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內涵及其發展趨勢

2009-10-14 06:37
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 2009年5期
關鍵詞:高等教育要素國際化

黃 英

摘要: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其內涵豐富,包含理念、目標、課程結構與內容、教學技術和方法、管理等五個要素,五個要素互相關聯、相輔相成。目前,隨著全球進一步國際化,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高等教育 課程 國際化 要素 趨勢

中圖分類號:H1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09(2009)5-0108-02

人類進入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貿易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強國際間文化與教育交流與合作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一個國家如果不能擁有盡可能多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就會落后于世界發展之林。因此,培養大批能夠參與國際競爭、具有國際合作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鑒此,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就成為各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和途徑就是高等教育課程的國際化。

1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內涵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英譯為 “International Programs”。其內涵是從知識全球化的角度出發,全面設計本國的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從而使教育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能力的人才。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高校課程必須在本國傳統課程的基礎上,吸收國際先進的科學文化成果并與之融合,通過建構國際課程體系,使自己參與到世界高校課程體系中;二是把本國優秀科學文化成果推廣到國外,讓外國人認識、理解本國優秀科學文化成果。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本質就是強調高校課程應該反映未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一種共識,其宗旨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所指出的:以團結一致、互相承認和支持有利合作伙伴公平獲益的真正的伙伴關系為基礎的國家合作原則和跨國界合作交流知識和技能的觀點,應成為指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高等院校之間的合作原則和觀點—國際合作精神應融入課程設置和整個教學過程”。

2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要素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體現在高校課程各要素的國際化。其要素主要有五個:理念、目標、課程結構與內容、教學技術和方法、管理。

2.1 理念

由于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是一個全新的高等教育課程理念,一種新的高等教育課程系統設計思想,在實施過程中要求我們必須要摒棄傳統的課程設計觀念,認識到在當今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已不能再局限于本國傳統格局之中,應該主動參與到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中來,必須將本國的高校課程置于全球的時代背景下進行整體設計,既要保持本國的特色與優勢,又要吸收其他國家高校課程中的精華。在具體實踐中,各個國家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出自己的課程體系,使本國課程與其它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課程實現真正的交叉融合,互相促進、共同生長。此外,高校課程的國際化應該充分考慮文化的多元化,要理解和尊重各個國家與民族的個性和特色,應該充分考慮到國際化的高校課程體系是在以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為特征的社會背景中產生的,應在本國傳統課程的基礎上,吸收世界各國中先進課程研究成果并與之融合。

2.2 目標

未來社會,高校畢業生能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競爭參與能力、經受挫折能力、國際交往能力,能否適應在國際化和多元文化的社會工作環境下生存,是一國高等教育成敗的標準。因此,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的高級人才,這種高級人才應該具備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化社會中工作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既國際競爭能力。高校課程國際化目標的實現,除了一國高校的課程質量必須得到世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承認和共同尊重外,各國高校課程之間應該存在著共同的條例規定和評價標準。

2.3 課程設計

培養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高校所設置的課程達到的??茖W技術發展到今日,各種知識在高度分化的同時又高度綜合。因此,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課程結構上更注重課程內容之間的橫向關系,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在課程內容上,充分關注學科領域的最新發展,適時地將其補充到本國的課程內容當中,注意科學與人文并重,要使學生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具有認識不同學科、認識不同文化的能力,為學生在國際化社會中個體的多向發展提供必要的準備。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課程設計的最終宗旨是將受教育者作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與學問、理智與情感、身與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北京大學的“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本科教學方針應該成為我們考慮的范本,這種教學方針可以給全體學生一種共同的智育陶冶和心智訓練,達到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目的。

2.4 教學技術和方法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同時也導致了教學技術和方法的深刻變革。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采用國際上通用的現代教育技術,是高校課程實施國際化的基礎?,F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根本區別在于:前者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潛能、主動性、創造性,形成鮮明的個性,以學生為中心;后者以教師、教科書為中心,通過班級授課批量生產學生,學生缺乏主體性、個性。將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體現了個性化培養、創造性人才培養的教育思想,最直接的影響是借助信息網絡技術可以建立信息化的國際高等教育平臺,利用電子媒介極強的滲透性和網絡技術應用的廣泛性,改變了講授式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最大程度的實現資源共享。

考試模式具有導向性與評價性作用。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進,傳統的考試模式已經顯得不合適宜,這種考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重記憶、輕思維,忽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我們必須認識到:缺乏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人只能是一個“機械記憶的容器”、一個工具化了的人,缺乏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化社會中的生存能力?;谶@一考慮,我們不能忽視專業知識的補充和更新,但更應重視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具體實施上,就是考試形式的靈活多樣,思考式或論文式、應用式的考試都應該融入到我們的考試體系中來,總之是要重視實踐性、經驗性的考核。

2.5 管理

管理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質量。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伴隨著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而出現的,落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必然制約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發展。只有建立與國際高校共通的課程管理制度,建立可以進行國際比較的課程評估標準,高校課程才能真正參與到世界高校課程體系中。對學生個體來說,就是明確學什么、達到怎么樣的標準,對管理者來說,在建立課程管理的規范、制度等時要以國際標準為依據,制定國際通用的課程管理制度。此外,必須足夠重視對課程內容選擇和評價的管理,課程管理制度必須在國際上具有通用性。

高校課程國際化的幾個要素之間相互關聯。在這幾個要素中,理念是核心和靈魂,對課程國際化起著定向的作用,目標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主導著課程國際化總的發展方向,教學手段和技術是基礎,管理制度提供了管理保障。

3 高校課程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由來已久。在17世紀歐洲近代國家產生以后,歐洲各國大學間的課程相互影響,歐洲大學課程體系和內容向美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為早期課程國際化的典型形式。特別是美國,大學自成立之日起,就借鑒英、德等國大學的成功模式來設置課程,這使得美國的高等教育課程先天地具備一種國際化的特征。1876年創立的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首任校長吉而曼和全體教師都曾留學德國,學校的建立也幾乎完全仿效德國洪堡型大學的體制。在吉而曼的領導下,霍布金斯大學出現了與傳統的英式學院截然不同的氣氛與新的科學研究精神,并建立了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體制?;舨冀鹚勾髮W的成功,促進了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傳統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正是對德國經驗的成功借鑒,到19世紀未20世紀初,美國的大學不僅在規模等方面超過了歐洲國家,在應用和科學技術等方面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美國取代德國成為了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50年代以后,德國反過來效仿美國的模式??梢?發達國家在教育體制上成功的相互借鑒,在課程內容上也相互移植,相互取長補短,實現了共同促進與進步。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國高校校長或負責高等教育的官員普遍認識到學生獲得國際知識和理解國際事務的重要性,在構建本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時,增加了關于國際金融、國際政治、世界文明等國際化課程的要求;加強了區域研究方面的主修、輔修計劃;開展跨學科和跨專業的外語教學;開展多元文化研究,以及開設如何運用高技術進行國際學習和研究的課程等等。目前美國77%的四年制大學和46%的二年制院校已在普通教育課程中至少開設了一門含有國際內容的課程。1995年,由澳大利亞教育國際開發計劃進行的一項大學情況調查顯示,澳大利亞高校1000多門課程中的25%包含有國際內容。日本的高等教育目標包含培養具有國際觀念和全球意識的新型人才,即富有“國際性的日本人”等重要內容。2001年在東京召開的有關高等教育國際質量保證國際會議上發表的《東京宣言》指出,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發展,有必要努力建立全球統一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標準,建立各國相互承認的國際標準資格證書、文憑和學位等制度。

目前,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已被納入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的整體戰略規劃。此外,英語已成為全球性的語言,以往只實用于美國大學研究生入學條件的TOFEL和GRE成績等,在美國以外的許多大學都可以作為大學英語入學成績。在某些學科領域,如經濟學、管理學、語言學等學科,制定全球統一的入學標準,實施統一課程模式、頒發統一認可的資格證書已經在許多國家成為現實,MBA/MPA等課程加速擴展,許多課程已超越不同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差異,成為全球標準統一的課程。因此,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逐漸全球標準化和統一化。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Z].

[2] 李克安,張存群.北京大學本科教學改革和進展[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第2期.

[3] 谷賢林.德美高等教育互動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學報[J],1999.3.

[4] 張人紅.“全球化課程”2000澳大利亞全國課程會議熱點透視[J],教育發展研究,2000.

[5] 王英杰.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比較研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一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若干緊迫問題的比較研究.

[6] 馬越徹著,胡建華翻譯.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猜你喜歡
高等教育要素國際化
強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學與國際化人才培養
活動預告
談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發展之路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2015年8月債券發行要素一覽表
2015年6月債券發行要素一覽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