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中國文學的綠色之維

2009-12-01 09:12汪樹東
文學評論 2009年6期
關鍵詞:中心主義意識人類

汪樹東

內容提要:超越現代文明,建立生態文明,乃是人類必然的選擇,文學也需要接受生態意識的指引。在于堅、張煒、郭雪波、李存葆、葉廣芩、韓少功等作家的努力下,中國當代文學的綠色之維已經復活。本文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生態意識進行梳理和歸納,既是對生態文明的呼應,也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生態批評之嘗試,更是對大自然復魅的祈愿。

從1949到1976年,由于革命意識形態的壓倒性影響,中國當代文學中盛行著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寫作,對大自然采取徹底的利用和征服態度,喪失了對大自然內在價值最低限度的尊重和敬畏,生態意識僅在牛漢等少數詩人的潛在寫作中偶有流露。從1977到1989年,中國當代文學的生態意識部分表現于歷史反思,尤其是阿城的《樹王》、老鬼的《血色黃昏》等知青小說;部分表現于現實批判,如高行健的話劇《野人》等;此外,許多邊疆作家、少數民族作家,或者受道家傳統、農村生活影響甚深的作家,如周濤、烏熱爾圖、汪曾祺、賈平凹、海子等,能夠表現出對生態意識的鮮明追求。1990年后,中國當代文學的生態意識越來越明晰,越來越多的作家震驚于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的生態災難,難以接受現代人因與大自然睽隔已久而致的美感淪喪、人心的冷硬與荒寒,更兼全世界范圍的生態保護運動推波助瀾,生態文學作品層出不窮。至今為止,于堅、張煒、郭雪波、李存葆、葉廣芩、蔣子丹、韓少功等大批作家已經頗具生態意識,中國文學綠色之維真正復活。

一重建生態整體觀

從生態危機審視現代文明,現代文明最致命的欠缺就在于對大自然的有機整體性以及人之生命的有機整體性的忽視。斯普瑞特奈克曾說:“現代世界觀強行造成了人與周圍自然界、自我與他人、心靈與身體之間的破壞性斷裂?!碑敩F代文明犧牲了這種有機整體性,從長遠來看,最追求效率的現代文明,也許會成為最沒有效率的文明;最追求理性的現代文明也許會成為最非理性的文明。

因此,確立生態意識,核心要義就是重建生態整體觀。所謂生態整體觀,就是要認識到自然界萬事萬物(人從根本上看也是自然中的一員)構成有機聯系的整體,每一事物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不存在主次等級之分,共同維護著精美的地球生態系統,一方的敗壞很可能潛伏著整體的敗壞,而生態系統的興盛必然要求所有部分的興盛。美國生態思想者麥茜特曾說:“生態學的前提是自然界所有的東西都是和其他東西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一種自然哲學,生態學扎根于有機論——認為宇宙是有機的整體,它的生長發展在于其內部的力量,它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整體?!鄙鷳B學對大自然的有機整體性的發現,啟示了思想家對主客兩分的現代性思維的批判,也發現了人類和非人類世界的有機整體性。

許多中國當代作家都已經重建了生態整體觀。徐剛幾十年來始終關注生態問題,他的《伐木者,醒來》、《長江傳》、《地球傳》等生態報告文學聲譽卓著,影響深遠。他在生態散文中曾多次提到德國科學家烏·希普克把蔚藍地球比作宇宙飛船,在茫茫宇宙中多么孤寂而脆弱。對于這艘地球號宇宙飛船而言,所有生命構成一個整體,不能輕易地為了人類利益而損害整體的利益。他說:“地球生態環境的演變與惡化,從來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它細密地互相關連著,似一張網,像一根鏈,環環相接,既微妙而又真實?!f的就是這個道理?!弊匀簧恼w性要求我們不能僅囿于人類的眼前私利而不顧自然生命的整體利益,沒有了自然生命的整體利益,人類的眼前私利最終也無法保存。曾到陜西秦嶺深入生活、特別關注野生動物保護的女作家葉廣芩也說:“大自然實在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大如風云雷電、山川河流,小至巖鼠、山貓、蚍蜉螻蟻,一切分裂與分解,一切繁殖與死亡,一切活動與停滯,一切進化與衰退,儼然各有秩序,人類不要從中裹亂,否則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彼I悟到了大自然是個儼然有序、普遍聯系的有機體,這的確是生態意識的首要法則。

生態整體觀在姜戎的長篇生態小說《狼圖騰》中同樣得到充分的體現。如果說額侖草原的白狼王是維護草原繁榮的野性力量,那么畢利格老人就是維護草原繁榮的人性力量,是蒙古人中的白狼王。他的生態智慧最根本地體現在關于草原上“大命”和“小命”的說法中。知青陳陣看到黃羊的美麗時就覺得黃羊可憐,狼可惡,濫殺無辜,而畢利格老人卻說:“難道草不是命?草原不是命?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連狼和人都是小命……蒙古人最可憐最心疼的就是草和草原?!比绻f美國生態思想家利奧波德倡導人要像大山一樣思考,那么畢利格老人就是像草原一樣思考,這是真正的生態整體主義者,他的確看重個體生命,但更看重生態系統的和諧與健康。

當然,許多作家在人與大自然的正向關聯中感悟著生態整體觀。寫過《綠色天書》、《凈土上的狼毒花》等華美的生態大散文的李存葆,在《鯨殤》中就曾說:“山山林林的鹿鳴狼嗥虎嘯猿啼,巖巖石石的蜥行蟲跳蝎藏蛇匿,江江海海的魚騰蝦躍鯨馳鯊奔,土土縫縫的菇傘霉茸蚓動蟻爬,坡坡嶺嶺的蔬綠稻黃果香瓜甜,花花樹樹的蜂飛蝶舞鳥啾禽啁……生命無所不在,撲朔迷離的大自然,以其斑駁的萬物搖曳的萬有,構成了神奇的無限。冥冥中,天人合一物我難分,無限神奇里也包容著人類自己?!碧烊撕弦晃镂译y分的前提就是所有生命的彼此關聯,不但萬有生命中包含著人,萬有生命也互相包含,而人僅是萬有生命中的一種,不可能永遠凌駕于萬有生命之上。

正因存在著生命間無所不在的生態關聯,當此種生命受到傷害,彼種生命也難逃厄運。莫爾特曼曾精辟地指出,“生命體系聯系人類社會及其周遭的自然,如果生命體系中產生了自然體系死亡的危機,那么必然產生整個體系的危機、生命看法的危機、生命行為的危機以及基本價值和信念的危機。和(外在)森林的死亡相對應的是(內在)精神疾病的散播。和水污染相對應的是許多大都會居民的生命虛無感?!睙o獨有偶,非常關注生態問題的著名作家張煒在生態小說《三想》中也寫道:“事實上,哪里林木蔥蘢,哪里的人類就和藹可親、發育正常。綠樹撫慰下的人更容易和平度日,享受天年。土地的荒蕪總是伴隨著人類心靈上的荒蕪,土地的蒼白同時也顯示了人類頭腦的蒼白。這之間的關系沒人注意,卻是鐵一般堅硬的事實?!睆垷樀亩床炝︻H為深邃,啟發心智。徐剛更是深深體會到自然生命與人同根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變得輕薄,是因為離開了土地;我們心靈枯槁,是因為我們看不見綠色;沒有了危哉大山的險峻,腳下的路反而變得更加迷茫;失去清泉的滋潤,又怎么能流淌出清泉一樣般的智慧呢?”現代文明處境中,人的內在精神危機與自然的外在生態危機互為表里,唇亡齒寒。

現代人常常囿于一己私利,肆無忌憚地破獲大自然,原本以為對人沒有什么害處,但是自然界的整體聯系會把惡果一一擴散,就像石落水塘,擊起萬般漣漪,最后把惡果反饋到人自身。阿城的知青小說《樹王》寫到20世紀

60、70年代云南知青破壞原始森林的狂熱,奇特的是,當樹王被伐,森林遭毀,大自然生靈涂炭時,與大自然有著隱秘聯系的肖疙瘩也郁郁而終。這無疑是暗示著人與大自然的生死與共。張抗抗中篇小說《沙暴》敘述了知青到內蒙古草原插隊時大肆捕獵草原鷹,結果導致老鼠猖獗成災,毀了片片草原,最終也導致北京常?;\罩在沙塵暴威脅下。賈平凹的生態小說《懷念狼》中,當秦嶺地區無狼可獵,那些捕狼隊獵人也奇特地相繼患上各種疾病,有人得了軟骨病,有人得了頭痛癥,有人性能力完全退化。

從生態整體觀角度來衡量現代文明,最關鍵的無疑是顛覆過于強硬的人類中心主義,重新建立人與大自然的合理關系。人類中心主義總是理所當然地只把人視為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認為其他自然生命僅具有工具價值,確立起人在其他自然生命麗前的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地位。許多作家都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人類中心主義的愚蠢和霸道,一再重申人與自然生命的平等關系。人作為自然的稚童,是自然的產物,他只能謙卑地接受作為大自然生命共同體中一員的位置,人力勝天的偏執心態終究只能使人忽略自身的局限性,導致自身的最終潰敗。

二尊重自然

如果說生態整體觀確認了生態系統的有機整體性,注重所有生命的普遍關聯,那么從中很自然地可以引申出尊重自然的生態意識。尊重自然,關鍵在于尊重自然的生態規律和內在價值,充分反省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負面意義,不要讓人類意志根本不顧自然生態系統規律而肆意妄為,人試圖為自然立法之前需要充分地意識到自然已經為人的立法劃下了邊界與規定了內在邏輯。羅爾斯頓曾說:“人在大自然中所占據的并不是最重要的位置,大自然啟示給人類的最重要的教訓是:只有適應地球,才能分享地球上的一切?!痹谏鷳B意識高度上適應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當然不會辱沒人的尊嚴,恰恰證明了人的尊嚴,意味著人能在更宏大的生命立場上把握住自身的欲望和非理性沖動。美國著名的生態思想學者卡遜曾說:“‘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產物,是當生物學和哲學還處于低級幼稚階段時的產物?!钡拇_,人類文明發展至今,需要徹底拋棄控制自然之類的狂妄想法,而以尊重自然為文明的新風標。

現代文明無限抬高人的主體性,把大自然貶為客體,像康德那樣的現代哲學家就高倡人為自然立法。具有生態意識的徐剛卻說:“人企圖占有一切存在的時候,人便成了存在的盜賊。人的規格在環境的框架中?!钡拇_,人的立法不可能肆意妄為,自然已經給人確定了一定規格,人可以勇于超越自然,但超越的向度卻絕不能與自然為敵。徐剛曾說:“環境對人類社會,首先是恩賜,然后是限定?!贝苏Z堪稱精辟,對現代人日益狂妄的勘天斗地的精神有振聾發聵之效。人類的終極價值標準最終必須以大地為指向,“真、善、美的恒久的存在,只存在于大地之上的自然世界,而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倘不以大地為楷模,與真、善、美漸行漸遠,卻是大勢所趨了?!睉撜f,尊重自然的生態中心主義就是人類再次向終極真理逼近的明證。

然而,回顧1949-1976年間的中國文學,我們不由得浩然興嘆,此階段文學彰顯的是那種無知無畏、凌駕一切、對大自然頤指氣使的現代人形象。1958年新民歌運動中的許多民歌最能代表那個時代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自我想象。陜西安康有一首新民歌《我來了》:“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岳開道,/我來了!”這種徹底剝奪大自然神性的寫作體現了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那種膨脹起來的人類意志在大自然面前顯得極其狂妄,沒有一點尊重自然的氣度。

到了80年代后,與此前的極度不尊重自然的態度相反,許多作家認識到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他們極其痛心地展示著不尊重自然生態規律的破壞性后果。老鬼的長篇紀實小說《血色黃昏》就敘述了“文革”時期一批到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插隊知青的悲慘生活。那些下放知青和復員軍人不顧生態規律,到草原上大肆墾殖,結果導致草原沙化嚴重,最終那些嚴重浪費人力物力的農墾工程不得不廢棄。郭雪波的小說《哭泣的沙坨子》同樣展示不顧草原的生態規律大肆農墾的可怕后果。楊志軍的中篇小說《環湖崩潰》敘述了20世紀50、60年代西北開發運動中,人們懷著熾熱的建設熱情,對青海湖周邊草原的大面積開墾,造成了嚴重后果。作者對這場破壞生態環境的狂熱運動的冷靜反省,標志著西部小說中較早出現了現代生態意識。人類由于囿于眼前的一己私利,不尊重自然的生態規律,結果是自毀家園,自我流放。

卡遜曾說:“大自然賦予大地景色以多種多樣性,然而人們卻熱心于簡化它?!弊鹬刈匀?,還要尊重自然生命的多樣性,簡化的大自然終究會讓人飽嘗苦果。但現代文明以效率為唯一原則,倡導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工具理性化籠罩一切,直接導致現代世界的機械化、單一化、標準化、同質化的簡化傾向。作家天生敏感,想象豐富,喜好參差多態,渴望色彩絢麗,對現代文明的此傾向最為驚懼。張煒隨筆集《葡萄園暢談錄》開篇就涉及現代文明的標準化問題,作者希望從鄉村世界中看到真正獨特的東西,但很快明白這只是不切實際的天真和浪漫,“其實到處一樣,更多的是千篇一律?,F代風習的感染力同化力比過去的時代大十倍百倍。處處給翻造了,改變了,此地與彼地必須一樣。房屋是這樣,街巷甚至植物、人,都是這樣。這才讓人吃驚?!爆F代文明的同質化傾向,只承認效率和功能,對大自然的生物多樣性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對文明多樣性更是缺乏耐心,結果導致世界的單調和沉悶。這種同質化傾向不但是對人的審美情趣和心靈品質的挑戰,更為日后的生態災難和文化荒蕪埋下禍根。

當然,尊重自然,最關鍵的無疑是節制人自身的欲望。歸根到底,人不尊重自然,是出于欲望無度,也就是不尊重自身的精神生命。因此,具有生態意識的作家都對現代文明的欲望化傾向持徹底的批判態度。高行健的實驗話劇《野人》演出于1985年,是當代文學中高調宣揚生態意識的一個獨異文本。該劇充分反映了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森林竭澤而漁式的開發方式,再加上到處肆無忌憚的濫墾濫伐,導致生態環境的急劇破壞。劇中林區梁隊長尤其害怕人的永無饜足的欲望,“人哪,要由得他發瘋,那就像鋪天蓋地來的蝗蟲,好端端的一片莊稼地一眨眼的功夫就吃得精光?!睆垷樀亩唐≌f《懷念黑潭中的黑魚》也展示了人的欲望放縱無度,從而導致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潰敗的過程。詩人李松濤對生態問題也極為關注,長詩《拒絕末日》曾獲得魯迅文學獎。該詩對人類無所顧忌地掠奪地球掠奪大自然可能導致的末日景觀持堅決的拒絕態度,序章寫道:“地大的惡行,觸怒了地,/天大的貪欲,惹惱了天。/大自然,委實被傷害得太深了——”所有可怕的生態末世場景的根源都是“天大的貪欲”,現代人大談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事實的真相正如舒馬赫所言,“現代人體會不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反而視自己為命中注定可以主宰及征服自然界的外在力量?,F代人甚至大言不慚

地說要與大自然搏斗,卻忘記了如果他們戰勝自然,轉眼即已處在敗方?!闭鞣笞匀坏膭倮褪侨祟愖陨碜畲蟮氖?,而且往往是萬劫不復的失敗,這才是黑色幽默,才是缺乏生態智慧的滑稽戲。

其實,所有不尊重自然的言行最終根源都是反生態的現代城市文明。中國當代作家對現代城市文明可以采取道德批判、審美批判,更徹底的還是生態批判。賈平凹在《廢都》中借那條來自終南山的奶牛批判了城市文明導致人種的徹底退化。張煒曾說:“城市真像是前線,是掙扎之地,苦斗之地,是隨時都能遭遇什么的不測之地。人類的大多數恐懼都集中在城市里?!笨謶指从谌伺c人、人與大自然的隔絕,恐懼扭曲人性,使現代城市成為粗暴和野蠻的發源地。逃離城市,返回鄉村野地,在野地發現仙鶴的舞蹈,也就成為張煒個人的抉擇,也是他大部分小說的基本主題。海子、莫言、遲子建、韓少功、于堅等都嚴厲批判現代城市文明的反生態傾向。

即使從審美意義上說,尊重自然也是人的最佳選擇。詩人于堅就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重建了當代詩歌的詩意維度。他的許多詩歌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以物觀物,試圖逼近自然的本真存在,就是尊重自然的最好明證。在《我夢想著看到一只老虎》中,詩人寫道:“我夢想著看到一頭老虎/一頭真正的老虎/從一只麇鹿的位置看它/讓我遠離文化中心遠離圖書館/越過恒河進入古代的大地/直到第一個關于老虎的神話之前/我的夢想是回到夢想之前/與一頭老虎遭遇”。在人與自然之間,已經有一層人類中心主義過厚的文化積淀,它先在地為人設置了大自然形象,詩人的愿望就是突破它,直面未被它染指過的大自然的本真存在。從一只麇鹿位置上看老虎,那就是在大自然中,在生態系統中,來把握自然生命的獨特與本真?!秾σ恢粸貘f的命名》堪稱于堅的詩歌杰作,其核心主旨同樣是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本性的詩意探尋,是尊重自然態度的興會淋漓的展演。

三敬畏生命

生命是地球生態系統進化的完美結果,物種多樣性和各種生命的繁盛本身就具有充分的價值與意義,人不能按照人類中心主義對待各種生命,應該承認各種生命的內在價值,呵護生命敬畏生命,而不是無度地奴役生命利用生命。著名的生態思想者史懷澤曾說:“有思想的人體驗到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他生命。對他來說,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理?!比欢?,至今為止,史懷澤的這種倫理原理還是空谷足音,聞知者寥若晨星,踐履者屈指可數。

葉廣芩曾說:“能感受快樂和痛苦的不僅僅是人,動物也同樣,它們的生命是極有靈性的,有它們自己的高貴和莊嚴。我們應該給予理解和尊重?!贝_然如此!只要人稍稍擺脫顢頇的人類中心主義,就必然會發現動物生命的靈性世界。

許多作家毫無疑問已經具備了敬畏生命的生態意識,在他們筆下,野生動物展示著它們獨特的高貴與莊嚴。鄧一光的短篇小說《狼行成雙》中,那對狼夫妻不怕犧牲生命,也要互相救助。郭雪波的長篇小說《大漠狼孩》中,那只公狼在與人的對抗中盡顯了野性生命的桀驁不馴與崇高尊嚴,母狼在對狼孩的撫養、尋找、教育和救護中則盡顯了母性的堅韌與偉大,尤其是最后為救落水的狼孩而犧牲時,更把野性生命的偉大彰顯到了極致。姜戎的《狼圖騰》中,那兩只狼寧肯自殺埋入亂石中也不愿意被捕;還有那只巨狼被包順貴、徐參謀等人的吉普車追得口吐白沫,倒地而死,也不愿意就范。這些狼即使拋棄生命,也要捍衛尊嚴,放在人間也屬難能可貴。作家濃墨重彩地描繪這些野性生命,無疑表達出十足的敬畏情緒。

母愛的高貴與莊嚴也自不待言,誠為人與動物界所共享。葉廣芩的短篇小說《猴子村長》中,那只被獵人追擊的母金絲猴,在獵人槍口下,從容不迫,摘下樹葉,滴上乳汁留給小猴,然后蒙眼迎接死亡。也許,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看來,這僅是動物本能使然,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即使僅為本能,這種本能也讓人深覺生命的高貴與莊嚴。到了此時,人倘若還不能善待生命,謹言慎行,那就真是冥頑不靈,性情乖戾了??档略f:“就動物而言,我們沒有直接的義務。動物沒有自我意識,其存在只是達到一種目的的手段。這個目的是人?!笨峙氯舭讶艘暈槲ㄒ坏哪康?,不但不能提高人的地位,反而只能使人聲名狼藉;若把動物僅視為達到人的一種目的的手段,就只能使人類淪入萬劫不復之境。

中國當代作家不但敬畏動物的高貴與莊嚴,同樣敬畏植物的高貴與莊嚴。于堅詩歌《避雨之樹》吟詠的是一棵高大的亞熱帶榕樹。當人拋棄人類中心主義視角,在曠野上與巨樹全身心相遇,才能夠看出自然生命的神性一面。避雨之樹盡情舒展,穩若高山,化身為永恒的宇宙大生命之樹,矗立曠野,為萬物遮風擋雨,抵御死亡的恐懼。面對這樣的巨樹,人只能敬畏、感激與贊美?!八悄欠N使我們永遠感激依賴而無以報答的事物/我們甚至無法像報答母親那樣報答它我們將比它先老/我們聽到它在風中落葉的聲音就熱淚盈眶/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愛它這感情與生俱來”。自然永恒,而人生短暫;自然偉大,而人平凡;這是人在自然面前必須具有的謙卑情懷。神性自然的展現就是美,讓人悠然神往,拋卻鄙吝自大之心。李存葆《綠色天書》對熱帶雨林中望天樹的描繪,也蘊含著對自然生命的神秘和威嚴的敬畏之情。

然而,返觀中國當代文學史,我們也遺憾地發現許多作家并不敬畏生命,僅關注動物的工具價值。梁斌小說《紅旗譜》“脯紅鳥事件”中那只稀罕的脯紅鳥在運濤、大貴等人和馮蘭池的爭奪中就僅具有工具價值。吳強小說《林海雪原》中,楊子榮上山見座山雕,射殺一只東北虎為見面禮。葉蔚林的短篇小說《黑谷白狐》中白狐的價值也僅在于給人提供一張毫發無損的毛皮。至于阿成的短篇小說《小菜驢》中的小毛驢就更為悲慘,價值僅在于被活剮,給阿成提供一頓生鮮驢肉而已。這種對待自然生命的殘酷態度,反映了作家生態倫理的暗昧。

人類中心主義甚囂塵上的現時代,當作家確立了敬畏生命的生態意識,他們看到的更是各種自然生命的悲劇,是人類殘害自然生命的暴虐和無恥,因此往往長歌當哭,心神憔悴。陳應松和葉廣芩都曾關注野生動物的滅絕問題。陳應松的中篇小說《豹子最后的舞蹈》以詩意語言敘述了湖北神農架最后一只豹子被人類消滅的悲慘結局,而葉廣芩的短篇小說《老虎大?!穮s寫了陜西秦嶺最后一只華南虎被獵殺的悲劇。葉廣芩采用的是人類視角,敘述了華南虎被人獵殺的悲慘經過,還特意描寫了山民們如何高高興興瓜分老虎尸體的。人既沒有對自己無知而卑劣的行為感到懊悔,也沒有對大自然中因為喪失最壯麗的生靈而留下的可怕虛空而悲傷,他們想到的只是用虎血沾腦門求福氣,或者瓜分內臟、肉和油。這與魯迅小說《藥》中下層愚昧民眾用蘸著先覺者鮮血的饅頭治病的行為遙相呼應,人類的卑瑣終究無法克服!詩人牛漢曾說:“大自然的創傷和痛

苦觸動了我的心靈?!彼脑姼琛度A南虎》可以說是關于野生動物受人類殘害的一首絕唱。

敬畏生命的生態意識使得許多作家的視野更為開闊,心靈更為敏感柔軟,較為狹隘的人道主義價值觀漸漸被更為闊大的生態倫理取代。遲子建的散文《哀蝶》就敘述了作者小時候常常捉住許多漂亮的深紫色蝴蝶,用圖釘把它們活活釘死,成年時后悔,自稱為扼殺蝴蝶的小妖魔。這種反省無疑是生態倫理的珍貴覺醒。在散文《大地上的事情·七十》中,葦岸因自己一時誤施好心,把剩有余蜜的瓶子留給胡蜂,結果導致十余只胡蜂的死亡,便愧悔不已,誠摯請求胡蜂的原諒。劉亮程在散文《春天的步調》中寫到在原野上曾經耐心地守候過一只小蟲子的臨終時光。每一個自然生命的死亡,就是世界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毀滅一次,作者能夠把生命體驗深深楔人小蟲子的生命體驗中,對別種自然生命的生態同情甚為動人。

敬畏生命,同樣關鍵的是顛覆人類中心主義,清醒認識人類中心主義的愚蠢和霸道。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曾說:“大自然創造出動物和植物的目的,很可能首先是為了這些動植物本身的幸福,而不可能是為了一個存在物的幸福而創造出所有其他動植物?!敝灰晕⒗碇且稽c,我們就不得不承認繆爾之言的真理內涵。詩人于堅曾說:“把昆蟲視為具有自在生存權利和美學系統的神靈集體,這一立場與現代中國盛行的價值觀背道而馳?!瓕τ诶ハx野獸植物世界,取舍標準就是對人是否有用、有害,是否可以吃、可以入藥。這種約定俗成的價值觀在今日中國盛行于世,其結果是大的野獸蟲子已經吃得差不多了,人們現在已經吃到了螞蟻,吃到了蚯蚓?!敝袊索吟阎暉o疑必須反省,對自然生命的功利觀無疑必須被顛覆。

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還要求人反思出于好意對自然生命的歌頌,譬如作家對馴養動物的忠誠品德的贊美。道義淆亂時代,人心難測,朝夕變幻,而狗等馴養動物的忠誠卻總是昭若日月,映襯著人心的飄忽魅影。宗璞的短篇小說《魯魯》就把那只小狗對主人的忠誠之舉、哀婉之情寫得令人肝腸寸斷。李傳鋒《退役軍犬》中的退役軍犬黑豹,王風麟《野狼出沒的山谷》中的獵狗貝蒂,鄧一光《孽犬阿格龍》中的阿格龍等,都為了拯救主人而犧牲生命,忠誠品格感天動地。作家專注于書寫馴養動物的忠誠品德,能把筆觸探入動物的內心世界,摹寫出動物生命的跌宕姿彩,對于顛覆人類中心主義具有啟示意義。但幾乎所有被作家大肆贊美的忠誠的馴養動物的結局都是悲劇性的,這就需要反思。人能夠欣賞狗的絕對忠誠和無私奉獻,但若對人性本身沒有多少反思和質疑,若對狗等動物的權利沒有法律的保障,這種欣賞就是把狗等動物置于死地的力量。當人極度昏聵和自私,對狗等動物可以任意處置,即使無故置之死地也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時;對于狗而言,要逃避悲劇命運,恰恰需要擺脫忠誠品德,需要一定程度的自私、野性和膽識。也許那樣,作家對狗就不能欣賞,會責之為不義了。因此,這種欣賞歸根到底是出于人的自私,是人編織出來安慰良心的關于物種的意識形態迷霧。人若有更大的悲憫心,就不能單純地贊美狗等馴養動物的忠誠美德,而更要拷問人性的丑陋,更要制定保障動物權利的法律,也就是以法律約束人性。

敬畏生命的生態意識也使作家塑造出一批具有生態人格的人物形象,他們與物同情,平等對待眾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呵護生命。郭雪波小說《沙葬》中,熱沙暴來襲,云燈喇嘛把僅剩的一點水分給沙井周圍的各色生靈時,生態人格的光輝絢麗無比。胡發云的中篇小說《老海失蹤》中的老海最后決定只身幫助瀕臨滅絕的烏猴遷出烏嘯邊,去尋找新家園,最終失蹤于林海茫茫,譜寫的就是生態人格的凄美絕唱。挪威深層生態學者奈斯說:“所謂人性就是這樣一種東西,隨著它在各方面都變得成熟起來,我們就將不可避免地把自己認同于所有有生命的存在物,不管是美的丑的,大的小的,是有感覺無感覺的?!碑斎祟愔行闹髁x價值觀被生態人格超越時,人性頓然呈現更為婀娜多姿的一面。

四生態意識的重要意義

美國生態思想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曾說:“一個人如果不研究自然的秩序,就不能達到最完美的生活;更重要的,—個人如果不能最后與自然達成和解,就說不上有智慧?!?/p>

許多中國當代作家能夠與大自然達成和解,獲得生態智慧,像于堅、張煒、郭雪波、遲子建、葉廣芩、葦岸、徐剛、李存葆等關注大自然,詩意地書寫生態意識,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幸事。

從整體上看,生態意識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的意義深遠。首先,當前中國文學中,由于受生態意識的影響,自然本體地位漸漸突顯,慢慢擺脫人的頤指氣使,呈現出更為精細更為跌宕多姿的面貌。郭雪波對草原狼的描繪就頗具代表性,他筆下的狼已經不再是人類寓言中的反面角色,也不僅僅是映襯萎縮文明的野性象征,更是依據它那個種類準則肆意揮灑風采的野性生命。這種動物形象在沒有生態意識出現之前幾乎不可能設想。于堅筆下的各色自然生命也都獨具生態蘊涵,遠非唐詩宋詞中的各種自然事物可比擬。其次,生態意識促使作家更及時地關注當前中國最為迫切的生態環境問題,讓他們獲得一度喪失的現實感。當然,這種現實感更多的是以悲劇形態表現出來的。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曾說:“生態學教育的后果之一就是,一個人獨自生活在一個創傷的世界里?!敝袊敶膶W的發生發展背景就是大自然慘遭浩劫的過程。如果說我國古代山水田園詩人關注大自然,更多的是避世,是怡情悅性,那么當代作家關注大自然則是振臂高呼,是哀傷哭泣,是絕望控訴。中國當代生態文學作品幾乎都是悲劇性的,如郭雪波《大漠狼孩》,張煒《三想》、《九月寓言》,王艾《我和松鼠的故事》,方敏《大拼搏》、《大毀滅》、《大絕唱》,姜戎《狼圖騰》等小說。在現代文明不停地制造不同的自然生命的悲劇時,即使有少數人脫離現代人的殘暴,對自然生命出示好意,自然生命也很難與人和解,對人表示理解。如此一來,具有生態意識的人往往就會陷入既與人隔離、又與自然生命隔離的兩難境地。中國當代生態文學作品中那些具有生態人格的人,如郭雪波《沙葬》中的云燈喇嘛,姜戎《狼圖騰》中的畢利格老人,雪漠《狼禍》中的孟八爺等,也都以悲劇終局。此外,生態的觀點雖說是對宇宙大生命的肯定,但人畢竟不是上帝,也不是大自然本身,人的渺小和脆弱必然使他在面對那些被人和大自然毀滅的個體生命的悲劇時產生難以承受的悲劇感和蒼涼感。在許多小說結尾,人看到那么多的自然生命悲劇,往往感到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大有因色見空之慨。當然,生態意識畢竟為中國當代作家提供了一種更闊大更合理的價值觀,使他們有可能進一步反思人類文明和人性現實。

總之,現代人必須走出人類中心主義,與大自然重新訂約,重修舊好。勞倫斯曾說:“如果我們考慮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的人生是要實現我們自身與周圍充滿生機的宇宙之間的純潔關系而存在的?!睂τ谠S多中國當代作家來說,他們確曾為大自然仗義執言,能夠顛覆現代文明的人類中心主義,確立起生態整體觀,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重建一切生命間的友好情誼。他們正在努力完成著歷史賦予的使命,努力引領人走出工業主義、消費主義的市場取向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以生態意識為引導,恢復對大自然的敏感與興趣,看護大地,凈化人性。

猜你喜歡
中心主義意識人類
如何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例談概率統計備考的五個意識
人類第一殺手
環境哲學視域下的人類中心主義辨析
試論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爭
西方中心主義遮蔽西方之亂
誰變成了人類?
初一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應從“理解”入手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