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內隱聯想測驗的圖形

2009-09-10 04:43楊新國張進輔唐文清
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 2009年8期
關鍵詞:圖形

楊新國 張進輔 唐文清

摘要:本文概述了內隱聯想測驗的圖形——背景不對稱的理論假設、實驗證據以及名義特征理論和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的分歧。名義特征理論認為IAT測量反應了IAT范疇的名義特征(如年齡、性別或者情感效價等特征)的心理結構,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認為IAT效應是由分類任務的突顯性差異造成的。文章最后提出了內隱聯想測驗產生機制的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內隱聯想測驗 圖形——背景不對稱 名義特征

1引言

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是Greenwald等人在1998年提出的一種實驗范式,是當前內隱社會認知研究的熱點之一[1,2]。在IAT中,被試的任務是對計算機屏幕上自動呈現的概念詞(concept words,如黑人和白人)和屬性詞(attributive words,如積極詞和消極詞)進行迅速分類。分類時,概念詞和屬性詞之間可能存在相容(compatible)和不相容(incompatible)兩種關系。不相容與相容的反應時之差被稱為IAT效應。Greenwald等許多研究者用聯結模型(associationmodel)來解釋IAT效應[1,4-5]。在聯結模型中,相容具體指概念詞和屬性詞的聯系與被試內隱的態度一致,或曰對被試而言二者有著緊密且合理的聯系(如白人——積極詞,黑人——消極詞),否則為不相容(如白人——消極詞,黑人——積極詞)。Greenwald等認為在相容時,概念詞和屬性詞聯系緊密,人們容易對其樣例作同一反應,在不相容任務時,概念詞和屬性詞聯系不是很緊密甚至存在沖突,人們不易對其樣例作同一反應,因而IAT效應實際上間接反映了概念詞與屬性詞之間的聯結強度。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對IAT效應由聯想而產生的機制提出了質疑,出現了環境聯想模型(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 model)、隨機漫步模型(random walk model)、 圖形——背景不對稱(figure——ground asymmetry)理論等不同的假說,其中Rothermund & Wentura(2001,2004)提出的圖形——背景不對稱模型(又稱突顯性不對稱模型)是對自動聯結模型的最大挑戰[4,5,6]。本文擬對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的相關研究做一簡要綜述。

2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

2.1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的提出和假設

Brendl等(2001)對標準的花兒——昆蟲IAT進行了改動,用假詞(無意義音節或臆造詞)代替花兒作為一個目標概念。研究發現了一個反向的IAT效應,即昆蟲和快樂詞被分配在一個反應,假詞和不快樂詞被分配到另一個反應時,被試的反應會更快。這一結果是無法用IAT效應的聯結理論來解釋的[5]。2001年,Rothermund和Wentura提出了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來解釋這一發現[6]。

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的假設是:IAT效應是由分類任務的突顯性差異造成的。Rothermund和Wentura假定概念詞和屬性詞各自的兩個類別(categories)在突顯性上存在差異(如黑人比白人突顯,消極詞比積極詞突顯),突顯類別被稱為圖形,非突顯類別被稱為背景。在圖形——背景不對稱模型中,當概念詞和屬性詞中的圖形(如黑人和消極詞)被分配到同一個反應上,而背景(如白人和積極詞)被分配到另一個同一反應上,分類任務的每次測試類似一個簡單的視覺搜索任務,刺激屬于突顯類型,就按左鍵(或右鍵),刺激屬于非突顯類型,就按右鍵(或左鍵),因此反應很快,而當圖形和背景沒有被一致性分配在一個反應鍵時,突顯性在反應區分上就沒有了有利作用,反應就相對復雜,反應時間就要增加。一般情況下,陌生或負性的刺激對被試更具突顯性——更圖像化,熟悉且正性刺激相對背景化[7]。因此,Brendl等(2001)的實驗出現的反向IAT效應就可以解釋為昆蟲和快樂詞是背景,假詞和不快樂詞是圖形,當它們分別被一致性地安排在同一個反應上時,被試的反應就會更快。

2.2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的實驗證據

Rothermund和Wentura(2004)認為情感效價(valence)和突顯性會混淆在一起導致聯結的解釋和圖形——背景不對稱的解釋經常產生同等的預測效果,為此,他們做了四個系列的情感效價和突顯性分離的實驗,用來證實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6]。

在系列一的實驗中Rothermund和Wentura消除了目標概念和屬性之間的聯想,保留了突顯性不對稱特征。比如在實驗1E中,Rothermund和Wentura對一個年輕——年老IAT實驗進行了改動,用彩色的零數字串(有五個零組成一串數字,且至少有兩個零的顏色不同)和單色的零數字串(有五個零組成一串數字,且每個零都是同一種顏色)代替好與壞屬性詞。這種設計消除了概念間聯想的情感效價,但是實驗結果仍然產生了IAT效應,被試對年老+彩色的零數字串反應要比年老+單色的零數字要快。

在系列二的實驗里,Rothermund和Wentura用突顯性不對稱解釋團體間IAT效應的差異。如在實驗2A中,他們用中性詞和假詞代替了自我和他人。結果出現了類似于標準男性——女性IAT實驗的效應,對于女性,當假詞和男性安排在同一反應上,反應就快,對于男性,情況相反。這樣的結果只能用圖像——背景不對稱來解釋。另外在實驗中,Rothermund和Wentura還發現突顯性不對稱是IAT效應的顯著預測變量。

在系列三的兩個實驗中,Rothermund和Wentura保持了概念間的聯想恒定,對突顯性進行了操縱。如在實驗3A中,Rothermund和Wentura使用了一個go/no go搜索任務對一個年老——年輕IAT 的突顯性進行操作。他們把被試分成四組,其中的兩組處在和默認的圖像——背景不對稱相一致的條件下(年老——不快樂詞,年輕——快樂詞),另外的兩組處在和默認的圖像——背景不對稱不一致的條件下(年輕——不快樂詞,年老——快樂詞)。結果同樣支持了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條件一致下,產生了標準的IAT效應,不一致條件下,產生了反向的IAT效應。

在系列四的實驗里,Rothermund和Wentura保持突顯性恒定,對目標概念的情感效價進行操縱。在一個公眾人士與非公眾人士作為目標概念,快樂和不快樂作為屬性詞的標準IAT中,他們把被試分成兩組,一組是有著積極的情感效價的公眾人士,另一組是有著消極的情感效價的公眾人士。結果也支持了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公眾人士的不同情感效價并沒有影響IAT效應。

3名義特征理論與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的爭論

為了回應Rothermund和Wentura(2004)的批評,Greenwald 等(2005)用名義特征(nominalfeatures)理論來解釋目標概念與屬性之間的聯系情況[8]。Rothermund等(2005)則對名義特征的相關理論和證據提出了質疑[3]。雙發爭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3.1名義特征之爭

Greenwald 等(2005)認為名義特征通常用鑒別范疇的名稱來表示。例如,當對比的范疇是年輕——年老時,年齡就是名義特征,當對比的范疇是男性——女性時,性別就是名義特征,當對比的范疇是快樂——不快樂時,情感效價就是名義特征。Greenwald 等(2005)認為IAT效應反應了范疇的名義特征的心理結構;名義特征比突顯性不對稱更能解釋IAT效應。

Rothermund 等人(2005)則認為名義特征理論存在兩個主要的問題:(1)Greenwald 等沒有把名義特征(或名義特征間的聯系)怎么產生IAT 效應的加工模型具體化。(2)雖然人們容易確定像年老——年輕(年齡)、女人——男人(性別)等兩極范疇的名義特征,但是人們很難確定諸如昆蟲——花兒、自我——他人這樣的對比范疇以及酒精——蘇打、蜘蛛-蛇這樣的非兩極范疇的名義特征。

3.2聯想概念之爭

Greenwald等(2005)認為名義特征與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之間的分歧還表現在聯想的概念上。名義特征的聯想概念來自亞里士多德、大衛.休姆的哲學思想和桑代克、巴甫洛夫等的學習理論,具有相似律、鄰近律、因果律等特征,是一個許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廣泛認可的非忠實于理論的聯想概念(theory —— uncommitted conceptions of association)。而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的聯想概念是建立在現代語義網絡理論(如,Quillian,1967)和語義擴散激活理論(如,Collins & Loftus,1975)基礎上的忠實于理論的聯想概念(theory —— committed conceptions of association)?;趶V義的聯想概念,Greenwald等人(2005)認為因策略編碼(strategic recoding)產生的IAT效應是聯想的反應,而并非Rothermund & Wentura((2004)所說的另一種關于IAT產生機制的理論。

Rothermund等人(2005)則認為一個非忠實于理論的聯想概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使聯想的概念變成了沒有意義的和不合邏輯的。他們引用了Kinoshita 等的觀點來支持自己:“非忠實于理論的聯想,只是一種運用資料的事后解釋。因此當有IAT效應時,我們說目標范疇和屬性范疇是聯想的,如果沒有IAT效應時,我們說目標范疇和屬性范疇沒有聯想。這顯然是循環論,IAT效應來自目標范疇和屬性范疇之間的聯想永遠不能被證偽。相反,一個典型的忠實于理論的聯想范疇抓住了社會分類或自我的心理表征的激活能夠引起一個相關的名義或評價內容的激活的基本思想 ,這是和目前關于態度、偏見、刻板印象、自我概念等的認知基礎的理論相對應的?!?

Rothermund 等人(2005)還認為編碼策略能夠建立在任何特征上,所以因此而產生的IAT效應幾乎不能提供關于自動聯想活動的信息。

3.3關于IAT測量構想效度的證據之爭

Greenwald 等(2005)認為名義特征理論已經被大量的關于IAT測量構想效度的研究所證實。他們列舉了許多研究證據,并把證據分成了四類:(1)IAT測量中熟悉團體的差異。(2)IAT測量和自我報告測量之間的相關。(3)IAT測量在研究偏見和刻板時的預測效度。(4)用IAT測量去驗證一致性理論的預測。

Rothermund等(2004,2005)認為聯想和突顯性不對稱經常被實驗混淆。這種混淆可以用來解釋IAT和外顯自我報告低相關的現象。按照突顯性不對稱的解釋,IAT和自我報告的相關意味著聯想是虛假的。這種虛假的假設可能用于解釋Greenwald等人提到的熟悉團體間IAT差異和刻板印象的預測及IAT效應的行為預測。

3.4 兩個新實驗之爭

為了證明名義特征理論,Greenwald等(2005)做了兩個新的實驗。在實驗1中,Greenwald 等使用了一個花兒——昆蟲IAT的變式,他們把一類目標范疇用鮮紅色呈現,其他的三類范疇用黑色呈現。被試一半被安排到花兒突顯的條件下(即花兒詞條是鮮紅色),另一半被安排到昆蟲突顯的條件下(即昆蟲詞條是鮮紅色)。他們認為按照突顯性不對稱假設,昆蟲+不快樂與昆蟲+快樂之間反應時的差異在昆蟲突顯情況下比在花兒突顯情況下要大。結果兩個數值不但沒有明顯的差異,而且差異的方向還和突顯性不對稱假設預測的相反,t(28)=﹣.69,p =.49。

實驗2的程序基本上模仿了Rothermund & Wentura(2004)的實驗2A,為了增加突顯性不對稱的效果,Greenwald 等作了3點改動:(1)既用D測量又用毫秒做單位計算IAT效應。(2)使用了三種類似于(但不等同)Rothermund & Wentura(2004)的視覺搜索任務對突顯性不對稱進行測量。(3)用名詞(男孩、男人、女孩、女人)和代詞(他、他的、她、她的)替代男性、女性特質詞來表示性別間含義的對比。實驗結果是:性別自我范疇D測量和三種突顯性測量的平均數的相關是﹣.15,p =.35,毫米做單位的測量和三種突顯性測量的平均數的相關是﹣.19,p =.23。實驗的結果與突顯性不對稱的預測不一致,但證實了名義特征理論。

Rothermund 等人(2005)則認為Greenwald 等的實驗存在方法學上的問題。其中實驗1的問題有2點:(1)在Greenwald 等人的研究中,顏色被作為任務的多余特征而不是作為范疇標簽出現。因為被試會盡力防止可能干擾正確反映的與任務無關的刺激屬性,所以顏色與任務無關可能會減少基于顏色的突顯性操作的潛在影響。(2)研究中基于顏色的突顯性必須和花兒-昆蟲先前存在突顯性相比較。實驗2的問題有4點:(1)在搜索任務的每次試驗前,搜索的范疇被提前具體化了。(2)僅“是”的回答被分析,導致突顯性不對稱的測量和反應傾向混合。(3)搜索任務刺激太多。(4)錯誤選擇從大量的范疇里剔除。因此搜索任務不可能發現存在著的突顯性不對稱。

4總結

作為一個新出現的測量工具,內隱聯想測驗必然會遇到一個IAT效應的產生機制問題。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認為突顯性不對稱是IAT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Greenwald等(2005)在認為IAT效應主要反應了范疇間名義特征的心理結構的同時,也承認突顯性不對稱可能是IAT效應產生的一個原因。因此,我們在使用內隱聯想測驗時,不能把IAT效應完全歸因于概念與屬性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

對于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未來的研究方向,我們認為首先要進一步處理好聯想與突顯性不對稱在實驗中的分離問題。按照實驗材料包含的突顯性和聯想情況,我們可以把實驗材料分成突顯、無聯想,突顯、有聯想,不突顯、有聯想,不突顯、無聯想四種類型。在Rothermund等(2001,2004)的分離實驗中只考察了前面兩種類型,而忽略了后面兩種類型。 實際上我們認為當實驗材料屬于不突顯、有聯想類型時,可能會提供更有利于名義特征的實驗證據。因此,我們要拓寬不同實驗材料的聯想與突顯性不對稱的有效分離。其次,我們還要不斷地去驗證Rothermund等的實驗。目前支持圖形——背景不對稱理論的實驗主要來自于Rothermund等(2001,2004)的研究,其他的支持性實驗還不多見。因此Rothermund等的實驗效度還需要不斷驗證。

5參考文獻

1 Greenwald, A. G., McGhee, D. E., & Schwartz, J. L. 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464—1480

2 Devine, P. G. Implicit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 How Automatic Are They?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81:757—759

3 Rothermund K, Wentura D. Validity of the Salience Asymmetry i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Reply to Grenwald, Nosek, Banaji, and Klauer(2005).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5,134,426—430

4 Karpinski A, Hilton J L. Attitudes and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81(5): 774—788

5 Brendl C M, Markman A B, Messner C. How Do Indirect Measures of Evaluation Work? Evaluating the Inference of Prejudice i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81(5): 760—773

6 Rothermund K, WenturaD. Underlying Processes i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Dissociating Salience From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133(2): 139—165

7 侯珂,鄒泓,張秋凌.內隱聯想測驗:信度、效度及原理.心理科學進展.2004,12(2)223—230

8 Greenwald, A. G., Nosek,B. A., Banaji, M. R., & klauer,K.C., Validity of the Salience Asymmetry i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Comment on Rothermund and Wentura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05,134,420—425

A Research Review on Figure——Ground Asymmetry Theory of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Yang Xinguo1 Zhang Jinfu2Tang Wenqing1

(1 School of Edu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 (2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ory hypothesis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figure——ground asymmetry theory of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as well as differences betweennominal features theory and figure——ground asymmetry theory .Nominal features theory believed that IAT effects reflected mental structures involving nominal features of the categories(e.g., age, gender, or valence feature), figure——ground asymmetry theory believed that differences in salience between the categories of the task lead to IAT effects. 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research direction of IA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figure——ground asymmetry,nominal features

作者簡介:楊新國(1970-),河南省固始人,廣西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心理學研究。

猜你喜歡
圖形
圖形變變變
巧手擺圖形
數圖形
分圖形
找圖形
神秘的圖形
數圖形
圖形變變變
智力測驗
圖形配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