭前的英國與布爾戰爭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盡管贏得了兩次大戰,卻幾乎耗盡了國力,戰后經濟復蘇舉步維艱,軍事上淪落為二等強國,殖民地運動此起彼伏,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更遠無法與兩個超級大國相提并論。但英國政府卻對自身的衰落頗為遲鈍,依然以“三巨頭”之一自居。當時艾登政府的國內政治基礎不斷惡化,當納賽爾宣布收回運河之后,英國民眾群情激昂,但政府礙于美國政府的態度遲遲沒有采取行動,當國內對于運河事件的反應已由狂熱轉化為溫和理性之后,為挽救“大國聲譽”及自身統治,艾登政府卻不顧國內外各種反對貿然動手。國際上,英國提出的“三環外交”旨在借助美國的實力實現自身意圖、顯示其存在、維持世界大國的地位。同時,非洲反殖運動已有燎原之勢。

英國政府最終在埃及的頑強抵抗、世界輿論的壓力、國內民眾的反對、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壓力之下被迫撤軍,永久喪失了對埃及和運河的控制。戰爭失敗直接導致艾登政府垮臺。戰爭引起的英鎊貶值,迫使政府通過通貨緊縮來平衡收支,由此直接導致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經濟停滯,不但相繼被德法和日本超過,而且差距越來越大。戰爭更重創了民眾心理,消沉的氛圍使得民眾普遍對現實不滿,社會也日趨保守,此后的二十年堪稱英國幾個世紀以來最為低迷的時期。運河戰爭更是英國世界霸權終結的標志,兩次大戰盡管使其損失慘重,但畢竟最終獲勝并作為主要戰勝者決定了戰后的世界秩序,“三環外交”超然于西歐的態度更顯示了其成為美國最重要的伙伴和美蘇間中介人的大國希望,但是運河戰爭使這一幻影消失了,甚至有人認為“英國已由一等國降為三等國”。戰爭還直接促成了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在埃及勝利的鼓舞下,約旦、伊拉克相繼爆發反英運動,到60年代初,英國在中東的殖民統治基本終結。運河戰爭也是英美特殊關系的轉折點,英國至此認識到特殊關系的局限性,并適當調整對外政策著手修復。在拋棄“世界大國”的虛幻光環之后,英國外交開始“回歸歐洲”,不再以不屑和疑慮的心態對待歐共體,而是積極尋求融入。

三、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前,英國經濟長期停滯社會保守僵化,以撒切爾為代表的保守黨上臺后開始推行經濟改革,意圖重振國力,但改革推行不力,經濟狀況也鮮有起色,撒切爾政府在“撒切爾主義”的實施過程中陷入困境,不但改革措施沒有產生好的效果反而受到更多的批評,政府信譽和撒切爾夫人本人的政治前途均受到了嚴重威脅。阿根廷出兵的重要原因就是看準了英國國內的困難和危機。國際上,美蘇開始了“新冷戰”,美國迫切需要歐洲盟國的支持。阿根廷國內則因為嚴重的債務危機引發的軍政府信譽危機,迫切希望轉移國內視線。而英國與歐共體聯系日益密切,其自身已完成了從世界大國到地區大國的角色轉變。

通過政治、軍事、外交的成功努力,英國在馬島戰爭中獲得了完勝。撒切爾個人威望高漲,并成功連任,她得以以空前強大的感召力繼續推進其改革計劃,“我們不再是一個日漸衰弱的國家。我們有了新的信心,有能力解決經濟困難。這種信心在8000英里以外的戰場上經受住了考驗,并被證明是無堅不摧的”。英國經濟重現活力,在此后的近10年中高速增長,同時撒切爾政府大力推行的私有化進展顯著,社會矛盾得以大大緩解?!案鼮橹匾氖?‘福蘭克效應重新鼓舞了民心士氣,使英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首次感到驕傲,也彌補了因蘇伊士事件造成的傷害”。英國借助戰爭勝利重振了其大國地位,有力地證明了,它的外交政策“不光是沒完沒了地從昔日帝國的陣地上撤退,起碼在涉及到英國的重大利益時,只要有美國的聲援,哪怕是美國保持中立,并且在不與蘇聯發生直接對抗的情況下,它還是能夠運用軍事力量去解決某些問題的”。撒切爾還借助戰爭重建了英美特殊關系。為回報里根政府在馬島戰爭中的全力支持,撒切爾政府此后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都給予美國大力支持,從參與“星球大戰”計劃,到第五次中東戰爭,再到空襲利比亞和美蘇軍備談判,因運河戰爭而嚴重受損的英美特殊關系真正得到了修復和發展。

結語

稱霸世界兩個世紀的英國自布爾戰爭起走上了下坡路,但兩個世紀的慣性及新霸主的支持并未使其意識到自身地位的落差,直到運河戰爭中在美蘇號令和脅迫下的退縮,才最終使其從“世界強權”的迷幻中驚醒,并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對自身角色變化的適應,終于在20世紀最后20年里借助一場來之不易的勝利重新煥發了生機,完成角色轉換的英國在三次重要轉折之后重新確立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李衡.“論英布戰爭對20世紀初英國社會改革的影響”.樂山師范學院學報[J].2006.7.

[2] (英)約?阿?蘭?馬里歐特,姚曾皮譯.《現代英國(1885-1945)》上冊[M].商務印書館1973.

[3] 程群.“簡論南非戰爭 (1899 - 1902年)”.《軍事歷史研究》[J].2006.1.

[4] 韓冰.“大英帝國的恥與榮—蘇伊士運河戰爭與馬島戰爭結局之比較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4月.

[5] 楊冬燕.《蘇伊士運河危機與英美關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6.

[6] [英]阿倫?斯克德,克里斯?庫克.《戰后英國政治史》[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

[7] 趙萬里,毛銳.“馬島戰爭與撒切爾夫人外交”.社會科學論壇[J].2007.2(下).

[8] [英]雨果?楊格.《鐵女人撒切爾夫人傳》[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0.

猜你喜歡
轉折點英國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余有畫說
余有畫說
英國“脫歐”的經濟賬
高效英語教學讓學生在轉折點實現突破
英國立法向酗酒“宣戰”
拔牙有“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