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真教早期傳播中的樂舞活動

2010-03-14 02:37王定勇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6期
關鍵詞:道情大曲社火

作為金代產生的新道教——全真教注重運用樂舞進行傳教,將之作為一個貼近世俗、吸引民眾的重要手段。全真教早期的各位高道的著作,留下了關于道教樂舞、金代樂舞的鮮活記錄。全真教的樂舞活動涉及道情、社火和大曲等三個品類,結緣化俗,方便說法。

關鍵詞:全真教樂舞道情金代

作者:王定勇,1978年生,揚州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

金源肇興,滅遼吞宋,黃河流域大片土地劃歸金國版圖。道教新派別全真教便崛起于山河易主、朝代鼎革之時。全真教拋卻舊道教虛妄之說,不尚符箓燒煉,修行方法簡單易行——“其道以無為為本,以清靜為宗,其旨易知,其實易從?!苯讨魍踔仃柛苑奖惴ㄩT昭示天下:“諸公如要修行,饑來吃飯,睡來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學道,只要塵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凈兩個字,其余都不是修行?!痹趥鞑ソ膛傻倪^程中,全真教把樂舞作為傳播擴散的重要手段,以吸引最廣泛的民眾。全真教早期的幾代掌教無一不是對樂舞傾注極大的熱情。從王喆的“惟談惟笑,共歌共舞”到馬鈺的“時時恣情歌舞”、“終日狂歌狂舞”,從譚處端的“興詩詞吟詠,舌誕唇歌”到劉處玄的“道樂無塵元慮,欣則行歌道舞”,再到丘處機的“饑時只解巡門乞,飽后兼能鼓腹歌”,可見全真教對樂舞的運用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

道情起初是道士布道、化緣時所唱的宣傳教義的樂曲,后來逐漸發展成為抒情、敘事的民間說唱,全真教道情是道情衍變的一個重要階段。道情專用樂器漁鼓創制于南宋靖康時,打簡板、唱道情的形式首現于南宋初期。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述了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宮中唱道情的情形:“后苑小廝兒三十人,打息氣,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張掄所撰《鼓子詞》?!毙P兒打的“息氣”即簡板,又稱“惜氣”。息氣、惜氣都指在過門擊簡板時止息停歌、節省氣力。漁鼓在元雜劇中一般寫作“愚鼓”,馬致遠《岳陽樓》對“愚鼓”一名作了解釋。第三折中呂洞賓唱道:“赤緊的筒子喚作惜氣,但行處愚鼓相隨。愚是不省的,鼓是沒眼的?!闭f明“愚鼓”是以超凡人仙之說警醒世人、指示光明之意,后來訛作“漁鼓”或“魚鼓”。后世因道情用漁鼓伴奏,又名“漁鼓”。

南唐沈汾《續神仙傳》記道教神仙藍采和上街歌舞行乞:“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長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皆隨看之,機捷詼諧?!袆t振靴唱:‘踏歌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上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歌詞極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測。但以錢與之,以長繩穿,拖地行?!彼{采和所持“大拍板”即簡板的前身,藍采和所唱便是道情的最初形態。南宋、金時,全國流行道情。南方演唱道情者有道士也有藝人,他們演出于當時的瓦舍、勾欄等場所。在北方,全真道士善唱道情。王重陽《減字木蘭花》云:

神清氣爽,樂處清閑堪一唱。氣爽神清,鼓出從來自己聲。清神爽氣,長就黃芽緣溉

濟。爽氣清神,認得前程這個真。詞中的“唱”與“鼓”,勾畫出一邊唱道情、一邊擊漁鼓的生動場景。王重陽《逍遙歌》:

簡聲頻,簡聲快,休妻別子斷恩愛。往昔親情總休怪,害風不把三光昧。酆都鬼使已回頭,黑府除名無追對??谀苎?,心能行,蓬萊穩路是長生。

詞中的“簡聲頻,簡聲快”,分明在急促的簡板聲中,敦促世人出家人道。丘處機也擅長道情,其《磻溪集》多處描寫了他唱道情的情景。例如:

行不勞,坐不倦,任行任坐隨吾便。晚風輕,暮天晴,逍遙大道,南溪上下平。溪東幸獲忘形友,月下時斟消夜酒。酒杯停,月華清,披襟散發,欣欣唱道情。(《梅花引·皤溪舊隱》)

秋夜沉沉,漏長睡酷多思想。須依仗、道情和暢,不縱魔軍王。

打疊神情,物物離心上。虛空帳、慧燈明放,坐待金雞唱。(《萬年春·驚睡》)

從全真七子中其他幾位高道留下的大量詩詞歌賦看,不管是作品的表現內容,還是音樂與表演形式,大多具有道情音樂的特點,說明他們也是唱道情的高手。如馬鈺的“兩腳輕狂街上舞,往來獨許弄風飆”,王處一的“道樂無塵無慮,欣則行歌道舞?!?/p>

全真教的道情表演是其當行本色。元燕南芝庵先生《唱論》云:“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泵髦鞕鄬Υ诉M一步闡釋,《太和正音譜》云:“道家所唱者,飛馭天表,游覽太虛,俯視八舷,志在沖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間,慨古感今,有樂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辫b于道情在當時影響之巨,《唱論》將道情列為“唱曲之門戶”之一。元雜劇中,道情也是道教傳道度人的一種有效手段。范康《竹葉舟》第四折,道教真人列御寇引張子房、葛仙翁執漁鼓、簡板上場,說道:“我等無事,暫到長街市上,唱些道情曲兒,也好警醒世人咱?!绷杏艹恕洞謇镥鹿摹贰对土睢贰渡像R嬌》《勝葫蘆》四支曲子。馬致遠《岳陽樓》第三折,呂洞賓執漁鼓、簡板上場唱道情:“披蓑衣,戴箬笠,怕尋道伴;將簡子,挾愚鼓,閑看中原?!┎璺?,入酒肆,牢拴意馬;踐紅塵,登紫陌,系住心猿?!眳味促e是全真“五祖”之一,雜劇所述正是全真教傳道的寫照?!八谓鹪獣r,一方面有道士和文人作的詞或散曲的道情,一方面又有道士和乞食者的通俗宣傳的道情?!睙o論是何種形式,全真教擔當了道情創作的主體。道情在元明清三代都很流行,與全真教的推動密不可分。

迎神賽社,是宋金時期民間盛行的酬報神恩的祭祀活動。迎神賽社活動中用以娛神的樂舞百戲,則稱為“社火”。全真教也是民間社火中非?;钴S的一支力量。范大成《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詩云:“輕薄行歌過,顛狂社舞逞?!弊宰⒌溃骸懊耖g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苯鸫耖g社火亦盛,雖無詳細的文獻記載,但是地下出土的社火磚雕映了當時民間社火的繁盛局面。金代社火的娛樂成分蓋過了祭祀因素,逐漸演變為群眾性的游藝活動。金張守愚《汾州昌寧公冢廟碑》載:“每歲仲夏,潔誠修祀,具牢醴牲餼,奠于堂上,作樂舞戲伎,拜于堂下。是日闔邦遠近,觀者如市,大為聚樂,以極歲中一方之游觀也?!睒肺钁虻木唧w情形今已難詳,但碑中“是日闔邦遠近,觀者如市,大為聚樂”數句,概括了樂舞戲演出時的轟動效應。金陳賡《游龍祠》:“是時三月游人繁,男女雜遝簫鼓喧。騫菱沉玉答靈貺,割牲釃酒傳巫言。巫言恍惚廟扉闔,拜手上馬山煙昏?!币嗫梢姰敃r簫鼓喧天、游人如織的熱鬧場面。

迎神賽社以歌舞表演為重,至于獻演之內容則是百戲雜陳,引來邑民爭相觀睹。觀者如市、男女雜遲的民眾集會恰恰是全真教布道的大好機會?!霸赴驯娚嵴钡娜娴朗坑谑抢妹耖g社火來宣傳教義。王重陽《刮鼓社》詞云:

刮鼓社,這刮鼓食中拍。且說豌豆出來后,卻勝如大小麥。便接著、五方顏色。青紅黃黑更兼白。又同那、五方標格。蒸炒煮燒生吃。蒸炒煮燒生吃。刮鼓社,這刮鼓食中飽。我看豌豆將來后,且固起須入窖。莫收多、不須收少。上頭自有三光照。似象棋何勞打炮。有幾個人知道。有幾個人知道。

北宋韓維《又和子華》有“狂從田婦窺籬看,醉任家童刮鼓歌”的詩句,刮鼓是兒童拍鼓唱歌

之戲。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云:“垂髫之童,但習鼓舞”,大概因為鼓舞簡便易學,兒童亦樂此不疲。當代有學者提出:“金之刮鼓社,其源或在宋之斗鼓社。金淪宋之北地以后,其風俗在民間尚存?!倍饭纳缫娸d于《西湖老人繁勝錄》,兩宋時期鼓樂頗為流行,斗鼓社當是以鼓樂擅長之團體。刮鼓戲可能在北宋便已流行,這種村社小戲到了金代繼續存在,并且引起王重陽的重視。青紅黃黑白的五方顏色,代表的是道教的五方五帝?!剁妳蝹鞯兰ふ撐逍小份d:“大道既判而生天地,天地既分而列五帝。東日青帝行春令,于陰中起陽,使萬物生。南日赤帝行夏令,于陽中升陽,使萬物長。西日白帝行秋令,于陽中起陰,使萬物成。北日黑帝行冬令,于陰中進陰,使萬物死。四時各九十日。每時下十八日,黃帝主之?!蔽宓壑髟兹f物生長,故祭祀以求豐穰。詞中述及豌豆、大麥、小麥之類,“且圃起須入窖”,寄寓祈求五谷豐登之意?!霸谥袊糯夹缘拿耖g宗教信仰中,這種實用性的成分是非常突出的。作為這種宗教信仰活動的實施組織,社與會無疑發揮者關鍵作用?!蓖踔仃栆约叭娼糖∏№槕嗣癖姷墓睦?,組織刮鼓社,以達到贏取民眾信任的目的。

王重陽的“刮鼓”樂舞是對道教五帝的獻祭,因此他在另外一首《刮鼓社》里稱之為“仙家樂”。詞這樣寫道:

刮鼓社,這刮鼓本是仙家樂。見個靈童,于中傻俏,自然能做作。長長把玉繩輝霍。金花一朵頭邊爍,便按定五方跳躍。早晨起踏云腳,早晨起踏云腳。會戲謔,正洽真歡樂。顯現玲瓏,玎鐺了了,遍體纓絡。遂引下,滿空鸞鶴。迎來接去同盤礴,共舞出、九光丹藥。蓬萊路有期約,蓬萊路有期約。

詞中所描寫的正是民間社火場面,表演的主角是兒童。金代兒童舞很流行,這在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證。河南焦作西馮封村金墓出土的磚雕上,刻有十多個舞姿各異的童子造型。山西新絳縣南范莊與吳嶺莊金元墓的樂舞磚雕,“人物幾乎都是少年兒童,衣著都施彩繪??梢娊鹪獣r期農村社火中小兒參加舞隊活動已很普遍?!蓖踔仃栔^之“靈童”,乃是道教常用的虛飾寫法。馬鈺的詩詞中也留下了兒童舞的記錄,《望蓬萊》詞云:“金童舞,玉女更吹簫,酒飲瓊漿雖是美,有些閑事不逍遙,惟恨少知交?!?/p>

作為全真教主,王重陽不僅組織社火中的樂舞表演,并且還親自加入表演。其《減字木蘭花·自詠》自稱“傻得唯新,刮鼓叢中第一人”,可見王重陽也是當年社火舞隊中非?;钴S的一員。王重陽自稱“害風”,即癲狂放浪之意,其氣質非常符合社火“滑稽取笑”的宗旨。馬鈺效仿師尊,頭梳三髻,自稱“三髻山侗”,并說“三髻頭梳似小童”,“宜乎花戴青黃白”。馬鈺《歌舞》詩云:“小童引我閑歌舞,高士哈予放耍顛??逼聘∩斪鲬?,風狂里面隱神仙?!悲偪裰?,道士與兒童一起翩翩起舞。

大曲是一種包含器樂、聲樂和舞蹈的大型樂舞形式,唐宋時期傳播尤盛。金代大曲遠祧唐代,近承遼、宋而來,全真教的大曲正是金大曲的一支生力軍。金太祖滅遼,得遼教坊四部樂。而遼國散樂系由唐朝經石晉衍播而來,《遼史·樂志》載:“散樂,俳優、歌舞雜進,往往漢樂府之遺聲?!币虼私饑谭粯贰扒{與中朝一同”。金太宗滅北宋,擄回大批汴梁樂伎,由此獲取了北宋的大曲節目。金代大曲仍然是高堂宴會上的常見表演內容。金代大曲的演出情況,從文獻和文物兩方面都有所反映。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出使金朝,看到北宋汴梁的舊樂工“舞高平曲破”,作詩道:“老來未忍耆婆舞,猶倚黃鐘袞《六么》?!苯鹑送跫庞诮鹫伦诿鞑?1190)見臥榻上有四幅圍屏,“皆著色畫大曲故事”,遂作詩題詠,分別是《胡渭州》、《新水》、《薄媚》、《水調歌頭》。金人元德明《觀柘枝妓》詩描寫了《柘枝》大曲的演出場面。金朝大曲文物在黃河以北地區比比皆是。河南省焦作市王莊金代鄒復墓西壁發現的大曲石刻,繪刻樂隊9人奏樂、舞蹈演員2人相向而舞。河南省修武縣曹平陵村金墓出土的大曲石刻,與王莊石刻幾乎一模一樣,僅在大曲場面中多出“小石調嘉慶樂”六字,標出了該幅大曲所演奏的調式和曲牌名稱。山西省襄汾縣南董村金墓發掘出大曲磚雕,繪刻樂隊7人奏樂、舞蹈演員1人獨舞。山西省高平縣西李門村二仙廟大殿露臺須彌座金代大曲石刻,刻10人舞隊,為首者手持竹竿子,引導藝人作行進表演。以上都向世人昭示了,大曲在金朝頗為流行。

王重陽《迎仙客》三首,完整地描述了一次大曲演出情景。

做修持,須搜索,真清真靜真心獲。這邊青,那邊白,一頭鳥色,上面殷紅赫。共同居,琉璃宅,瓊苞瓊蕊瓊花折。玉童歌,金童拍,皇天選中,山正是仙客。

這曲破,先入破,迎仙客處休言破??钡闷?,識得破,看看把我,肚皮都鱉破。會做么,是恁么,奈何子午貪眠么。說甚么,道甚么,自家暗里,獨自行持么。

這害風,心已破,咄了是非常持課。也無災,亦無禍,不求不覓,不肯做墨大。大仙唱,真人和,全真堂里無煙火。無憂子,共三個,頓覺清涼,自在逍遙坐。

《迎仙客》是《教坊記》所記唐大曲名,宋代僅史浩有《迎仙客》詞一首,金代文人未曾填寫。史浩的《鄖峰真隱大曲》是不可多得的文人大曲作品。王重陽運用這個冷僻的詞牌,并非偶然之舉,而是體現著與史浩的某種契合。

唐宋以來,大曲規模龐大,段落繁復。一般來說,分為三部分:先是有拍無歌的器樂合奏,稱為“散序”;再為有拍有歌的“排遍”;末音樂歌舞并作,而以舞蹈為主,稱為“破”?!吧⑿颉?、“排遍”、“破”又各分若干遍。晚唐至宋,自首至尾的整套大曲已很少演出,常常采用簡省的做法。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三云:“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掇、正擜、人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拍、殺衰。始成一曲,此謂大遍?!笫谰痛笄圃~者,類從簡省,而管弦家又不肯從首至尾吹彈,甚者學不能盡?!鼻~作者已經不按照大曲完整的音樂結構來填詞,演奏者也只奏“簡省”后的段落。沈括《夢溪筆談》卷五云:“所謂大遍者,有序、引、歌、瓴、曜、哨、催、擷、袞、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數十解,每解有數疊者。裁截用之,則謂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比状笄鸀椤按蟊椤?,裁截片段為“摘遍”。陳旸《樂書》卷一八五載:“大曲前緩疊不舞,至入破則羯鼓、震鼓、大鼓與絲竹合作,勾拍益急,舞者入場,投節制容,故有催拍、歇拍之弄,姿制俯仰,變態百出?!笨梢姶笄叭肫啤币院笞顬闊狒[,故當時裁截的“摘遍”往往都是“入破”以后的曲段,謂之“曲破”。宋代董穎的《薄媚》大曲(《西子詞》)和史浩的《采蓮》大曲(《壽鄉詞》)是典型的“曲破”。王重陽《迎仙客》所謂“曲破”,正是采用了北宋以來流行的一種大曲演唱形制。

根據陰法魯《唐宋大曲結構系統表》,“曲破”由入破、虛催、袞遍、催拍、袞、歇拍、煞袞等七個段落依次組成。在“曲破”的結構系統中,排在第一遍的是“入破”。王重陽《迎仙客》所謂的“這曲破,先入破”正是曲破演奏的實錄。下文的“勘得破,識得破,看看把我,肚皮都鱉破”等數句,則是以俳語入詞,盡顯詼諧?!缎绿茣の逍兄尽吩疲禾鞂殬非?,“多以邊地為名,有伊州、甘州、涼州等,至其曲遍繁聲,皆謂之‘入破……破者,蓋破碎云?!泵骱鸷?/p>

《唐音癸簽》卷十三進一步引申道:“安史亂,西幸后,其地盡為吐蕃所沒破,乃其兆也?!笔芳医琛捌啤弊肿髯徴Z,而王重陽則語設雙關,與古人用法恰恰類同。

王重陽的《塞孤》是又一首描寫大曲演出的詞作:

自家聲,唱出誰能測。有個頭青容白。正是石娥來應拍。身窈窕,腰如搦。偏柔軟、舞婆娑,金璧珠,□都索。要皆令盡,酬此功格。

才聞玉蕊香,正是瓊花坼。兩段蘚蘚同色。便使靈童令采摘。相合就、堪憐惜。呈妙妙、出玄玄,超碧漢,分明顧,動新音、永作仙客。

在詞中可以看到,在“新音”伴奏下,舞者“石娥”邊歌邊舞,聲調新奇,舞姿曼妙。道士逐日自記個人善惡功過的簿冊稱為“功過格”,功格記善行,格記惡行?!俺甏斯Ω瘛闭Z分明是以積善記功為誘餌,向觀眾索要布施。

全真教慣常使用的大曲節目是《六么》,一名《綠腰》。王重陽《減字木蘭花·自詠》:“愛向樽前舞《六么》”,其他高道對《六么》也是青睞有加。全真教詩詞中,《六么》出現頻率極高。

王重陽《定定歌》:雙頭廝見歸三秀,兩體相逢舞《六么》。十指纖纖能擊鼓,七門闡闡喜吹簫。

王重陽《瑞鷓鴣》:錦衣公子談三島,皂帔佳人舞《六么》。一曲合成玄妙處,白云片片恣飄搖。

馬鈺《自喻》:遵依師父持三要,逗引靈童舞《六么》。直待風仙來下界,度歸蓬島永逍遙。

馬鈺《清心鏡·道友問修行》:向蓬萊、路上前行,舞《六么》《十八》。

《六么》是唐宋大曲的經典曲目?!侗屉u漫志》卷三云:“今《六么》行于世者四,日黃鐘羽,即俗呼般涉調;日夾鐘羽,即俗呼中呂調;日林鐘羽,即俗呼高平調;日夷則羽,即俗呼仙呂調;皆羽調也?!薄读础返膶m調如此繁復,可見當時是何等流行。南宋以“六么”為題的官本雜劇有二十本;范成大出使金朝,京師舊樂工“猶倚黃鐘袞《六么》”;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有“六么實催”、“六么遍”,元曲有“六么序”,“必系大曲原聲移入他宮者也”。全真教對《六么》的頻繁使用,正是利用了其適俗性。宋金大曲最主要的表演形式有一人獨舞和二人對舞兩種。全真大曲中,或為“佳人”或為“靈童”乃獨舞,“兩體相逢”是對舞。王重陽《定定歌》中的“擊鼓”“吹簫”也是大曲最常用的兩種樂器。

樂舞《花十八》同樣受到全真教的青睞。馬鈺《清心鏡·道友問修行》云:

云朋詢,霞友答。性命事大,自當救拔。免輪回、決在今生,可細搜細刷。青蓮開,白蓮發。蓮花帳內,姹嬰仰觀俯察,向蓬萊、路上前行,舞《六么》《十八》。

舞曲“花十八”屢屢見諸兩宋詩文筆記,且多與《六么》并稱,“十八”蓋其省稱。王灼《碧雞漫志》卷三“六么”條云:“此曲內一疊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樂家者流所謂花拍,蓋非其正也。曲節抑揚可喜,舞亦隨之而舞筑球,《六么》至花十八益奇?!北彼翁K頌有“舞罷未終《花十八》,酒行先困玉東西”的詩句,表明花十八是大曲尾聲的一個段落。金人王寂的《感皇恩·有贈》詞也寫到了《花十八》樂段:

寶髻綰雙螺,蹙金羅抹。紅袖珍珠臂糟匝。十三弦上,小小剝蔥銀甲?!蛾栮P三疊》遍、

《花十八》。

雁行歷歷,鶯聲恰恰。洗盡歌腔舊嘔啞。坐中狂客,不覺琉璃杯滑。纏頭莫惜與、金釵插。

詞上片寫伶人裝束及舞容,發髻齊整,抹衣束身,袖套緊匝。這樣的緊身裝扮,說明其表演的是矯捷明快的健舞?!痘ㄊ恕纷运稳虢?,久盛不衰,引起了全真教的注意,并把它引進道教舞蹈,為宣傳教義服務。

全真教創教之后吸引無數信眾,令人嘆為觀止。元好問《紫微觀記》記載:“墮窳之人翕然從之。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秦,東向海。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比娼田L靡的原因頗為復雜,其中全真樂舞化俗結緣的作用是不容抹殺的。全真教重視樂舞,自然是為宣傳教義服務的。除了樂舞而外,詩詞也是他們所借重的一種手段。王重陽與全真七子都有詩集詞集傳世,他們畢生“不倦寫詩詞”,其目的就在于“勸化詩詞如省悟,免教投火似飛蛾”。而熱衷樂舞的動機也不外乎此,“王重陽當時寫詩詞是為了傳道,我們今天則可以通過流傳下來的詩詞闡發其思想”?!坝巳讼屉x迷津”、“使人人悟過修真”,是全真教的宗旨所在。為了恢宏道法,王重陽與全真七子大開方便之門,順化隨俗,誘人人道。作為全真道第二代掌教,馬鈺極其重視歌舞活動?!兜り栒嫒苏Z錄》載:“不得著好衣,不得吃好飯。唱歌打令,只要心頭物物不著?!北M管唱歌打令是世俗之樂,可是指向的都是道家物物不著的空明境界。馬鈺《贈長安孔公昆仲彭子元》詩云:

道家豁暢最相宜,酷好歌歡又著迷。清凈個中真個樂,自然舞袖入云霓。

在全真教看來,“歌歡”“舞袖”只是皮相,骨子里表達是清修煉養之樂。馬鈺此詩明言,樂舞是傳道的手段,也是修真的途徑,這道出了全真樂舞的真諦。

(責任編輯于光)

猜你喜歡
道情大曲社火
2021貴州大曲杯“記憶里的味道”征文終評結果(各獎項排名不分先后)
義烏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義烏道情:道不盡情長
淺談《霓裳羽衣曲》結構特征與藝術特點
淺析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
隴 州 社 火
上高道情說唱藝術初探
隴州社火
隴州社火
學術觀念與文獻釋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