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當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2010-12-22 02:49卓新平龔學增鄭筱筠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6期
關鍵詞:時代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卓新平 裴 飚 龔學增 鄭筱筠

鄭筱筠:近年來關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討論日益成為熱門話題,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研究員、國家宗教局一司裴飚副司長、中央黨校龔學增教授來“學術空間”,討論這個非常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的話題。

裴飚:當今世界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時期。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已然成為天下大勢。與此相應,世界宗教領域也呈現出紛繁復雜的現象,宗教因素在國際政治、文化、外交等軟實力競爭中的影響日益上升,傳統宗教普遍復興,新興宗教不斷涌現,宗教世俗化進程加快,宗教原教旨主義抬頭,宗教矛盾與沖突此起彼伏,宗教交流與對話方興未艾。從國內情況看,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拓展,我國社會處于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與轉型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信教人口持續增長,宗教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與宗教因素相關的社會矛盾有所凸顯,宗教問題的復雜性和敏感性越來越強。

近年來,中央鮮明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反復強調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在宗教研究領域,我們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分析宗教問題,結合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宗教實際,不斷總結新的經驗,努力完善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更好地指導宗教學術研究和宗教工作實踐。

鄭筱筠:在討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時,首先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馬克思和列寧對宗教的批判。

卓新平: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應看到其宗教分析背后的社會分析。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不要僵化地、抽象地談論宗教,而有必要看到具體宗教的具體社會存在處境,對此界定也必須根據其社會存在、社會反映來認準其性質。馬克思、恩格斯所論及的宗教及其性質是以19世紀西方的宗教為對象,其相應的宗教批判實質上是針對宗教賴以生存的社會,故而更多的是由此表達的“社會批判”。同理,列寧論宗教也主要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前后的俄羅斯社會之中的觀察、思索和闡述。我們應該把握的是馬克思主義分析宗教性質的方法,思路,而不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19世紀西方宗教的論述斷章取義、脫離具體社會實際地套用在當今中國宗教之上。當人們機械地、形而上學地以馬克思主義的宗教批判來認識、界定當今中國宗教時,教條般套用的宗教批判勢必推導出對社會的批判。今天我們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宗教的論述,就是要讓我們客觀地、科學地、實事求是地來認識宗教、分析宗教,并由此與時俱進地、唯物地、創造性地理解并解釋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

鄭筱筠:這實際上涉及到如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論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及其宗教觀本身。與此相關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看待宗教在當代中國的存在。

卓新平:從古往今來中國宗教歷史發展演變來看,中國“無宗教”論顯然是一種幼稚或無知,亦是一種簡單和武斷。我們有必要以新的視域、新的思路來審視、認識,并解說當今中國宗教的存在或“復活”。對此,胡錦濤同志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全面認識宗教產生和存在的深刻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認識論根源和心理根源,全面認識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將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逼鋵?,這已經說明宗教在當代中國的存在并不是簡單地為“舊社會的殘余”,從而在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過渡中會很快消亡。宗教存在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也是多種多樣的、極為復雜的,它既反映了與社會的一種張力,也說明了與社會的可能協調。這種雙向互動勢必使宗教得以長期存在,盡管這種宗教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社會的“異化”反映,表現出某種“歪曲”,卻仍是社會存在的正?,F象,并且也有讓宗教與社會得以和諧的可能和條件。因此,

“那種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經濟文化的一定程度的發展,宗教就會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現實的。那種認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強制手段,可以一舉消滅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離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的,是完全錯誤和非常有害的?!?引自中共中央1982年頒發的《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對中國當代宗教性質的認識主要應該是社會層面的、文化意義的。雖然在其中不能回避、忽略其政治因素,而相關從政治對抗、階級斗爭視角對宗教的考量卻應有所淡化,不能強調過頭。今天中國社會構建的核心宗旨是“和諧”,宗教在其中也應成為一種重要的和諧因素,并能有助于對世界和諧的影響、感染。所以,我們今天認識宗教性質應該是基于文化哲學而不是斗爭哲學,提倡和諧理念而不是沖突思想。尤其在看待中國當代宗教時,我們的觀念有必要從以往的對抗轉為對話、從過去的對付轉為合作,從曾有的對立轉為融洽。在認識宗教的社會功能及作用時,如果在有階級壓迫、剝削制度的舊社會,當然有必要看到其負面意義大于正面意義、消極功能大于積極功能。但在今天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看待宗教社會性質的視角就應該相應轉換,看到并積極引導、促進宗教正面意義、積極功能的發揮。如果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已取得巨大成就的情況下仍一味強調宗教的消極作用、負面功能,則實質上在否認我們自己的社會及其取得的成就,實際上要把宗教推向我們的對立面,跟我們自己過不去。

鄭筱筠:如果當代宗教的存在不再僅僅是“殘余”,那么其存在、延續與演進的根源何在?

卓新平:在社會主義中國,我們對宗教存在的認識不能把19世紀西歐社會狀況下的宗教存在搬來套用。盡管我們的社會主義仍有“社會”問題,但其社會性質已與當時西歐社會有著制度上和時代上的本質不同。這樣,我們就應以平常的心態、正常的眼光來看待當代中國的宗教存在,不必對之充滿“敵意”、以“敵情”來觀之、過度緊張。人為地批判宗教、打壓宗教并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反而會造成信教群眾的反感、使之站在黨和政府的對立面,導致其離心離德的后果。這種經驗教訓蘇聯時期有過,我國“文革”時期也有過,我們應該汲取歷史教訓,防范出現新的失誤和偏差。

從當代中國社會來看宗教存在的“根源”,則應從一種?!俺B”來審視,這樣就不會滑入“自我否定”、對中國“社會”失去信心的“怪圈”。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在于人們在社會主義時期仍然不可能達到對自然力的完全掌控和對自然災害的徹底預防,“自然”對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種“異己力量”;宗教因而是人們解釋、對付這種“異己”自然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社會根源”在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仍有不盡完善之處,社會在解決貧富懸殊、天災人禍、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公正、社會資源等問題上也多有不盡人意之處;宗教因而也

是人們解釋社會現象、解決社會矛盾、達到社會適應的一種認識和方法。其“認識根源”在于社會主義時期人們對宇宙、人生的認識仍然是有限的、相對的,對于未知世界、社會突變和個人的生存命運,宗教提供了一種看似“虛玄”卻在某種意義上“有效”的解釋和預測,從而得以“幻想”的方式來超出其有限認識之界。其“心理根源”在于社會主義社會仍有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突發問題、家庭問題和個人問題難以解決,造成人們巨大的心理壓力,人們需要精神減壓、心理安慰、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許多心理壓力的釋放,心理幻覺的移情,以及心理病態的調整仍離不開宗教;在許多場景和突發事件之后,宗教的心理撫慰和治療往往有著積極的效果和相對的優勢,因此從“心理”走向宗教仍不可避免,而且也并不都是消極的、消沉的,往往會達到某種意外的收獲或解脫。從這四種“根源”來說,宗教的存在與發展在當代中國乃是非常自然的、正常的過程,所以應有一種“平常心”來看待這種“常態”,使之真正“脫敏”,而沒有必要人為地將之“政治化”。

當代中國的宗教管理頗具“中國特色”,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但也面臨嚴峻的挑戰。管理方式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宗教在當代中國存在與發展的方式、方向,決定著黨和政府與宗教關系是否合理、融洽。因此,必須根據科學發展觀來深入、系統地分析、思考我國當前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工作,找出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相關政策。

鄭筱筠:當我們討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時,除了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如何看待當代中國社會的宗教現狀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如何推進這個進程?

龔學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早在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就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他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就是要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也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這里包含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二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涵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對宗教和宗教問題的基本認識,以及在這種認識基礎上表明的對宗教的態度和提出的解決宗教問題的基本原則、方針的總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狹義的理解,主要是指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宗教的科學思想。廣義的理解,則泛指作為一個不斷發展過程的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包括具有俄國特色的列寧主義宗教觀,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等。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主要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原理應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宗教問題的實際,使二者正確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宗教問題的道路的過程,是中國共產黨解決宗教問題的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是在宗教基本理論政策上逐步系統化的過程,是堅持和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過程。

鄭筱筠:在此過程中,學術界做出了哪些貢獻?

龔學增: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具有真正科學意義的學術性研究始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宗教學領域的理論工作者和宗教工作部門的同志也逐步破除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極左理解,批判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和盲目信仰主義,實現了學術研究上的解放思想,逐步開始以真正科學的態度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重新進行全面系統的審視和研究,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基本原理的同時,對其中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并展開爭論,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的繁榮。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進入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的視角進一步開放,逐步系統、深化。

進入21世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出現新的繁榮。第一、集中出版了一批專門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宗教觀的著作。第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綜合性研究進一步拓展。第三、在新形勢下,如何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研究有了全面系統的突破。學者們提出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認識應該實行的“四個分清”,以回答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名下的錯誤觀點這四個關鍵問題,并結合當今時代的中國實際而發展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第四、對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研究有了重大進展。

鄭筱筠:我們應如何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關系呢?

龔學增: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黨和國家正確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問題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論升華,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主要標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也形成了體系。其內在邏輯包含兩個基本層次,基礎層次是反映宗教規律性的理論問題,圍繞著什么是宗教、宗教的根源、宗教的發展、宗教的社會作用等基本理論問題展開。第一、宗教是基于對超自然力量信仰的一種社會、文化及歷史現象。第二、社會主義時期長期存在著支撐宗教存在發展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認識根源和心理根源。第三、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社會作用具有積極和消極的二重性特征。第四、中國宗教國情的特點根本是長期性、關鍵是群眾性和特殊的復雜性。第五、我國一些宗教與民族關系緊密,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

應用層次是解決宗教問題的基本方針問題。包括:一是根本宗旨:處理一切宗教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使全體信教和不信教的群眾聯合起來,把他們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個共同目標上。二是基本政策:以人為本,尊重人權,全面正確地實行宗教信仰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國家實行政教分離、宗教與教育相分離的原則。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的同時,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履行自己作為公民對國家應盡的義務。三是依法管理: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使宗教活動正常有序。四是對外關系: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我國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在獨立自主、和平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積極發展

同世界各國宗教界的友好往來,同時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的滲透。五是統戰工作:處理同宗教界朋友之間的關系的原則是政治上團結合作,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發揮愛國宗教團體作用,爭取、團結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培養好一支愛國愛教的教職人員隊伍。六是基本途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全面正確地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鞏固和發展對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目的都是為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集中表現。七是黨內建設:共產黨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能參加宗教活動。對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包括唯物論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的內容。上述兩個層次緊密聯系,相輔相成,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作為一個完整的邏輯嚴密的理論政策的體系,標志著馬列主義宗教觀在當代中國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鄭筱筠: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要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那么在宗教觀上應當如何做?

龔學增:我們應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組成部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共命運。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運用于中國,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宗教問題,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來闡述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揭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宗教問題的規律,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僅要繼續中國化,還要時代化。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與時俱進地不斷回答實踐提出的最新課題并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是馬克思主義永遠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奧妙所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同樣是如此。這就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原理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地研究和解決宗教領域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使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成為適應時代需要、把握時代脈搏、回答時代課題、具有時代氣息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僅要繼續中國化、時代化,還要大眾化。因為馬克思主義只有為人民所掌握,才能變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掌握的群眾越多,就越能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同樣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科學認識宗教和宗教問題的科學理論,需要普及和推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使之逐步成為得到社會普遍認同、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當前,就要用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體系。

裴飚: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和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戰略任務。在宗教研究和宗教工作中貫徹落實這一精神,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只有同中國國情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更好發揮指導實踐的作用。推進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就是要根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對宗教工作的新要求,繼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宗教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新思想,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時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必然要求。推進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時代化,就是要根據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結合經濟全球化、宗教多元化的時代特征,立足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共建和諧世界的時代課題,吸取當代宗教研究的優秀成果,借鑒各國管理宗教事務的成功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回應時代需求、解決現實問題,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鮮明的時代內容和時代特色,使之成為促進宗教和諧的科學理論。推進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大眾化,就是要結合宗教存在和影響的實際、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的實際,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基本原理和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系統化、通俗化、具體化,不斷以科學創新的方法、多樣活潑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干部群眾廣泛宣傳和全面普及,使之成為人們正確對待生老病死、吉兇禍福,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正確認識處理宗教問題、正確開展宗教研究和宗教工作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中國化是核心,是統領時代化和大眾化的總原則、總要求;時代化是關鍵,是展現中國化和大眾化科學性與先進性的重要標志;大眾化是基礎,是拓展中國化和時代化深度與廣度的重要途徑。

鄭筱筠: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和工程。在此過程中,我們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包括宗教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與當代中國社會正在進行的社會改革與創新相結合,不懈地探索和實踐。

猜你喜歡
時代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HIP –HOP AGANDA?
關于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思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主體”問題
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專家筆談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的當代意義
企業文化在現代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探究
關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思考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