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歌隱喻認知觀跨文化對比

2009-06-08 08:03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09年11期
關鍵詞:認知功能

徐 萍

摘要:隱喻與詩歌有著深刻淵源,中外詩歌中都充滿了隱喻的精彩演繹。西方認知隱喻理論認為人類的理性思維與想象性思維一樣都是隱喻性的?;谶@種嶄新的認知觀,詩歌語言與常規語言的傳統劃分將受到挑戰。西方認知語言學家對詩歌隱喻的全新闡釋完全建立在英語國家語料的分析上,其宣稱的普遍性有待于跨文化的驗證。本論文通過對中英詩歌及詩學思想的對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審中國詩歌深層的隱喻概念和思想,并從跨文化和跨語言的角度證實西方隱喻理論的普遍認知觀。研究表明盡管存在著中西文化差異,但在詩歌語言的基本認知觀上已有共識。中國學術史上缺少隱喻研究的統一理論框架,但中國詩學傳統從不缺乏對隱喻認知的真知灼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現代西方認知理論只是在數千年后對這一認知觀的再次印證和系統構建。

關鍵詞:詩歌隱喻;認知功能;跨文化對比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cognitive power of poetic metaphors

Abstract: Metaphor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device of the poetic imagination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erms of poetic metaphor, modern cognitive theory in the West holds that metaphor making is not peripheral but central to human reasoning processes; and thu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oetic language” and “ordinary language” has been proved untenable. This essential theoretical issue has only been proved true by reliable data in Western world and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The present research pres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etic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in hope of digging out some fundamental notions and use of metaphor in Chinese poetics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to reinforce the claim which holds the conceptual nature of metaphor. The study finds that though lacking of systematic study of metaphor, this newly accepted ideas about poetry and metaphors has long before illustrated clearly in Chinese poetic theory some thousand years ago. And in a certain sense, the modern theories of Western cognitive linguists simply echo this principle centuries later.

Key words: poetic metaphor, cognitive powe,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 西方詩歌隱喻理論

畫家用顏料在畫布上繪出美景,詩人則通過隱喻創造詩歌的優美和深遠。在著名的詩句“他應該明白,我不是海浪中搖曳的水草,任由采集者肆意造訪?!敝行∫靶☆疀]有直言所愛之人對她的傷害,卻以海草搖曳于海浪喻之。同樣,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述說他 “隨哈雷彗星而來,并將最終隨它而去”(He “came in” with Halleys comet and would “go out” with it)時,我們從中體味到的是生與死的哲理。然而,我們是如何輕易體驗到字面背后深邃的含意的呢?

當代西方認知理論強調人類語言不是存在于大腦中的孤立的結構系統,而是足以使得人腦將經驗概念化的一般的認知過程。近年弗雷曼(Freeman)通過融合概念隱喻和概念合成兩大認知理論創立了新的學科---認知詩學[1]。這一學科重在闡述人類心智建立和連接抽象概念的內部機制和過程。認為隱喻通過映射將源域中的身體或文化經驗圖式結構投到抽象的目標域中。根據這一理論,普通讀者之所以能夠和偉大詩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溝通并能深入其作品的內涵是由于詩人和普通人共享基本的經驗圖式及思維模式,擁有相同的心智能力[2]。例如,我們常以旅行,一年或一天的經驗圖式構思生活這一抽象概念。我們很自然地明白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詩歌《雪夜渡寒林》(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隱喻生活而不是關于駕馬旅行。我們將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因為我不能止于死亡”(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作為一篇隱喻死亡的詩而咀嚼賞析,而絕非僅將其視為一次實際旅行的終點。隱喻的認知功能在西方已得到語言學家的充分論證并聲稱其具有普遍性,但這一普遍性大多建立在英語國家文化語料基礎之上,需要跨文化,跨語言的考證。

II. 詩歌隱喻本質的跨文化考證

從詞源學的觀點,中文“隱喻” (Yin-yu)與英文“metaphor”不是完全的同義詞。與西方不同的是,中文的隱喻研究從來都沒有脫離比喻這一整體范疇,自《詩經》起,譬喻將中國傳統較為寬泛的哲學理念置于詩歌六藝之法之中?!对姶笮颉分?比和興被定義為兩種重要的詩歌技法: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從此,比興在中國詩學史上經歷了一系列動態發展,其中的隱喻觀蘊含了中國詩學和哲學的重要傳統思想。

中國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是歷史上的詩歌和哲學王國。中國詩歌蘊含著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思想的根基。當今雖新詩不斷涌現,但我們從未間斷與古人的精神交往,賞析他們不朽的詩篇。例如,我們千百遍地解讀李商隱的詩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試圖體味詩人真正的心聲。一說是隱喻唐王朝行將衰落和滅亡的命運。且不論詩人是否旨在政治預言,我們權且可以把它詮釋為對青春易逝,美麗難再的普遍人生感悟而示意人們備加珍惜生命??v觀中外詩壇,“太陽”這一意象大量出現在詩歌中用以隱喻生命。例如,卡塔拉斯(Catullus) 的詩行:“太陽西沉后東升,/生命之光飛逝,/我們將在永久的黑夜里安息?!?(“Suns can set and return again,/ But when our brief light goes out,/ Theres one perpetual night to be slept through.)” 對此我們同樣不需要花費太多思索就能體悟其中比喻。問題是我們怎么就能如此自然而輕易地領會到兩位詩人是以太陽隱喻人生的不同階段,甚至跨越了文化差異的障礙而達到一致的理解呢?西方認知科學認為,人類思維是通過大量基本隱喻對事物進行概念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通常是無意識的,自動的 [3]。那么,詩歌隱喻是否具有同樣的認知功能呢?隱喻在詩歌中一直被視為傳統的修辭手法,亞里士多德視之為天才詩人的標志。根據認知語言學最新研究,如果人類語言的意義,理解,推理是比喻性的,并通過體認獲得,那么對日常話語和詩歌語言的傳統區分是難以成立的。Lakoff則宣稱“諸如‘詩歌語言和‘普通日常語言 的區分是站不住腳的[2]。據此觀點,“詩歌語言” 就不再是專司藝術美學功能的特殊語言.

其實,在上面例舉的兩篇中西詩歌中不難看出有同一個意象隱喻在運作,它激活了常規隱喻“生活是一天”,同時“落日”這一常規意象又迭加在我們對“老年” 的傳統理解上。詩人不需要申明或描寫過多細節,他只需使用這一隱喻便可與讀者一同嗟嘆人生苦短。我們深解詩歌蘊含之意,因為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同樣的思維機制構思生活,詩人高人之處只在其更善于對常規隱喻加工,組合,延伸,并以此捕獲人們的感知,激活人類的心智體驗。由此,隱喻不再是詩性思維的特質,而是日常語言和詩歌語言共有的特點;隱喻對于人的思維和推理將不再是可有可無的,相反它是人類思維的主要手段。中國學術史上缺少對隱喻的系統研究,因而沒有形成諸如西方科學的理論框架。但本研究通過仔細考證,認為西方對詩歌及隱喻的新觀念在中國數千年前的古籍 《詩大序》中已有明晰的闡釋:“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踏之也?!贝硕挝淖謴纳磉^程上解釋詩歌產生的動因,旨在表明詩歌屬于整個人類,日常語言和詩歌沒有內在的質的區別,兩者只是在表達內在情感的強度及復雜程度上存在量的區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西方認知語言學理論只是在數千年后再次印證了這一觀點。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隱喻研究在中國學術界逐漸得到重視,其中也包括對隱喻在詩歌中的作用及認知機制的新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束定芳2000年專述了詩歌“陌生化“的現象[4],孫凱等學者探討了詩學篇章與隱喻的關系[5]。在眾多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胡壯麟早在1997年就發表了有關隱喻與認知關系的論文[6]。綜觀歷史和當代,盡管存在著中西文化和文學傳統的差異,但在詩歌語言的基本認知觀上已有共識。

III.詩歌隱喻認知功能的跨文化分析

雖然根本上講,我們使用的是相同的認知工具,但中外偉大詩人,作為語言大師在使用這些概念工具上更具卓越才能和技巧,而這是通過不懈的學習,錘煉以及對生活的悉心觀察獲得的。下面這首王安石的“杏花”即是一例:

石梁度空曠,茅屋臨清炯。

俯窺嬌饒杏,未覺身勝影。

嫣知景陽妃,含笑墮宮井。

怊悵有微波,殘妝壞難整。

名花傾城互比在中外詩歌及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但王安石對這一常規隱喻卻拓展深遠,妙用獨到。首先,詩人沒有簡單地把杏花和美女一一對應,卻巧妙地以杏花在碧波中的倒影譬喻自溺水中的少女,使這一常規隱喻重獲新生。但仔細審閱不難發現,創造和理解這一著名詩行的基本概念是常規隱喻“人是植物”,而詩歌隱喻更長于提供新穎視角,為賞詩者提供奇思妙想,從而以舊物中生新意。

自問,有誰不知離愁別緒之苦,可又有誰象李煜那樣以 一絲“剪不斷,理還亂”的綿綿長線撩得我們那般滋味?同樣,莎士比亞在其著名詩行中以一基本隱喻喚起世人對人生的思量:“世界是一個大舞臺,/眾生只是這臺上的演員。/有上場就有謝幕,/人的一生上演著不同角色?!?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As You Like it 2.7)這首短詩暢響中外成為不朽之篇,但其運作的思維機制卻是常規隱喻“人生是舞臺”。這一基本概念在諸多中外詩歌甚至日常語言中頻繁使用。中國人常說:“生活的大舞臺”,“人生如戲”,“生活在聚光燈下”; 而英語中則有:“Its curtains for him,” “Shes my leading lady,” “She always wants to be in the spotlight,” “The kid stole the show,” “Thats not in the script”. 這些日常語言都以戲劇舞臺為視角闡釋對人生諸多方面的理解。正如James Liu所說:“詩歌并非僅僅一層不變地描繪世界,而是要探索世界。當詩人在腦海中搜索美詞佳句,構成聲色意象時,人生最初的經驗便轉化成新的成果--詩歌 。[7]”所以,詩人之偉大在于用詩句展示新世界提供新視角,并引領我們在慣常中體驗新知。

Ⅳ. 總結

西方認知語言學和其體驗哲學掀起了一場理論的革命,使認知科學成為西方顯學。當今西方認知語言學界的一些研究宣稱,隱喻不僅僅是語言表達形式,更是人們的一種認知機制?!半[喻反映并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經驗認知方式[8]?!?這一嶄新的理論觀點在體驗認知哲學觀的框架內得到進一步強化和證實。但其中提出的隱喻思維的普遍性理論目前尚缺少跨文化預料特別是東方文化語料的考證。目前在國內,對詩歌隱喻的認識多數還停留在修辭或審美分析層面上。本文作者認為目前國內隱喻研究滯后,其中一主要原因是少于對傳統文化精髓的不斷挖掘和再認識,特別是利用當前新理論新成果的跨文化探討。本研究表明中國學術史上雖缺少對隱喻的系統研究,尚未形成統一的科學理論框架,但中國詩學傳統從不缺乏對隱喻認知的真知灼見,對后世西方的一些重要認知觀早有論述。

作為跨文化考證,本文的中西詩歌隱喻對比研究探討了詩歌隱喻的本質及其認知機制的跨文化普遍性,從概念及思維層上摒棄了對詩歌語言及日常語言的傳統二元劃分。另外,通過中西詩歌隱喻實際應用及理論對比,進一步展示說明了諸如在詩歌結構,象征符號及原形中確實存在著人類普遍的經驗感知和抽象思維模式。本論文最后提出,從概念層上講,詩歌賞析不僅要看到時代及文化的差異性,多樣性,同時也應關注其相似性,普遍性。因為差異性拓展了我們對世界的經驗,而恰恰是本質的相似性促使讀者穿越時空和文化阻隔,體驗共享每一首來自世界的瑰麗詩篇。

參考文獻:

[1] Freeman, M. H. Poetry and the scope of metaphor: Toward a cognitive theory of literature. In A. Barcelona (Ed.). Metaphor and metonym at the crossroads[M].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2000. 253-281.

[2] Lakoff G.&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xi,53.

[3] Lakoff, G. &Johnson;,M.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4] 束定芳. 論隱喻的詩歌功能[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0,(6):12-16.

[5] 孫凱、董文周.詩學篇章與隱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2):52-55.

[6] 胡壯麟.語言 認知 隱喻[J].現代外語, 1997, (4): 49-57.

[7] Liu, J. Y.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 [M]. Chicago : The Univ. Pr.1962.36.

[8] Ungerer, F & Schmid, H.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認知語言學入門》[M]).上海: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36.

猜你喜歡
認知功能
運動員執行功能與反社會行為及攻擊行為的關系
丁苯酞聯合奧拉西坦治療輕度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認知功能的臨床研究
腦梗死綜合康復治療效果評估及分析
單灶卒中后腦梗死部位與認知功能損害的相關性研究
老年認知信息平臺的設計研究
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及認知功能的影響
七氟烷和丙泊酚對老年肺癌根治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
七氟烷和丙泊酚對老年肺癌根治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
激素替代治療對老年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認知功能的作用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