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009-06-20 03:11陳海霞
現代教學研究 2009年3期
關鍵詞:數學知識交流能力

陳海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备鶕@一理念,數學課堂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上,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數學思想得到培養,應用能力得到發展。

一、“自主”淺析

“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冬F代漢語詞典》對“自主”一詞的解釋為“自己作主”。自主參與學習,意即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自身能動的、富有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

二、現狀剖析

目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多是被動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類:(1)學生不敢自主參與學習。由于有少數教師要在學生中樹立所謂的尊嚴與權威,不允許學生有任何異議,哪怕學生的見解是有創意的。輕則以擾亂課堂紀律為名加以訓斥,重則視為異類,使學生逐漸喪失了主體意識。(2)學生不愿自主參與學習。許多老師都有這樣一種錯誤認識,那就是學生能力有限,安排自學只會浪費時間,因而一味包辦代替,使學生喪失了許多主動參與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的消極等待思想勢必抬頭。(3)學生不會自主參與學習。要讓學生自主學習,首先必須使他們具備自主學習的方法,倘若學生連書都不會看,自學也就無從談起。

以上種種與教育本質背道而馳的舉動,極大地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但許多教師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徑,也只好采取“填鴨式”、“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不會學習,課

堂教學效率低,課業負擔重,既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背景分析

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開展自主學習研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1.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教改精神的體現,能夠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2.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為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系列。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這兩方面因素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強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強調學生的智力因素,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自主地獲取知識。這樣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3.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數學知識本身是抽象的,如果離開了觀察、比較、猜測、以及實踐操作,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認識是相當困難的。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還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多提供些直觀教學活動,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對學生而言,越是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生動有趣,以及理解和掌握起來比較容易的知識越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成學生積極有效的自主參與。

四、解決途徑

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首要任務是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一)培養課前預習習慣,提供自主學習機會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把可以在課堂上自學或探究的內容提到課前進行,要交待預習的目的、任務、方法和注意事項,同時注意記錄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以便于課上進一步探索。如,預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預習:什么是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是怎樣總結出來的?試著說一說總結的過程?性質中的“零除外”是什么意思?不加這三個字行嗎?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嘗試解決練習中的問題。其次,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探索、交流,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少講,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思考、練習、操作、交流。例如,學生能發現的問題,教師不點破;同學之間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講解;學生能總結的定義、規律、公式,教師不歸納。再次,課后結合教學內容安排實踐活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如,學習了長、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后,實際量一量課桌的長和寬,計算一下它的面積和周長;也可讓學生了解一些商品打折、銀行利率等情況,進行相關計算,使學生深刻領會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從而進一步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享受探索的樂趣。

(二)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

只有在此前提下,學生才有機會進行探索和研究,才會沒有心理負擔,自由的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見解,從而促進師生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三)鼓勵學生勇于質疑

我國古代教育家陸九淵提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庇纱丝梢?,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可從以下幾方面著眼。在課題上質疑:如,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時,學生質疑: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它是怎樣得來的?學習它有什么作用?等。對概念、規律、性質及其中的特殊用語質疑:如判斷能被2、5整除的數要看這個數的末尾,為什么能被3整除的數要將這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相加?

(四)重視自主學習的過程,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交流合作是自主學習的表現形式,課堂上,學生應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為學習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交流時機,如:產生疑難時交流,可釋疑解難;一題多解時交流,可促進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等等。

(五)加強學法指導,提高自主參與能力

1.加強直觀操作。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為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就需要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獲得大量感性認識。

2.訓練語言表達,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的思維。

①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敢說。

②教給方法,使學生能說。要形成能力,需要經常性的培養。在低年級可以讓學生學著說,試著說,自己小聲說一說,同桌互相說一說,逐步提高說的能力。同時要讓學生認真聽別人說,提出自己的補充意見或不同意見,使學生說的水平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逐步使學生從敢說到會說、善說、善辯,從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

3.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思考的方法和習慣。如學習梯形的面積時,先引導學生溫習一下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再提出這樣的問題:想一想,怎么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呢?學生會主動地把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遷移到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去。促使學生去尋找算式之間的聯系,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激活了思維,從中學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4.培養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看書,提出問題,歸納知識。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的途徑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養成看書的習慣,看懂書上的數學表達方式,抓住重要的詞和句,依據自學提綱,尋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獨立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只有充分認識到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意義,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學生的數學知識才能逐漸豐富,數學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對數學的情感也會相應加深。

猜你喜歡
數學知識交流能力
如此交流,太暖!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數學知識在于應用
交流平臺
你的溝通能力很好嗎?
交流平臺
從生活中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
“交流”等5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