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學內在超越性之我見

2009-06-08 08:03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09年11期
關鍵詞:儒學道德

扎 腰 楊 菲

摘要:中國儒學非常重視人與人的倫理道德關系,同時也不乏超越性的宗教感情。儒學中蘊含的“超越”,不是指向彼岸王國的超越,而是在人自身之內實現的精神超越。

關鍵詞:儒學;超越性

儒學是一種典型的“內在超越”的思想形態,它妥善地處理了生命的有限性與超越性之間的關系。儒學有對超越境界的追求,它雖非嚴格意義上的,但同樣能夠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從整個儒家思想體系及其理論內蘊來看,盡管儒家思想是否就是宗教的問題仍然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考察的問題,但是儒家思想的內在超越性卻是不容置疑。

(一)

在中國原有的典籍中,“超”、“越”本無很深的含義,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如下:“超,跳也”、“越,度也”,顯然,它們都表示一種具體的動作。即使將“超”、“越”連用,最初還是保留了“跳躍”這一動作的含義。后來的佛家著作(如唐代道世的《法苑珠林》有 “除去煩惱垢,超越生死?!敝惖谋硎?逐漸將“超越”作了抽象的理解,視為“解脫”義,可以用來描述主觀的精神境界。

一般來說,西方學者心目中的“超越”大都指外在超越。在他們看來,向內不足言超越,或者說,若要講超越,就不能局限于內在。相反,中國傳統儒學沒有設置超自然的絕對實體,沒有注目于遙遠的天國。儒學有較強的入世性,對具體的人倫道德及現實社會政治問題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因此,儒學似乎說不上有何超越的追求。

西方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就認為孔子的《論語》只有良好的、精明的道德格言,而無超越層面的東西。筆者以為,這是一種誤解。儒學在歷史上被賦予了神學形式,同時不斷吸收佛、道等思想理論和方法,最終完善了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政治理論和社會意識形態,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出了一定的宗教功能和作用。因此應當說,在一定程度上儒學具有宗教性,同時儒學具有內在超越性。中國儒學注重人與人的倫理道德關系,具有超越的人文道德內容。這種超越本身還具有嚴密的邏輯論證體系和內在的哲理強制性,它以宇宙本體為本源,以倫理道德為本位,雖然不能與西方宗教追求靈魂不朽的外在超越作比,但多少也反映出儒學力求在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的意義上超越現世的宗教品格,這是儒學具有特殊的宗教性的一個重要表現。儒學道德倫理方面注重個體人格的完美追求,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二)

一種思想是否具有內在超越性,或者說,中國文化除了注重外在的、現實的人與人關系之整合外,是否還有內在精神生活及宗教性形而上學的超越感情的問題,要聯系屬于哲學和神學的根本問題即人與神的關系問題來考察。什么是“神”就最一般意義而言,神往往被理解為最初的和最終的、至高無上的、真實的現實或絕對存在、支配原則的稱謂。在中國古代用兩個名稱來稱呼神:第一,用 “帝”或 “上帝”來稱呼至高無上的主宰,他具有人形,與王室關系密切;第二,用“天”來稱呼神,天最初具有人的含義,但漸漸失去人的形象而成了一種宇宙的道德力量秩序,它有智力和意志,不偏不倚地安排和決定所有人的命運。

儒學雖然沒有明確指向一位人格神,但具有超越的和內在的因素,以天道存在于人道之中,或者說,在儒學傳統中,天道居于首位,人要努力在人道中發現和體現天道。這種努力便形成了一種超越自我的動力。儒學意味著主動發現人的價值,發現高尚道德或成圣的可能性,它持守人與人之間的基本責任與義務,建立一個以道德價值為綱領的社會。它又在對現實世界的闡述中堅持自我向超越境界敞開的形而上學。

儒學突出了“內在”與“超越”相融的一面,強調天人不二,這是儒學的優勝之處,但同時也暴露出其弊端。正因為儒學沒有像基督教那樣形成對立的兩極,所以在實際生活中難免會出現“屈天以從人”、混淆“超越 與“內在”的情況,把特定時空下的倫常法規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實際上即變成了阻礙事物發展的教條),執著于眼前事物,缺乏對超越層面的向往與敬畏,卻常常還自以為所作所為是“天之所命”,是“天理之所不容處”,這無異于是對超越之理的扭曲。歷史上的不少儒者一方面高倡圣賢人格,另一方面卻淪落為不義政客的同黨與幫兇,原因恐怕正在于此。他們在主觀上雖欲表現出高尚的人格境界,但因對現實政治與人生的評判失去超越的尺度和依據,當置身于具體的歷史境遇與事件中時,便難以抗拒時流,而為特權階層所利用,彌足可惜。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接受只有“外在超越”才是真正超越的觀點。儒家 “內在超越” 的思想形態固然會給人造成偏重內在性、超越性不足的印象。不過,儒家的超越強調個體的體證,這種體證對個體而言可能是心知肚明的,對他人而言未必就那么清楚明了。這樣一來,儒家式的自我超越有時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甚至導向神秘主義(如宋明理學家通過靜坐等方式獲得的非同尋常的精神經歷),是否能夠超越主要系于個人,無法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三)

有人說儒學沒有宗教性,筆者認為,儒學的尊生重孝的生命意識、慎終追遠的生死關懷及其天道性命一體的超越本源,說明了儒學是有一定的宗教性的。儒學這種宗教性的超越表現在其尊重生命與現世的價值理念,特別是其通過道德心性的修養與體驗,達到與天同體、與宇宙同在,實現天人合一,完成理想的道德人格的主張,確實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安身立命的一貫之道。這是儒學之所以能在歷史的因革損益中保持其連續性的關鍵所在。盡管儒學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有其種種映現的方式,甚至有時被賦予了神學的形式并不斷得以政治上的強化,但是政治上的強制調整,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儒學社會上層以至民間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即使政治分裂,中國歷史上也始終沒有出現過歐洲中世紀那樣神權統治人間的宗教化時期。

站在平常人的角度,應如何理解儒學不只是一“世俗倫理”,而且也蘊涵有超越的理念和宗教精神呢?我們大多數人一生都要為生計奔波,有太多的現實關懷,我們還有無必要去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和價值”之類的問題呢?其實,“超越性”、“終極性”之類的話題絕非專屬于宗教學者或儒學研究者的,它與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息息相關。人固然首先要關注限定他生存條件的東西,但人卻不會只滿足于對生存的需求,他同時還有精神性的需求。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同樣也不能缺少根源意識和終極托付,否則便會趨于浮躁、無序。人的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應平衡發展,“內在”與“超越”應同時兼顧。就儒學而言,它不是要人遠離人間煙火,不是虛置一彼岸世界的上帝而要人無條件地順服、崇拜,但儒學卻強調人與天地之道是相通的,與超越的生源是相通的,人的終極關懷只能建立在“道”的層面上,而不是建立在“器物”、感官或 “一己之私”上面。這樣,人才能效仿天道,進取不已,在創造的過程中也獲得不同尋常的人生體驗??鬃又v“五十而知天命”,可見體“道”之艱辛,它需要個體不斷地進行道德修養、反求諸己??鬃铀缘摹疤烀辈皇侵溉魏紊衩氐幕虺匀坏牧α?也不可被化約為知識的內容,它是人經過長時間的生活磨煉和真切的反思之后所獲得的精神境界?,F實中的人們雖不可能人人都達到無限之境,但卻應該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依照一定的道德法則行事。因此,儒學之作為“世俗倫理”的一面同樣不可被輕忽。

儒學中蘊含的“超越”,不是指向彼岸王國的超越,而是在人自身之內實越。有些學者無限拔高儒學的內在超越性,試圖證明儒學是一種宗教或者說能夠代替宗教,筆者認為,儒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宗教性和宗教功能但卻不可與各類宗教文化相提并論。另外,在探討儒學與宗教的關系時,有些人特別是某些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儒學缺少宗教性的超越感情。筆者認為,儒學曾經長期起過宗教作用,特別是封建統治者和民間長期地神化孔子、崇拜和信仰道德倫理。從這一意義上說,儒學也是一種超越性的追求,只是與西方宗教相比,它是一種內在道德的超越。正是儒家思想的這種內在的超越性,構成了儒家思想深沉的歷史文化蘊含和內在價值。

參考文獻:

[1] 肖會舜,毛磊.論 孔 孟 道 德 的 內 在 超 越 性.《學 術 論 壇》2007(8).

作者簡介:

扎腰:女,1979年12月生,現就讀于西南民族大學政治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哲學專業

楊菲:女,1980年3月生,現就讀于西南民族大學政治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哲學專業。

猜你喜歡
儒學道德
儒學視閾下芻議簞食瓢飲的顏回之樂與現實意義
2020年儒學研究關鍵詞:闡釋、應用與地域化
跟蹤導練(五)(2)
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一論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2015 年新儒學“一體兩翼”發展格局
道德
山東省曲阜市為每村配一名儒學講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