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中的不變:論孫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

2009-06-30 01:01陸文學
民族研究 2009年3期
關鍵詞:共和民族主義漢族

從民國肇始到1924年孫中山做最重要的三民主義演講的十多年間,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在如何處理國內各民族關系這個問題上,孫中山的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同化思想并沒有放棄。不論是在其宣揚“五族共和”之時,還是參考“熔爐”理論之后,抑或接受蘇俄民族主義理論(即在中國國內實行民族自決)之際,他都表達了民族同化思想的理念。只不過在政治妥協情形下,這種理念有時并不明顯。

關鍵詞:孫中山民族主義民族同化

作者陸文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科系講師。地址:廣東省中山市,郵編528400。

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是近三十年來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學界專論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文獻有近百篇之多,僅綜述到目前為止就至少有三篇。加上海外和港臺地區,研究成果就更多了。不過,在國內眾多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研究當中,孫中山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同化思想,即,以民族同化來處理國內各民族關系的思想似乎并沒有被很好地加以探討。在如何解釋孫中山民國初年宣揚“五族共和”,然后在護法革命失敗后又大加撻伐“五族共和”;如何解釋他一面“接受”蘇俄的民族自決理論,一面又大力宣講民族同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然規律的幾個關鍵問題上,國內學界以往的研究難以令人滿意。有的觀點把孫中山以漢族為中心的“融合”、“同化”其他少數民族的主張看作是孫中山對一般的、抽象的五族共和的具體化,又認為孫中山晚年以“民族自決”原則代替了先前的民族“融合”、“同化”主張;有的觀點認為“五族共和”不是孫中山的主張,但當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改造為新三民主義的時候,就斷然舍棄了民族同化主張。有的觀點認為1919年后孫中山大力提倡以漢民族為中心的同化思想是孫中山在國內民族關系上表現出的矛盾心理。筆者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梳理,發現孫中山始終堅持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同化思想;其所謂民族主義思想里變化的表述往往是表象,在這些表象后面,孫中山所堅持的東西始終沒有改變。

一、民國初同化思想的流露

或許孫中山很早就有了民族同化思想,但是我們不能斷然下此結論,因為至今并無直接證據證明早期的孫中山就有了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同化思想。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孫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在民國初就已顯露端倪。

中華民國建立之后,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目標已經實現,就剩下民生主義的目標還未完成。很顯然,孫中山所完成的民族主義革命目標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既然清帝已經退位,“韃虜”已被“驅逐”,民族主義的目標當然可以說是完成了;而民國肇始,也就完成了“建立民國”的民權主義目標。所以在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之后,講了這樣的話:“近日滿清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惟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中國民族、民權兩層已達到,只有民生還未做到”,“中國雖然將民族、民權兩革命成功了,社會革命只好留以有待”這樣的話。同年8月在中國國民黨成立的大會上,孫中山又說:“我同盟會素所主張者,有三主義:一民族主義,二民權主義,三民生主義。今民族、民權已達目的,惟民生問題尚待解決?!?/p>

然而在孫中山講出這樣宣言的同時,我們又會發現在1912年3月制定出的《中國同盟會總章》中有這樣的政綱:“二、實行種族同化”。在1912年8月13日《至同盟會各支部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黨綱五條,保持政治統一,發展地方自治,勵行種族同化……”的字眼。1912年8月13日,新成立的國民黨在《國民黨宣言》中提出:“……勵行種族同化,將以發達國家平等文明,收道一同風之效也?!焙沃^“道一同風”?民族同化為一是也。1912年8月30日,孫中山抵達北京訪問后的第七天,在北京湖廣會館學界歡迎會上發表演說,說出了足以表露其處理國內民族關系心聲的話(盡管并未形成系統論述):“在校之學生……至今日尤為注重者有三大要件:即民族同化、民權平等、民生籌畫,此三者為學生之責任。學生能盡責任,國家方能鞏固?!睂O中山之所以在這個場合說出民族同化的思想,應該和當時湖廣會館學界的聽眾都是南方漢人,而不是蒙、藏、回和八旗代表有關(下文還要有所論述)。

不管怎樣,民國初年的孫中山意識里,已經有了如何處理國內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當然包括滿族在內)之間關系的想法了,而且是在他多次談及“五族共和”、“五族一家”、“五族平等”的1912年。盡管沒有以漢族為中心同化的直接表達,但毫無疑問,孫中山心里絕不會有以滿族或其他少數民族為中心同化漢族的想法。

二、妥協結果的“五族共和”說

雖然“勵行種族同化”作為政綱被寫進中國同盟會總章,但民國初年革命黨與立憲派、舊官僚以及清廷之間力量的角逐并不占優勢。孫中山雖然反對以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為國旗,但最終還是“接受”了“五族共和”。不過種種跡象表明,這種“接受”僅僅是政治妥協的接受,而未必就是真心實愿的贊同。何以見得?

首先,“五族共和”正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要“革命”的目標——清朝舊官僚、立憲派——提出來的,這如何讓投身革命數十年之久,以“建立一漢人民族的國家”為革命目標的革命黨領袖輕易接受?要知道,在革命前夕孫中山還認為:“中國人也反對外國人,不過,對于我們來說,外國人僅僅意味著滿洲人,而不是歐洲人和美洲人?!辈粌H如此,在確定是否以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為國旗的爭論中,孫中山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這也可以表明孫中山難以真心實意接受五族共和。

至于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之后,包括在北方游歷時多次談到的“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等說法,如果仔細分析,也可以發現是特定場合的特定提法。

當時,臨時政府在南北對峙中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各種力量角逐之后,經過南北議和,清帝退位,孫中山最終讓位于袁世凱。袁世凱在控制了全國局勢之后,數次邀請孫中山到北京會商國是。受邀前往北方后,孫中山不僅在北京訪問,還先后游歷華北諸省,歷時大半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多次發表涉及五族共和的演說,至少有八次,加上其他地點和場合的表述,有十四次之多(僅筆者粗略統計而已,照理還應有更多,因為并不是每次演講都會被記錄下來)。在這些演說中,孫中山基本上每次都對“五族共和”持支持和宣揚態度。但是可以看出,孫中山對“五族共和”發表意見的時間非常集中,場合(受眾)也很特定,如表1。

上表內容均采自《孫中山全集》和《孫中山集外集》。

從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孫中山提及“五族共和”大都是在接見少數民族代表包括八旗子弟的情況下發生的,而且基本上都在少數民族較多的北方城市,時間都集中在民國元年。在此之后,孫中山基本不再提“五族共和”,直到1919年。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在北京多次談到“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的時候,在一次聽眾為南方漢人的演講中,孫中山還是表達了與“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精神頗有出入的設想——民族同化,這就是上文已提到的他在1912年8月

30日北京湖廣會館學界歡迎會上發表的演說中的說法。

談論“五族共和”的時間非常集中,場合也很特定,受眾大多為非漢族的少數民族,又不經意流露出與“五族共和”精神相悖的“民族同化”說法等等狀況,足以讓人懷疑孫中山對“五族共和”的真實想法會是完全贊同。

等到1919年再提五族共和的時候,孫中山對“五族共和”的態度相比七年之前,可謂急轉直下。他對“五族共和”進行了直白而嚴厲的批判:“我國人自漢族推覆滿清政權、脫離異族羈厄之后,則以民族主義已達目的矣。更有無知妄作者,于革命成功之初創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說,而官僚從而附和之,且以清朝之一品武官之五色旗為我中華民國之國旗,以為五色者代表漢、滿、蒙、回、藏也;而革命黨人亦多不察,而舍去吾共和第一烈士陸浩東先生所定之中華民國之青天白日國旗,而采用此四分五裂之官僚旗。予爭之不已,而參議院乃以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嗚呼!此民國成立以來,所以長在四分五裂之中,而海軍所以有常常主持正義也。此民國之不幸,皆由不吉之五色旗有以致之也?!痹?921年12月10日桂林的演講中,孫中山對“五族共和”的評價就是:“所謂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語!”這些批判言辭激烈,表達清晰連貫,可以看作是孫中山對“五族共和”的真實態度。

再根據日本學者村田雄二郎、片岡一忠,以及國內學者的研究,孫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應該是當時特定歷史情境下的選擇,也可以說是政治妥協的結果。因此,可以認為,孫中山對于“五族共和”,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妥協,而非思想上的完全接受。所謂以漢族為中心的“融合”、“同化”其他少數民族是對一般的、抽象的“五族共和”具體化的說法難以令人信服。

三、從“合為一爐而冶之”到完全同化

1919年,孫中山對于自己的民族主義宣言,又提出了以往沒有表達過的新說法,即:“漢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以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此一思想隔年被孫中山在另一場合直接表達為:“把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當考慮“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以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來處理中國國內民族間關系的時候,與“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相比,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似乎又發生了變化。

很明顯,孫中山使用“合為一爐而冶之”這樣的表達在其思想歷程中是有原因的??梢钥隙?,孫中山的這一新思想與他當時游歷世界的親身經驗有關,而且和他的民權思想主要來自美國一樣,“合為一爐而冶之”的民族主義思想也應該來自美國?!昂蠟橐粻t而冶之”這樣的表述很容易讓人想到風靡于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熔爐”理論(The Melting Pot)。不過,最終孫中山并沒有完全照搬美國的熔爐理論。

“熔爐”是個比喻,指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在美國這個新世界里共同生活,互相同化,最后形成一個新的民族。而孫中山始終是將漢族等同于中華民族的。畢竟中國是個古老的以漢族為主的帝國,而美國是個由多民族移民構成的現代國家,中國國內各民族的人口比例一直非常懸殊,漢族占絕大多數,這些都是孫中山將漢族等同于中華民族,始終堅持以漢族為中心的同化思想的客觀原因?!叭蹱t”理論在孫中山思想中的出現,證明了美國因素對孫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始至終孫中山都沒有放棄自己所堅持的東西。

1921年3月6日,在廣州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辦事處成立會的演說中,孫中山提到如何學習美國的民族主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孫中山是如何以美國為榜樣的。他說:“美國底民族主義乃積極底民族主義,本黨應以美國為榜樣。今日我們講民族主義,不能籠統講五族,應該講漢族底民族主義?;蛴腥苏f五族共和揭橥已久,此時單講漢族,不慮滿蒙回藏不愿意嗎?此層兄弟以為可以不慮。彼滿洲之附日,蒙古之附俄,西藏之附英,即無自衛能力底表征。然提撕振拔他們,仍賴我們漢族。兄弟現在想得一個調和的方法,即拿漢族來做個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為其他民族加入我們組織建國底機會?!M成一個完全底民族國家,與美國同為東西半球二大民族主義的國家?!薄肮蕦頍o論何種民族參加于中國,務令同化于我漢族?!薄拔崛藨獮闈h族發揚光大,令彼與我共同建國之各民族同化于我?!?/p>

同年12月10日,孫中山在桂林粵滇贛軍歡迎大會上發表演說,再一次闡明如何處理五族關系,依舊是同化于我漢族的說法:“所謂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語!蓋藏、蒙、回、滿皆無自衛能力。發揚光大民族主義,使藏、蒙、回、滿同化于我漢族,建設一最大之民族國家者,是在漢族之自決?!?/p>

可以看出,孫中山此次的演講已經和1919年三民主義未刊稿中學習美國的“合為一爐而冶之”不一樣了。1919年孫中山說:“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不提以漢族為中心的同化,但到了1921年則明確展露通過同化“與美國同為東西半球二大民族主義的國家”的抱負。

“五族共和”是五大族“立于平等地位”,“合漢、滿、蒙、回、藏為一家,相與和衷共濟,丕興實業……”。雖說是“今五族一家”,“政治改革,五族一家,不分種族”,但是“五族……立于平等地位,……各有政治上之發言之權”,五族是不屬于一個民族的。與“五族共和”所體現的五族平等獨立不同,在從1919年開始批判“五族共和”的時侯,孫中山強調了“合為一爐而冶之”,五族融合為一族的說法?!澳缗e漢滿等名稱盡廢之,努力于文化及精神的調洽,建設一大中華民族?!边@個說法和“勵行種族同化,將以發達國家平等文明,收道一同風之效也”,“注重民族同化”是一脈相承,直接相接的,可謂以“一爐而冶之”,達到“道一同風”的結果。

顯然,1919年底從上?;氐綇V州后,孫中山的以同化思想作為處理中國國內民族關系的想法已經變得毫不含糊,甚至可以說是斬釘截鐵。不過,當他謀求蘇俄的援助后,他的民族同化思想又發生了變化。但從后來的情況來看,這又是一次不情愿的妥協。

四、同化思想的放棄與堅持

1922年6月16日晚,陳炯明部下葉舉率四千余人圍攻觀音山總統府,經過兩個月的努力,眼看北伐軍無法回師相救,孫中山只好乘英國軍艦離開廣州。8月14日孫中山再一次回到上海,避入上海法租界,第二次護法以失敗告終。與陳炯明斗爭的失敗,使孫中山在國內沒有了立足之地。根據地已失,北伐統一中國自然無望。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孫中山倒向蘇俄。當時蘇俄正與北京政府就建交進行談判,因為北京政府的強硬,使得蘇俄謀求的外蒙及中東路路權等利益不能獲得。孫中山倒向俄國使正在北京進行談判的蘇俄代表越飛大喜過望。1923年1月26日《孫文越飛宣言》發表,該宣言使孫中山獲得了蘇俄幫助他的承諾,“越飛向中山保證:俄國人民向中國表最熱切之同情,并愿予以贊助”。

在得到蘇俄援助的同時,孫中山還接受了反對世界帝國主義以及在中國國內實施民族自決的民族主義原則。這在1924年中國國民黨通過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明確無誤地

體現出來:“國民黨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瓏顸h敢鄭重宣言,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與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后,當組織自由統一的(各民族自由聯合的)中華民國?!焙?921年孫中山演說中“吾人應為漢族發揚光大,令彼與我共同建國之各民族同化于我”的說法相比,前后相差何其大也!這樣,以文件的形式,孫中山“放棄”了全面同化思想。孫中山在對待國內民族關系的問題上再一次妥協、改變。

其實,即使在1923年元旦,國民黨發表《中國國民黨關于國家建設計畫及政策之宣言》的時候,其中也有這樣的言論:“蓋以言民族,有史以來,其始以一民族成一國家,其繼乃與他民族糅合博聚以成一大民族;民族種類愈多,國家之版圖亦隨以愈廣?!痹谶@里,“糅合”一詞代替了“同化”,這兩個詞并沒什么實質區別??梢钥吹贸鰜?,此時的孫中山堅持同化的思想依然是明顯的。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孫中山就不得不“放棄”了他之前反復強調的以漢族為中心的同化其他民族的說法。從歷史邏輯上來講,這應該是政治博弈的結果,是孫中山獲得軍事援助所付出的代價。但孫中山是心有不甘的,從他在國民黨一大尚未結束就開始的三民主義演講中我們就可以看到。

從1924年1月開始,孫中山在廣州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對三民主義進行了系統的演講,其中民族主義部分講了六講。對于中國國內民族的狀況,孫中山認為:“就中國的民族來說,總數是四萬萬人,當中參雜的不過是幾百萬蒙古人,百多萬滿洲人,幾百萬西藏人,百幾十萬回教之突厥人。外來的總數不過一千萬人。所以就大多數說,四萬萬中國人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同一血統,同一語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習慣,完全是一個民族?!睆倪@段文字里,我們似乎看不到“中國境內民族一律平等?!袊詢雀髅褡逯詻Q權”的意思。因為,既然中國完全是一個民族,怎會存在不同民族的民族自決問題呢?而且在孫中山看來,人口多的民族同化人口少的民族是必然趨勢,所以外來人口不過一千萬的國內少數民族遲早是要被人口多的漢族同化掉的。話雖然沒有明說,但從他后面反對馬爾薩斯的人口學說,強調要“提倡增加人口,保存民族”回的說法來看,邏輯就是這樣。

在這次演講中,孫中山多次談到人口少的民族會被人口多的民族吸收同化。在民族主義第一講里孫中山用漢族同化滿族以及美國同中國的例子對此做了很好的注解。他說:“從前滿洲人不能征服中國民族,是因為他們只有一百幾十萬人,和中國的人口比較起來,數目太少,當然被中國人吸收。如果美國人來征服中國,那么百年之后,十個美國人中只參雜四個中國人,中國人便要被美國人所同化?!痹谶@一講的末尾,孫中山再一次提到人口多寡與民族存亡的關系,即人口多的民族最終要同化人口少的民族。他這樣說:“中國是全世界氣候最溫和的地方,物產頂豐富的地方,各國人所以一時不能來吞并的原因,是由他們的人口和中國的人口比較還是太少。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們的人口不增加,他們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們便會利用多數來征服少數,一定要吞并中國。到了那個時候,中國不但失去主權,要亡國,中國人并且要被他們民族所消化,還要滅種?!痹诿褡逯髁x第五講中,孫中山再一次提到人口的問題,這次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他如何看待國內民族關系了:“我們中國的人口在以往一百年沒有加多,以后一百年若沒有振作之法,當然難得加多。環看地球上,那美國增多十倍,俄國增多四倍,英國、日本增多三倍,德國增多兩倍半,至少法國還有四分之一的增多。若他們逐日的增多,我們卻仍然故我,甚或減少。拿我國的歷史來考查,漢族大了,原來中國的土人苗、猩、獠、猹等族便要滅亡。那么我們民族,被他們人口增加的壓迫,不久亦要滅亡,亦是顯然可見的事?!痹趯O中山看來,中國的“土人苗、猖、獠、猹等族”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和漢族相比他們的人口太少了;言下之意,漢族巨大的人口數量,是其能成為同化中心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對同化思想如此堅持,也和孫中山認為漢族極具同化力有關。至遲從1919年開始,孫中山就開始提及漢族同化力很強之說。比如在1919年的三民主義手稿中孫中山三次提到“同化”二字,認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富于同化力的民族。在1924年三民主義演講第六講里,孫中山又一次提到中華民族的同化力非常強:“……所以在宋朝,一次亡國到外來的蒙古人,后來蒙古人還是被中國人所同化;在明朝,二次亡國到外來的滿洲人,后來滿洲人也是被中國人(顯然這里的中國人指漢人)同化。因為我們民族的道德高尚,故國家雖亡,民族還能夠存在;不但是自己的民族能夠存在,并且有力量能夠同化外來的民族?!?/p>

可以看出,經過與俄國人的政治博弈后,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的確有了很大的改變。但因為是策略性的改變,并非真心接受,在另外的場合孫中山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對于同化的強調,對于人口多的民族最終會“消化”掉人口少的民族的反復論述,充分顯示出孫中山并不認同之前讓中國內各少數民族自決的民族主義綱領。政策宣示并不意味著理念改變。至于孫中山在民族主義演講第四講里提到的弱小民族自決自由等內容,應該可以這樣理解:那些他在演講中提到的所要扶持的弱小國家里,只可能是安南、緬甸、爪哇、土耳其、波斯等外國,而絕不會包括“滿洲”、西藏、蒙古這些自古是中國的地方。

五、結語

孫中山是一個政治家,為了政治目的,他愿意妥協,美國歷史學家史扶鄰對此有過很細致的描述。但是政治妥協并不意味著他的思想是搖擺不定的。在對待國內民族關系的問題上,從民國初到他去世,孫中山都有著以漢族為中心同化思想和理念,只不過他的這個思想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表現。從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所謂“五族共和”、國內民族自決,對他而言,可能僅僅是權宜之計。

另外,孫中山之所以有強烈的民族同化思想或許和他在認識上一直將漢族等同于中華民族,將“滿洲”視為外國的觀念根深蒂固有關,跟他認為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的觀念有關。這樣使得在中華民國更續清帝國,“漢人中國”繼承“滿清中國”衣缽的時候,他不能處理好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呈現出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但是孫中山本來就生活在特定歷史背景當中,不可能不受時代的影響,我們不能太過苛求。本文旨在指出孫中山對民族同化思想始終堅持的這一事實,對于孫中山民族同化思想何以在其不斷變化的思想中呈現出“變中的不變”,抑或說孫中山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同化思想其根源是什么,雖然同樣重要,但限于篇幅,這里難以展開詳細分析論述。

在今天看來,孫中山的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同化思想無疑是與提倡多元文化并存的現代民主社會精神相違背的,但這不影響我們對孫中山作為偉大革命家革命精神的基本評判。歷史研究的意義在于揭示真相,以從中學習經驗教訓,而不是為圣者避,賢者諱。我們的工作應該是發現隱藏在文本后面的真正東西,努力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就孫中山而言,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從我們今天看來是錯誤的思想中找到正確的遺產,或者絞盡腦汁為孫中山所存有民族同化的思想而進行辯護。偉大人物有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而且因為他本身就生活在具體歷史當中、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自身的局限性必然難以避免。偉大人物的偉大之處是不會因為他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就可以被否定掉,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更能讓我們看到偉人的真正偉大之處。

[責任編輯賈益]

猜你喜歡
共和民族主義漢族
淺析民族主義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鏡管理法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不要亂叫“老家”了!中國姓氏分布圖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義(觀察家)
蒙古族與漢族甲狀腺結節患病情況對比調查
“民族主義”的老問題與新困惑
走進“共和”
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被疑與政府演雙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