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教育中“1-1>1”“減法”思維的探討

2009-09-02 06:43林純威
科教新報·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關鍵詞:榜樣師生關系心理

林純威

【關 鍵 詞】減輕負擔 樹立榜樣 正確歸因 設計載體 自治自理 調整關系

【內容摘要】“1-1>1”“減法”教育工作思維是要轉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改善師生關系、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1-1是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1就是達到提高了教育質量的目的

近幾年,學生過重的負擔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十分關注的重要問題,學生負擔過重的現象極為普遍,由其帶來的危害更令人擔憂。

如何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提高教育的質量,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我覺得 “1-1>1”的“減法”教育工作思維是一個切入點。

在現在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重負擔、低質量”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慣于行“家長權威”。

長期以來形成的“師道尊嚴”,使得教師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至尊、至上的地位。在班級管理中,為了讓自己所教的學生“聽話”,許多教師都習慣采用各種嚴格的措施來控制學生的一言一行,要求學生絕對服從老師的意志和愿望,不能越雷池半步。這種”權威性”的教育,嚴重遏止了學生個性、情感和品格的發展。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學生喜歡循規蹈矩,不善獨立思考,而且會加重他們的自卑心理,易形成膽怯、懦弱的個性,缺乏

自理、開拓的意識。

二、施教過程有偏袒現象。

學習上的尖子生,可謂是教師“高質量”工作的明顯標志;行為習慣好的學生可謂是教師辛苦工作的安慰所在。因而許多教師在工作中都存在著有意無意的偏袒行為,處事因人而異,不公正。而學生都有對教師特別信賴、當做榜樣的心理趨向。所以教師的偏袒、不公正會嚴重挫傷一部分學生的上進心,加強學生的心理負擔。個性較弱的學生,往往會因此形成情感壓抑、孤僻自卑的心理特征;而個性較強的學生,則容易因此產生抵觸情緒,使師生關系緊張,進而產生離心效應。

三、教師濫用懲罰手段,并近乎粗暴。

青少年學生由于身心特點,常常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少數學生還會出現“屢教屢犯”的現象。有的教師就認為他們是故意“搗亂、不可救藥”,為了 “鎮住”他們,就進行“嚴加管教”:訓誡斥罵,站立墻角,罰抄“條則”,甚至于動手體罰。其實,這種懲罰手段嚴重違背了教育的規律。非但不能使學生少犯錯或最大限度地控制放錯的頻率,反而會拉大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對教師產生逆反的心理,從而增大教育的難度。

幾年來,我在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貫徹了“減法”思維,努力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并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一、樹立適合學生“胃口”的榜樣。

青少年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他們要按自身的內在需要、認知水平和感情因素等選擇教育的影響,將其樂意接受的部分轉化,然后納入其品德的結構。所以在實施思想品質教育時,我總是想方設法尋覓合他們“胃口”的榜樣。

我介紹給學生的榜樣通常具有下列特點:他們的同齡人、興趣廣泛、堅毅自強、有所成就。這樣的榜樣,本來就是學生心目中理想化的“自我”,所以它具有無可取代的力量。在教育實踐中,每推出一個榜樣,就會激起學生澎湃的心潮。不少學生在周記本上密密麻麻地寫下了他們發自內心的感慨。中考狀元的刻苦勤奮,少年科大學生的鴻鵠之志,貧困家庭奮力自立的強者……,同齡人的成長史使學生清晰地意識到:無法舍棄小快樂的人,是得不到大快樂的;所謂突破者和平庸者之間的差距,就是由多一點決心和多一點努力拉開的。

通過一系列的學榜樣活動,一種具有強烈時代感的積極進取、自強不信的精神,就以其強大的感召力,鼓舞著學生為將來成為有用之才而努力學習、奮發向上。不管是文體比賽還是學科競賽,都鼓勵學生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其中,從不輕易放棄任何鍛煉能力的機會。

兩年半來,全班百分之百的學生參加了團校的學習,其中32位學生加入了團組織;班級在學校各類比賽活動中獲獎狀四十多張,班里出現了各種人才:校學生會主席、縣英語和自然競賽第一名等等,并在學校大型的活動中發

揮著骨干作用。

二、把準學生的思想脈搏,幫助他們正確歸因。

我帶的班級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好,一半左右原先在小學時都是學習上的成功者,常常體驗到的是成功帶來的歡愉。步入初中后,學業難度增大,競爭增強,相當部分的同學學習上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困難,而其中許多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并非是顯性的,所以往往不為他自身所意識到。

在施教過程中,我首先是把心沉下去作細致的調查,對隱性的問題作一番研究,將其分為四類:缺乏意志、“棄新厭舊”;只求作業的“體面”,不求學業長進;聽懂、看懂但考不好;自卑、急躁、忽視“情感商數”。然后有的放矢地幫助他們解剖自我。最后運用科學的道理“對癥下藥”。比如我班里有位典型的“缺乏意志,棄新厭舊”的學生。他頭腦聰穎、思維活躍,但無法忍受枯燥的訓練,使得他學習成績“屢戰屢敗”, 學習信心在慢慢失去了。我耐心地幫助他進行自我分析,引導他去認識:因為聰明,他不愿做重復和枯燥的事,因為喜歡新的有“刺激”的東西,他沒耐心接受基礎的訓練,做事往往虎頭蛇尾,事倍功半,最后的結果必然會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充分的事實,到位的分析,使他心服口服,從中他既看到了自身的長處,又看到了“癥結”的所在。一段時間下來,他的學業成績又步入了“前茅”的行列。

教育的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正確的歸因,能卸下學生的學習負擔,給學生以真切的幫助,使其順利地前進。

三、設計各種載體,努力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

作為班主任,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采取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方法,讓他們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教育和啟迪。如根據我班大部分學生好勝心強、表現欲旺,喜好辯論的心理,我每兩星期一次采用辯論比賽的形式,讓其在辯論中增見識、明道理,進行自我教育。我和班干部一起按“針對性強、適合學生的知識和理論水平、深受學生歡迎”三個原則設計辯題。讓學生采擷新鮮的教材,注重知識的積累;又使許多學生克服了怯場的弱點,鍛煉學生駕馭辯論所需要的心理品質;而更為重要的則是使他們接受了正確的思想教育。

四、提倡自治、自理,努力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

我以提高學生自治、自理的能力為基點,著重建立一個充滿創造性、充滿活力的自我適應系統。我依靠群體意識,培植有愛、互幫互學的精神,使班集體產生共振作用。如:①實行人人輪流當值日班長制度。每日的值日班長主持班級常規管理工作,根據值日工作記錄寫出書面的情況小結,并在周一班會上進行全班性的總結。②形成健康的輿論。黑板報、閱報欄、學習園地等多渠道地正面宣傳,指導學生自我評議,集體講評。像八年級時學生中出現抄作業練習答案的現象。我先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無所顧忌地談自己的看法。再開班干部會集中討論,去誤存正。

五、努力調整師生關系,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

初中生心理相對來說還比較幼稚,理智力較差,心理上適應能力和調控能力也都較差,所以,處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和群體風氣中,很容易發生不同的類化,因此,同學關系、班級風氣,尤其是師生關系及教師的人格,都是深層次的育人環境,對學生來說,都是他們成長的心理環境。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雹俳處煴仨氁儭皫煹雷饑馈睘椤皫煇圩饑馈?對學生必須從關懷熱愛出發,借助于情感溝通進行循循善誘的教育,把學生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否則,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和反叛行為,這就是說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承認他是個活生生的人,要講究教育的藝術性,用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替代對他們的指責和懲罰。

我在具體思考和處理問題時,力避低層次的“壓服”,而是與學生“互換心位”,探求有效的教育方法。例如遇到學生上課沒帶書時,我決不說“連書都不帶,還讀什么書呢”之類的話,而是嚴肅地指出:上課沒帶課本的錯誤有兩點,一是書的主人沒有晚間整理書包的習慣;二是明知自己沒代課本也不設法去借,這說明生活中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差,交際能力弱。這樣處理既指出了學生錯誤的成因,還告訴了學生改正錯誤的辦法,從而啟發他們遇到困難時得想方設法地去解決。當學生上課走神時我不批評,只用暗示或通過扼要提問使其注意力集中。遇到學生對問題答不上來或答錯時,我絕不訓斥、冷淡,而是鼓勵學生答對為止,幫助他們消除心理負擔,進而解決學習中的困難。

師生關系變融洽了,學生在學習的路上就輕裝上陣,就能做到快樂學習。

總之,中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應體現“1-1>1”的“減法”新思維,要轉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改善師生關系、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遵循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提高教育質量的原則,努力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在融洽、默契、平等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①《學習的自由》美國羅杰斯 山東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歡
榜樣師生關系心理
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雙向奔赴
心理小測試
心理感受
余清臣:建構現代師生關系的公共性
新時期需要怎樣的師生關系
心理小測試
榜樣
榜樣
如何關愛學生
榜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