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鞏固視角下的民主轉型

2009-10-29 05:00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5期
關鍵詞:民主化

劉 偉

[摘要]西方主流的民主化研究多將民主轉型與民主鞏固視作緊密關聯的兩個階段,以林茨為代表的部分學者更強調對民主鞏固的研究,進而從民主鞏固的視角反思民主轉型。這些研究表明,民主鞏固所需的條件與民主轉型所需的條件存在諸多交集。因此,民主鞏固的實現一方面依賴于民主鞏固階段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民主轉型階段的實踐。其中主要涉及經濟條件、社會結構、國家能力和公民文化,同時也涉及到民主轉型的時機和戰略。

[關鍵詞]民主轉型;民主鞏固;民主化;研究反思

[中圖分類號]DO[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320(2009)05-0697-05

西方學術界有關民主化的相關研究,一般都傾向于將民主進程繼續細分為民主轉型前、民主轉型和民主轉型后三個階段。其中,民主轉型前屬于民主轉型的準備階段;民主轉型開始于民主化啟動,著力于搭建起現代民主的基本框架;而民主轉型之后關注的問題則是基本的民主制度建立之后的運轉情況,尤其是這一制度的穩定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民主鞏固問題。西方晚近的民主化研究,將研究重點放在民主鞏固上,進而對民主轉型的相關研究展開了反思,試圖激發人們對民主質量的重視。

一、民主鞏固研究的緣起

民主無論作為政治價值還是作為制度安排,自古希臘開始就一直伴隨著理論上的爭論和實踐上的曲折。民主作為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予以認同的價值和制度,以至于在某種意義上接近一種“話語霸權”,也是現代以后的社會事實。實際上,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人類對民主的認同和信心才真正得到了現實政治情形的有力支持。關于這一進程最為經典的表述和剖析莫過于亨廷頓。他將人類至今的民主化浪潮大致區分為三個階段,每一階段都出現了相應民主化國家數量的增加,但同時也緊跟著相應的民主崩潰,也就是所謂的民主化回潮(第13頁)。直到第二次民主化浪潮,西方國家雖然在民主價值和民主制度上已經形成了相當的共識,卻還沒有獲取對民主制度作為人類政治通則的完全信心。因此,雖然在第一波和第二波民主浪潮時已經分別誕生了相當數量的民主化國家,也分別伴隨著部分民主國家的崩潰或演變,但關于民主崩潰或演變的集中研究卻相對缺乏。這一情形只有到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后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尤其是大量的威權國家和極權主義國家紛紛發生民主轉型,民主國家的數量已經具備了壓倒性的優勢,民主似乎已經成為終結人類歷史的最后制度形式而成為當今世界絕大多數人的政治共識甚至是政治信仰。由此,所有的思考和研究也都服務于民主如何實現,以及如何防止民主的崩潰。正是在這樣的政治態勢下,同樣發生的民主化回潮就越來越多地進入相關學者的研究視野,得到深入而嚴肅的學術探討。

當民主成為一種政治通則,相當多數量的國家完成民主轉型之后出現的實際政治情形越來越成為檢驗民主理論的客觀事實。部分國家重新回到威權,部分國家陷入政治上的混亂、國家機構虛弱、社會治理能力嚴重不足,人們在民主化取得成功帶來的喜悅和信心之后看到的同樣是不夠理想甚至比民主轉型之前更為糟糕的政治困局。相應的問題就產生了。是民主價值和民主制度本身值得否定或反思,還是民主轉型過程和民主轉型之后的政治實踐更值得反思?從學術上講,這兩種思考方向都可以成立,也都有相應的學者嘗試作了相關的嚴肅學術探討。但是,從西方主流的有關民主化的研究來看,學者們更多的還是選擇了將民主視為不可質疑的價值和制度,而將思考的重心放在了民主得以發育和成長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條件方面。不是因為民主化出現了回潮,民主遭遇了挫折而對民主失去信心,而是應該提前思考并準備相關的條件以避免民主的崩潰、提高民主的質量,進而實現民主的鞏固。

二、關于民主鞏固及其條件的相關研究

那么,什么是“民主鞏固”呢?這里的“民主”,在西方學術界一般是建立在達爾“程序和制度的最低綱領”理論的基礎上。(第139頁)。雖然他們認為,“世界上并不存在通往穩定的民主資本主義體制的唯一途徑,也沒有鞏固的民主制度的唯一模式”(第15頁),但對民主鞏固還是存在諸多探討和基本的共識。民主鞏固首先是民主轉型之后的事情,它意味著民主化進程的深化和走向成熟。而民主轉型的結束,其標志是“只有通過選舉的政治程序才能產生政府成為廣泛共識,政府權力的獲得則是自由和普遍選舉的直接結果,并且這一政府事實上擁有制定新的政策的權力,而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來源于新的民主程序,不必與其他法律主體分享權力”(第3頁)。民主轉型結束之后,作為民主政治體制的配套結構若能穩定下來;或者,不利于民主的相關要素趨于弱化或得到克服,民主鞏固就得到了實現。

關于民主鞏固,西方學者已有相當多的定義方式,國內也有學者對此作了初步的總結。(第219-222頁)。其中,最為經典的操作性定義還是林茨和斯泰潘所作的,涉及行為、態度和制度三大層面(第6頁)。他們強調,即使是鞏固的民主政體,也不能排除其將來崩潰的可能性;世界上也不僅僅只有一種鞏固性的民主政體(第6頁)。第三世界國家的民主鞏固雖然可能存在一定的序列,但每一個國家具體的鞏固方式還是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就非常具體的層面而言,民主鞏固對不同的國家意味著一定的差別。但從大致的方面來考察,卻可以發現民主鞏固基本的面向。首先,民主鞏固意味著民主轉型的基本完成,即當民主基本架構在一個國家確立之后,民主政治得以穩定持續地展開。其次,民主的鞏固需要一系列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條件的支撐,也受到民主轉型經歷的直接影響,因而,民主鞏固也有不同的路徑,表現出不同的樣態。再次,民主鞏固既是一種得以實現的政治狀態,也是一種需要長時間維護的政治目標,因為,即使是一個已經得到了鞏固的民主也可能重新走向崩潰。

接下來的問題是,民主鞏固需要哪些條件,換言之,需要克服的那些容易帶來民主崩潰的要素主要有哪些?或者,從更為寬泛的視野考察,影響民主鞏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綜合來看,西方研究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學者主要強調了如下因素對民主鞏固的影響:其一,經濟條件。主要是民主轉型之后的政府能否保持或促進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比較優秀的經濟績效。出現比較嚴重的經濟衰退或經濟動蕩,將對新生民主政權的鞏固帶來嚴峻挑戰,對于從外部植入的民主政權來說尤其如此。經濟發展的另一情況是,雖然經濟的總量在提高,但因為經濟發展結構的嚴重失衡,帶來貧富差距的擴大進而形成尖銳的階級、階層沖突,這將增加社會動蕩的可能,也會促使普通民眾在民主轉型之后對民主政府的認同度下降,因此將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和民主政體的鞏固。其二,社會結構。一個國家,如果社會資本稀缺,社會組織不發達或呈現萎縮趨勢,普通民眾之間、民眾和政府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這樣的國家是很難使民主真正運轉起來的。從社會結構上講,一個國家,如果階級階層結構嚴重失衡,精英呈現寡頭化傾向而且數量較少,中下層民眾底層化而且數量日益擴大,處在中間位置的階級階層力量薄弱,數量難以擴張,則這個社會內部基本的凝聚力將難以保證。更為危險的是,失衡的社會結構將帶來社會沖突的增加,給民

主鞏固帶來沖擊。其三,國家能力。一個國家的官僚機器能否有效地應對日常的社會治理壓力并表現出良好的治理績效,是民主政府能否獲得持續認同的關鍵。蒂利就認為:“在政府能力程度和受保護協商的廣度所決定的二維空間中,政體的發展軌跡,對于它們民主的前景以及民主實現之后的民主特色,具有顯著的影響?!?第240頁)李普塞特也強調:“任何一種特定民主的穩定性,不僅取決于經濟發展,而且取決于它的政治系統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第55頁)如果民主政府不能提供更為優良的治理結果,這也將從根本上動搖民眾對民主的信心和對民主政府的認同。從國家能力(第133-134頁)的角度看,民主轉型之后的國家,其民主制度和常規政府制度能否有效運行,作為社會治理的公共規則并體現為良好的治理績效,是其民主政體能否鞏固的支撐力量。其四,公民文化?!耙粋€穩定的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不光是依靠政府結構和政治結構: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對政治過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夠支持民主系統,否則,這種系統獲得成功的機會將是渺茫的?!?第545-546頁)一個社會只有在觀念上普遍認同了民主的理念和民主政治的游戲規則,而不因其他的原因動搖對民主制度的共識,才能說民主得到了深層的鞏固。就大多數實現了民主轉型的國家來說,它們一般都脫胎于威權、極權或專制的政治體系,作為這些體系的文化和心理基礎的政治觀念并不會在短時間內消除,這將影響到民主文化的確立和深入,由此影響到民主的鞏固。其次,公民意識尤其是公民權利與義務的意識并非能在短時間內建立,而“公民身份的創造”作為“民主化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第241頁),不僅意味著它是民主轉型的重要條件,也是民主鞏固同樣需要進一步解決的目標性問題。公民身份的全面創造從國家方面看就是國家權力的延伸和國家范圍內公民身份的普及,從公民個體看就是他們從行為上實踐這一身份,更重要的是他們從心理上認同這一身份。

當然,就民主鞏固的條件也有集中而綜合的分析的林茨和斯泰潘首先肯定了一個“有效運轉的國家”對民主的鞏固所具有的前提性意義,然后提出,“只有其他五個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條件也同時存在,或者被創造出來,一個民主政體才能得到鞏固?!边@五個條件分別是:“首先,必須存在一個自由和活躍的公民社會可以發展的條件。第二,必須存在一個相對自主并且受人尊重的政治社會。第三,必須有法律可以確保公民合法的自由權利和獨立的結社生活。第四,必須存在一個國家官僚系統,可供新的民主政府利用。第五,必須存在一個制度化的經濟社會?!?第7頁)當然,林茨和斯泰潘也考慮了憲政體制與政黨結構、種族沖突、社會經濟的變遷、國際環境的約束、政治觀念和信仰以及政治領袖人物的行為、選擇和策略等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相比較而言,亨廷頓的分析考慮到了更多的因素,他提出了有利于民主鞏固的諸多條件:“過去的民主經驗有助于第三波民主國家的穩定;經濟發展水平與民主政權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的關系;國際環境和外國力量在第三波民主國家的建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治轉型的時機選擇也能對一個國家的民主鞏固產生影響;民主轉型的過程與民主的鞏固之間存在著關系;民主鞏固與所建立的民主制度的性質有關;新興民主國家所面臨的情境問題的數量和嚴重性,以及政治精英和公眾對這些問題和政府解決這些問題的態度和反應,同樣與民主的鞏固有著關聯性?!?第32~332頁)亨廷頓的分析具有啟發性,因為民主鞏固不僅受制于當下,也受制于歷史;不僅受制于國家內部的諸多因素,也受制于外部的因素。

三、以民主鞏固為視角的民主轉型反思

西方學術界關于民主轉型所需條件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在結構主義視角中,民主轉型的條件集中于經濟發展水平與市場化程度、社會的結構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發育、政治文化與公民意識的普及、政治空間的開放性和競爭性;在這一視角中,強調這些條件與民主轉型之間的正相關。而在策略過程的視角下,民主轉型更多地依賴于政治主體的能動性,體現為政治家、官僚集團、軍人集團和社會階層的策略選擇和有效互動,相比較而言,政治主體選擇合適的時機采取恰當的政治發展戰略并實現政治主體之間的有效互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超越結構性條件的制約而推動民主轉型的實現。相關研究表明,無論是從結構主義的視角還是策略過程的視角看,民主鞏固所需要的相應條件與民主轉型所需要的上述條件均存在著交集。這也就是說,民主鞏固的實現和民主質量的提高,客觀上對民主轉型過程提出了要求。由此需要對民主轉型進行適當的反思。

結構主義視角的相關研究意味著反思民主轉型階段的如下幾個方面:其一,經濟基礎與經濟結構。從量的意義上,民主轉型雖然可以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條件下主動進行,但民主的鞏固卻很難在貧弱的經濟狀況中實現。另一方面,在民主轉型的過程中,也要關注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的性質。在民主轉型階段,政府如果能依靠其權威改善經濟結構,為經濟的長遠發展構筑相應的結構性環境,就可以避免經濟波動對未來民主鞏固的沖擊。其二,社會資本與社會結構。一個社會的信任是在長時期的歷史發展中自然形成的,但來自于政府強制力和社會劇烈轉型的沖擊卻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摧毀社會的信任基礎,從而給社會埋下隱患。民主轉型意味著信任模式的轉型和再造,它要求公民普遍走向抽象信任和公共信任。其三,國家能力與政治整合。國家能力無論對民主轉型還是對民主鞏固都至為關鍵。福山認為“軟弱無能國家或失敗國家已成為當今世界許多嚴重問題的根源”(第1頁),亨廷頓早就指出:“各國之間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們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們政府的有效程度?!?第1頁)林茲也認為:“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任何民主都是毫無意義的?!?第131頁)民主制度并不必然地全面提高國家能力,相反,國家能力卻對民主的鞏固和民主的運行質量產生深刻影響。對任何性質的政治社會而言,“沒有強有力的政治制度,社會便缺乏去確定和實現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創建政治制度的能力就是創建公共利益的能力。(第19頁)就政治整合來說,如果民主轉型不能實現各派社會力量更廣泛的政治整合,反而將部分社會力量或政治勢力排除在政治系統之外,即使政體已經變成是民主的,也很難保證這樣的民主體制得到持續的支持。其四,民主文化與公民意識。民主文化的普及和深化并不能等到民主政體確立之后。對民主轉型的成功來說,民主文化的培育至少也是一個有利條件。就公民意識來說同樣如此,即使在一個威權的時代,部分民眾公民意識的覺醒依然是可能的,他們明確了個體所擁有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政治義務,在政治生活中他們成為民主的先行者,這種實踐的示范意義和文化價值不可忽視。

策略過程視角的相關研究意味著反思民主轉型階段的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民主轉型的時機。民主轉型的具體情境將深刻地影響到新生民主政權的局部特征;同時,它也將作為一國的民主經歷而影響到該國民眾對民主的認同度,從而影響到民主鞏固。政治家集團和社會力量在推動民主轉型的時機上應有審慎的政治判斷,要從民主鞏固的長遠視角選擇民主轉型的適當時機,既不錯過民主轉型的良好契

機,也不在條件很不成熟或條件很不利的時候只是匆忙地致力于簡單的民主架構搭建。相反,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民主賴以持續的相關條件的培育上。其二,民主轉型的戰略。不論是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民主轉型的序列選擇,還是對民主政體類型的選擇,都尤為關鍵。就轉型的序列來說,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和社會轉型進入到一定階段時展開民主轉型,民主鞏固將具備必要的經濟社會基礎;相反,如果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處在極不發達的狀態下就展開民主的轉型,民主政體也將比較容易地回歸威權。就民主政體模式的選擇而言,議會制度相對于總統制而言更有利于政治穩定和社會整合,因而也有利于民主的(第387-398頁)。所以,在一個社會多元化甚至存在一定社會力量沖突的社會,對總統制民主模式的選擇應當是非常謹慎的。其三,外部力量的干預方式。外部力量的干預甚至是主導部分國家實現民主轉型的路徑,但這種外部植入型的民主卻具有先天的弱點,它有可能忽視了當地社會的文化傳統、社會結構和國家能力。外部力量雖然可以解決民主架構的搭建,卻保證不了民主價值成為當地社會的普遍共識和信仰,也保證不了民主可以有效地化解當地社會的沖突,更回避不了民主轉型后政府其事實上的治理能力低下。綜合來看,外部力量干預或主導下產生的民主政體,其民主質量的提高和民主鞏固都是一個異常艱難的任務?;谶@一點,本地政權在利用外部力量推動民主轉型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社會的實際情況;而外部力量在選擇干預的方式時,對直接而強制的干預方式應當謹慎使用。

四、結語

民主化本身包含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從其中最為重要的民主轉型和民主鞏固來看,兩者所需要的條件既有相對獨立性,又存在諸多交集。民主鞏固的實現不僅需要民主鞏固階段的全方位努力,更受制于民主轉型階段的相關實踐,因此,有必要對民主轉型階段的任務和定位予以全面反思。對于已經完成民主轉型的國家來說,最為緊要的任務可能是培育民主鞏固所需要的條件,將民主政治得以持續而穩定運行的基礎夯實。而對于那些尚未進行民主轉型或尚未完成民主轉型的國家,包括那些曾經歷過民主轉型卻又向非民主政權“回潮”的國家,其最為緊要的任務可能就在于在民主轉型階段即著手準備民主鞏固所需要的配套條件,并將民主轉型的實現和民主鞏固所需條件的培育有機地統一起來。也就是說,民主轉型的完成并非一勞永逸,它更需要延續到民主的鞏固;而成功的民主化則對民主轉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僅僅確立民主政治的基本架構。

責任編輯葉娟麗

猜你喜歡
民主化
馬來西亞民主化前后執政合法性的變化研究
雷圭元“版、刻、結”設計理念探析
中小學班級管理策略研究
如何推進我國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律化
論我國行政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信息教育的應對措施及改革趨勢研究
論我國新一輪司法改革:職業化還是民主化
當代俄羅斯媒體語言的顯著特點及其成因
查爾斯·蒂利民主觀探微
托克維爾的政治文化思想評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