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教育:歷史教學不能放棄的追求

2009-09-10 04:43吳丹妮
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 2009年8期
關鍵詞:人格教育歷史教學新課改

吳丹妮

摘 要:教育的責任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有用之才,而培養有用之才的首要任務就是人格教育。歷史學科則是一門具有“價值理性”的綜合性知識學科,它在學生人格養成方面承擔著重要且不可推卸的責任;人格教育之于歷史教學,則是歷史教學不可放棄的追求,它的成功與否,是歷史教學目標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本文試述人格教育之于歷史教學的重要作用,再結合實際歷史教學經驗,試著探討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開展人格教育。

關鍵詞:人格教育 歷史教學 新課改

“人”字雖有兩筆,一撇一捺,但卻不好寫。從書法角度講,字的筆畫越少,想寫好越不易;從社會學角度講,“人”字這兩筆,內涵豐富,哲理深邃,想寫好更難。這兩筆有一筆沒寫好,便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完整人生。

這個頂天立地的“人”字靠什么來支撐?一靠左撇,即杰出才能,二靠右捺,即健全人格。人格即個性,指一個人的各項重要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人的氣質、能力、興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和。健全的人格是21世紀的“護照”。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發形成的。

本文試從歷史教學這一角度探討人格教育的特殊重要性。

一、人格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突出作用

歷史學可作為一門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學科,它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軌跡在人們意識形態和知識系統中的反映。人格教育,是歷史教學中不能放棄的追求??梢哉f沒有人格,無以成就歷史;沒有人格方面的素質培養,則無從談及歷史教育。人格教育之于歷史教學而言,是其永恒的主題——這正符合了教育的終極目標: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發展人。由此可知,歷史學科在學生人格養成方面處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歷史教學承擔著重要且不可推卸的責任。

由于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共在,所以德國著名現象學哲學家馬克斯.舍勒把人格分為個體人格和總體人格。這是互不從屬、獨立存在的人格的一體兩面。中國古人的“獨善”“兼善”觀念,與此說有些類似。個體人格是“做好自己”的基礎,指個人對生活中的種種運作,俱靠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選擇、獨立負責。個性人格在歷史教學中的表現,應如陳獨秀所說,絕不能“扶得東來西又倒”。

中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者時,倘若能具備“思想”做支撐的個體人格,適時地對某些歷史事件冷靜地做一番審視,那么他的持續健康成長,也許就不會有多大問題。然而獨善其身仍顯不足。在很多大師眼里,人格更是種交流。人要認識自己、做好自己,就得認識“他者”,即另一個“自我”,就得學會與他人交流、與萬物和諧相處。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反復指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學會與整個世界和諧相處。換言之,完整健康的人格,是我們平淡生活的奧秘所在。而歷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則是為揭示這一奧秘而存在的。

無論學生將來從事何種職業,最最緊要的事,莫過于具備健全的人格。歷史教育服務人生所應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格。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就從多個角度強調了人格教育。課程標準把課程目標分解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

尤其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標中突破了以往單純政治教育的層面,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把歷史教學中的社會教育功能與人格教育結合起來。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規定的突破,實際上體現了新課程功能的變化,強調了新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也強調了歷史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作用,在于培養和形成完善的人格。認為歷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過去與現實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形成和完善人格。

由新一輪課程改革在人格教育方面提出多方面突破性要求的這一趨勢可知,人格教育在歷史教學中得到了突出的強調和彰顯。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去實施人格教育也就成為擺在我們歷史教師面前一個亟待探索的問題。

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開展人格教育

(一)人格素養的必然要求:教師素質是靈魂

教師高尚的人格素養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眾所周知,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為人師表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要求。然而,為人師表作為一種師德規范,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道德內容,最突出的就是體現了教師對高尚人格的追求。所以,高尚的人格素養也應該是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從師立教的根本前提。

作為育人主體的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完善的人格。因而,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一方面要系統地學習一些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理論知識,加強教師自身的人格素養;另一方面通過幻燈、投影、錄音、電影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播放一些價值取向很明確的、生動形象的故事資料、實況錄像、人物傳記,讓學生耳聞目睹一些中華民族傳統人格中的積極因子:明是非,講氣節,知廉恥,重操守,守信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身教重于言教,在平日的教育教學中,盡力做到為了教育“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啟迪學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使他們自身人格得到充分的發展。

學生對教師的人格素養有著很高的期待。據調查,學生心目中理想教師的性格特征,按其重要性排列為:①平易近人;②沒有偏見;③關心同學;④態度認真;⑤要求嚴格;⑥具有耐心;⑦言行一致;⑧樸素大方;⑨開朗活潑;⑩品德高尚。

教師如何才能養成良好的人格素養?筆者認為,首先應正確地自我認識。熱情開朗,精神飽滿,溫和寬厚,心地善良等。具有這些特征的教師,不管學生出現什么情況,教師都能鎮定自若,以極大的耐心做好工作。其次是淵博的知識和愛崗敬業的執著精神。教師人格魅力來源于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他們在教書育人中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以自己的真誠主換取學生的真誠,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繪學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其三,對學生通情、理解、尊重。尊重最能喚醒人的自我完善意識,最能讓學生產生樂觀情緒和信心。

(二)人格教育的具體實施:

過去的歷史教學太重視階段劃分、線索梳理、背景分析、結論總結而輕人物的“以事帶人”的敘述?,F今的新課改則提倡放大或特寫極富感染力且具有重大意義的史實。渲染氣氛,以新的角度去審視,以新的觀點去詮釋,以探索的方法去發掘蘊含在歷史中的人格教育因素;或者結合課程內容增補必要的細節史料,豐富人格教育素材。

在教學中,結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犧牲我一個,幸福后來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詠志詩句的教學,同時通過秦檜、慈禧太后、貝當、李完用等出賣國家民族利益而遺臭萬年的知識教學,兩類材料進行對比,以此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學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紹司馬遷,既要講其不朽巨作《史記》,還要講其身遭腐刑,不畏挫折,發憤著作的堅強意志,以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價值觀,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對屈原,既要談到其代表作《離騷》,還要講其“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情操,以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崇高志向。介紹華盛頓,既要提到其創建美國的赫赫戰功,還要講其為民主制度的建設,謝絕連任,力避名位的高尚品質。介紹布魯諾、居里夫人、李大釗等人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求知態度;介紹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事跡,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品質;介紹鄧小平、彭德懷等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幫助學生樹立笑對挫折、胸懷坦蕩的意志品格??傊?,類似的人格教育資源俯拾皆是。

作為育人主體的教師們不僅要善用教學資源,而且,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指導學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決,逐步養成嚴謹規范、一絲不茍的思維品質。還應注意指導加強歷史事件的縱橫向聯系和比較,準確理解和把握歷史材料和人物言論的深層含義,拓寬思維的廣度,加深思維的深度。

另外,還可以根據各校具體情況開展一些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考察當地一些歷史文物古跡;觀看電影、錄像,聽聽專家學者講座;開展研究性學習,撰寫歷史小論文等等,通過課內課外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學活動,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動腦的實踐中真切感受人格體驗,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從而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潛心,充分利用各種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開展豐富的教育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加人格影響,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對學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幫助學生構建起優良人格的。愿廣大同仁在歷史教學中強化人格教育的意識,攜手催生歷史教育的春天。

主要參考資料

①傅幼玲:《關注人性:試論歷史教學的思想信念引領》,《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年第8期。

②中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丁會蘋、孫曉輝:《歷史教育:淺析“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年第5期。

④羅安琪:《歷史課改與人格教育》,《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年第8期。

猜你喜歡
人格教育歷史教學新課改
新課改下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課改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數學概念教學探索
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研究
新課改下開展數學建模教學之淺見
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強化人格教育
淺談小學作文教學與人格教育
幼兒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論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
淺論小說教學對于中學生人格塑造的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