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黨內民主為突破口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

2010-12-13 02:55彭曉艷
文學界·人文 2010年8期
關鍵詞:黨內民主突破口

彭曉艷

摘要:民主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包括黨內民主、黨際民主和人民民主,其中中國共產黨是黨際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領導者。筆者認為:以黨內民主為突破口,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趨勢。本文通過三個部分對這個問題進行論述:第一,以黨內民主為突破口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目前我國黨內民主存在的一些問題;第三是關于發展黨內民主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黨內民主;突破口;政治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D621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說到底就是要解決權利過分集中的問題。鄧小平說:“權利過分集中的現象,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利集中于黨委,黨委的權利又往往集中于幾個書記,特別是集中于第一書記,什么事情都第一書記掛帥、拍板。黨的一元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全國各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個問題。權利過分集中于少數人手里,多數辦事的人無權決定,少數有權的人負擔過重,必然造成官僚主義,必然要犯各種錯誤,必然要損害各級黨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制、個人分工負責制等等?!贝硕卧捳f出了長期以來我國權利過分集中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及其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政治體制改革應該從何下手?關于這個問題,在理論上我們進行了不少的探討,在實踐上我們也進行了不少的嘗試。比如,我們曾經以黨政分開、機構改革等為突破口進行過政治體制改革,但是結果都不太盡如人意,不是難度太大使得后續改革無法繼續就是沒有觸及到政治體制的實質性問題。筆者認為,以黨內民主為突破口,推動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是一條可行之路。

一、以黨內民主為突破口,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民主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包括黨內民主、黨際民主和人民民主。首先,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惟一執政黨,掌握著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權,黨的決策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國家政權機關決策是否正確。如果黨內民主發展不充分,權利過分集中于少數領導手中,這樣黨的領導如果決策錯誤,那么整個黨和國家就面臨著災難。所以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發揮黨代表大會的對中央的監督作用,實施黨內集體領導,從而抑制黨內權利過分集中的問題,有利于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其次,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惟一領導黨,只有黨內的民主比較健全才能為其它黨派(各民主黨派)樹立榜樣,從而有利于黨際民主的發展,但是無論是黨內民主還是黨際民主,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達到人民民主。所以只有黨內民主發展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才能順利進行。關于這一點,高放認為:“從發展黨內民主著手,進而實行黨政分開,發展人民民主和黨際民主。我國完全可能探索成功一條逐步健全并完善社會主義民主之路”。

(二)可行性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實踐黨內民主,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黨內民主逐步發展,于此同時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尤其是十六大以來,黨的基層組織和中高層組織都對發展黨內民主做了有效探索,且著力點不同。黨的基層組織著力于實現黨員權利,在黨內選舉、黨務公開、黨內監督等方面進行大膽實踐;而黨的中高層組織則著力于健全黨的集體領導制度,在發揮全委會作用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另外中國特殊的黨政關系和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精英化都說明了以黨內民主為突破口,來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一條合乎國情、切實可行的路徑??傊?十六大指出的通過發展黨內民主,積極推動我國人民民主的發展,是我國共產黨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而得出的結論,也是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趨勢。

二、目前我國黨內民主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黨內權利高度集中,我國的黨內民主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以下從四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論述。

(一)家長制盛行

在黨內,長期以來存在著家長制現象。首先,普通黨員和做領導的黨員的不平等。普通黨員和做領導的黨員之間是一種上下級關系,做領導的黨員的權利不受任何限制,普通黨員對他們是惟命是從。即使他們犯了錯誤,這些普通黨員也要無原則地“盡忠”,他們之間完全成了毛澤東同志提到的“貓鼠”關系。其次,上級黨和下級黨的不平等。在這種情況下,下級黨實際上成了“貫徹執行”上級黨制定的政策方針的機器。他們向人民所反映的一切領導指示,都是采用歌功頌德的方式,同樣他們向領導反映群眾的情況也是有所選擇的。這樣,久而久之,會造成黨脫離群眾的惡果,使得黨內權力集中現象更加嚴重,甚至會造成官僚主義、貪污腐敗等現象。正是由于黨內家長制的盛行,在黨內的“民主監督”也就成了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監督,即領導黨監督普通黨員、上級黨監督下級黨對自己的命令、指示是否執行或者說是執行的程度,這容易造成權力過分集中現象,威脅黨內民主的發展。在我國,共產黨不僅需要來自人民的監督、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監督,還需要來自黨內的監督,因為黨內監督是最直接便利的。關于這一點,王貴秀認為:“黨內監督是黨內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黨內監督的重要性。但是黨內的監督不僅要有自上而下的監督,而更重要的還是自下而上的監督。而我國黨內現在所缺少的,就是這種自下而上的監督。

(二)極端的民主集中制

在實踐中對民主集中制存在兩種極端的理解:過分集中(不民主的集中)和極端民主。這兩種都是沒有正確理解民主集中制所造成的結果。關于民主集中制我們通常這樣說:民主是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集中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這句話我們應該怎么理解呢?筆者認為應該這么理解:所謂的民主集中制其實質還是民主制。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就是說我們對一些問題可以商討,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只是在最后表決時,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集中。這里說的多少有相對多數和絕對多數之分,至于哪種集中的方法更民主,那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不管怎么樣,最后肯定是要經過集中這一步驟的。要是沒有最后的集中,就算是再民主的過程,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說的是對任何集中要以民主為前提,如果沒有大家暢所欲言地對問題發表看法就直接加以集中,對一些事情一個人說了算,其結果一定是過分的個人集權。列寧贊成民主的集中,在今天看來,這一點還是比較重要的。高放曾經說:“世界上沒有不集中的民主,卻有不民主的集中”??梢娫谖覀凕h內,過分集中還是比較普遍存在的,在所有的過分集中中,權利的過分集中尤為突出。權利的過分集中給我國的政治體制帶來了一連串的問題,比如:家長制、領導干部終身制、領導干部貪污腐敗現象嚴重等等。

(三)選舉制度不完善

長期以來,我國黨內存在選舉制度不民主的現象。首先是選舉的“程序性”。在很多情況下,黨內在選舉領導干

部前都已經指定好了人選,而選舉只是走個程序,讓一些人作為候選人只是為了顯示選舉的“民主性”。其次是選舉的等額性。黨內選舉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候選人和要當選的人的名額是相等的,即等額選舉,這個時候,選舉人的作用只是舉手表決,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第三是選舉人的選舉意識問題。黨內選舉還牽涉到選舉人的選舉意識問題,正常情況下,選舉人對選舉的結果并不是很在意。對于他們來說,誰是最后的當選者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黨內選舉人對自己的選舉權并沒有認真行使,對自己是選舉人的地位不夠重視。這當然和我國黨內長期以來存在的領導的“無為統治有關,但是選舉人的選舉意識也是造成黨內民主不能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四)法制不健全

在我國,黨內存在的法制不健全現象表現在多方面。首先,黨內存在“有法不施”的現象。比如:法律規定:黨員在黨內有言論自由。但是這只是說明了黨員具有言論自由的權利,而沒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其實施。當言論自由的權利沒有辦法實施時,言論自由也就成為一句空話。其次,黨內存在“有法不執”的現象。長期以來,在我國黨內,法律制度沒有少制定,但是很多領導人的素質低下或者明知故犯,對于制定的法制置若罔聞,其結果是法律制定歸制定,一些人不執行,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這樣法律制度又有什么用呢?再次,黨內存在“任期模糊”的現象。在我國由于長期的封建殘余的影響,使得干部終身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雖然近來關于這方面的法律制度有了不少的進步,例如,以前的干部終身制改成了沒有特殊情況下領導干部不得連任,但是這樣的規定就存在一個問題:什么是特殊情況?特殊情況和一般情況究竟根據什么來界定?實際上這就為一些領導干部搞連任或者終身制埋下了隱患。

三、關于發展黨內民主的幾點思考

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推進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我國的政治體制中長期存在的權力高度集中的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從各方面進行了不少的嘗試,效果都不是很好。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采用了一條新的改革思路,那就是把黨內民主作為政治改革的首要問題,逐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下對如何發展黨內民主,提出幾點建議。

(一)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

十七大報告指出:“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的環境”,可見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對發展黨內民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到蘇聯黨和我國封建專制的影響,我國的黨內民主很不就健全,黨員在黨內沒有主體地位是見怪不怪的現象。怎么才能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呢?

1.外部保障。一方面我們要用法律來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這就是要黨員的主體地位有法可依,例如:法律要規定黨員在黨內有“暢所欲言”的權利,即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選舉活動中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選擇自己“中意”的人選而不是受上級領導的指示或者命令。另一方面我們要用環境來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這就是我們要為黨員主體地位的發揮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使黨員感覺到自己是黨的一分子,自己盡情表達自己的看法,即使他們的看法不合理甚至有誤,也不要使得他們感覺到會受到“懲罰”的壓力。比如,在召開黨代會時采用圓桌會議的形式、一些沒有用的“形式可以省掉等等,總之不要給黨員中造成一種“嚴肅”的氛圍。

2.內部保障。這就需要從黨員自身談起。一方面要提高黨員的文化素質。黨內好多同志的文化素質不高,在很多時候,他們并不是對事情本身不想或者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是他們根本就是缺乏該方面的知識或者是對該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在這種情況下黨員的主體地位也是很難保障的。也更談不上什么民主權利。另一方面要提高黨員的意識水平。這就要求黨員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即從心理上不僅意識到自己的看法對黨內問題的解決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選舉當中,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選票對選舉的結果很重要并且選舉的結果對自己和人民來說不是“無所謂”的。

(二)充分發揮黨代會的作用

長期以來,由于黨內民主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甚至存在著很多弊端,使得黨代會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但是如何才能充分發揮黨代會的作用呢?

1.實行黨代會年會制。要發展黨內民主,就要解決黨內權利過分集中的問題,這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把黨的權力中心轉移到黨代會,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如果黨代會還是像現在那樣每五年召開一次的話,不僅很多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而且也是違背馬克思主義政黨傳統的。因此要實施黨代會的年會制,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傳統,也能使得現實中很多重大決策問題放到黨代表大會上去討論、解決,這就可以避免或者是盡量減少有需要黨代會處理的問題了,還不到黨代會召開的時間的情況。否則就會出現把出現的問題沒有地方解決就只能交給中央甚至是個人來處理的現象,使得黨內權利更加集中,不利于發展黨內民主。

2.實行黨代表常任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選擇一些縣(市、區)試行黨代表大會代表常任制?!笨梢?黨代表常任制是我國的長遠的發展方向。我國在中共八大的新黨章曾經恢復了年會制度,而且在世界共運史上開創了常任制。即每年召開一次黨代表大會,黨代表每屆任期五年,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但是后來沒有堅持實行。如果不實行黨代表常任制,代表大會一閉幕,代表的權利也就沒有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黨代表常任制是對黨代會年會制的補充或者說是一種發展。鄧小平曾經對常任制作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說“我們相信,這種改革,必然使黨內民主得到重大的發展?!睂嵤h代表的常任制,可以使黨代表在五年內充分發揮他們應有的權利,不至于黨代表只能在有限幾天內發揮作用的狀況,從而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有利于發展黨內民主。

(三)完善黨內選舉制度

在我國,黨內選舉制度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不民主。周天勇認為“民主選舉制度是民主政治的第一要義”。固所以要完善黨內選舉制度就是要建立黨內民主制度。對于這一點我們也做了不少的努力,從十二大到十六大黨章都規定了選舉“要體現選舉人的意志”,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和差額選舉的辦法,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黨的領導干部要有任期等等。這都說明了我國的選舉制度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領導干部在選舉之前事先任命,或者在選舉后中途調離和重新任命,這樣做的結果是很難體現選舉人的意志,踐踏黨內民主。所以要發展黨內民主,就要完善黨內的選舉制度。

1.完善差額選舉制度。差額選舉就是要使候選人人數比實際當選人人數要多。差額選舉不僅能夠使黨組織能

夠選出更優秀的人選;而且還能保障選舉人黨員的主體地位。因為在等額選舉的情況下,他們選誰、選與不選,結果都是一樣的,也就沒有主體地位可言。我國從1987年起開始推行對中共中央委員的差額選舉,改變了以往數十年不變的等額選舉方式,這的確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一個實質性突破,這一點我們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對差額選舉限制太多、實行差額選舉的范圍有限等都是目前選舉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擴大差額選舉的范圍(不僅在中央委員的選舉中實施差額選舉而且在各級黨的主要領導機構和主要領導成員和黨代表的選舉中也實施差額選舉),這樣可以避免或者減少黨內權利過分集中,發展黨內民主。

2.健全監督制度。長期以來,由于在我國黨內實行黨代表和領導干部的等額選舉和自上而下的任命制,使得黨代表和領導干部做的好與不好一個樣,他們沒有被壓力。所以我們要實行黨代表和領導干部的監督機制,不僅要有自上而下的監督還要有自下而上的監督;不僅有來自黨內的監督還有來自黨外人士的監督,比如:各民主黨派的監督、民間組織的監督等。此外在黨內,我們要對任期內的黨代表和領導干部資格的獲得、罷免等作出明確規定,如要達到什么條件才能獲得黨代表的資格、考評不合格的要罷免等,以此對黨代表和領導干部進行監督,發展黨內民主。

3.實行絕對多數選舉。對于省級以上(包括省級)的領導干部和黨代表的選舉,要實行絕對多數選舉,即選票要達到一定比例才能當選。比如在選舉當中,有三個候選人,要從這三個人當中選出一名,但是其選舉的結果是:34%、32.5%、33.5%。按照相對多數的選舉,選票為34%的候選人應該當選。但是按照絕對多數的選舉,比如:要達到51%才能當選,那么這個時候就要重新選舉或者重新選擇候選人,這樣有利于選出更合適的人選,使得選出的領導或者是黨代表的素質更高,有利于發展黨內民主。

四、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進行,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逐步向前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黨是強有力的。我國黨員有7300多萬,占全國總人數的二十分之一多,所以我國也只有在推進黨內民主的前提下,政治體制改革才能順利向前推進。本文正是從發展黨內民主為突破口出發,來論述目前我國黨內民主存在的問題和發展黨內民主的幾點方法。

猜你喜歡
黨內民主突破口
《突破口》,道出我軍制勝密碼
尋找解題的突破口
尋覓解中考填空壓軸題的突破口
黨內民主語境下高校學生黨支部公推直選機制研究
全面從嚴治黨視角下的黨內民主研究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質推斷題
對禁止“妄議中央”,干部有哪些顧慮
禁止“妄議中央”的必要性、針對性與可行性
不準“妄議中央”≠壓制黨內民主
構成“妄議中央”有何條件,有何危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