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學生學習投入的研究綜述

2009-10-14 06:37安曉鏡孫嬌嬌
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 2009年5期
關鍵詞:學習投入提高措施影響因素

安曉鏡 程 誠 孫嬌嬌

摘要:學生的學習投入(school engagement)是指學生對學校的心理融入,以及在學習、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方面的努力程度,或者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努力學習的程度。學生的學習投入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及未來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國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基本成熟,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處于空白狀態。本文試圖對國外在此領域的相關研究作簡要的介紹,并力圖對影響學生學習投入水平的因素、測量學習投入的方法以及提高學生學習投入水平的措施作概略的說明。

關鍵詞:學習投入 影響因素 測評方法 提高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09)5-0210-03

學生的學習投入(school engagement)對我們來說或許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國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趨于成熟。學習投入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及未來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想對國外相關方面的研究作一簡介,以期給有關的理論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實際工作者提供一點參考。

1 學習投入的定義及其相關的理論模型

學校無疑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對學校的態度和情感影響著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以至于影響到教育的成效,從而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和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有的學生與學校員工和同學有著良好的人際關系,他們對學校有著歸屬感(belong at school)[1]。但有的學生缺乏這種歸屬感,從而導致其遠離學校(disaffected form school)[2][3],他們會越來越少地參與到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對老師和同學持有一種消極的態度,并且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還會表現出一些破壞行為。在教育心理學中,學生對學校的這種態度和情感被定義為學生的學習投入(school engagement)。按照Skinner,Wellborn和Connell的觀點[4],學生的學習投入是指在學校生活中,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努力、堅持性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伴隨著的積極情感。大部分人認為學生的學習投入是指學生對學校的心理融入以及在學習、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方面的努力程度,或者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努力學習的程度。Newmann和他的同事認為,在定義學生的學習投入這一概念的時候,應該強調學生為了獲取知識、學習專業和掌握學術技能所做出的努力。

理解學習投入這一概念的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考慮它的決定因素。Newmann 等人認為,有三個關鍵因素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投入。第一個因素是學生勝任的需要(Need for competence)。即他們希望能夠精通學業,并在學業上獲得成功。第二個因素是希望成為學校成員的需要。即學生希望自己是學校中的一員,能夠得到公平的對待,得到同伴和老師的幫助,并且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動機。第三個因素是在學生的觀念中,學校與他們是相關聯的。即他們能夠在學校學到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并且這些學到的東西能夠將來運用到工作中去。上述這些因素都能夠使學生對學習更加積極地投入。

學習投入由三個方面組成,即行為(Behavior)、情感(affective)和認知(cognitive)這三個方面[5]。

行為投入反映的是學習的努力程度和學業表現[6]。學習投入的行為方面反映了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努力程度,以及他們為了完成老師和家長提出的基本要求所努力的程度,行為參與能夠通過以下的角度來進行

測量,比如學校的出勤率,參與課堂學習的程度,所做的準備工作,在學業上的努力和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學習投入的行為方面與學業成就之間有著正向的關系。有研究發現,學生與家長和老師之間積極的關系,能夠預測在行為方面的學習投入。當學生從老師和父母那里得到較高水平的支持和鼓勵時,他們就會在學校中有較高的投入,并且會在課堂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情感投入是指學生在完成與學習相關的任務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學生的情感投入就是學生與老師和學校的情感聯系。既有害怕(fear)、焦慮(anxiety)、煩躁(boredom)等消極情感,也有學習的熱情(enthusiasm)等積極的情感,積極的情感表明學生融入到學校環境中,他們感到被教師和同伴接受。情感投入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是學生感到他們是學校的一員,與教師和同學有積極的關系,老師關注他們,對他們進行教育,他們在學校里有著清楚的目標。

投入的認知維度[7]是指學生對自己、學校、老師和同學的感知和信念(如,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感知到老師及同伴的照顧,追求和期望),還包括在學習中認知策略的使用(cognitive strategy use)、集中注意(attention)、完成任務(mastery task)、對挑戰性工作的喜愛(Preference for the challenging tasks)等[8]。

關于學習投入的理論模型,目前最為流行的就是Finn的參與-認同模型(Participation- Identification Model)和Connell等人的自我系統加工理論[9]。參與—認同模型關注的是積極的社會和情感經歷與學習投入之間的關系。在參與—認同模型中,將學生的學業成就、12年義務教育(K-12)的成功完成及問題行為(濫用藥物、青少年懷孕和反社會行為)的減少與“積極地參與學校和課堂上組織的活動,并且能夠在情感上認同學?!?整合起來。該模型強調了兩個基本的因素——參與和認同。參與因素是指與學習投入有密切聯系的行為方面,涵蓋了學生對學習活動(讀、寫、練習)、學校組織的其他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參與情況。積極參與被視為學業成功的保證。認同描述的是一種內部心理狀態,包括了兩個重要成分——對學校的歸屬感(school belonging)和對學校生活在情感上的依戀(attachment)。認同感的產生能夠使學生與學校結成同盟,認可學業價值,并認為學校對自己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參與和認同的密切結合,形成了良好的學校氛圍,支持了學生的學習投入。自我系統加工理論認為,當學生從權威人物(老師和家長)那里接受到積極的支持和強化時,就能夠增強其對學業的自我效能感,進而促使自己更好地投入到學校的學習中去。

2 學習投入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作用

學生學習投入水平的高低與其學業成就和長期的健康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學習投入水平對學校教育效果的影響也是重大而深遠的。

2.1 學習投入與學業成就

教育研究者、學校管理者和行政人員對學生的學習投入越來越感興趣,學校改革者已經意識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是提高學生學業成就的一個關鍵策略。

大量研究探討了學習投入與學業成就的關系,大部分研究者傾向于認為學習投入對學生的學業成就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10]。許多研究表明:學習投入是學業成就的重要預測因素,如果學生未能投入或者對學校有敵意,就會導致低的學業成就。也有研究者認為,較低的學業成就會使學生遠離學校,使其學習投入水平降低,也就是說二者是互為因果的關系。有一項研究表明,8年級學生情感投入和行為投入的水平與其語文測驗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2、0.26,與其數學測驗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14、0.27;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與其測驗成績之間的相關程度會越來越高。到12年級的時候,學生的情感投入水平與其語文測驗成績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20。在研究中發現,情感投入對學業成就所起的作用要大于以前的學業成就和人口統計學特征所起的作用。對學校積極的態度本身就可以預測學生的學習成績,因為積極的態度和信念能夠讓學生為了完成學業而努力。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從學生個體和學校兩個角度,通過圖示描述了學生的學習投入與其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見圖1)。

2.2 學習投入與問題行為

研究表明,學習投入水平的高低與濫用藥物、未成年人懷孕及犯罪等問題行為有著密切相關[11]。高水平的學習投入意味著發生問題行為的機率低。美國的一項國家教育縱向研究(National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對8223名8年級的女生進行調查發現,學習投入的水平與延遲懷孕、輟學率、加入幫派組織、從事犯罪活動和藥物濫用呈負相關。

另一方面,有問題行為的學生會對學校有叛逆傾向,從而導致很低的學習投入水平。對產生過問題行為的學生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有近一半的學生當其成年后,會繼續遇到心理或者社會上的問題。因此,如何有效地杜絕問題行為的產生,一旦產生后又如何恰當地解決,從而提高其學習投入水平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2.3 學習投入與輟學

國際教育組織的縱向研究結果表明,學習投入的高水平與延遲懷孕和較低的輟學率是相關的[12],而輟學是學習投入水平低的一個表現,也就是說學生對學校的態度及其學習投入的水平會影響到他們是否能夠完成學業。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最近的報告表明,16-24歲之間的學生最容易輟學,究其原因往往與問題行為有關,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也正是減少問題行為,從而降低輟學率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學習投入水平關系著學生的學業成就和未來發展,應引起教育者的充分關注。

3 影響學習投入的因素

對學習投入影響因素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總體上可劃分為情境因素和個體因素。情境因素和學生自身的因素都會降低或者促進學生的學習投入[13]。情境因素是指一些社會性的因素,諸如家庭因素、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學校環境、以及所在社區的特點等。個體因素指的是一些人口統計學特征(如性別、種族、家庭收入、父母的職業、社會經濟地位),以及人格特征(如自我效能感、自主性、成就目標、逃避失敗的傾向等)。有研究表明,女孩比男孩有較高的學習投入,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學生投入水平要顯著地高于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學生。當教師對班級表現出較少的熱情,并且給學生提供較少的課堂討論和交流機會時,學生就會遠離學校(disengaged from school)。相反,當學生感到與學校的聯系是基于一種積極的師生關系時,教師就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能夠在學生渴望學習的時候能夠提供真誠的幫助。這樣,師生之間的積極關系就會成為學生與學校建立聯系的重要基礎,成為學生學習的首要動機。

如圖2所示,學校生活中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因素主要是同伴團體因素、教學因素和學校因素,在此對上述三個因素作具體說明。

同伴團體的影響可以概括為3個主要方面:(1)社會情感。同伴關系的質量、社會勝任力和社會所要求的行為與個人的社會情感是密切相關的,最終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被同伴接受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進而間接影響學生對學校的興趣水平。相反,那些不被同伴所接受的學生往往會經歷消極的情感,而消極的情感會導致學生低水平的學習投入。(2)學業動機和追求成功的需要(academic motivation and success)。感知到的同伴支持和對學業成功的共同追求能夠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3)同伴團體之間的友誼。密切的友誼關系也是學習成績的一個有效預測指標。

與學習投入相關的教學情境包括:(1)班級集體(Classroom as a community)。班級的大小、班級的氛圍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投入產生深遠的影響。(2)師生關系。它對學生的學習投入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同伴團體和社會所起的作用。Wentzel[14]通過研究發現,感知到來自教師的支持是一個獨立的、正性的預測因素,能夠預測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追求成就目標的努力程度,以及遵守學校規則和要求的自覺程度。(3)相互尊重(Mutual respect)。當教師鼓勵學生在不相互攻擊的基礎上,以一種和諧的方式來相處時,就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尊重作為社會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夠預測學生的學習效能感水平和為完成學業而進行自我規劃的水平。(4)合作學習。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而增進其對學校的歸屬感。

與學校情境相關的因素包括:(1)學校的客觀環境。指學校的設施、學校教師的構成及學校的周邊環境等。(2)學校的規章環境。學校制定的規則、對學生采取的獎懲措施以及學校的管理政策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同伴團體、教學情境和學校情境這三方面交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研究表明,課外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投入有重要的影響作用[15]。該研究考察了6個方面的課外活動時間對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這6個方面分別為:(1)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的時間;(2)與同伴“結伴”玩耍的時間;(3)獨處的時間(娛樂或者閱讀);(4)與成年人在一起的時間;(5)參加宗教類活動的時間;(6)有償活動的時間。結果表明,學生在課外經常參加有意義的、有組織的活動,可以對其學習成績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與此相反,經常與同齡人一起外出玩耍,則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下降。

4 學習投入的測量

學習投入的測量通常采用調查和問卷的方法,信息主要來源于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記錄。一般從如下五個維度著手調查[16]。

(1)學業成績(academic performance)

用來測量學習投入對學業成績的要求,包括的項目有詢問學生的GPA (學業成績平均點數)、成就測驗分數、學習花費的時間、付出的努力程度、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等。信息來自于教師和學校記錄及學生的自我報告。

(2)課堂行為(classroom behavior)

讓教師和學生分別對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是否有破壞行為及其學習努力的程度做出評價,此外還從學??记谟涗浿辛私馄涑銮诼实那闆r。

(3)課外參與(extracurricular involvement)

許多研究將課外參與作為預測學習投入的一個指標。這一資料的獲得通常是通過與學生面談,或者是讓他們完成自我報告式的問卷來實現。主要是調查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數量和質量等情況。

(4)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調查學生與教師及同伴之間的關系。與師生關系相關的項目有:喜歡教師的程度,向教師請教問題的主動性,教師是否關心、稱許學生,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否能夠相互鼓勵。與同伴關系相關的項目,包括學生是否感到自己與同伴是一起努力學習的,以及同伴是否認真地考慮自己的意見,并且自己的意見是否能夠起到支持作用。

(5)學校生活(school community)

主要用來調查學生對學校和學?;顒拥目傮w感受。最常見的調查項目有“我喜歡學?!焙汀霸绯课易钕蛲氖虑榫褪侨ド蠈W”等。

在問卷方面,主要有學校心理感受測量問卷(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asurement Scale,PSSM)和專門用來測量“學習投入”的問卷。前者被用來評定青少年的學校歸屬感, 而后者則是測量學習投入情況,包括諸如“我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一部分”,“我們班上的學生一起努力來解決問題”等項目。還有一種方法是對“疏遠的缺失”(lack of disengagement)的測量,在這種測量中,與測量“投入”的問卷相反,是讓教師對學生表現的疏遠行為和破壞行為做出評價,如“在去年,這個學生有多少次是因為有問題才引起你的注意”,“在課堂上不能夠很好的配合我”等項目。此外,該問卷還調查學生的逃課率。

5 提高學生學習投入的措施

我們可以根據國外現有的研究,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提出一些建議。研究表明,對自身能力非常自信的學生更有可能獲得好的分數,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自信水平就可以潛在地增加其學習投入的水平。一個可能的干預策略是增加強化的數量,也就是在學生做得較好時,要給予及時鼓勵。教師和家長應該積極地尋找和發現學生的優點,增加強化的機會。教師對學生的支持尤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17],教師支持是指教師傾聽、鼓勵和尊重學生。已有研究表明,教師的支持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呈顯著正相關。

最近有報告發現,學校的類型和學校的組織結構能夠預測學生的學習投入。研究表明,采用現代教學方式和現代管理理念的學校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這類學校特別強調學生與教師在課業計劃中加強合作,增加更多的課堂討論,從而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投入和參與(engagement and involvement)。

學校的宏觀政策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在一項研究中,對進行重組的學校(重組措施包括班級規模的減小和行政管理部門的減少)和沒有進行重組 (傳統的官僚主義)的學校進行比較時發現,進行了重組的學校比未進行重組的學校有較高的學習投入,即重組學校的學生會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更愿意完成學業。另一項研究發現,無論是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學生還是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學生,學校的重組和教育改革與學生在數學和其他理科上取得較好的成績是密切相關的。最為顯著的是,理科方面學業成績的提高與充滿競爭性和參與性的課堂教學氛圍直接相關。學校改革強調的是為學生提供“以人為本”的學習環境,同時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自主權。

總之,學習投入是一項關系著學生在學校中能否順利完成學業并且取得良好成績的重要因素,對學生個體未來的發展及社會問題的產生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希望能夠籍此引起人們的關注。

注釋

[1] Kirsten Caraway, Carolgnm Tucker. Self-efficacy, goal orientation, and fear of failure as predictors of school engagement in high school studen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3, 40.

[2] Finn J D. Withdrawing from school.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 1989, 59: 217-242.

[3] Jenkins. School delinquency and school commitment .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5, 68: 221-239.

[4] Skinner E A, Belmont M J.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 Reciprocal effects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3, 85: 571-581.

[5] Michael J F, Angela D W, Grace S J, Jenne S, Alicia S, Sandy P. Multiple contexts of school engagement: Moving toward a unifying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California School Psychologist, 2003, 99-115.

[6] Frank R A . Assessing the links between Emotional and behavior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outcome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 . the Pennsylania State University, 2003, 1-136.

[7] Shane R J, Emilly C, Jnnifer L G.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definition and Measures of School engagement and related terms. The California School Psychologist, 2003, 7-27.

[8] Student engagement at school :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participation. results from PISA2000, 2000, 18.

[9] Connel J P, Halpern-Felshsher B L, Clifford E, Crichlow W, &Usinger;, P. Hanging in there: Behavioiral , Psychologic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whether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stay in high school.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arch, 1995, 10: 41-63.

[10]Lee V E, Smith J B. Effects of school reconstructing on the achievement and engagement of middle –grade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6: 164-187.

[11]Kirsten Caraway, Carolgnm Tucker. Self-efficacy, goal orientation, and fear of failure as predictors of school engagement in high school studen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3, 40.

[12]Malwell S, Christenson A B, Cobb B J. Essential tools Increasing Rates of School Completion: Moving From Policy and Research to Practice Annual for Policymakers Administrators, and Educators.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Human; Development, 2000, 84.

[13]Connel J P, Halpern-Felshsher B L, Clifford E, Crichlow W, &Usinger;, P. Hanging in there: Behavioiral , Psychologic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whether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stay in high school.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95, 10: 41-63.

[14]Michael J F, Angela D W, Grace S J, Jenne S, et al. Multiple Contexts of school engagement : Moving Toward a unifying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California School Psychologist, 2003, 8: 99-113.

[15]Will M J, Saundra M N. How student invest their time out of school -effects on School engagement, perception of Life Chances and Achievement, 1999, 1-36.

[16]Student engagement at school :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participation. results from PISA2000, 2000, 18.

[17]Ann B B, Gary L B. Teacher Support and the School Engagement of Latino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Risk of School Failure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004, 21: 47-66.

猜你喜歡
學習投入提高措施影響因素
學習動機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人際互動的中介效應
中速磨煤機磨損加劇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探討信息化提高消防監督工作的措施
建立中職課堂規則,提高學習投入效率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統論的煤層瓦斯壓力測定影響因素分析
普通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分析
職業價值觀與學習投入的關系:專業承諾的中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