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及對策

2009-12-31 09:43李連友張慧芳
數據 2009年12期
關鍵詞:可持續性北京市北京

李連友 張慧芳

[摘要]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觀。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北京要實現《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指出的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目標,加強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十分關鍵。本文采用統計的綜合評價方法,通過對北京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等三方面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得出結論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對策

中圖分類號:C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5954(2009)12-052-03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觀,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功能也越來越完善。但是,從北京的資源與環境條件看,目前正面臨著水資源、能源及土地資源緊缺等突出問題,以及人口不斷增長集聚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壓力。今后北京如何堅持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試圖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通過對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和提出相關建議,為政府相關部門科學制定北京的發展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二、北京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

(一)北京市經濟發展的現狀

從1996年到2008年,北京經濟建設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呈現全面、協調、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綜合經濟實力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具體表現為,現價生產總值由1996年的1789.2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0488億元,增長了4.86倍。人均現價GDP也由1996年的14254元增加到2008年的63029元,增長了3.42倍,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已達到9075美元。

與此同時,北京市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取得顯著成效,三次產業全面優化升級。北京市的產業結構已由過去的“二、三、一”格局轉變為現在的“三、二、一”格局。2008年,在全市10488億元的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12.8億元,占全部生產總值的1.0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693.2億元,占全部生產總值的25.6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682億元,占全部生產總值的73.24%。目前北京市的產業結構己接近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平。

(二)北京市社會發展的現狀

北京是我國人口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北京市人口發展呈現出總量大、市區人口密度高、外來人口增長快等特點。至2008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1695萬人,比1996年的1259.4萬人增長了34.6%,年均增長2.66%。人口規模已居世界各國首都人口的前列。北京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城市的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等都形成了巨大壓力。

北京作為國家首都,科技基礎好,教育資源豐富。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2所,全年招收本??茖W生15.7萬人,在校生57.6萬人,畢業生14.9萬人。全市共有52所普通高校和117個科研機構培養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8萬人,在學研究生19.6萬人,畢業生5.6萬人。2008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高達610.9億元,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5.8%。全市科技活動人員47.6萬人。全市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4.4萬件和1.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2.8萬件和0.6萬件。

(三)北京生態環境的現狀

截至2008年末,北京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43.5%,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6平方米。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8%,其中城八區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3%。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4%,其中城八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北京單位GDP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從1996─2007年大體呈現下降趨勢。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逐年上升,到2007年達到97.42%。這說明通過環境保護制度的實施,控制污染排放的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落實。

三、北京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設計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構建指標體系的原則,結合北京市的實際情況,將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分為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和環境可持續性三個一級子系統指標。相應采用“經濟可持續性指數”、“社會可持續性指數”和“環境可持續性指數”來表示;二級指標選取了13個指標要素;三級指標是最基層指標,共選取了35個指標要素。由此便構成了北京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三個層次,分別見圖1和表1。

四、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實證分析

(一)綜合評價結果與分析

經過計算,北京市1996—2007年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數,以及水平指數、發展指數和協調指數分別如表2和圖2所示。

由表2和圖2可以發現,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指數由1996年的0.111增長到2007年的0.862,增長了6.8倍,是三個指數中增幅最大的,說明北京市的經濟發展進步較快。1996年的經濟發展指數在三個指數中位居末席,此后便以高速增長的態勢向上發展,評價期末已在三個指數中位居首席。如此巨大的變化表明,早期北京市的經濟基礎相對而言是薄弱的,后期采取“發展高科技、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北京市的社會進步指數由1996年的0.379增長到2007年的0.673,增長了77.6%。由圖2可以看出,北京市的社會進步指標變化幅度相對較小,發展形勢平穩,沒有巨大的起伏。從1996年到2002年,北京市的社會發展狀況可以用“高起點、穩步發展”來概括。在評價的起點年份,社會進步的指數值在三個指數中位居第一,之后到2006年就一直以十分穩定的增長態勢逐年增長,只有2007年有所下降。且在2000年之前長期在三個指數中保持第一,直到2000年才被高速增長的環境發展指數超出。這說明北京市作為首都,其社會服務的功能相對完善,起點高,進步穩定,在城市的職能中居于主導地位,這些與北京市的城市職能是完全吻合的。

北京市的環境支持指數由1996年的0.195增長到2007年0.756,增長了2.88倍,說明北京市環境支持指標數值變化明顯,在環境改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由圖2可以看出,環境支持指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6—2002年,環境指數發展較為迅速,在2001年時超過社會發展指數而位居三個指數的第一位;第二階段是2002—2004年,這一階段環境指數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2003和2004這兩年城市建筑增加,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導致工業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都比前期大為增加;第三階段是2004—2007年,這一階段環境支持指數逐漸上升,可見政府對環境治理力度在不斷加大。

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指數由1996年的0.238增長到2007年的0.759,增長了2.19倍,除了1997年綜合指數比1996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北京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都在逐年提高。

從總體上看,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呈現出不斷增強的趨勢。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正處于快速上升期。社會子系統可持續發展已進入了良性循環,不僅表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政府對城市建設投入的增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環境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不斷增強的同時也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從環境指數變化圖可以看出,從2002年以后,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升有降,升高幅度也非常小,應當引起北京市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對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數、發展指數和協調指數的分析

由前文的計算結果,我們可以得出北京市1996—2007年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數、發展指數和協調指數變化趨勢圖,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北京市1997—2007年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數呈穩定性逐年增強的趨勢。1997年北京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數為0.224,經過11年的發展,2007年達到0.763。其中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數分別為0.862、0.673和0.756,可見北京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經濟發展水平也比較高。

從圖3還可以看出,北京1997—2007年城市可持續發展發展指數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其間個別年份也出現不可持續性的現象。1997年的發展指數為負值。此后,該指數有起有落,可持續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可持續性時強時弱。其中,2002—2004年一直處于下降狀態,2004年下降到—0.0179,城市發展呈現不可持續性,這是由于受2003年非典的影響,北京市城市旅游業和零售業都受到很大的沖擊,經濟出現下滑現象。2004年以后,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指數呈現快速的增長??傮w來看,北京市的發展較為科學合理,但具有不穩定性,說明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規劃水平有待提高。

圖3中可持續發展協調指數的曲線表明,北京市1997—2007年城市可持續發展協調指數發展趨勢一直在—0.461和1.690之間徘徊,大多數年份都在1.0以上,說明北京市可持續發展協調指數總體上呈現可持續發展性,尤其在1998年和2005年出現兩個高點,呈現強可持續發展性。從1998—2002年,協調指數都大于1,北京城市的發展具有強可持續性,但是到2003年和2004年協調指數分別下降為0.458和0.145,這兩年城市的發展呈現弱可持續性,2005年,協調指數又增加到1.664,此后逐漸下降到2007年的0.693??梢钥闯霰本┏鞘锌沙掷m發展在強可持續性和弱可持續性之間交替變化。

1998年和2005年出現兩個高點的原因在于經濟的快速增長,給環境和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當時還沒有顯現出來,有一個積累和滯后的過程。待環境與社會問題引起重視,采取一定措施,城市發展又呈現強可持續性。一方面說明北京市政府一直比較重視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保證了城市的基本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北京市保持城市強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出臺相應的有效政策措施。

■ 參考文獻

1.Baudat G,A nouar F,《Feature vector selection and projection using kernels》, [ J ]. Neuro computing,2003。

2.Caniels,Marjolein C.《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towards a policy too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8(3)。

3.劉曉輝,陳忠暖,劉妙容,《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述評》[J]. 資源環境與發展,2008(3):17—20。

4.陳忠暖,閻小培等,《區域?城市?可持續發展測評: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續發展測評》,[M].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5.段澈,《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綜合評價》,[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3)。

6.李偉,《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比較與啟示》,[J].華東經濟管理,2005(19)。

猜你喜歡
可持續性北京市北京
北京冬奧會的“六有”可持續性管理經驗
北京,離幸福通勤還有多遠?
北京春暖花開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企業可持續性的表征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可持續性咨詢和建議委員會成立
保護與發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間途徑
《北京教育》雜志理事會名單
《北京教育》雜志理事會名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