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外開放中的技術創新與合作戰略

2009-10-29 05:00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5期
關鍵詞:技術創新

胡 藝

[摘要]現階段的對外開放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提出互利共贏的國際技術創新與合作戰略。該戰略是建立在科技全球化、中國開放型大國地位形成等背景之下,其戰略目標應是建成創新型國家、奠定開放型經濟強國基礎等,其戰略重點應為推動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良性互動以及拓展利用國際創新資本與創新人才資源等問題上,戰略實施中則應重視效率、公平、企業優先和區域協調發展等原則問題。

[關鍵詞]對外開放戰略;技術創新;國際技術合作;互利共贏

[中圖分類號]F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320(2009)05—0650—06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總體技術水平也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我國綜合科技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都不強,長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仍長期存在,同它國的技術性貿易摩擦和知識產權糾紛與日俱增。針對這些情況,中國明確提出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長期以來,中國技術創新和合作水平的提高都建立在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基礎之上,從最初單純引進外國技術設備到后來的“以市場換技術”,再到全方位的國際技術創新與合作,推動國內技術進步一直都是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貿易體,受世界經濟的影響更為明顯,同時對全球經濟的輻射力也逐步增強,強調互利共贏的新開放戰略就成為我們必然的選擇。作為新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互利共贏的國際技術創新與合作戰略的系統研究不僅有利于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步伐,而且有利于提高開放型經濟的水平,全面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第3-8頁)。

一、對外開放30年中國國際技術創新與合作的歷史回顧

30多年來,從最初提出對外開放,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再到今天提出互利共贏的新開放戰略,中國走過的是一條邁向互利共贏的開放之路。伴隨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技術創新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在創新投入強度上,2008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4570億元,比上年增長23.2%,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2%,其中基礎研究經費200億元。在創新成果取得上2008年全年共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82.8萬件,授予專利權41.2萬件,其中國內授權35.2萬件,占85.5%,授予的發明專利權9.4萬件。在創新成果交易上,2008年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22.6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665億元,同比增長19.7%,全國共登記技術引進合同10170份,合同金額271.3億美元,同比增長6.8%。其中,技術費235.5億美元,占合同總金額的86.8%,技術引進合同數量和金額均創歷史新高,引進質量進一步提高。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國和眾多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機構的首選地,2007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已高達6348億美元,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9.2%,占工業制成品進出口額的34%,截至2007年底,跨國公司在中國共設立研發機構1160家。

這些成績是在中國多年對外開放基礎上取得的,下面本文將從成本收益分析的新視角來回顧中國30年對外開放中的國際技術創新與合作。

(一)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的設備、生產線引進階段(1978—1991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開始了中國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也開啟了中國開放經濟條件下利用外國科技資源提升技術能力的新篇章。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明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會議通過的《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正式提出了研究和消化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聘請外國專家來華,加強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和交流等要求。

這一階段的對外開放主要是通過發揮經濟特區的“窗口”作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點,引入國際通行的經濟運行和管理的體制,建立中國與世界聯系的通道,而這一時期外國技術設備和生產線的引進就與當時對外開放的階段性特點密切相關,主要集中在沿海的開放試點地區,在產業上相對集中在輕工業,以便對提高產業生產效率和擴大出口發揮重要作用。1980年到1984年的5年內,我國共引進948項技術,用匯33億美元(第248頁)。由于市場機制與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這種以政府主導的技術設備和生產線引進缺乏效率和遠見,引進的技術相對落后,盲目、重復引進和引進后不重消化吸收等現象普遍存在,為此付出了一定的經濟代價。但是,由于當時我國與世界總體科技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因而以引入技術設備和生產線為主要方式的技術引進,對我國部分產業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具有積極的意義,也奠定了此后我國產業國際技術創新與合作的基礎,總體上是值得肯定的。

(二)“市場換技術”戰略下的外資利用階段(1992—2000年)

1992年,以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為標志,中國的對外開放加速向縱深發展,陸續對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外貿體制和外匯體制等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掃除了制約開放的制度障礙。在前一階段技術設備和生產線引進經驗的基礎上,政府更為重視通過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進行持續的投資,然后借助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提高國內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這一戰略的主導思想可以概括為“市場換技術”。國際技術合作則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一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國際科技合作新局面基本形成。

隨著市場機制的完善和對外開放的擴大,在“市場換技術”戰略指導下,以世界500強為代表的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進入快速擴張期,它們的產出能力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都明顯高于國內企業,對我國各產業的技術提升雖存在一定的外溢效應,但作用十分有限,我國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鴻溝不僅沒有縮小,對外國技術的依賴性還在不斷加強。一方面跨國公司獨資、合資子公司的研發強烈依賴母國研發資源,與中國本地技術資源沒有足夠的鏈接,中方幾乎沒有共同參與的空間,其技術聯動效應、知識流動效應和人才流動效應無從發揮;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利用其技術、資金、營銷和品牌等方面的優勢,不斷蠶食中資企業的市場份額,在諸如重型機械、日化、飲料等行業形成壟斷,導致示范效應、競爭效應、生產網絡效應等技術引進效應喪失了實現的基礎,給國家經濟安全也埋下了隱患?!笆袌鰮Q技術”戰略在理論上有成功的可能,但由于客觀現實的復雜性和實際操作的失誤,導致我們在讓出市場的同時,沒有得到應有的技術,失去了極大的經濟利益。

(三)互利共贏的國際技術創新與合作階段(2001年以后)

猜你喜歡
技術創新
“歐洲杯”有哪些新聞報道技術創新
基于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風險評價模型構建
網絡組織對技術創新的貢獻
技術創新語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難點分析
技術創新路徑下的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研究
創業投資模式下的兩類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
淺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術及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