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期刊數字化發展的特征分析

2009-10-24 05:49方立國
科技與出版 2009年10期
關鍵詞:期刊數字化信息

王 昕 方立國 駱 瑾

期刊數字化正逐步成為期刊編輯創新中最為活躍的領域,成為引領編輯工作現代化的方向。 筆者以湖北省2007年登記在冊的402種期刊為研究對象,對湖北省期刊數字化建設的情況進 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重點考察了獨立網站總體分布情況、網站欄目設置情況及內容數字化 情況。研究表明,目前湖北省的期刊數字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1],如何進一步提升數字化的整體水平,把握數字出版的時代脈搏,順利實現由傳統 出版向數字化出版的轉型,成為我們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期刊的數字化是一個飛速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技術手段的日新月異,為 數字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證;國內外期刊在實踐中探索的成功經驗,又為辦刊者提供 了更加廣闊的視野。

從目前國內外期刊數字化發展的趨勢來看,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A. 內容服務:即時而多樣

內容始終是期刊的核心,在不斷提高期刊自身質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將會使信息 得到更快和更廣泛的利用。近幾年,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期刊內容數字化的速度越來越快 ,采用的方式也更加靈活多樣,以下幾種模式次第推出:

a. 開放存取。期刊網站采取開放的形式,使讀者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免費瀏覽、下載、復制 、傳播、打印全文的機會。統計調查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開放存取可以顯著提高論文的被引 頻次[2]。目前國際上已建立多個專門的OA期刊網站,ISI所收錄的近6?000種期刊 中,有90%的期刊允許其作者將自己的論文作為開放式電子文檔存儲。

b. RS推送。文獻推送服務是這幾年興起的一種新的期刊文獻服務方式,按照這種方式,系 統主動把期刊信息發送給用戶,從而使讀者可以高效、快速地利用信息,讓期刊最快地、有 選擇性地得到讀者的關注。通過互聯網,每個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定制所喜歡的刊物 或文章。由“中國知網”(中國期刊網)開發的個人數字圖書館就是一個成功的應用。

c. 預印本提前上網。無論從作者發布信息的迫切性還是期刊提高競爭力的必要性看,預印 本提前上網都是有利的。因而有的刊物捷足先登,提前將擬出版的文章題目、摘要甚至全文 先于刊物上網發布。如《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就采用預印版的方式,在“中國期 刊網”上提前將其內容公布,這不僅有效保護了作者的科研成果,加快了信息的交流速度, 也大大增加了文獻的引用頻次,提高了作者投稿的積極性。

d. 單篇文獻上網。傳統印刷版期刊是以“期”作為基本的出版單元,而數字化期刊則是以 “篇”作為最小出版單元。DOI的使用使單篇文章上網成為可能[3]。高等教育出版 社和德國Springer合作創辦的《Frontiers in China》系列刊物每篇文章均標注了DOI號, 因而它可以采取單篇文獻上網的方式,先于印刷版在網絡上公之于世。根據科學出版社的統 計,國內STM期刊從注冊DOI開始其論文下載量直線上升,有的期刊在兩三年內增加了7~8倍 ,有一兩種期刊還因此被SCI收錄。當然,對于中文期刊,如果國內大型數據庫使用 自己的“DOI”能與國際信息檢索實現“無縫對接”,那么并不一定非得從國外購買〥OI號 。

在不久的將來,隨著3G技術的推廣,手機媒體服務平臺[4]將很快進入普及階段, 可以肯定,它又將為期刊內容的傳播掀開新的一頁。

B. 編輯過程:全程網絡化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投稿、網上審稿、網上查詢、網上編輯加工直至出版發行均可在 線完成。作者、讀者和審稿人通過網站直接與期刊編輯部進行溝通與交流,大大簡化了編輯 流程,提高了稿件處理效率,縮短了出版周期,降低了辦刊成本。國外的一些大型出版集團 都實現了全程網絡化,如Elsevier Science 建立了完善的在線出版平臺,所屬期刊都采用 了網上投稿和網上審稿[5]。我國的部分期刊也積極行動起來,有的編輯部引進了 國外的在線出版平臺,有的編輯部采用了國內開發的遠程編輯系統,還有的編輯部自主開發 研制了編輯系統。

但是,從總的應用情況來看,期刊界的全程網絡化還遠未普及。如據我們的統計,湖北省期 刊目前采用在線編審系統的期刊社共有57家,在有網站的200家期刊社中占28.5%, 在湖北 省全部期刊總量中僅占14.2%。即便在已建立的系統中,仍存在功能不完善、運行不穩定 的情況,特別是網上在線編審系統還有待提高。因此,目前仍需要大力推進期刊采編和審稿 數字平臺,以真正實現從投稿、審稿、編輯加工直至出版發行的全程網絡化。

C. 信息利用:復合出版

在出版手段多元化的今天,單一的出版模式已不利于期刊生存。采用復合出版,可以使期刊 信息分化和整合,從而產生增值?!耙环N信息、多種載體、復合出版”是出版單位將來的發 展趨勢。所謂復合出版就是期刊以自身為基礎,向多領域發展,采用聲、光、電等多種表現 形式,采用光盤、網絡、短信等多種載體形式,一份內容,一次加工,多種媒體發布,通過 獨立的與集成的、國內的與國外的、綜合的與專業的等多種途徑,在版權得以保護的情形下 ,采用多種符號復合、多載體復合、多媒體形態復合、多制作技術手段復合等,從而使刊物 信息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數字出版使原來信息流動的線性結構變成網形結構,對信息的加工也就具有了結構化、跨媒 體、超鏈接的特點,從而可以快速地獲取所需信息,使資源得到整合和增值。最典型的就是 “中國知網”中所開發的“知網節”功能,它基于多種大型數據庫,將文獻根據內容進行關 聯、整合,所有文獻均通過“知網節”關聯為知識網絡,使得進入CNKI數據庫的讀者不僅能 查到各期刊的單篇文獻的全部信息,同時可以獲得單篇文獻的各種擴展信息的服務,從而使 其具有支持知識獲取、發現、增值和管理的強大功能。

D. 交流范圍:全球信息融合

數字化是擴大期刊影響和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的有效途徑。世界各大出版公司都非常重視期刊 的數字化,并且積極吸收中國的學術期刊進入其數據庫。如Elsevier提供1998年以來該公司 收錄的1?800種電子期刊,其中1?500種為全文上網;美國著名的學術出版公司John Wiley& Sons 收錄了360多種科學、技術、醫療及相關領域的專業期刊,并且也正在國內積極發 展其網絡數字化期刊[6]。世界著名學術出版公司德國Springer在其在線出版平臺S pringerLink上建立了“中國在線科學圖書館”,與國內的許多刊物簽訂了網絡出版協議, 從2005年到2007年,SpringerLink來自中國的論文數量增加了5倍。湖北省《地球科學(英 文版)》等幾種英文期刊也分別進入了Springer或Elsevier的數據庫。

與此同時,國內的出版機構也開始與國外直接進行戰略合作,創辦新刊。Springer目前與科 學出版社合作出版期刊17種,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Frontiers in China》系列刊 物24種。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合作承辦了其中的《醫學》分冊和《光電子》分冊,這些 期刊中的內容將同時出現在SpringerLink在線出版平臺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學術期刊網中。

E. 溝通方式:動態而人性化

Web 2.0的推出為網上互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保障,使互動服務得到大大加強。在期刊出版 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絕大部分期刊都有詳盡的讀者資料,特別是消費類雜志,都建有以品 牌或刊名命名的網站,并以其豐富多彩的網上互動交流及優質高效的服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 關注,和讀者交流成為一項常規業務。例如,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自推出新的互動服務以 來,網站的訪問量直線上升。湖北省的《知音》網在這方面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他 們將自己打造成為“中國情感門戶網”,依靠雜志品牌建立網絡社區,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 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的同時,也拉近了編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成為聯系二者的有力紐帶 。

在信息讀取方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一方面發展了更適合于網絡特點的瀏覽方式,如搜 索工具、超鏈接、交叉瀏覽功能和多媒體制作;另一方面也正在探索一些符合人們傳統閱讀 習慣的方式,如能像印刷版一樣翻閱的電子雜志及便于攜帶的電子紙。

F. 網站布局:個體與集約結合

不同層次的網站具有不同的特點,編輯部的獨立網站注重個性化與交流功能,集群網站突出 行業或部門信息服務功能,大型門戶網站在數據深加工和規?;矫嬲紦鲗У匚?三者各 有優勢,難以相互替代[7]。因此這三者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并駕齊驅,共同托 起期刊數字化的未來。

從目前的統計來看,湖北省個刊網站數量為200家,所占的比例為49.8%,共有329家期刊加 入“中國知網”,占全部期刊總量的81.8%,其中尤其以學術類期刊加入比例最高,達到了 98%。近年來,行業或集團的集群網站建設得到高度重視。由某一學科的學會、協會或其 他專業機構將該學科領域內的專業期刊聯合起來,統一建立一個期刊網站,這種方式在發達 國家比較普遍。如: Scitation在其下集中了AIP(美國物理學會)、ASCE(美國土木工程師 協會)、ASME(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SPIE(國際光學工程協會)等的100多種優秀期刊 ;德國著名的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在其電子出版平臺Springer Onlink上共集中了1?970 多種學術期刊,供讀者檢索閱讀[6]。在我國,由上海光機所光學期刊聯合編輯部 創立的“中國光學期刊網”上共集中有近30種光學及光電子學方面的期刊,在業界形成較大 的影響力。湖北省《材料保護》雜志社建立的“表面材料網”、《中國農村水利水電》編輯 部建立的“中國排灌信息網”也成為行業中的門戶網站。集群網站在行業或部門范圍內容易 贏得較高的關注度,其在交流行業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網站利用自身的專業 優勢,把眾多的期刊聚集在一起,不但整合了期刊的內容資源,而且匯集了廣告資源、客戶 資源和讀者資源,提供了豐富的行業信息,在信息共享、資源互補、整體影響力提高方面具 有很大的優勢。

G. 經營理念:互利共贏

互利共贏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贏得社會效益,也贏得經濟效益;讓期刊出版者獲利,也讓 信息運營者獲利。而我國目前無論在期刊經營者還是數據運營商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化最大的難點并不在于技術和資金,而在于能否把握數字出版的本 質和特點,進而建立起相應的商業運營模式及贏利模式。如Elsevier集團投入巨資建立了世 界規模最大的科學文摘數據庫Scopus和全文數據庫Science Direct,其2005年總收入中數字 化產品和服務收入占38%。2006年上半年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收入比重上升到41%,Elsevier也 因此被認為是傳統出版商向數字化出版成功轉型的典范。2005年,湯姆森集團電子軟件及服 務的銷售,已經占總業務的61%,而印刷產品的銷售只占總銷售額的31%[8]。對于 大型數據庫而言,數量和規模是贏利的前提和必要保障。

絕大多數期刊建立網站的主要目的是拓寬收入渠道,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增加在線讀 者,擴大讀者規模,加快信息流通速度。從一些優秀期刊數字化的成功案例看[9] ,自建網站與印刷版的“兩手抓”策略,是規模巨大、讀者廣泛、效益優秀的期刊的理想選 擇。它并非將全部期刊內容發布到網上,而是通過一系列特色欄目、新穎原創文章、新刊預 告等方式,為廣大讀者建立起一個網上家園,促進印刷版的宣傳征訂及廣告業務。而對于那 些讀者面較窄、專業性較強、發行量不大的期刊,通過借船出海,規?;?提高信息的 利用率,贏得較高的市場回報,可能是一條比較現實而經濟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王昕,方立國,駱瑾. 湖北省期刊數字化的現狀與特點. 出版科學,2009( 4):7981.

[2] 程維彤,任勝利. 中國科技期刊開放存取出版現狀. 編輯學報,2007(3):1821.

[3] 周月娟,田杰. DOI對科技期刊網絡傳播的影響. 科技與出版,2008(11):5556.

[4] 蘇磊,錢颯颯,張昕. 展現數字力量,創新期刊發展. 科技與出版,2008 (11):710.

[5] 胡春霞. Elsevier Science期刊網絡審稿系統的使用與啟示. 科技與出版,2007(5 ):5455.

[6] 曾建勛,趙捷,王星,等. 中國期刊網絡出版聯盟的構筑∥第四屆全國核心期刊與 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 西安,2006:13.

[7] 王昕. 科技期刊網站建設的調查分析與思考. 科技與出版,2001(2):2830 .

[8] 張志林,彭文波. 未雨綢繆. 國際出版集團的新媒體發展策略. 編輯之友,2007(4) :1719.

[9] 李兵. 推動期刊網絡化發展研究∥第六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 會論文集. 南寧,2008:5659.

猜你喜歡
期刊數字化信息
揭示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
數字化起舞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期刊審稿進度表
訂閱信息
期刊審稿進度表
期刊審稿進度表
展會信息
期待您的加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