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荷塘月色”的積極與消極

2010-01-08 05:27張秀峰
北大荒文學 2009年12期
關鍵詞:蛙聲蟬聲荷塘月色

張秀峰

高中教材中的《荷塘月色》一文,是歷年來為學生們所喜愛的一篇美文,但是我們在長久的解讀中,總是忽視了文章中對文人精神傳承的理解。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為自己營造了一個“世外桃源”,用以表現內心的苦悶與對現實的不滿,由此我們看出進步文人在白色恐怖時代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的現實想“超然”又想“掙扎”的心跡。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創作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作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心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他想投身革命,卻有太多的顧慮和猶豫,于是只好選擇了逃避。面對美景,先生內心雖有“淡淡的喜悅”,但這種苦悶的喜悅只是暫時的,所以他仍然在矛盾中掙扎。在如此復雜的心緒之下,先生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在文中為自己營造了一個用以暫時逃避現實的“世外桃源”。

有人撰文說:“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主要是指朱自清愛妻被家務累垮了身體而愁悶,要借“月色、荷花和楊柳等自然景物來排解,”并已得短暫超脫而淡淡喜悅,可惜被“蟬聲蛙聲”鬧了個不得寧靜,終于“什么也沒有”,這分析不能說沒有些道理。問題在于,這時候,依常理,該有兩種心態:一種是這荷塘月色中的自由美好,終歸不屬于我,我的自由美好在哪里?噢,只能從對妻的愛,對家庭的承擔、對工作的投入、對黑暗現實的抗爭中去尋找或創造。另一種呢,只會長嘆一聲:唉,荷香月色再好,終歸于事無補,我只能回到病妻身邊,回到問題成堆的家,回到沉重的工作室,回到殘酷的黑暗現實中,這是無可夸何的事啊。這兩種心思是積極的,是繼續尋求超脫的不言敗,后一種心思是消極的,妥協認命的。朱自清屬于哪一種呢?他顯然屬于前者。

《荷塘月色》有個最突出的特點:靜美。文章從“頗不寧靜”開始,一直圍繞“靜”字展開,這是許多有關文章的共識。而筆者認為,文章不只是圍繞“靜”字展開,更是讓“靜”統領全篇,并未“失靜”?!办o”同“凈”,是佛教的一種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之一。古人推崇“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代教育家魏書生老師上課,也愛先念念“松靜勻樂”。朱自清大約是深得“靜”之奧妙的。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既寫寧靜中的“荷塘月色”之美,也寫“荷塘月色”中的柔靜之美;既寫自然景物的靜謚之美,也寫人在靜夜的自然景物中所展現的情感思想之美——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并且在“靜”的表現手法上講求變化,體現了一個文學大師的“高超”?;蛟S高到極處,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大家對《荷塘月色》的鑒賞產生了種種分岐。分岐的焦點,集中在是否“失靜”、是否“超脫”等問題,還有“出門”、“進門”、“蟬聲”、“蛙聲”等細節。

當讀者陪著作者沉浸在無限靜美的“荷塘月色”中時,突然聽到蟬聲與蛙聲,聽到作者感嘆“我什么也沒有”。這的確有點措手不及,有點睛天警雷,太不尋常了。特別是“我什么也沒有”,如果不是瘋話與傻話,是作家的正常話,已近于“失能”。一般說,無論你精神上或物質上怎么一貧如洗,也不至于“什么也沒有”。怪不得有人要質疑那深夜的蟬聲:“那時有蟬聲嗎?”“不可能有蟬聲!”等等。也怪不得不少人失望地說:“其情與出門時一樣,只能在無可奈何中不了了之”,只能重回“不寧靜”了。也許,人們的這種姿態算是溫和,寬容與尊敬作者的吧,沒有將他與“非同尋?!甭撓翟谝黄?。如果視他為“非同尋?!?一般會有兩種反應,這家伙要么在拿出非常的藝術,要么在發瘋或發傻。人們的思維大約久已不用或少用吧,既想不到他的舉動是非常的藝術,又有點善心、包容與對作家的愛戴,不肯將他與瘋子或傻子聯系起來,只當他沒有從愁悶中走出或重新回到了愁悶中。在寫法上,也不過是尋常的“動靜結合”罷了。然而,筆者卻要視它為平中出奇的祖來之筆。

不論是“月下荷塘”還是“塘上月色”,作者都在寫其靜美。當寫到“荷塘四周”,作者就要離開荷塘、賞景就要達到高潮時,如果再繼續以靜寫靜,難免落入單調而平庸。文章至此必有點極限之舉,何不以聲寫靜呢?于是寫出:“蟬聲蛙聲”蟬蛙之聲真有些晴天霹靂了。但這意味著“失靜”嗎?當然不。這與“鳥鳴山更幽”同理,不過是用聲視靜,寫出了更高更絕的靜美。在此情況下,作者為何又說“我什么也沒有”呢?筆者認為,他的“我什么也沒有”,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念頭,因為他隨即就“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是又一次超脫,這“實際上是對自己青年婚姻生活的美好回憶”(袁立權語)

這回憶的意味深奧嗎?不。我們平素煩惱或惱恨某個人或某件事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想想這人和這事對自己有過的美好或益處,這樣可自然減輕甚至消除對這人或這事的煩惱與憎恨。朱自清自然也不例外。當他再回到家里時,他看到的是“妻已睡熟好久了”。這“睡熟好久”的結局可忽略嗎?應該不會也不能。從寫作藝術的角度看,作為經典美文,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文章有個非同尋常的“鳳頭”,也該有個尋常非同的“豹尾”,才算和諧完美,達到真正的“回環照應、首尾圓合”。這“豹尾”自然是“睡熟”。妻的“睡熟”意味著“靜”,這與妻在開頭“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的“不靜”相照應,更與“頗不寧靜”相照應。而從文章主旨的角度看,“睡熟”更是非比尋常。人不會在擔憂與焦慮中“睡熟”,不會在彷徨與苦悶中“睡熟”,更不會在痛苦與掙扎中“睡熟”?!八臁币馕吨裁?意味著生活環境的安適,或操勞奮斗的滿足,或為今天明天做夢,或坦然面對一切而無所畏懼,等等。我們能說這是“其情與出門時一樣,只好在無可奈何中不了了之”嗎?能說作者是“帶著無限惋惜和深深的遺憾之情”回到家嗎?

美國作家莫利在散文《門》中指出:“開門和關門是嚴峻的生命流動的一部分。生命不會靜止不動并聽任我們孤寂無為?!笔堑?作家的生命沒有孤寂無為,他感悟到“荷塘月色”中的無限靜美,無限靜美中的自由美好。這“自由美好”對心靈的影響是淋浴也是洗禮。月色是詩意的,也是強大的?!昂商猎律苯o予人的既非“短暫超脫”或“片刻寧靜”,也非永留你陶醉其中,而是啟發你發現、欣賞自然或生活中美的存在,促使你萌生和開掘人生的智慧。在自然面前,人的一切顯得微不足道,但人并不是無能的。自然再偉大,偉大的心靈亦可以自由到達。筆者想,這些看法,朱自清也該悟到了吧。否則,他不會借《荷塘月色》表達自己對自由美好的熱烈追求,不會在“頗不寧靜”中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美麗詩文,不會表現“寧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高尚氣節,不會成為被毛澤東稱頌的“民主戰士”。

猜你喜歡
蛙聲蟬聲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蟬聲
秋夜
蛙聲
蟬鳴
荷塘月色
我逮住了一陣蛙聲
聽取蛙聲一片
荷塘月色
聽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