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國的“戰爭”

2009-10-12 04:28
幼兒教學研究 2009年8期
關鍵詞:小人國社交能力機會

“小人國的戰爭”,即孩子間的爭吵,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大人帶著孩子公園里玩,年齡相仿的孩子在一起打打鬧鬧,不一會兒孩子A同孩子B吵了起來,孩子A哭著走向父母:“他不讓我玩!”

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一般會有以下幾種反應:

一是會拉著孩子的手,帶孩子去交涉,讓兩個孩子一起好好玩。

二是會對自己的孩子說:“算了,你自己玩另外的玩具”

三是會漫不經心地說:“去去去,孩子的事情別來煩大人!”

更有甚者,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孩子B數落一番,或將自己的孩子罵一通,然后急忙把孩子帶回家了事。

“小人國戰斗”——促進孩子社交能力交往的良機

現在的孩子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個性比較強,在一起玩耍,爭吵是難免的。從孩子心理上講,他們往往以自己為中心,不了解別人的心理和要求,不容易接納同伴的意見,常常是通過爭吵的形式來爭辯說理,以此了解對方的想法。再者,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同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極為正常的。一般來說,孩子間的爭吵不含有敵意,只是由于動作不協調或玩具使用不均衡而引起的。研究者發現,孩子之間的爭吵大多發生在好朋友之間,屬于“不打不相識”,是心理接觸時撞擊出來的火花。

孩子一般不會像大人一樣因利益沖突而記恨對方。他們之間的爭吵尤如天上的閃電,來得快去得也快,往往臉上還掛著淚珠,又和好如初,風平浪靜地一起玩了。

孩子通過爭吵來激發表達內心世界的語言,從爭吵中學習說話,學會忍讓、寬容、接納別人;通過爭吵,孩子可以學會如何堅持自己的意愿和如何接納別人的意見,最終掌握協調沖突的能力;也可以逐漸學會自己處理糾紛,學會寬厚待人,友好相處;還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遵守游戲規則;從爭吵中逐漸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別人之間的關系,學會相互之間的理解、合作,建立正常的伙伴關系。

“小人國的戰斗”——家長唯恐避之不及的麻煩

現在的家長太保護孩子了。要知道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稚嫩的翅膀終有一天要博擊長空。不論是成人社會,還是孩子的社會(我們姑且稱“小人國”吧),其基本游戲法則都是一致的。而作為愛子心切的家長們,在很多時候都忘記了古人語“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一心想用自己寬大的“翅膀”緊緊地把孩子罩護在自己的懷里,不想讓其受一丁點“傷害”或委屈,這樣反而“殘忍”地剝奪了孩子在“小人國戰爭”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們在“戰斗”中,在同齡群體中磨練社交能力和培養人際情感的機會,這樣的做法削弱了孩子們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必然使他們無從增長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能,這對孩子今后立足社會、應付復雜的人際關系顯然是不利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幾種典型的家長的反應,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損害孩子人際情感的健康發展。

第一種,可以是“家長代替型”。家長拉著自己的孩子去“交涉”孩子間的矛盾和糾紛,無意中剝奪了孩子增進協商能力的機會。孩子的心中不僅會積累起依賴性,而且因缺乏鍛煉的機會變得情商低下。

第二種,可以叫“注意力轉移型”。家長怕孩子受委曲,又不愿意去“招惹”孩子的“是是非非”,于是,用另一個玩具或其他的“玩”的機會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種方式似乎要好些,因為它從另一個角度去啟發了孩子: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但避開矛盾,也就錯開了鍛煉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成不敢直面挑戰,一味地躲避矛盾。

第三種,可以叫做“忽略型”。家長以為孩子間打打鬧鬧不過是“小孩子的游戲”,大人根本不必過問,既然是“兒戲”,就應任其自生自滅。比起前兩種類型來,“忽略型”似乎更有利于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正常發展。孩子自己解決、自己協調與伙伴的矛盾,這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是有好處的。但是,在一些情況下,如果家長能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引導,更能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

最壞的一種即最后一種,叫“拔刀相助型”。大人用自己的沖動去代替孩子的思考,領著自己的孩子去“興師問罪”,去“干預”,而“平息”孩子間在游戲和玩耍中的正?!凹m紛”或無傷大雅的“是是非非”?;虍斨鴮Ψ郊议L的面“斥責”自己的孩子,實際上是指桑罵槐。有的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占了“便宜”還沾沾自喜,贊揚自己孩子“有種”、“好樣的”。這樣做不但剝奪了孩子在孩子的世界中獨立思考,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而且使孩子滋長了“仗勢欺人”的心理。名曰“愛之”,實則害之。長此以往,被損壞的就不僅僅是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還損壞了孩子的道德根基。

適時適度地干預一一解決“小人國戰斗”的藝術

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吵吵鬧鬧是上帝賜予孩子們的禮物,孩子們在吵鬧中長身體,長智慧?,F在的孩子大都住在鋼筋混凝土澆灌的高樓大廈里,許多家長把孩子整天關在家里,整天和大人“泡”在一起,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世界。這樣孩子不僅喪失了在孩子的世界中才有的那種孩童的想象力和無拘無束的歡樂,而且還喪失了在同齡群體中磨練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機會。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讓步、什么是禮貌……

1. 家長應創造各種條件為孩子建立

“小人國”,放任其進行“小人國的戰斗”。獨生子女多有強烈的自我中心的“小王子”、“小公主”的感覺,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應該圍著自己轉。改變這種心理狀態的有效方法,是鼓勵孩子多和同齡孩子在一起玩,多參加群體活動,特別是孩子們的自主游戲。讓他們在群體中體驗,尋找自己的真實“社會”位置。在孩子參加群體活動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應該幫助孩子學會用他人的眼光看問題,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如: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你就可以引導他:“寶寶,如果你的玩具被人搶走了,你會怎么樣?”

2. 當孩子在游戲中被同伴排斥的時候,家長千萬不可只顧護著、寵著自己的孩子,一味地抱怨他人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小朋友都在玩丟手帕的游戲,而你的孩子想玩卻被別人拒絕時,你可以引導孩子和小朋友商量一下,“我很喜歡和你們一起玩游戲,我們一起玩好嗎?”等等。

3. 當孩子在游戲中同他人發生沖突時,家長應該鼓勵自己的孩子主動同他人協商

讓孩子學習批評與自我批評,也學習妥協與周旋。讓孩子學會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而不是糾纏問題本身。如兩個孩子在搶一根繩子時,可以讓孩子學會和對方協商,“你玩兩分鐘,我再玩兩分鐘”等等。用談判、協商的手段獲取自己的利益,達到既不傷害他人,又能滿足自己的結果。

4.“該出手時就出手”

既然是“戰爭”,就有可能打打鬧鬧。不過家長應與孩子約定:所有打鬧,以不傷自己和他人身體為適度。只準徒手打鬧,絕對不能把棍子、刀子拿在手里。家長對孩子的打鬧要暗中保護,不要粗暴干涉,但要靜觀以待,留心他們的舉動。關鍵時刻要出來調節,以免戰斗升級。如果孩子之間吵得不可開交,無法使活動繼續下去了,家長可以利用調整角色的辦法幫助他們化解矛盾繼續活動。如當兩個孩子為爭當司機而爭吵不休時,家長巧妙地插話說:“這個司機很累了,現在咱們請他上餐廳吃飯吧!”

在孩子還沒有投身于社會上激烈的生存競爭之前,“小人國的戰爭”可以給他們創造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機會,去鍛煉、去培養他們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生存技能。孩子在“小人國的戰爭”中預演人生,學習如何處理與他人的糾紛,如何調整自己的態度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在自然而然的“玩”的氛圍中,孩子接受了如何處理社會人際關系的教育。其樂無窮,獲益亦無窮!

猜你喜歡
小人國社交能力機會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兒社交能力
沒機會下手
成長的機會
如何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
給指甲貼一個機會
體育教學中體育游戲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淺談角色游戲在幼兒教學中的作用
有些……
蹦蹦跳跳的高帽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