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報道:講故事的可能

2010-01-19 07:38
關鍵詞:故事化新聞報道

薛 龍

摘 要:新聞報道故事化是近幾年重要的媒介現象,它的出現與傳播觀念的變遷、新聞與故事在敘事上的某種共同性、受眾訴求多樣、鮮活報道都有關聯。但是,新聞與故事在道德、倫理上卻有著迥異的趣味,新聞報道故事化討論的深意在于打開更為開放的新聞報道觀。

關鍵詞:新聞報道;故事化;新聞文體

中圖號:G2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9451(2009)02-124-04

On the Possibility of StoryMtelling News Reporting

XUE L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s:StoryMtelling news reporting has been an important trend in media in recent years.Its emergence is connected,with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the similar narrative mode shared by both news reporting and story telling,the various demands of audience,and the liveliness of news reporing But new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stories in morality and ethic.The significance of disussing stroyMtelling news reporting lies in building a more wider concept of news reporting.

Key Words:news reporting;story telling;journalese

如果一定要找到新聞與故事的共性的話,那么二者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都是一種敘事,是符號有意義的組合。美國學者卡萊就說新聞學是一門經過嚴格訓練的敘述藝術,由威廉?布隆代爾所著的《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一書中譯本的譯名則直接改為《〈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在實務界,CBS著名的電視欄目《六十分鐘》的制片人唐?休伊特在談到成功秘訣時說,“給我一個好故事”,如此簡單的要求就足以成就電視史上的一段傳奇。這種講故事的風潮也在國內蔓延,江西衛視金飛主持的《傳奇故事》、遼寧衛視的《王剛講故事》、吉林衛視今年傾力打造的《牛群:》以及陜西衛視《華夏點擊》的轉身都是新聞故事化的代表。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轉向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新聞與故事的不同也顯而易見。故事世代相傳,是人類基本文化生活方式,具有較強的倫理與寓言意義,很多故事中也能看到人類心理原型的不斷沉淀與重復;新聞的生命力在于真實,這點于故事而言卻有不同,因為作為一種文學門類的故事所追求的是生活與生命的真實,一種更深層次的真實,而新聞致力于信息不確定降低,“5W”的確定,它沒有對教化與展現人們生活姿態有過多追求。這些其實都給新聞報道的故事化留下了天然障礙或者說可能。新聞故事化的基本訴求是為了尋求一種更好的表達,以此來抗爭既有報道的模式化、僵硬感,那么,講故事如何成為可能?這樣的表述是理論的演進還是有名無實的口號,可能與不可能之間必要的張力又怎樣存在?

一、傳播觀念的遷延

故事,是每個人都要分享的記憶與經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們一方面在傾聽故事中長大,也在不斷地向別人講述故事,即便這樣的故事已經反復言說?!肮适驴偸菑倪@曖昧的第一天開始,一個年長的穴居人講了一個故事,講的是……聽過故事以后,穴居人心里暖和起來,明天的艱辛和困苦變得可以承受了” ①由此故事成為一個族群的尋根之旅以及認同感的傳遞,海德格爾說“語言是人類詩意的棲居”,其實進一步說,我們透過故事存在。

今天的新聞當然是明天的歷史,但也僅僅是歷史草稿。新聞是易碎品,而故事則非得經過歲月的積淀才能流傳下來,如此的重任,技術上是一種信息的新聞又何以能夠承擔。誠然,我們還可以說另一個視角中的新聞關注的是人的生存姿態,但是目光所及之處能夠作為故事去反復敘說的新聞又有多少呢。

在一個更為縱深的歷史背景中,新聞報道要講述一個好故事的訴求或許更易理解。早期的傳播學者們喜歡用“皮下注射”和受眾在新聞“魔彈”前應聲倒地這樣的隱喻來顯示新聞傳播的威力。傳統的新聞報道致力于客觀、公正,雖然也有過對新聞中是否要出現記者觀點有過爭論,但是隨著大眾報刊的興起、通訊社的出現、新聞的信息本質的確認,以及一種至今仍被是為經典寫作結構——倒金字塔模式的普遍運用,人們相信,新聞與道德哲學沒有直接關系,真實是簡單要素機械組合的看法看起來順理成章。但是大眾社會降臨后催生的市場新聞學,使得新聞專業主義傳統發生了嬗變,新聞開始以討好而不是灌注的傳播姿態應對受眾。鼓吹新聞學與煽情新聞學也作為歷史暗流的記憶重新被激活,前者視受眾為幼童而后者視受眾為消費者,新聞的故事化傾向就是為了爭奪人們日漸稀缺的注意力。

新聞報道樣態與傳播觀念的遷延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文化結構根源,并不是其個體演進所能簡單闡述的。比如近代中國不斷被列強逼至墻角的境遇下,新聞報道中出現了更多喚醒集體記憶重構國族想象的故事,就與特定的語境有關。

不僅如此,新聞報道也是意識形態主宰下的產物。阿爾都塞把意識形態定義為“個人同他所存在其中的現實環境的想象性關系的再現”,就是說個體盡管自以為非常自由,能夠獨立把握概括現實,但實際上他的觀念與行動早由一系列思想體系與再生產體系所支配。國內記者在新聞報道中,面對會議報道、典型人物刻畫、場面描寫出現相似的表述方式就是意識形態的產物?!靶氯A體”“北廣腔”都是特定歷史時空形塑新聞留下的寫作、播音文本,這種高抽象的、充滿戰斗氣味的、不容質疑的、建構權威的努力反映在新聞中就是“拽大詞”“高八度”“排比句”的大量使用,“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天南地北祥和歡樂,華夏兒女喜慶佳節。北京各大公園彩旗飛舞,花團錦簇,宮燈高掛,人流熙攘,充滿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有經驗的閱讀者對于這樣的表述再熟悉不過和厭煩了。

一種報道樣態一旦形成就會有自身展開的邏輯,并且在實際中充滿著慣性,競相模仿復制隨之而起,社會空間中的太多細節與真實不能被書寫與傳播,新聞之所以為新聞的根基就會受到侵蝕。中國傳媒體制兩重性的確認其實給新聞報道多樣化打開了缺口,在堅持黨性的同時受眾的需求需要認真對待。孫玉勝在《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中說,電視是家庭媒體,是家庭的一員,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就決定著媒體的語言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式的,而是平等的、坦誠的、情感交流的②。在這一歷史脈絡中,傳播姿態在不斷變動的現實面前由傳播者本位向受眾本位轉化,受眾地位在強勢的媒體面前得已提高,受眾的需要成為媒介關注的焦點。新聞報道在自身新城代謝的同時解構著既有模式,從傳播偏向上來說,既然人們熟悉故事的言說方式,新聞報道又何樂而不為呢。

二、作為故事的新聞

故事與人的親密關系早已使二者相融合,任何概念與界定可能都不能滿足我們的想象與期待?!掇o?!防镌撛~與本文相近的意義有兩種,第一,它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的敘述。故事與重在敘述事件關系的情節有所不同,但多是情節的基礎。第二,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通俗易懂。

與神話、電影、小說、戲劇等文本一樣,故事也是一種敘事性質的產品,只有通過某種敘事結構與內容,人們所知曉的事件才被呈現和所知。如果新聞被理解為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的話,它其實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敘事,當然新聞中也有大量非敘事文本的存在,但在媒介商業化與娛樂化的浪潮下,更多新聞敘事文本不斷涌現,新聞就此取得了與故事類似的結構。

新聞與故事的親和需要從敘事結構上予以探討,一般說來,完整的敘事結構包括開端、發展、高潮與結束這樣一個意義鏈。故事由處于序列關系的事件構成,在這一點上這與多數非事件性新聞不一致。所謂序列,必須包含兩個以上符合邏輯的事件:一個事件建立著敘事的情景和前提,另一個事件則顯示前述前提或情景的改變。在故事中,由核心事件做骨架,并由衛星事件作為血肉;前者不能改動、打亂或者替換,后者則可省略、分散或更迭。 但是實際講述故事的方式要靈活得多③。

新聞當然不一定要具備如故事那樣完整的結構,就事件性新聞而言,它可能只涉及一系列事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段落,開始與結果的展現也不明顯,這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充斥報紙版面的追蹤報道或后續報道。由于新聞截稿時間的要求,新聞故事意義的建立也不可能一次完成。但是近年來隨著一些新聞調查欄目的創辦,以及民生類新聞欄目的熱播,追求一個完整結構的事件性新聞愈來愈多。

俄國文學家普羅普在《民間故事的形態學》中將故事的基本特征概括為“尋找”,矛盾的發生與解決圍繞此來展開。類似的是在大量的社會新聞、犯罪新聞以及人物報道中也往往采用新瓶裝舊酒的模式,秩序的破壞及重建構成了新聞基本的報道模式,人物、時空轉換但是基本情節結構則大致相當。在刻板印象中,記者每天都會接觸到新鮮人與物,但是在他們本身來看,并不抱有多大的新奇性。另外,故事之所以成為故事有其價值在起作用,而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也有其價值因素,二者的價值范圍其實有很大的重疊,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新聞與廣告的互相滲透,新聞廣告化成為一個明顯的表征,而新聞廣告化在主要表現在新聞價值追求上的戲劇化、內容作業上的驚駭化與故事的傳奇特點是吻合的。

荷蘭學者梵?迪克曾對新聞與故事的關聯有更為精彩的論述,他總結了二者的同一性,新聞與故事都與人類認知與行為關聯;內容常顯得出乎意料且與過去所知不同;都影響并傳播特定的社會意義與價值觀念;都有特定寫作結構;二者敘述視角都較為多樣;與對話形式比較,講述者都更占優勢④。

三、替代性表達方式

新聞故事化是改變報道僵化與無趣的一種努力。曾經在新華社做過記者的李希光教授認為,講故事的新聞學是一種突出描述藝術的寫作風格,強調文學描述對感官刺激⑤。

文學追求審美而新聞立意真實,二者從核心本質而言區別明顯,但是在新聞報道實踐中,文學與新聞邊緣交叉性的文體是一個龐大的類別,這種文體中國稱之為報告文學,美國則命名為非虛構小說,2009年普利策新聞獎的非小說獎項就頒給了美國廢奴后黑人仍然遭受歧視現象的報道。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的新新聞主義其實就是一股追求新聞報道多樣化的浪潮。

當代中國新聞報道脫胎于古代文學,建國后長時間又受到政治話語與公文話語的宰制,1980年代報告文學的春天其實是人們追求新聞報道的鮮活性的反應。新聞報道滑向文學虛構當然會引發嚴重的媒介危機,但是這并不能妨礙新聞在恪守真實、客觀的前提下追求一種審美效應,新聞報道的故事化就是新聞審美路徑。

并且,過度強調原教旨的新聞觀會演化為記者在采訪、報道中推卸努力、搪塞怠工的托詞?!坝新劰P錄”曾經就在中國新聞史上貽害不淺。蓋伊?塔奇曼教授從社會學視角入手發現,新聞生產本身是遵從各種日常慣例的過程⑥, 記者的報道類似與緊密配合的流水線,試想如此報道出來的新聞如何滿足人文關懷的期待。

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處在不斷蔓延中。央視著名的電視新聞雜志《東方時空》就有一個“講述老百姓自己故事”的欄目《百姓故事》。 立志成為中國版的“六十分鐘”的《新聞調查》,以及以輿論監督建立影響力的《焦點訪談》很多時候也都是在用一個個故事詮釋“用事實說話”的力量。在國內三份著名的財經類報紙《21世紀經濟報導》、《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上,致力于把復雜的財經理論簡單化,講一個個好聽故事的說法已經成為一種成功經驗。業內人士曾有“如果不知道怎樣寫新聞,那就寫一個好故事”的夸張表述。

體育類報刊一直是國內新聞報道方式最為活躍的試驗地。既然在賽事過程即時形象化上遠遜于廣播電視,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新聞故事就成為報紙亮點并逐漸開始向雜志寫作的靠近和過渡。至于國內情感類雜志翹楚《知音》、《家庭》更是在一個個新聞故事做足了功夫。因為,好的新聞故事可以將媒介與讀者連結起來,通過新聞故事所再現的人生百態,讀者的情感與倫理意義得以建構。

四、結束語

瓦爾特?本雅明不無遺憾的指出:“新聞報道的價值無法超越新聞之所以為新聞的那一刻。它只存在于那一刻,即刻向它證明自己的存在”⑦。 而新聞人似乎并不甘心于此,他們試圖用“故事化”發展出更為理想的表達可能,因為故事是耗散不盡的,它保留集中起自己的力量,即使在漫長的時間之后還能釋放出來。

但是,把新聞直接與故事劃等號并不恰當。大量的非事件性新聞報道中,序列性事件組成的故事形態并不多見。在更高的意義上而言,故事所提供的道德倫理意義并不是新聞所能完全承擔的,新聞很大程度上預設的是一個封閉的結構。事實上,在跨越了不同文體限制的藩籬后,一種更為開放的新聞報道觀才更有意義。

注 釋:

①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7月.

② 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8月.

③ 蔡琰,臧國仁.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載《新聞學研究》58期,1~28頁.

④ 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5月.

⑤ 李希光.畸變的媒體.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⑥蓋伊?塔奇曼.做新聞.麻爭旗,劉笑盈,徐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8月.

⑦ 瓦爾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猜你喜歡
故事化新聞報道
AR技術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運用研究
中國時政新聞報道中委婉語的語篇功能
新媒體時代經濟新聞報道的發展策略
我國法治新聞報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思路探究
法制類電視節目的敘事模式研究
陜西老字號文化的對外傳播策略
論新聞故事探析和藝術化風格
故事細節語言
基層電視臺做好農業科技節目的初步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