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宗教學的創立

2010-12-22 02:49牟鐘鑒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6期
關鍵詞:民族文化

內容提要:民族宗教學是民族學與宗教學的交叉學科,是一門新興的人文學科,其主軸是研究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系,其核心理念是:“族教和諧,多元互補”。近些年在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推動下,課題組開展了民族宗教學的學理的系統研究,推出《民族宗教學導論》專著,初步搭建了民族宗教學的理論框架。本文主要圍繞著民族宗教學的研究對象、范圍、方法、主要概念和理論體系展開論述,從發生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政治學等多學科角度介紹民族宗教學的基本議題和思路,并闡述中國宗教生態模式。

關鍵詞:民族宗教復合型民族多元通和族教和諧

作者簡介:牟鐘鑒,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

民族宗教學是民族學與宗教學的交叉學科,是一門新興的人文學科。民族與宗教的關系密切而復雜,對于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但以往民族學與宗教學平行發展,在民族與宗教的關系研究上有空缺。研究宗教學并關心民族宗教問題的幾位學界朋友,從20世90年代中期起,就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并有學術積累。近些年在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推動下,開展了民族宗教學的學理的系統研究,形成《民族宗教學導論》學術專著,初步搭建了民族宗教學的理論框架。它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為指導,吸收中國古代儒家為代表的民族觀、宗教觀和西方民族學、宗教學的精華,上承中國當代民族研究、宗教研究的最新成果,結合當今時代的現實,進行綜合創新。它是一棵學術幼苗,不完善不成熟,卻有著遠大前程。民族宗教學的理論構想如下。

一、民族宗教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和方法

民族宗教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系,探討民族的宗教性與宗教的民族性,重點是闡釋宗教在民族形成、民族演變、民族生活、民族國家、民族文化和民族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上屬于宗教學的分支。凡涉及民族與宗教之間的關系問題,以及與民族宗教相關的問題,都在民族宗教學的研究范圍和視野之內。從當代民族宗教問題的實際出發,民族宗教學要著重關注兩大問題:一是不同宗教在不同民族生存發展、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宗教在多民族國家內和世界范圍的民族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現代學界在使用學科名稱中,常將“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并用或混用,原因在于三學科都在研究人類社會及文化,又有國別學術傳統的差異。我們認為,從學科發展趨勢看,人類學更側重于人類歷史文化研究,民族學乃是從民族共同體看社會文化,社會學則愈加關注重大社會現實問題。民族宗教學是在嚴格意義上使用民族學的概念,不與一般人類學混用,而專注于研究以民族共同體為載體的宗教。

民族宗教學區別于相鄰學科的地方,在于它的主軸是研究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系,各種議題均圍繞這一主軸展開。民族是屬于社會實體的范疇,宗教是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兩者相異又交織,形成復雜、動態的對立統一關系,其間的種種情形與變化遠未被人們自覺認識,現實中的重大民族宗教問題得不到深刻的解釋。全面揭示民族與宗教之間多重交錯關系,進而闡述民族宗教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廣泛作用,正是民族宗教學的主要任務。

民族宗教學的研究方法,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民族學與宗教學相結合為特色,并綜合運用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民俗學、政治學和哲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進行綜合研究。在諸多研究方法中,廣泛運用類型分析方法是民族宗教學研究方法的突出之點,即: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國內外民族宗教類型,研究說明其間的異同。因此,它的視野是跨文化比較研究,它以文獻與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又不停留在現象描述上;重視理論概括,又不停留在抽象概念和邏輯推理層面上;而要以經驗材料為依據對民族宗教進行文化模式的理論提煉和分類說明。此外,民族宗教學重視歷史與現實的貫通,關心當代民族宗教問題的最新動向與特點,使研究貼近時代,保持鮮活的生命。

二、民族宗教學主要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一)民族

1、民族概念的內涵

參照諸家之說,提出關于民族的定義如下:民族是歷史上人們在共同祖源認同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共同體,是在與它族交往比照中產生一體感,意識到自身具有共同文化共同命運的穩定的社會人群。祖源認同、文化認同、民族意識是民族形成的三要素,而共同文化傳統則是民族的根本尺度。民族文化是指特色鮮明、為該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并形成牢固傳統的文化,因此主要是民俗文化和信仰文化,并由此形成特定的共同心理、共同情感和共同氣質。宗教往往為許多民族提供價值理想和精神支柱,處于民族文化的核心或深層位置,成為維系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宗教對于民族的重要性也就在這里。

2、民族概念的外延

在國內外民族學界,不僅對民族概念的理解多有差異,而且在民族的分類上也各有不同。以地域分類者有之,以經濟分類者有之,以人種分類者有之,以語言分類者有之,以宗教分類者有之。民族宗教學則依據民族的產生、發展、形態的不同對民族進行分類,避免平面化和靜態化的缺陷。

(1)原生型民族。民族形成后,一直保持著自身的同一性,相對獨立發展,在血緣與文化上未與其他民族發生大交融,也未被他族同化。如猶太族、羌族等。

(2)融合型民族。由許多民族融合而成,血統交雜混血,文化多元匯合,往往形成較多人口,地域分布較廣,內部有較大差異性、多樣性的大型民族共同體。如漢族、俄羅斯族、印度斯坦族,以漢族最為典型。

(3)衍生型民族。是晚生民族,在民族交往和分化中形成。如中國回族、前南地區穆斯林族,印巴分治后形成兩大新的民族。

(4)復合型民族。由許多單元民族復合成更大的民族共同體,內部形成雙層結構。復合型民族不等于多民族國家,不單純依靠政治的力量,文化認同比政治認同更根本,仍然是文化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而祖源認同被相對淡化。中華民族是最典型的復合型民族。費孝通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他稱之為“既一體又多元的復合體”。此外,美利堅族、阿拉伯族都具有復合型民族特征,又各有差異?!皬秃闲兔褡濉钡奶岢鍪敲褡遄诮虒W的理論創新,有助于我們打破平面化視域,認識民族存在形態的復雜結構,認識民族關系的交錯重疊,這一立體化的新視角增加了對實際生活的解釋力。

(5)集合型民族。它是前復合型民族的民族集合體,既有相當程度的文化親緣關系,又更多地依靠政治、經濟共同利益的推動,一批民族結成地區性、跨民族的更大的民族集團,但內部各民族獨立性很強,只能達到一定程度的聯合。歐盟便是典型,它不純粹是一個地區性經濟政治聯盟,也有共同文化(特別是基督教)的背景。土耳其遲遲不能加入歐盟,信奉伊斯蘭教是一個重要障礙。

(二)宗教

1、宗教概念的內涵

恩格斯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眳未蠹鶕鞲袼龟P于宗教信仰的定義,擴展為“宗教四要素說”(即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宗教組織與制度),用以完整地揭示

宗教作為社會文化體系的多層結構,得到社會廣泛認同。我們認為:宗教不僅是一種超世的精神信仰,也是一種信仰支配下的社會實體、社會力量,而且還是一種信仰影響下的社會文化。

2、宗教概念的外延

學界對宗教的分類,有語言學的分類、進化論的分類、現象學的分類、社會學的分類等,而以進化論的分類影響最大。標準不同,分類自然有異,各有自身的價值。

歷時性的分類有多種:其一,部落(原始)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其二,靈魂崇拜、自然崇拜、多神教、一神教;其三,自然宗教、倫理宗教、普世宗教;其四,自然宗教、神學宗教、道德宗教;其五,原生性宗教、創生性宗教;其六,傳統宗教、新興宗教,等等。

共時性的分類亦有多種:其一,多神教、一神教、泛神教;其二,制度宗教、民間宗教、習俗宗教;其三,宗教文化圈,如基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薩滿教文化圈,等等。

(三)民族宗教

傳統的文化進化論所說的民族宗教,是指氏族一部落之后與民族或民族國家相結合的宗教,尚未突破民族的范圍,不是世界性宗教。如:印度教、錫克教、神道教、猶太教、道教等。

在實際生活中,“民族宗教”的應用范圍擴大了,它泛指世界上各民族的宗教,包括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由于人們從民族與宗教關系上看宗教,便把一切宗教視為民族宗教。如在中國,人們把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薩滿教,稱之為民族宗教,也把少數民族信仰的基督教稱為民族宗教。其深層原因在于,一切民族都有宗教性,一切宗教都有民族性。世界三大宗教超越了一族一國,但其經典教義仍然保持著鮮明的地區民族特色,其世界化的過程也是不斷在新的地區民族化的過程,在現代國際生活中它們代表著不同民族集團的訴求,并沒有變成真正普世的人類宗教。因此,民族宗教學所使用的“民族宗教”概念,既包括狹義上的族教合一的宗教,也指稱與民族問題相聯系的一切宗教,當然包括世界宗教和漢族宗教。

三、民族宗教學的核心理念、主要議題及思路

民族宗教學的核心理念是:“族教和諧,多元互補”。按世界民族的一般情形,民族是宗教的社會載體,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家園,宗教是民族認同、民族關系的重要因素。宗教可以促進民族交流、和解與社會穩定,發揮傳承文化、維系道德、利益大眾的積極作用;宗教也可以為民族極端勢力或大民族主義所利用,加劇民族矛盾與沖突,也由于宗教自身的排它性而發生宗教之間、教派之間的紛爭與流血,嚴重損害民族之間或民族內部的和諧與合作。民族宗教學在價值觀上不持中立態度,它批評一切文明中心論、文化霸權論和文明沖突論,認同文明多元論、文化平等論和文明對話論。文明的進步必然表現為民族團結、宗教和睦、民族與宗教之間的良性互動。因此,必須確立和實踐民族宗教的多元和諧、平等對話、共生共榮的現代文明原則,促進民族宗教之內之間的和解,以期達到世界的永久和平。這是民族宗教學的基本認知和宗旨所在。其主要議題與思路如下:

(一)從發生學的角度闡釋宗教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

從氏族到民族,就是從血緣集團到文化共同體,宗教是文化的決定因素:一是超越氏族祖先,尋找各氏族共同認可的英雄祖先,形成遠祖崇拜,確定民族起源的神圣代表。二是氏族圖騰擴大為民族標志,或構建綜合圖騰作為民族徽號,如龍圖騰成為華夏族的文化符號。三是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基礎上,形成至上神(天神)崇拜,為古邦國和民族國家的出現提供信仰上的合法性和根據。宗教的認同性與排異性推動了民族自身的認同及與他族的相異,這是人類早期民族史的共同歷程。

(二)融攝歷史學的視野,闡釋民族與宗教的互動歷史

1、宗教限于民族

古代社會,宗教是民族文化包羅萬象的綱領,神是民族的保護神,是自然與社會的主宰者和人間行為的監督者。中國古代,“敬天法祖”是華夏祖的民族宗教,具有不可動搖的神圣地位,是全民族的普遍信仰。

2、宗教超越民族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原先都是民族宗教,因其信仰的普世性因素,在世界性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下,或在世界性帝國的擴展中,逐步突破民族的界域,成為世界宗教。世界化與民族化同時并進,使三大教在保持其核心教義的同時,在教理、活動、組織等方面出現多樣形態。它們是跨民族的,又是貫穿民族的。

3、民族超越宗教

近代民族主義運動中,歐洲紛紛建立民族國家,打破基督教教權一統天下,民族成為主身份,宗教成為次身份。在奧斯曼帝國瓦解以后,伊斯蘭教共同體分化出許多民族國家,世界性教權不復存在。佛教沒有建立世界性帝國,民族國家的建立無須大力突破佛教,但使教權服從政權,并賦予佛教以更鮮明的民族國家色彩。

4、在當代民族與宗教關系錯綜復雜

現代文明發展,政教分離、教育與宗教分離是大趨勢,因此,一般情形下,民族身份是主要的,宗教身份是從屬的,民族關系決定宗教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宗教身份突顯出來,蓋過民族身份。一個民族依據形勢的變化,使民族身份與宗教身份交替隱顯。有些民族,族教關系緊密;有些民族,族教關系疏松。有些民族,宗教是其民族精神的旗幟;有些民族,宗教是其民族文化的底色。宗教既可以加強民族凝聚力(特別是全民一教的民族),又可以分裂民族(或因教際沖突,或因教派沖突),成為離心力。宗教與時俱進,可以推動民族進步,社會繁榮;宗教保守偏激,則會遲滯民族發展,破壞社會穩定。在民族關系上,宗教開明人士能夠發揮宗教的橋梁作用,促進文明對話;宗教極端勢力亦可以使宗教成為民族和解的障礙,加劇文明的沖突。

(三)融攝社會學的視野,闡釋民族宗教與社會要素的互動關系

1、影響民族與宗教關系的四大要素:民族、國家、宗教、意識形態

民族是一種穩定的非組織化的常處隱性狀態的社會共同體。國家是處理民族矛盾的機構。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有時一致、有時交錯,都具有信仰的終極性。宗教是古代多數國家的意識形態。近現代國家,自由主義或社會主義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宗教被邊緣化。冷戰結束以后,民族主義成為各國最強而有力的意識形態,并常伴有宗教的巨大影響。

2、影響民族與宗教關系的四個維度:民族、宗教、經濟、政教關系。

在不同經濟類型(漁獵、農牧、工商、全球化)中,民族宗教關系亦不相同。政權影響民族宗教關系最為直接。政教關系四種類型:政教合一、神學政治、政主教從、政教分離。不同類型的社會,民族宗教關系的形態亦不同。

3、民族、宗教、國家相互組合的四種模式:一族、一教、一國;一族、多教、一國;多族、多國、同教;多族、多教、一國。第一種模式中族教關系最為緊密。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宗教信仰自由度和移民的增加,一國而多族多教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化,國家的開放度和處理民族宗教問題的能力成為影響民族宗教關系的關鍵因素。

4、當代文明的發展趨勢是宗教與政權相分離,與國民教育相分離,與民族現代化事業相分離,宗教退出公法領域,信仰成為公民私事,教會作為非政府組織在法律范圍內活動。而在宗教傳統深厚

的國家,宗教仍然是國家意識形態,與民族精神高度結合;即使實行政教分離的發達國家,宗教依然是主體民族文化的底色,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影響國家政治理念、政治人物與外交政策,在公民身份背后,民族身份和宗教身份并未消失,仍在發揮作用。所以公民投票在很大程度上是特定民族成員和特定宗教信徒在投票,這常常被人們所忽略。

(四)融攝文化學的視野,闡釋不同類型民族文化中宗教的作用

1、基督教與歐美民族文化

現代西方歐美文化是在古希伯來宗教文化和古希臘人本文化互動中發展出來的?;浇烫峁┝司裥叛?、人生價值和社會道德原則。希臘哲學提供了科學理性和人文哲學。兩者互相滲透又互相沖突、互為主導。歐洲中世紀上千年,基督教神學占壓倒優勢,延緩了社會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近代啟蒙運動,沖破基督教文化壟斷,發揚人文理性、科學理性精神,促進了科技文明和資本主義工商經濟的飛速發展?;浇掏ㄟ^改革,增加了寬容精神,接納了人道主義,退出政權系統、國民教育和科學研究,出現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教倫理。兩希文化取得一個新的平衡。

在現代西方社會文化中,基督教已不能主導一切,在市場經濟推動下,世俗文化特別是功利主義和時尚文化昌盛不衰。但基督教仍然是西方民族文化的底色,在現實中,它固守信仰和道德陣地,并保持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而普遍的影響。在美國,基督教為多數人信奉,教會一向活躍,對社會政治、道德、民俗、外交都在不斷發揮作用。美國是移民社會,而其核心價值來自基督新教,美國人有很深的“白種人的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ASP)情結,它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的國際戰略和外交。

2、伊斯蘭教與阿拉伯民族文化

阿拉伯民族的認同主要體現為對伊斯蘭教的認同,民族文化與伊斯蘭教文化合為一體。近現代阿拉伯世界出現許多民族國家,而跨國界的復合型阿拉伯民族的主身份標志還是伊斯蘭教。有的保持政教合一,有的政權世俗化卻仍以伊斯蘭教為國家意識形態。宗教與民族意識、民俗文化緊密結合,成為民眾的生活方式。哲學、倫理、法學、文學、藝術都有濃郁的伊斯蘭教色彩??梢哉f,伊斯蘭教對阿拉伯民族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總是具有伊斯蘭教的鮮明印記。

3、印度教與印度民族文化

印度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歷史最久的多神的民族國家宗教,是印度斯坦族的主體信仰。它經歷過古代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三個歷史階段,至今保持著強盛的生命力,與印度民族性相結合,主導著多數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全面影響著印度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民俗。印度實行政教分離,國家意識形態交織著西方價值觀和印度教兩種傾向。歷史上佛教興起,以眾生平等的教義沖擊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和民族界域,終因傳統習慣力量深固,而被擠出主流社會,新婆羅門教復興,是為印度教。同時傳人伊斯蘭教,出現錫克教等教派。佛教則走出印度,走向世界。印度教同印度民族的關系,與伊斯蘭教同阿拉伯民族的關系有所不同:前者是多神的民族國家宗教,后者是一神的世界性宗教。

4、宗教與中華民族文化。(見[六])

(五)融攝政治學的視野,闡釋民族宗教在當代國際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冷戰結束以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政治意識形態矛盾下降,民族矛盾上升為當代國際政治的主要矛盾,民族身份和宗教身份突顯出來。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所造成的沖突與對抗,成為國際政治的熱點和焦點。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民族權益得失不平衡,文化成為民族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軟實力,受到空前關注,宗教作為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日益重要。市場經濟帶來的價值失落、道德滑坡引起人們的憂慮,宗教重新成為人們的心靈渴求。

2、以基督教為背景的西方發達國家和以伊斯蘭教為背景的穆斯林國家之間在經濟利益、價值觀念上的斗爭,成為諸多國際政治矛盾的重心所在。這里既有歷史上的恩怨,又有霸權主義與反霸權主義的斗爭,也有文明理念的沖突。

3、霸權主義孳生國家暴力與侵略戰爭,民族宗教極端主義孳生暴力恐怖主義,互為因果,成為人類和平安寧的最大威脅。

4、宗教成為地區性民族沖突的重要因素。例如巴以沖突,印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沖突,都因民族因素與宗教因素交織而復雜化,不易解決。

5、當代族教關系有四種類型:一是整體性族教矛盾,多數民族成員介入,最難解決;二是部分性族教矛盾,只涉及局部利益;三是移民性族教矛盾,往往牽動跨國的民族宗教感情;四是文化傳播性族教關系,如佛教的跨族跨國傳布,沒有強權與武力的介入,宗教成為民族關系的橋梁。

6、民族與宗教感情都可以激發出極大的能量。民族宗教的極端主義是民族對抗的催化劑、助燃劑;民族宗教的理性能夠化解民族仇恨,促進民族合作。沒有民族宗教之間的和平,就不會有世界和平,所以推動民族和解、宗教對話,是世界的當務之急。

應當看到,世界上多民族多宗教及其文化差異,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也是人類生活中比政治、經濟更穩定更長久的重要因素。民族主義的存在與發展,宗教信仰的多樣性與演變,在健康理念的引導下,都是正?,F象。關鍵是溫和主義要成為主流,能夠彼此尊重,實行“和而不同”的原則。我們要反對和抑制偏激的尚斗的民族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提倡理性的貴和的民族主義和宗教寬容,平等對待民族宗教的“他者”,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向更高境界轉型。

(六)中華民族多元通和模式下的民族宗教

1、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國家,它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體,它的信仰格局是多元通和,兩者是對應的。這種模式與基督教為底色的歐美模式、伊斯蘭教為覆蓋的阿拉伯模式、印度教為主導的印度模式都不相同,是第四大信仰模式。

2、中華民族信仰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的主要內涵與特征。一是它的文化基因具有綜合性,宗教信仰從開始就是多神、多教,而且一直延續下來,文化源頭上沒有一神教的傳統。二是它的信仰文化長時期是人本主義與神本主義并行又互補,人道引導神道,神道輔助人道,沒有出現神權統治社會及人學與神學對決的情況。三是它的宗教具有多樣性,包容各民族的特殊信仰,又以敬天法祖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基礎性信仰,以儒家禮教為軸心。四是宗教關系以和諧為主旋律,摩擦與沖突是支流,而且各教之間漸行漸近,互相滲透溝通,傳統宗教之間沒有發生宗教戰爭和對異端的迫害。五是以儒、佛、道為核心向外開放,包納各族民間信仰,不斷吸收外來的宗教與哲學,并使之中國化。六是政教關系上是政主教從,儒家人學是主流意識形態,宗教始終處在從屬地位。七是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知識界重哲學輕宗教,民眾中則流行多神崇拜,漢族沒有主導性宗教;少數民族信教人數比重大,信仰虔誠度高,特別是基本全民信仰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民族,民族與宗教密切交織,民族的宗教性與宗教的民族性都比漢族強烈得多,同時漢族與少數民族都普遍接受儒家禮教道德的熏陶而具有共通性。這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信仰文化上的體現。

3、多元通和模式的成因。第一,民族融合未采取“文化替代”方式,而采取“文化綜合”方式,漢族的“混血”帶來文化的“混血”。第二,地理單元的整體性與半封閉半開放狀態,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達,使各族不斷向中原匯聚,又不斷向邊疆輻射,有利于文化多元通和,有中心,有外層。第三,長期的農業文明與家族社會,養成中華民族和平、禮讓、互助的品格。第四,傳統社會三大精神支柱:儒、佛、道三教和三教宗師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都強調以人為本、仁愛慈悲、和而不同、平等寬容、中和不偏,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信仰文化和不斷進入的外來文化。

4、信仰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是中華優良傳統,要繼承和發揚。它最有益于多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和多樣性文化在互尊互學中共同發展;可以避免由于民族宗教的差異而引起沖突與對抗;也有益于一神教減弱其排他性,成為其他宗教的好鄰居。同時這一模式也可為建設多民族多宗教的和諧世界,提供中國的智慧和經驗。

費孝通先生論文化自覺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主張民族之間要自愛與互愛,自尊與互尊,自信與互信,最能表達民族平等的真精神,可以成為當代文明對待民族宗教關系的普遍規則,如能走向世界,將是人類一大幸事。

(責任編輯鄭筱筠)

猜你喜歡
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黨是民族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誰遠誰近?
傳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沒有希望的民族
民族萬花筒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