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洛蒂.勃朗特小說《維萊特》書名解析

2010-12-13 02:55劉衛紅王竹林
文學界·人文 2010年8期
關鍵詞:夏洛蒂勃朗特露西

劉衛紅 王竹林

【內容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名稱大多采用主人公名字作為作品名稱,而她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維萊特》同樣描寫女性題材,同樣是女主人公以第一人稱敘述故事,名字卻沒有采用其姓名,而是小說故事的發生地。本文擬從創作意圖及小說敘述者兩個角度來分析其名稱《維萊特》較《露西·斯諾》的更可取性。

關鍵詞:夏洛蒂·勃朗特;維萊特;露西:敘述者

中圖分類號:15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8)08-034-05

夏洛蒂·勃朗特在短暫的一生中完成了四部作品:《教師》、《簡·愛》、《謝莉》、《維萊特》。而《愛瑪》只寫了一半,便隨著作者的離世夭折了。從這些作品名稱來看,幾乎都是采用了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名字(“教師”雖然是一種職業,但它代表著小說主人公克林斯沃恿的身份,從一定意義上說作品名稱與主人公直接聯系),唯獨《維萊特》與眾不同。對已讀過其前三部作品的讀者,尤其對不知道“維萊特”是法文“小城”之意、英國人用其指代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讀者,可能會在拜讀這部小說之前,疑惑于它的題目:“維萊特”,會不會又是小說主人公的名字?這次作者又會給我們講述一個不同于簡·愛或謝莉的什么樣的感人故事?其實,我本人就是帶著這樣的疑問翻開這部小說的。讀罷之后,“小說為何用‘維萊特而非女主人公名字露西·斯諾命名”這個問題仍縈繞心頭。經過反復再讀文本、翻閱有關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軼事及諸多中外文學家對其作品的研評,現對作者為何不用女主人公名字作小說題目作如下分析,望與其他讀者共議:

一、從《簡·愛》、《謝莉》、《維萊特》三部小說的創作主題來看

19世紀的英國,理想婦女被描繪成“順從、依附、美麗但無知?!彼齻儽豢醋魃鷣砭褪且栏接谀腥说?婦女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外出謀生是可恥的事。夏洛蒂不滿于這種性別歧視,她決心塑造一個相貌平平,但有教養、自信、堅強、有道德感和責任心的婦女形象來略變人們心目中對婦女的看法。于是,有了《簡·愛》的問世。簡·愛力爭與男性平等,她敢于公然反抗她的舅母、她的校長、她的主人,更讓當時的文學界及讀者震驚的是她勇敢地首先向她的雇傭主一羅切斯特先生宣布自己的愛情。根據當時的婦女觀,女性向男人主動示愛,以及女作家敢于去寫作這類事——盡管作者用的是男性筆名柯勒·貝爾,都會被看作不成體統。在19世紀人們的普遍觀念中,簡·愛在對待自己愛情上犯了兩個錯誤:主動向一個男人一羅切斯特先生表白愛(因為愛),后來又斷然拒絕另一男人——圣約翰教士的求婚(因為不愛),這就意味著在簡·愛在向男權文化園囿下的世人宣布:女性也有愛的激情,有選擇愛的權利。而這對于當時的正派婦女,也就是有身份、有教養的女孩子來說,是絕不允許的。勃朗特讓她作品的女主人公,或者說,讓她的作品為代言人,打破了這一規則,勇敢地捍衛了女性情感的尊嚴與權利。

小說《謝莉》中的女主人公謝莉與簡不同,她出身于豪門,是大地產的繼承人,擁有財產、地位、美貌,完全可以從許多門當戶對的求婚者中去挑選,然而,她卻做出了人格上的選擇,嫁給了一位家庭教師。一個貴族女子做出這樣“有辱門第”的選擇,要比男子承受更多的非議和責難,需要更多的勇氣和力量,因而也更為可貴。作家滿懷深情的歌頌了謝莉的這種人格美:“她的美不僅在她深密的卷發和閃爍的雙眸,不僅在于她仗義疏財的正義感,她的美,畫龍點睛之筆是她在愛情婚姻上敢于把家族和階級戒律踩在腳下,一往直前走自己選定的路。在這部小說中,夏洛蒂同樣以女主人公的名字作為小說的題目,可以看作是作者向世俗觀念所作的又一次挑戰。

夏洛蒂在寫給好友的書信中曾說過:“愛,只要求用愛來回報,愛情是婚姻的惟一條件?!???梢哉f夏洛蒂將自己的這一觀點飽蘸深情地傾注到了《簡·愛》與《謝莉》兩部作品中。而當創作《維萊特》時,作者剛剛經歷了家里親人的禍不單行的打擊,加上愛情的渺茫、失落,于是,只有工作與創作,拯救她于不能自拔的哀傷,成為她在無邊苦海中歸棲的方舟。她不得不一方面承受現實的災難帶來的痛苦,一方面又從幻想中尋求精神的撫慰;一方面對愛情持浪漫主義理想,一方面有對現實中的婚姻極度失望;一方面期冀女性的獨立,一方面又不自覺的依附于男性。而這種種矛盾中的負面因素又構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形成來自心靈最深處的自卑,這種連作家本人也不自知的心態被深深的滲透到其創作中去。

著名心理分析學派文學批評家莫達爾指出:文學是個人的心聲,代表作者的整個人格,他的現在與過去,快樂與痛苦,都進入了創作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記錄了他秘密的渴望與最隱私的感情,是他掙扎與失望的表露,是他情緒的出口,雖然他努力壓抑,仍然暢流不止?!弊髡咭浴熬S萊特,這個故事發生地點為小說題目定名,旨在講述那座小城曾給她的個人成長奮斗帶來諸多的歡樂與痛苦,情系紙硯,夢繞筆端。所以,從作者寫作動機來看,用《維萊特》做小說題目,比《露西·斯諾》更能客觀地反映夏洛蒂創作此作品的真實心理。

二、從小說文本的敘述及其敘述者角度來看

1、敘述者身份的不確定性

貫穿小說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露西·斯諾何許人也?事實上,從故事一開始,我們就陷入這樣一個謎團,我們搞不清到底誰是小說的敘述者。盡管敘述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在小說的開始就說:“我的教母住在整潔而古老的布列頓鎮的一座漂亮的房子里?!蔽覀円彩堑搅说诙鹿澆怕杂星逦?。而這一章節的標題卻是另一個人物——波琳娜,露西則作為一個旁觀者身份出現。

露西的第一個雇主馬其蒙特小姐去世后,她來到倫敦想尋求一份工作,然而:“在這廣大的倫敦,我赤手空拳在這里做什么好呢?明天我將怎么辦呢?我在世界上有什么前途呢?我在這人間有什么朋友呢?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將怎么辦昵?”(62)。這些都是一個人在異鄉舉目無親時所面臨的基本問題。露西從不談及她的家庭或她早年的生活(她出場時已14歲),她沒有任何背景,整個故事中我們感到她的生活沒有開始,沒有時期,沒有結果。這種相對低級的身份自然就將露西放在了一個孤獨、錯位、流亡的敘述者位置。露西對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方面是出于敘述的沖動,一方面是因為對身份歸屬的茫然。我們也可以詮釋為露西努力在對自我身份作自我界定;因為整部小說可以說是在回答這些問題中進行的,只不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由她在維萊特的復雜經歷與心理斗爭代言的。

露西是個絲毫不會引起他人注意的人(即無美貌又無社會地位),外表美麗內心空虛的樊蕭小姐也將她視為“身份不明者”。作為露西的學生也是朋友的樊蕭小姐曾這樣問露西:

“你是什么人啊?露西小姐?”(454)

露西對這個莫名其妙的問題的回答模棱兩可,甚至還牽扯到除她本人以外的其他事情,以至于樊蕭小姐窮追不舍:

“你過去自稱為保育員。你才來的時候,確實曾把

這所學校里的孩子們照管好:我曾經看到你懷里抱著小嬌吉特,象個保姆似的——很少女教師肯這樣屈尊一而現在貝克夫人待你比待那個巴黎人圣彼埃爾更有禮貌。還有那個傲慢的毛頭姑娘——我的表妹一竟然把你當作她的知心朋友!”

“好的很!”我同意道,對她的迷惑感到有趣?!拔业降资鞘裁慈四?也許是個偽裝的大人物吧??上也幌??!?454)

從這段話中我們看出露西在故意逗引樊蕭小姐的好奇心。不僅樊蕭一無所獲,連讀者也是稀里糊涂。樊蕭仍咬住不放:

“可是,你是個什么人物呢?……”

“務必——務必要告訴我你是什么人!我不會說出去的?!?456)

疑惑于露西身份的不只有樊蕭小姐一人。自小曾一起生活過、長大后又不期而遇最終成為好朋友的約翰醫師認為露西是他“所認識的最特別的、變化多端的小婦人?!?634)保羅卻認為露西熱情而粗野(露西曾在保羅的圣名瞻禮日上,因忍受不了保羅對她以及她的整個國家的惡毒侮辱,憤而公然反抗);對于這些,露西本人認為“他們總是要給我一個不屬于我的角色。我的本性反對他們?!?468)

在性格方面,露西不只一次發現別人給她安上了相互矛盾的特征,對此,她懷著一種快樂的滿足感列舉了不同人對她的印象:

貝克夫人認為我是有學問的、性情憂郁的:樊蕭小姐把我看成是刻薄的、愛諷刺人的、玩世不恭的;霍姆先生卻覺得我是一個模范教師,是安詳、謹慎的典型:有點因循守舊,也許太嚴格拘謹、范圍狹窄、步步為營,不過仍然是女教師的正統的化身和模范:而另外一位,即那位保羅·伊曼紐埃爾教授,從來也不失掉一個機會來表明,他認為我的脾性是相當火爆和輕率的——桀驁不馴,膽大妄為,我對這些意見只是笑笑。(445)

露西最后一句話“我對這些意見只是笑笑”,使讀者相信在露西的內心,已十分清楚這些人對她不同的看法,于是她積極主動并高興地回應這些人。但是如果露西表現為公眾眼中都認可的模范一由于每個人的世界觀不同——人們自然會對露西形成不同的看法。

然而在總結其他人對她的意見時,露西表示她惟獨認可波琳娜的觀點。那么波琳娜是如何評價露西的呢?她曾誤認為她是個擁有一批“富有的朋友”的“有錢的女士”,從下面這段簡短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她與露西接觸后,改變了對露西的看法:

“我從來不知道你做什么工作,也從來不想問。對于我來說,你永遠是露西·斯諾?!?/p>

“那么我現在是什么呢?”我忍不住要問。

“當然羅,你就是你自己?!?421)

因此,盡管露西有一個“自我”,然而除了她的名字之外,這個“自我”并不能準確地描述她;有時甚至她的性別似乎都是可以變化的(校園劇中她扮演一個追求輕浮女子——樊蕭小姐飾演——的紈绔子弟,她全神貫注,演得生動形象,入木三分,以致于生活中,樊蕭小姐都幾乎將她看作她是舞臺上的情人)。露西在小說中的敘述作用與其說是一個固定的中心,倒不如說她是一系列人物的組合、一個分散的集合體。連她自己也承認:“我似乎還過著雙重生活——思想中的生活和現實中的生活?!?106)小說中的其他婦女可以看作是露西自己的雙重自我以及可改變的自我在她們身上的反射和部分投影。小波萊一個孩子新娘,波琳娜——個完美的年輕女士,馬其蒙特小姐——一個處在懷舊中的老處女,貝克夫人——一個詭計多端的寡婦,樊蕭小姐小姐——一個薄情的風流女子,以及紆絲蒂納·瑪麗——一個英年早逝的修女。露西在描述這些人物及其他一些人物時,明顯帶有她自己的矛盾的觀點,這似乎象征著一系列可能性和警告——她們的那些特征在露西身上同樣會出現。

露西有時甚至完全不相信自己的身份,比如她說的一句話:“不過,這場波動還是平息了下來,第二天,我又是露西·斯諾了?!?169)好像在宣布這話之前,她實際上并非露西·斯諾。她還曾更加離譜地問保羅:“是不是另外還有一位露西·斯諾呢?”(730)而且,每次露西向讀者表白心聲時(文中出現多次),她總是用她的全名:“我,露西·斯諾_好像她很擔心讀者誤解她的真實自我,擔心讀者會企盼另一位敘述者,或者她在努力確認自己的身份及實際存在。所以,我們可以說,露西這種令人疑惑的、不確定的敘述者身份,使得她沒有力量將整部作品用她的名字體現出來。一些批評家將這種難以理解和不確定性看作是夏洛蒂作品的中心主題:,婦女在男性控制的社會里痛苦地尋求社會與性別本體地位。我們也可以將露西身份的這種不確定性詮釋為:她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她的深深的情感來源就是她想同時作為生活的旁觀者和參與者的愿望。這種愿望使她生活在傳統的婦女規范園囿之外。

2、影子似的人物

整體上講,露西的敘述不斷地從自己身上轉移出來并重新定位,使人感覺似乎她缺乏推動小說發展的力量。露西只有在與他人有某種聯系時才提自己。我們第一次遇見她,小說已行文到第二章節,標題是“波琳娜”。她只是將自己的名字一帶而過,并在同一句中將讀者注意力轉移到另一人物——波琳娜身上:“我,露西·斯諾,對于她這樣中邪,陷入一種過分熱烈和零亂散漫的胡思亂想之中,自覺沒有責任;然而,我每次打開房門,發現她獨坐一隅。很顯然,這句話中,在確定自己為小說的主要角色方面,露西顯得很猶豫。

露西外表沉著冷靜,內心卻忍受著因缺少根深蒂固的真愛所引起的孤獨;她時常產生嫉妒感;生活環境的不如意逐漸使她變得冷漠、被動。從其他人對露西的印象中,我們體會到露西總是將自己的身體和情感在他人面前隱藏起來,因此,大家都習慣用“影子”來形容露西,連她本人也“清楚地記得感覺自己只不過是個影子?!?156)約翰醫生曾對露西這樣說:“沒人會注意到你……”,“縱使我是尼祿”,我也不能折磨一個不傷害別人的像影子一樣的人?!?466)保羅也說:“這幢房子里其他的人看見你走過去,覺得那是一個沒有色彩的影子晃過去了?!?223)而這種被動地隱藏自己的行為——不論是看得見的身體還是看不見的情感,使她與人的交往產生了距離。比如,露西愛上了約翰醫師,急切地盼望他的來信,然而,七個星期過去了,約翰杳無音信,露西很惦記他和他的母親,況且又是露西孩時照看過她的教母,而她卻沒有主動前去看望其母子。

在對待周圍環境與人物的行為語言上,她總是在觀察、分析周圍的人或物,自己很少說話,好像她就是要在別人看不到她的地方消極被動地生存以便積攢力量敘述自己的故事。關于這一點,我們來看看樊蕭小姐這段話:

“我猜想你是個沒有地位的人的女兒,因為你當初到維萊特來的時候,是照看小孩的。你沒有親戚;你二十三歲的年紀,不能還說自己年輕;你沒有能夠吸引人的才能——沒有美麗的容貌。至于說到愛慕者,你簡直不知道什么是愛慕者;你甚至無法談論這個話題:在別的女教師列舉她們所征服的男人時,你啞巴似的坐在一邊。我相信你從來也沒有戀愛過,將來也決不會;你

不知道那種感情,不過這樣更好,因為雖然你也許讓你自己的心被弄得破碎了,你卻永遠不會是一個活生生的男人的心破碎。這難道不是千真萬確的嗎?”(209)

從上面提到的露西對自己敘述者身份的不確定中,從她逃避他人的注意力和隱藏自己的情感中,我們看出她在有意識地拒絕自己融于文本,這樣就將自己遠離了讀者,而靠不斷地呼喚讀者以期望讀者對其關注,同時她的消極被動與黔默幾乎使她移出了小說的中心位置,影子似的形象也使她沒有能力利用自己的身體來承擔小說的題目。

3、敘述語言的不穩定性

敘述者的旁觀者身份及其身份的不確定性、行為的消極被動性必然會導致敘述語言的不穩定性、不完整性。小說《維萊特》采用倒敘手法,是露西成長生活的回憶,是對她過去經歷的重申、確認和再創造,她的生活由許多支離的片斷組成,致使她的敘述也呈斷斷續續的展開,敘述過程不穩定、不連貫、有漏洞可循。這就要求讀者必須在她敘述中不斷地進行分析,重新組建敘述空間,使之一致、有序。

我們來看下面一段話。在小說第一卷的結尾處,露西因暑假里長期的孤獨焦慮病倒了,昏迷中被約翰醫師帶到了家里,露西醒來時發現自己身處的環境似有相識之感,很是驚奇:

讀者啊,我感到驚慌不已!你會問:為什么呀?這樸素的、多少有些漂亮的小臥室里究竟有什么東西嚇壞了最膽小的人呢?僅僅是因為這一點,這一件件家具不可能是真的:實實在在的圈手倚啊、鏡子啊、臉盆架啊——這些必定是這一件件家具的鬼魂。而如果這一想法被認為是太荒唐的假設而排斥掉一盡管我驚慌失措,我確實認為這是荒唐的假設——那么只剩下一種結論了,那就是我自己剛才陷入了一種不正常的精神狀態??傊?我是病得很重,精神錯亂了。不過,即使是那樣,我見到的虛幻景象是精神鬧錯亂癥所曾加害于一個犧牲者的最奇怪的一種。(247)

很顯然,露西的情緒不穩定性,對讀者的依賴性,以及她的疾病等使她的敘述語言帶有明顯的不連貫性。

作為一個無依無靠、身在異國他鄉的孤女,露西的生活中必然要遇到許多困境。除了與她的內向、自我封閉的性格有關外,英國文學批評家托尼·泰納在介紹讎萊特》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她(指露西)的諸多麻煩與她無法及時進入所處的語言環境有關,她不能適時地表達自己。不說話在一定意義上講就等于是不存在?!弊鳛樽x者也必須感受這種靜默。而作為~個小說敘述者卻沉默寡言,就使得她顯得不可信,尤其是當她面對恐懼事件時。許多讀者可能會對她的某些欺騙、隱瞞事實真相行為大為驚嘆,她不僅不告訴讀者約翰的姓氏,對他的信的內容也是守口如瓶,直到小說接近尾聲,她都堅持不明確宣布對約翰的愛意。而且,出于某種反常的心態,露西也很少對他人透漏什么信息。比如,她從未主動告訴約翰,在她到達維萊特城的第一個夜晚,是他幫助她擺脫了困境,也從不提起他一直是她記憶中的格雷厄姆:后來,她在向樊蕭小姐講述音樂會上發生的事情時,也故意歪曲了一些事實:露西將約翰醫師認清樊蕭小姐的本質后表現得輕松釋然改述為他痛苦不堪;甚至當她欲告知保羅她已聽說了有關他的故事時,也是嘲弄般地顛倒了她所獲知的真相。而露西對這些欺騙行為的反應卻是“想起真實情況和我的描述之間的差別,我很高興?!?350)

此外,露西常常靜默無語,也是因為她缺乏精神活力,言語功能也不得利,連她自己也承認“還遠遠不能相信自己有正確的口頭表達能力?!?107)“在平常環境里,我固然言語不流暢,只會結結巴巴、斷斷續續地說話……?!?111)就在敘述開始產生意義時(露西認識到對保羅的愛,并擁有了自己的學校),露西結束了她的故事。小說結尾又進一步驗證了其敘述缺乏具體性,支離破碎,“就此擱筆吧,立刻擱筆。說得夠多了?!甭段鬟煅实卣f。小說最后一段:“貝克夫人整個一生都吉星高照;希拉斯神父也是如此;沃爾拉文斯夫人活到九十歲去世。再見了?!?746)故事至此嘎然而止。這就進一步加強了讀者心中的矛盾情結,我們禁不住要問:“男主人公究竟遇救脫險沒有?她和露西究竟得慶重逢、終成眷屬沒有?”作者放下筆來,不作交代。這個生死未h、吉兇難定的懸念推給了讀者。

由此可見,露西敘述的不穩定性、不完整性、缺乏信任度等使她不愿進入自己的敘述空間,從而削弱了自身承載小說題目的力量。

4、對讀者的依賴性

我們可以得知,露西的行為的消極被動使她的語言降低了可信度,露西的情緒的不穩定性使她的敘述也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狀態。于是,理清露西的故事敘述需要一個主動積極投入的讀者,需要讀者將其紛雜混亂的敘述統一起來。所以,讀者在《維萊特》中的作用值得關注,讀者作為一個穩定的、露西能夠依賴的行文力量在小說中占據重要位置。關于這一點,讀者應該明白,因為露西給了讀者一個強有力的位置——小說敘述的分析家?!毒S萊特》不是心理分析小說,但行文中卻暗示讀者是分析家:露西很清楚自己是故事的敘述者,她向讀者講述自己的經歷,有意識地邀請讀者對她進行分析:“我請求讀者注意我曾加在格雷厄姆·布列頓身上的兩種好像互相矛盾的觀點”。(389)她不斷地認知讀者、呼喚聽眾、提醒讀者記住她所講的人和事,諸如“親愛的讀者啊”或“讀者啊”、“讀者忘了嗎?”等等,文中露西這樣呼喚讀者達20次之多。

露西也清楚讀者在判斷她。她不斷地通過限制自己的主觀性行為為自己的敘述人角色辯護:“讀者啊,在你斷定這一行為的魯莽之前,請你先回過頭去看看我從那里出發的地點吧;”(82)她要求讀者努力去理解她的敘述:“讀者啊,對不起,請把這整個情景都抹掉吧?!?77)她不斷地呼喚讀者的注意,用一種幾乎誘惑性的又含糊其辭的語調。她很快就吸引了有同情心的、善于安慰痛苦中人的讀者。她甚至與讀者展開了對話:

讀者啊,你愛怎么說都行——說我是神經過敏或發瘋也好;(361)

篤信宗教的讀者啊,關于我剛才寫的那些東西,你會長篇大論地對我諄諄勸誡一番吧;道德家,你也會這樣;還有你,嚴格的賢人;還有你,禁欲主義者,會顰眉蹙額:還有你,玩世不恭者,會冷嘲熱諷;還有你,享樂主義者,會笑不可抑;嗯,你們這些人,隨你們的便吧,我接受你們的講道、不滿、冷笑和笑聲。也許你們是對的:(226)

這些并不是在表現露西的性格一面,而是在描述她易激動、敏感、能適時地自我反省。另一方面,還顯示出她有些故作玄虛,給讀者閱讀中增添一份特別的味道。我們還會從上面這段話中清楚地看到露西試圖調和她自己的多重身份,以及讀者的既是讀者又是分析家的雙重角色。

露西清楚自己敘述中的矛盾性,為給自己開脫,她要求讀者銘記她的反復無常;為使讀者滿意,她希望讀者認識到她敘述的不穩定性:“讀者啊,如果你在這部作品之中發現,我對于約翰醫師的看法經歷著一種變化,請原諒這表面上的不一貫。我當時怎樣感覺,我就照樣傾注怎樣的感情;我描寫人物性格的面貌,是按照

性格表露出來的時候的樣子照實描寫的?!?281)她清楚她對約翰醫師的感情之深,她也明白這種感情使她對他的描述有些失真,她感慨道:“在我的記憶中,他是一個英雄。就在這一刻我也還是認為他是一位英雄?!?364)

上面引用的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她認識到事實與她對約翰醫師的感覺(或者說對他的記憶)之間很可能存在分歧時,她幾乎要向讀者道歉。這就顯示出露西敘述的不完全真實性。她甚至期待讀者對她的敘述提出問題:“‘為什么你那么高興與保羅做朋友?讀者會問?!M不早已是你的朋友了嗎?他豈不一再證明過他對你懷有某種特別深厚的感情嗎?”(609)她還說:“還記得前幾頁里說的事情的讀者,也許會問我怎么答復這些信的。是在于巴巴的理智處處掣肘的控制之下寫的呢,還是跟隨感情的自由而充沛的沖動寫的?”(373)這些談話式的言語說明了露西是多么希望讀者能在思想上與之產生共鳴。

露西敘述中對讀者的依賴性說明了她是一個不自信的敘述者,理智的作者也是不會讓這樣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物姓名堂而皇之地位居于小說的封面的。

5、露西·斯諾并非小說的中心

《簡·愛》中,簡·愛完全是小說的中心,其他人物的出現都因與她相關。小說也相應地結束在一個自我為中心的小世界里——簡·愛和羅切斯特在芬丁過起了與世隔絕的隱居式的生活。而《維萊特》的個人主題焦點伴隨著一種令人煩擾的認識過程——社會制約性對婦女的影響?!毒S萊特》中夏洛蒂對社會制約婦女的不可抹滅的歷史烙印一這一植入心靈深出的創傷使得露西形成了封閉、壓抑自我的性格,就像作者本人一樣。夏洛蒂用男性筆名可以說對比、補充了小說的中心內容一既露西對被他人關注的不舒適感和她對身份的探求。庫勒·貝爾當然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另一種書寫形式,筆名庫勒·貝爾使夏洛蒂避開了成為被公眾詢問的焦點,夏洛蒂采用的這種距離結構技巧,比如有關露西自己情況的倒敘采用第三人稱手法,以及文章開始時露西的生活被他人騷擾(小姑娘波琳娜暫進露西教母家),這些使讀者對小說興趣的焦點遠離了女主人公露西·斯諾。露西顯然對自身占據小說主體感到不舒服,為此,她必須以第三人稱的方式談及自己:“如果他發現露西·斯諾著手干這類活兒,他便策劃某種令人愉快的娛樂,作為回報?!边@里的‘他指約翰醫師)(290)對露西來說,這就是一種距離結構技巧的使用,這種技巧轉移了敘述的焦點,突出了露西本身的不重要性。如果小說命名為《露西·斯諾》,就意味著將露西固定為小說的中心,貫穿小說的主線,這對“像一個影子人物”的露西來說,是無力承載這一重擔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露西作為敘述者卻經常逃避主人公的位置,這就暗示了她的沉默、順從是她那種社會地位的婦女的本性,無因可循,同時也就意味著這類婦女為找到自己的發言權利將要走漫長的路。因此,經歷了太多社會、家庭與情感磨難的夏洛蒂·勃朗特直面殘酷的現實,沒有信心十足地再一次用女主人公的姓名作為其整部作品的代名詞,或者說,她沒有堂而皇之地讓她的女主角站在臺上,盡情發揮自己的發言權利。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夏洛蒂用《維萊特》而非女主人公名字作小說題目,更能幫助讀者在順理、分析小說敘述者露西·斯諾的行為脈絡的同時,對作者的真實、復雜且微妙的創作情愫有更深的理解,并達到作者與讀者之間更成功的靜默交流。

猜你喜歡
夏洛蒂勃朗特露西
有苦難言
借錢不可盡力
露西的吻
艾米莉?勃朗特的貢達爾詩歌初探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久久地等待
借錢不可盡力
助人別盡“全力”
《不一樣的爸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