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壯族銅鼓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2009-06-13 06:26張東茹
西部大開發·中旬刊 2009年12期
關鍵詞:遺產保護文化

摘要:現代化進程及經濟全球化速度的進一步加快,使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受到了巨大挑戰。各國政府都認識到了民族傳統文化在國家和民族發展過程中的根基作用,因此都比較重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在這種保護意識的驅使下,各國開展了旨在搶就、保護、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關鍵詞:文化;非物質;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631(2009)12-0105-02

一、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痹谶@個定義的基礎上,《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附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這樣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薄秶壹壏俏镔|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列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括的六項內容,這些內容前五項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界定的五項內容一致,之外又列舉了第六條為“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就上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與范疇的規定來看,壯族銅鼓文化無疑屬于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壯族銅鼓文化面臨的困境

銅鼓是壯民族文化的一個象征,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的明珠。據考古學家考證,大約公元前七世紀時就有了銅鼓藝術的萌芽。壯民族是最早使用銅鼓的民族之一,壯族民眾鑄造和使用銅鼓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富的銅鼓文化。在我國西南各民族銅鼓文化面臨瀕危的今天,廣西境內紅水河流域的壯族聚居區,仍有“活態”的銅鼓文化傳承于世,每逢過年過節,或壯家人蓋了新房時,都能聽到渾厚的銅鼓聲。壯族銅鼓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傳承至今的活態性首批成為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壯族銅鼓習俗”也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像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壯族銅鼓文化在當今社會也面臨著諸多困境和潛在危機。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它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與農業社會和落后的生產方式相聯系,隨著當今工業社會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他們存在的社會基礎正在逐漸消失。就銅鼓文化來說,銅鼓是人類社會青銅時代的產物,奴隸社會時期是銅鼓文化最為輝煌的時期。謝崇安在《壯侗語族先民青銅文化藝術研究》中認為:西南地區各民族的奴隸制時期是“以銅鼓為權威中心的方國社會”。那時的銅鼓具有政治與宗教上的絕對權威性。隨著西南地區奴隸制的瓦解及其各民族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直至現代化比較發達的今日,銅鼓文化生存的社會基礎已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在這個根本原因的影響下,壯族銅鼓文化延續到今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于銅鼓神圣性的衰退,人們不再崇拜它,以前很多使用銅鼓的祭祀禮儀場合不再用銅鼓,人們只把它當作娛樂工具。而當今人們娛樂的方式多種多樣,壯家傳統娛樂活動唱山歌、跳銅鼓舞等亦被電影、電視、唱流行歌曲等現代娛樂方式所代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銅鼓的時候越來越少,現有生活方式不利于銅鼓文化的生存和傳承。其次,現有銅鼓不僅數量較少,而且破損比較嚴重。銅鼓鑄造技藝已失傳,現有銅鼓都是前代人留下的。這些為數不多的銅鼓近幾十年來又經歷了多次浩劫,建國后的大煉鋼鐵運動和“文革”都給銅鼓帶來了災難,很多銅鼓被銷毀或者砸爛,紅水河流域流現有銅鼓損壞都比較嚴重。照此下去,再過幾十年或上百年,銅鼓都不復存在了,何談銅鼓文化的傳承。第三,一些頗有造詣的銅鼓藝人年事已高無法表演,而后輩年輕人又不原意學習銅鼓的演奏,銅鼓表演人才日益減少。銅鼓的演奏、歌舞以及相關習俗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危機。諸多因素造成了壯族銅鼓文化正處于舉步維艱的危險境地。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壯族銅鼓文化的保護措施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規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突破?!北疚囊詾?做好壯族銅鼓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工作,確保其順利傳承和發展,繼續發揮其文化功能和作用,要從政府、學者、民間組織這三個方面來進行。

第一,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和作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建立各種完善的體系。相對完善的法律、政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以實現的保障。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倡導和支持主要應體現在對其在功能轉換的引導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原有文化功能在一定程度已逐漸喪失,這是造成其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而政府可以對此進行引導,如將其原有的娛神消災功能向娛人樂群功能轉換,將民俗文化資源向旅游文化資源轉換等。就壯族銅鼓文化而言,當地政府應該更新觀念,將銅鼓文化放在人類文化多樣性及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在充分發揮銅鼓文化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價值的基礎上,順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的規律,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市場開發。這樣才能調動起銅鼓文化享有者和傳承者的積極性,使銅鼓給當地人民帶來實惠的同時,促進其傳承發展。

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保護職能還應該體現在對傳承活動的關鍵因素——傳承人的保護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強調最多的就是傳承人。傳承人是民俗文化發展、傳遞和承接過程中的主體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技藝、技能或傳統知識和經驗,是以無形狀態和非物質形式出現的,這些因素掌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手中。關注和保護傳承人,實際上就等于抓住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政府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也特別強調了保護傳承人的舉措,文件明確規定:“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對列入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代表傳承人(團體)進行傳習活動。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北疚囊詾?面對壯族銅鼓文化中出現的傳承危機,政府應當創造條件,采取種種措施。如全面搜尋民間銅鼓藝人,對隱藏在民間具有高超技藝的銅鼓藝人予以關注;利用教育方式,提高藝人思想覺悟,使他們能夠自愿傳承技藝和技能;提高藝人地位,使他們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良好的經濟收益;政府要定期組織民間銅鼓藝人走進大中小學綜合素質教育課堂,讓青少年充分了解銅鼓文化,使銅鼓文化有一個廣泛的被認知空間;政府也要定期組織銅鼓藝人走進授業場所,給愿意接受傳承的年輕人傳道授業,保證民間藝人的傳承后繼有人、生生不息。所有這一切,政府的宏觀調控都責無旁貸。

第二,學者的力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學者雖然不直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積極參與者,所起的作用卻是任何一方都無法取代的。學者從理論上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內容、價值和意義,以及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方法等。學者已經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意義在于它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而對于其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的挖掘也是他們應該做的。王文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重點強調的不是物質層面的載體和呈現形式,而是蘊藏在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藝、獨到的思維方式、豐富的精神蘊含等非物質形態的內容?!闭f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重視解讀和挖掘其蘊含著的各種精神觀念,這些工作都非學者莫屬。就壯族銅鼓文化而言,銅鼓自產生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需要學者去研究發現,弄清銅鼓在歷史上和未來的文化價值將更有利于銅鼓文化的傳承發展。銅鼓傳說是銅鼓文化的重要承載者,通過銅鼓傳說,我們可以看到古時人們對銅鼓的認識和理解,它是人們全面了解銅鼓文化必不可少的材料。銅鼓傳說的代代相傳是銅鼓文化傳承的重要方面,對銅鼓傳說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也是保護傳承銅鼓文化必有的內容。此外,銅鼓的鑄造技藝已經失傳,要讓銅鼓文化更久遠的流傳下去,鑄造新的銅鼓是必須的,對銅鼓鑄造技藝的探索發現也離不開學者。

第三,民間社團組織也應該發揮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于民間,扎根于民間,保護和傳承也在民間,民間組織對其保護和傳承有著很大作用?,F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告訴我們,民間社團在其保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驚人的。比如已延續幾百年的河南周口的太昊陵廟會,每年都是由會首來輪流組織。壯族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應該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力量。

綜上所述,壯族銅鼓文化在當今社會面臨著諸多生存困境,為了讓這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傳承下去,國家、學者和民間組織都應該充分發揮作用。對壯族銅鼓文化的挖掘、搶救和保護對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推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作用。銅鼓傳說是銅鼓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壯族銅鼓傳說的研究對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蔣廷瑜. 銅鼓藝術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2] 謝崇安.壯侗語族先民青銅文化藝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東茹(1977-),女,漢族,陜西咸陽人,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編輯,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民間文學,民俗學?;痦椖?本文為200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08106080501M377。

猜你喜歡
遺產保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遺產怎么分
遺產的分配
誰遠誰近?
千萬遺產
遺產之謎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