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闡釋與當代文學學科建設

2009-12-01 09:12李先國
文學評論 2009年6期
關鍵詞:當代文學朱自清文學

李先國

內容提要:當前存在的五種文學閱讀闡釋觀念的偏頗導致當代文學研究缺乏經典的闡釋,當代文學學科建設處于一種無序狀態。朱自清當年的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就為王瑤的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建設打下了基礎,這種方法正可以糾正當前的閱讀闡釋觀念的偏頗。

在當代文學研究中,主要的文學閱讀闡釋觀念存在偏頗,使得當代文學研究雖然熱鬧,實際上當代文學研究的邊界模糊,離文本越來越遠,也離當代文學的現實越來越遠。從而對不乏優秀的當代文學缺少經典的闡釋,導致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還處在一種不自覺的無序狀態。這五種文學閱讀闡釋觀念是:

一是看。在漢語中經常說“看書”。也許我們可以把閱讀文本當作文學研究尤其是當代文學研究的美好前提。但不幸的是,這里的看書,不是古典語境中的“閱”、“批閱”等,而是瀏覽,是快速閱讀。我們很容易想到英語中的“read”,當代文學研究的“看”不是“read”、“review”,而是“look”、“browse”是只在表面漂浮的快速瀏覽,看不到文本的思想情感內容,領略不到文學作品的審美意義,匆匆忙忙在為自己建構的文學史尋找一個例證,為自己的宏大敘事提供一個自以為是的注腳。曾經有人諷刺說,誰寫了文學史,誰就可以進入文學史。許多人為能進入文學史趨之若騖,所以我們今天可隊看到當代文學史教材的繁榮。但仔細一想有幾本是能夠得到大家公認的權威的教材?有幾個真正描述了當代文學發展的真實軌跡?教材建設是學科建設的一個基礎,許多豆渣堆砌在那里怎么能讓當代文學的大廈基礎穩固?

二是消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物質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生產與消費的觀念也日益進入文化領域,文學的生產與消費也被人們納入研究視野。法國學者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ard)在馬克思提出的歷史變化的三個階段即前商品化階段、商品階段和商品化階段的基礎上提出了第四個階段,那就是消費社會階段。消費,就是為了生產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質財富。在英語中對應的是Consume。許多從事當代文學研究的人士承認當下是一個消費時代。然而,在當下的消費時代,文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消費時代的文學究竟是什么,消費時代文學有什么意義?文化批評者們迫不及待地想一領風騷。其實,文化批評不過是一種消費的文學闡釋觀念在當代文學研究中的表現。文化是一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當代文學的文化批評放棄了對文本的仔細解讀,甚至脫離文本而宏論人類文化現象,其中商品化的氣息甚囂塵上。我們承認這對開拓當代文學的研究視野是有功績的,然而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此種現實:一是文學藝術的商品化導致了文學藝術意義的減弱,尤其是教育意義的衰減;二是在刺激消費過程中,其它領域對文學藝術的借用或利用帶來的日常生活審美化一方面使文學藝術的“詩意”泛化了,似乎人人能詩,人人能言詩,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削減了文學藝術的感染力。若從當代文學學科建設角度來說,也毫無益處。本來,現代文學三十年的闡釋產生了太多的泡沫,當代文學的研究到目前則還沒有與現代文學脫離干系。許多人參加的是現當代文學隊伍,但實際上從事的還是現代文學研究,這些人有時候打心眼里還瞧不起當代文學研究。另有些人主張當代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文學批評。但目前的文學批評有點走火人魔,像文化批評這樣不針對文學,其研究成果無疑是欲將當代文學學科置于空中樓閣。

三是接受。若說解讀文本,接受美學是一個急先鋒。20世紀70年代,由于沃·伊瑟爾和羅伯特·堯斯理論的帶動,接受理論開始在德國發展起來——這種理論在許多時候被稱之為接受美學。堯斯理論之中的核心范疇“期待視野”脫胎于海德格爾的“前結構”和伽達默爾的“視野”。堯斯觀察到,讀者的期待視野并非一成不變。期待視野的形成與特定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各個時代的讀者擁有參差不齊的理解水平。這必然導致了一個后果——不同的歷史時期,同一部作品可能呈現不同的意義。召喚結構、潛文本、流動視點、隱在讀者均是伊瑟爾圍繞文本提出的一系列觀點。伊瑟爾認為,文學研究應該集中于三個問題之上:一、作品的本文是如何被接受的,二、駕馭接受活動的本文結構是什么;三、文學作品的本文在其與現實世界的關聯中具有何種功能。這三個問題的核心在于:文學作品如何調動讀者的能動作用,使其對本文中描述的事件進行個陛的加工。在伊瑟爾看來,文本必須提供一個基本的結構,這些基本結構的內部存在眾多的空隙。閱讀的樂趣之一就是,發現種種隱秘的聯系從而填滿這些空隙。這些聯系可能是形象之間的、情節之間的、人物之間的,甚至不同的敘事范圍之間的,如此等等。自然,對于文本空白的填充是一個反復的動態過程。

接受,現代漢語的解釋就是:對事物容納而不拒絕。英語中可能是一些動詞,Accept,take,embrace,receive等。顧名思義,接受美學是以讀者的接受作為文學考察的重點的。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學者雖然接受伊瑟爾和堯斯的理論出發點不同,但他們都對讀者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當代文學研究來運用接受美學觀念時,除了啟示我們要發揮解讀作品的能動性外,也面臨著一個解讀沒有統一標準或者不能確立解讀權威的尷尬——這一方面是寬容,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科面目不明晰的不負責任。因為這種解讀勢必造成當代文學研究雖然出了許多論文論著,但自說自話的太多。

四是鑒賞。早在1930年,上海中華書店就出版了孫俍工翻譯的《文藝鑒賞論》。今天文藝鑒賞論已然構成文藝理論的五大基本范疇之一。傳統的文學理論認為,只有建立在文藝鑒賞基礎上的文藝批評,才能真正揭示文學藝術形象和藝術意境的思想意義,體會文學形象的生動、真實和藝術魅力,領會藝術意境的無言之美,從而作出正確全面的文藝批評。在這里有兩點要注意。一是,此處的鑒賞可以指文學閱讀,但還不是文學研究的閱讀,批評也只是文學研究的一部分。二是,鑒賞這個詞本身就有點嚇人:對人和物的優缺點、真偽鑒別確定。Identify,authenticate,determine這些單詞莫不有“鑒定”的意思。文學研究中的考據派是十分推崇這種觀念的,畢竟以前的文學都要經過有文化的士大夫們之手。這種做法無疑將文學放在一個神圣乃至至高無上的地位。普通老百姓的文學不能納入其視野,一般人也不能隨便進入這種只有專家才能進入的研究隊伍。文學和文學研究由此少了一種生氣,反而被弄得神神秘秘。某些單純的廟堂文學意識、國家意識形態、政治文學話語將本來生動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弄得暮氣沉沉。

五是欣賞。文學欣賞本來是蠻美好的事情。多年以來,文學史寫作中,“史”的觀念的東西太多,而審美的東西太少,導致審美貧乏癥,加強審美體驗和審美感悟、深人品味作品是應該的。所謂欣賞,現代漢語的解釋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認為好,喜歡。中國當代文學在近六十年的時間里確實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讓讀者

們可以盡享文學的美,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評論作品的文章發出的由衷的贊嘆。但光有欣賞顯然是不夠的。且不說有些評論文章的言不由衷,那些確實由衷的贊嘆也可能看不到其所贊對象的不美之處或低級趣味。另一方面,美與丑同在,黑暗與光明相并,優秀的文學作品正是與不優秀的文學作品相比較而凸現出來的。這就需要研究者一種細細咀嚼去粗取精的精神。所以,當代文學研究需要欣賞,而且這種來自各行各業各種層次的欣賞也會鼓舞作者,但,進行當代文學研究,光有欣賞是不夠的。因為,學科建設畢竟是一種理智行為,強調科學性和客觀性,最終需要排除個人的主觀的愛憎好惡。

“文革”之前,構成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作品論和作家論,而從歷史的和美學的角度對現當代文學的整體把握的力度明顯不夠,從理論上對現當代文學進行的概括和升華有待提高。本來,1978年以后的思想解放運動,給當時的現當代文學研究帶來了思維方式的活躍和研究領域的開拓,沖破了不少過去在“左”傾思潮鉗制下的許多不合理的條條框框,在理論思維和審美意識方面形成了一種嶄新的風氣。但正如??滤裕骸叭藗円蚜晳T于沿著逆向的路線對前事追本溯源,習慣于重構歷史傳統,習慣于沿著進化的曲線前行,習慣于將目的論投射于歷史?!币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研究日益成熟,中國現代文學也日益彰顯為獨立學科,而當代文學的研究不盡如人意。就目前來說,將當代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進行合并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益顯得不合理。林非早在中國當代文學學會第七屆(1986年)年會上的發言指出:編寫當代文學通史和各種文體史,應該提到日程上來了。但有些人擔心當代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學研究各自為政,而未能一以貫之地進行,這樣就削弱了各自進行研究的深度。正如謝冕所言,“對當代文學的研究是一種不斷的追蹤,需要的是投入的精神,等待那些豐富生動的文學現象成為‘歷史再對它進行‘冷靜的‘總結的研究方式,顯然不適合這一學科的特點”。但,也許這正如韋勒克和沃倫在他們合著的《文學理論》中所說:“學院派人士不愿評估當代作家,通常是因為他們缺乏洞察力或膽怯的緣故?!?/p>

這使我們不免想起王瑤和朱自清。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一直被看成一個整體,并不存在現、當代文學的劃分。當時除了丁易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略》(1955年)外,大多數學者采用的都是“新文學”這一命名。從50年代初教育部委托一些學者擬訂的《(中國新文學史>教學大綱(初稿)》,到王瑤、蔡儀、張畢來、劉綬松等老一輩學者撰寫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早期“新文學”史,大抵如此。而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奠基之作。其實王瑤一生與自己所研究的現代文學在時間上有許多重合之處,也就是說,他與他的研究對象從其年齡來說隔得并不太遠。

王瑤的老師朱自清更是如此。他在從事文學創作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同時,對他同時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種文學現象,也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考察。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和《新詩雜話》可以說都是他當年研究“當代文學”的成果。

《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是朱自清于1929年至1933年在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講授“中國新文學研究”課程時所用的講課提綱,生前未正式發表,直到1980年才由趙園根據三種原稿本加以整理,發表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藝論叢》1982年第14輯上,并收入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朱自清全集》第8卷。王瑤在它被整理出來后,作了《先驅者的足跡》加以研究介紹。王文認為它是最早用歷史總結的態度來系統研究新文學的成果,不僅有歷史價值,而且會給人以新的啟發。曾華鵬在《朱自清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分析了朱自清的《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的學科意義與研究特點,認為朱自清最早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進行系統的總結,并初步構筑了這門學科的格局和框架,為現代文學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石。徐型在《朱自清(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的獨創性》中認為:朱自清《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在四個方面體現出獨創性:第一次把中國新文學史作為一個獨立的階段加以研究;創立了按文體分類研究文學作品的體例;第一次對魯迅、茅盾、郭沫若等重要人物作了比較全面的評價;對革命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的倡導和論爭的介紹符合歷史真實。徐葆耕在《重視“現代生活的學術價值”(代序>》一文認為朱自清建立的研究范式對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的影響是明晰可辨的。由朱自清開始的這個新范式在價值理念與技術系統方面至少有五個新特點,第一就是重視當代生活與文學現象的學術價值,這是中國學統中所沒有的。另外還有把文體(詩、小說、散文)作為宏觀敘述的重要支柱、把歷史的宏觀描述同對作家及作品的個性化批評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做到宏觀上的開闊,又注意微觀上的縝密,等等。

從以上二徐的分析來看,朱自清的“當代文學”研究貫徹著文本研究的方法。筆者在博士論文《化俗從雅文學觀的建立——朱自清與西方文藝思想的關系》中詳細闡述了朱自清是如何接受英國語義分析學家瑞恰慈及其學生燕卜蓀的影響而發展一種細讀的文學批評與研究的方法。朱自清說:“欣賞得從辨別人手,辨別詞義、句式、條理、體裁,都是基本。囫圇吞棗的欣賞只是糊涂的愛好,沒有什么益處?!睂υ~義、句式、條理、體裁的辨別,顯然要包括分析的成分。在另一個地方朱自清說得更直接:“精讀得采取分析的態度。詞義,句式,聲調,論理,段落,全篇主旨,都分析的說明,比較,練習?!?/p>

作為對中學國文教學的指導,《精讀指導舉隅》和《略讀指導舉隅》都是朱自清自己細讀的結果。我們可以領略一下他的細讀精神。

魯迅的《藥》全文大概6000字,朱自清寫了一篇14000字的指導大概,詳細分析了這篇小說的題旨。圍繞對小說題旨的理解,朱自清首先復述了故事的內容,接著介紹了小說的段落結構。然后詳細分析了小說的正題旨和副題旨。圍繞對小說題旨的理解,又分析了小說的取材,小說取名的含義,以及情節的安排,最后介紹了與親子之愛相關的魯迅的其他作品和外國作家的作品。我們今天提到《藥》都想到它的細節,這在朱自清文章中已經有相當深入的分析。例如,朱自清分析華老栓家的窮,朱自清說不等小說第四段“窮人的叢?!眮碇苯诱f明,從開始一節里“華老檢”這名字,和“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便看出主人公是窮人了。接著又分析他們攢下來用來買人血饅頭的錢的來之不易從而顯示他們的窮:“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那包錢。老栓“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后來在等人來交易時,又“按一按衣袋,硬硬的還在”。朱自清認為這些都說明他們的錢的來之不易,同時也說明了他們對兒子的愛。朱自清還通過細節分析說明了華老栓夫婦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康大叔等茶館里人物的心理的分析也都是通過對人物語言的細致閱讀來品味。朱自清甚至認為標題《藥》含著三層意思:一

般所謂的藥,疑問的藥,以及驚嘆的藥。在今日語文教材或賞析文章中這種細讀并不少見,但放在上個世紀40年代卻并不多見。朱自清曾經說過,“一個人可以根據他的信念,成見,或偏見,就詞句的一枝一節聯想開去,得到他的結論或創見。這個結論或創見,也許是很高超的修養境界,但和原來的文義是不相干的,這可以稱為‘斷章取義,卻并不是健全的誦讀態度?!彼姆治鐾耆苊饬诉@種態度。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只是朱自清“當代文學”研究的一個綱要,詳細的研究論文與論著因時代的原因與作者的短促生命而未有面世。但通過朱自清1929年3月4日、3月18日發表在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60、62期上的《關于“革命文學”的文獻》,——對當時革命文學的文獻搜集正是他上《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課時的一個基礎,窺一斑而見全豹,我們可以想像出他的對文本的鉆研與重視。

《新詩雜話》是朱自清解讀現代詩歌的豐碩成果,也是朱自清細讀的結果。在《新詩雜話》的《詩與感覺》一文中,朱自清開篇就說,“詩也許比別的文藝形式更依靠想象”,并認為“詩人的觸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人到的底里去”。反過來,讀者讀詩也必須能夠通過細讀作品里所描繪的感覺來想像當時作者的感覺,并由此達到對作者的想像和蘊含其中的情感的理解。通過對卞之琳的《淘氣》的解釋,朱自清作了一次示范解讀。朱自清認為這首十四行體詩是一首情詩,蘊藏在“淘氣”這件微瑣的事里。他實際上進行了五個層次的解讀。第一層從字面上分析“我”用來對付“淘氣”的“你”的“八陣圖”,其中有游魚的嚙,黃鸝的啄,野薔薇的牽,白蝴蝶的尋訪,渴飲泉水的吻自己。第二層從這個八陣圖的布置的主體分析其中含有“我”親近你的感覺。第三層用陶淵明的《閑情賦》來比附,說明詩中蘊含的“親近的心”。第四層分析全詩寫這種感覺是通過想像游魚、黃鸝等實現,是“高度的交互錯綜”。第五層是全詩最后一節也是點題的一節的分析,治別人也治自己,說不清誰淘氣,誰勝利。寫盡了親近之人的曲折幽微心理。一首一般人難理解的詩,朱自清用細讀去分析其中的豐厚意蘊,而且層層深入,合情合理,足見其高明之處。當然,這并不是細碎的了解,“學生不需要細碎的了解,是的??煞治龅牧私獠⒉皇羌毸榈?,逐詞逐句的單調的講解和抄寫,才是細碎的”。仔細體會朱自清在《新詩雜話》中的解詩,都是圍繞對詩的旨意的理解來分章析句的。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以及天不假年,朱自清沒有寫出他的“當代文學史”,但他的“當代文學”研究無疑是為后來王瑤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奠定了基礎。而他之所以能奠定基礎,其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又是功不可沒的。

朱自清的文本細讀給我們的當代文學研究提供了諸多啟示。

一是摒棄浮躁的快速瀏覽的閱讀闡釋觀念,將當代文學研究打在深入閱讀鉆研文本的基礎上。

翻開《朱自清全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篇目直接是論“讀”的文章。1940年至1941年朱自清與葉圣陶根據中學國文教學課程標準合作寫了《精讀指導舉隅》,期間朱自清還寫了《誦讀的態度》一文,后來又寫了《略讀指導舉隅》。1943年他寫了《朗讀與詩》收集在后來的《新詩雜話》里。1946年朱自清接連寫了《誦讀教學》、《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論誦讀》等,收集在《標準與尺度》里。1947年朱自清又寫《論百讀不厭》、《論朗誦詩》、《美國的朗誦詩》等,收集在《論雅俗共賞》里。

讀,是為了理解意義。朱自清多次談到這一點。在《誦讀的態度》中,他引陸九淵《語錄》云:“讀書固須曉文義,然只以曉文義為是,只是兒童之學,須看意旨所在?!彼治鲋赋?,“文義”是詞句;“意旨”是在所謂“字里行間”,但還從文義來——離開文義,便無意旨可言。朱自清在這里強調,讀,是理解作品意義的基礎。因為,讀的本義就是“抽出意義”。有些白話文有意用說話體,那就應該照話那么“說”。在他看來,白話文需要讀的比需要說的多得多,所以讀、朗讀或誦讀更該注重。

陶淵明那種“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在朱自清看來,他是著眼在“心得”或“創見”上,是一種修養的境界。也就是說,不求甚解是反復閱讀練習而得到的一種能力?!皼]有受過相當的咬文嚼字的訓練或是沒有下過相當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夠正確?!碑敶膶W研究也只有在深入閱讀鉆研文本的基礎上才能有的放矢從而作出令人服膺的研究結論。

二是讓文學研究回歸本身,可以用寬泛的文化觀念來批評當代文學,但絕不能將當代文學研究寬泛到文化批評里去。

說到朱自清一生經歷的文化運動,沒有人懷疑五四以來的文化巨蕩。但我們看到朱自清卻堅守著文學陣地。在上世紀20年代的俗文化研究高潮中,他也曾參與其中。他曾多次下鄉搜集民眾文學資料,也寫過《(妙峰山圣母靈山簽>分析》的文章。在《現代生活的學術價值》中他實際上也肯定了北大國學門研究所風俗室的研究工作。但朱自清的成果卻又回到文學的文本研究。在1929年4月29日《大公報》之《文學副刊》第六十八期,5月6日第六十九期上,朱自清發表論文《中國近世歌謠敘錄》。該文是朱自清為開設“歌謠”課而對中國近代歌謠歷史所作的研究。清華大學的1929年度第一學期開學后朱自清開設“歌謠”課。編有講義《歌謠發凡》和參考資料《歌謠》。前者內收《歌謠釋名》、《歌謠的起源與發展》、《歌謠的分類》、《歌謠的結構》四章,1931年又增寫《歌謠的歷史》和《歌謠的修辭》二章,更名《中國歌謠》。浦江清說:“朱先生在清華大學講授‘歌謠這課程是從1929年開始的,在當時保守的中國文學系學程表上顯得突出而新鮮,很能引起學生的興味……這是部有系統的著作,材料通乎古今,也吸取外國學者的理論,別人沒有這樣做過,可惜沒有寫成。單就這六章,已足見他知識的廣博,用心的細密了?!?/p>

因為抗戰,30年代是一個高唱文藝大眾化的時代。我們盡可以責怪朱自清沒有投身到抗戰的洪流中,走在時代的前列,但我們可以看到朱自清作為一個作家和文藝研究者,其研究中既有時代的影響又有對文學陣地的堅守的特色。如,1933年5月,朱自清作書評《(新詩歌)旬刊》,對《新詩歌》旬刊的第一、二、四期作了評論,著重論述了該刊所載詩歌在文藝大眾化、詩歌大眾化問題上的得失。讀者芙影致書《文學》編輯部,對他在文中提出的文藝大眾化問題進行商榷,朱自清發表了通信《關于“新詩歌”的問題(給芙影的信)》作為回答。作為中國第一個新詩團體——新潮社的詩人,朱自清在抗戰的時代主潮中進行的是詩歌規律的探尋。我們并不是鼓吹這種做法。但社會總有分工,一個人堅守在自己的職業范圍內總可以讓人寬容地去理解與同情。

40年代,朱自清更是提出了雅俗共賞的立場就是人民的立場也就是現代的立場的觀點。他的《低級趣味》、《論嚴肅》、《文學的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享》等論文讓我們看到這種現代的人民的立場的觀點的貫徹,但沒有一篇是政治

論文,而是從時代角度、從古今貫通的角度深入當代文學批評。所以,當代文學研究需要當代的文化批評,但對于文學研究來說,文化批評是一種手段,一個過程,而文學的審美規律是當代文學研究的不能疏離與放棄的目的。

三是可以理解當代文學研究者的多元讀者身份,可以對文學作品進行廣泛解讀,但解讀必須以切合文義為主。

朱自清多次強調:“多義也并非有義必收:搜尋不妨廣,取舍卻須嚴;不然,就容易犯我們歷來解詩諸家‘斷章取義的毛病。斷章取義是不顧上下文,不顧全篇,只就一章一句甚至一字推想開去,往往支離破碎,不可究詰?!?,朱自清肯定詩多義存在,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主從的,但他反對由此導致的見仁見智的漫無邊際的理解。他自己解詩時就做到在廣泛搜尋多義的基礎上嚴格取合。如解古詩“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時原列出六個解釋,但認為前三個“不忘本”、“哀其生”、“同類相親”都可取,第六個“戀故土”與“不忘本”重復,第四個和第五個解作“相見無期”、“身心相托”則“違背古來語例,不足取”“。朱自清在《新詩雜話序》中檢討了以前對四首新詩的誤解。在我們看來,朱的“誤解”也有道理,這不正是多義解詩的表現嗎?而對卞之琳的《白螺殼》,朱自清在《詩與感覺》中分析是一首情詩,而作者卻說也象征著人生的理想與現實。朱自清承認:“雖然這首詩的親密的口氣容易教人只想到情詩上去,但‘從愛字到通到哀字,也盡不妨包羅萬有?!边@不僅說明朱自清并不是有義必收,而是采取在多義中有所取合的解詩態度,而且也體現著他關于取合多義的基本原則,那就是他予以理論概括的:“我們廣求多義,卻全以‘切合為準;必須親切,必須貫通上下文或全篇的才算數?!睆那坝行┕{注家對一個典故引幾種出處以資廣證,朱自清認為他們只舉其事,不述其義,數量很多但解說過于簡略,又未必切合,所以用處不大。

面對詩多義現象,有些人不懂得詩是多義的,堅執一解,另有些人雖然容忍詩義多解但又忽視詩的整體性,造成解詩的模糊含混不得要領。朱自清正是在這兩方面防止了片面性,而顯示了其理論和實踐的科學性。朱自清肯定“詩多義”,但又明確地認為見仁見智的說法是不足為訓的,所以他要求自己解詩時“兼采各家,去取以切合原詩為準”。在解詩時強調把主體創造性與文本客觀性結合,把讀者的再創造建立在客觀基礎之上,因而既具審美性又具科學性。

我們知道,瑞恰慈和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評兩大首腦人物。如果說,在西方,蘭色姆是新批評派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他從艾略特和瑞恰慈的理論洗去了心理學因素,從而把新批評建立在明確的文本中心論基礎上。那么,我們可以說,在中國,完成這一任務的首先是朱自清。他與錢鐘書、袁可嘉等一起構成了中國的新批評派。當然,朱自清與蘭色姆以及后來的新批評的主將阿倫·退特、克林斯·布魯克斯、羅伯特·潘·沃倫等人不同,他并沒有完全把批評的視線局限在文本之內,而是在文學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之中尊重作品的獨立地位。所以他的文本解讀不單純是一種臆測,而是在廣泛聯系之中根據親切和切合的原則進行意義的取合。這正是那跟隨“作者已死”的倡言從而片面強調讀者的解讀意義的當代文學研究者所應學習的。

四是降低姿態,通過文本與作者建立一種平等關系,不把社會歷史等某一觀念作為評判對象的文藝價值高低的唯一尺度。

在《什么是文學的“生路”?》一文中,朱自清看到了現代的文人與古代的文人的不同之處,以及現代文人何以要站在人民的立場的原因:“古代的文人能夠代訴民間疾苦,現代的文人也能夠表現人道主義。但是這種辦法多多少少有些居高臨下。平民世紀所要求的不是這個,而是一般高的表現和傳達,這就是說文人得作為平民而生活著,然后將那生活的經驗表現、傳達出來?!睂ψ髡叩娜绱艘笸瑯舆m合于要求文學研究者。正如朱自清在《日常生活的詩》里所言:“這是一個重新估定價值的時代,對于一切傳統,我們要重新加以分析和綜合,用這時代的語言表現出來?!?/p>

朱自清的這種平等觀念與他所受到的西方文藝思想有關。佩特曾認為美如同作用于人類經驗的其他品質一樣,“是相對的”。瑞恰慈不僅對詞語意義進行多義區別,而且他(與奧格頓一起)直接考辨出人們對“美”(beauty)字的定義就至少有16種,朱自清直接說“美無定論”。

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現代派詩潮泛濫,注重意象的營造,運用象征手法,使廣大的詩讀者和傳統的詩批評陷入困惑的境地。從1932年以后,在《現代》、《新詩》、《大公報副刊》、《獨立評論》等刊物上,開展了關于現代詩“明了”與“晦澀”、“懂”與“不懂”問題的討論。朱光潛認為,詩的社會性不能抹煞,把晦澀加在詩上究竟是個污點,“不能把晦澀懸為詩的一種理想”,“與其說明白與晦澀,不如說易懂與難懂?;逎脑姛o可辯護,而難懂的詩卻有理由存在”。這實際上把問題由詩本身轉移到詩與讀者的關系上,把單純指責現代詩的創作轉移到縮短現代詩藝與讀者的審美能力之間的差距這一問題上。所以朱光潛說:“誠實是詩人的責任,努力求領悟是讀者的責任。讀者費極大努力而發見所得不償所失,咎在詩人;以習慣的陳腐的聯想方式去衡量詩人,不努力求了解而徒責詩人晦澀不可解,咎在讀者?!边@場討論結果之一是基本肯定了現代派詩在更新詩歌觀念和豐富詩歌技巧方面的進步。這種結果的取得與朱自清等人運用語義分析對現代詩的細讀的努力以及在這種努力中形成的新的批評觀念分不開:細讀實際上首先降低了解讀姿態,通過文本與作者建立了一種平等的關系,在解讀中就不會把社會歷史等某一觀念作為評判對象的文藝價值高低的唯一標準。如,在《解詩》中朱自清通過自己對林徽音、卞之琳、馮至等人的實例分析指出,不保持一種與作者平等的關系,是很難發現象征派的價值的。有一段時間,有些人不承認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詩是詩,以為必得表現微妙的情境的才是的。另一些人卻以為象征詩派的詩只是玩意兒,于人生毫無益處。與這兩種偏頗不同,朱自清認為,就事實上看,表現勞苦生活的詩與非表現勞苦生活的詩歷來就并存著,將來也不見得會讓一類詩獨霸。那么,“何不將詩的定義放寬些,將兩類兼容并包,放棄了正統意念,省了些無效果的爭執呢?”朱自清又舉從前唐詩派與宋詩派的爭辯為例,認為詩的意念太狹窄是其原因,而如果將其擴大些就不成問題了。朱自清的文學研究體現出一種寬容的精神,這也是消除當代文學創作與當代文學研究之間的隔離與緊張的有效途徑。

五是穿越感性,在研究中將欣賞與分析結合。

這里用“穿越”,是指欣賞既不可少,又不能停留在感性的欣賞階段,而是要以此為基礎,上升到理性的分析與評價。20世紀著名的詩人和文學批評家托·斯·艾略特在Ⅸ傳統與個人才能》中談到作家對于傳統的接受時說:“傳統是一個具有廣闊意義的東西。傳統并不能繼承。假若你需要它,你必須通過艱苦勞動來獲得它?!蔽膶W研究者對于自己的研究對象也需要這種艱苦勞動來穿越。朱自清既強調要讀文

本,進行欣賞,又說:“欣賞得從辨別人手,辨別詞義、句式、條理、體裁,都是基本。囫圇吞棗的欣賞只是糊涂的愛好,沒有什么益處”,“其實欣賞就在正確的、透徹的了解之中”。他認為欣賞并不是給課文加上“好”、“美”、“雅”等一類抽象的、多義的評語就算數的,得從詞匯和比喻的選擇,章句和全篇的組織,以及作者著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創新的或變古的、獨特的東西,去體會,去領略,才是切實的受用。這些都和了解分不開。

朱自清說:“詩是精粹的語言。因為是‘精粹的,便比散文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許多人覺得詩難懂,便是如此。但詩究竟是‘語言,并沒有真的神秘,語言,包括說的和寫的,是可以分析的,詩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徹的了解,散文如此,詩也如此。有時分析起來還是不懂,那是分析得還不夠細密,或者是知識不夠,材料不足,并不是分析這個方法不成。這些情形,不論文言文、白話文、文言詩、白話詩,都是一樣?!贬槍σ恍┤藢φZ言分析解詩的責難,他指出:“一般人以為詩只能綜合的欣賞,一分析詩就沒有了。其實詩是最錯綜的,最多義的,非得細密的分析工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圇吞棗的讀去,所得著的怕只是聲調詞藻等一枝一節,整個兒的詩會從你的口頭眼下滑過去?!痹凇对姸嗔x舉例》中他又說“就一首首的詩說,我們得多吟誦,細分析;有人想,一分析,詩便沒有了,其實不然。單說一首詩“好”,是不夠的;人家要問怎么個好法,便非做分析的工夫不成?!€只有憑自己知識力量,從分析下手??刹灰佬难蹆?,想著每字每句每篇只有一個正解;固然有許多詩是如此,但是有些卻并不如此?!碑敶膶W研究十分需要這種基于欣賞的文本分析,既有對文本的感知作基礎,又有學理的闡發和理論的創新,從而有效剔除當代文學研究中因無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作支撐的軟骨癥、因無理論與文本相結合的貧血癥、因無應對時代和文學樣式的轉型的能力而造成的失語癥,最終建構起合理、有序、蓬勃生長的當代文學學科。

我們不能定量分析朱自清研究“當代文學”時的文本細讀方法對王瑤的影響有多少,但我們不能否認王瑤基于朱自清對“當代文學”的研究而作出的對建構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所作的貢獻。然而令我們遺憾的是,文本細讀已經被許多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者淡忘了,許多學界人士對它持一種淡漠的態度。當前的學術期刊已是繁花似錦,但愿意刊登文本細讀型論文的幾近于無。學科研究生做文本細讀方面的論文,也往往會因“選題過小”而被否決?!笆聦嵣?,要建立文本的規范,確立文學的經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文本的細讀?!庇凶R之士如此呼吁。是的,只有細致認真的甄別和分析,才能夠明確經典之價值體現在何處,才能形成扎實的當代文學研究的學風以及取得扎實的研究成果,才能使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由無序走向有序。

猜你喜歡
當代文學朱自清文學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的
朱自清的較真
淺析大眾傳媒對當代文學的影響
當代文學的語言問題反思與追問
文學小說
朱自清的蟬聲
朱自清自輕不失重
文學
那一抹誘人的綠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