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云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2011-03-15 03:30趙超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1期

摘要:包括風、雨、霜、雪等在內的自然氣象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常見題材,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自然氣象與詩人之間建立起了一種較穩固的互動關系。一方面自然氣象在審莢愉悅、社會心理等方面對詩人的創作動機產生著直接的激勵作用,這種作用是隨著人們對自然氣象審美功能的認識和詩歌創作的不斷發展而顯現的,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物感說”中的混沌一體,到唐宋時期“興感說”中的條分縷析,可洞悉這種作用的歷史發展軌跡;另一方面,詩人在詩歌創作中,主動運用自然氣象的意境營造功能,形成了不少凝結歷史傳統和民族心理的審美意境,如“對床夜雨”、“寒夜聽雨”等。

關鍵詞:自然氣象;物感說;審美意境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4608(2011)01-0143-06收稿日期:2010-11-10

作者簡介:趙超,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講師210044

在中國古代詩集中,有一類題材的詩歌可謂司空見慣,即有關風、雨、雷、電、云、霧、霜、雪等自然氣象現象的描寫,其歷史之久、數量之巨、形式之多、寓意之繁無需贅言。自古以來對此類詩作之探討、研究代不乏人,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研究也漸次深入,但主要集中于從詠物的角度對某一種氣象現象的興寄;思想、審美等內涵進行探討,因此研究之視野有待進一步擴展。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自然氣象整體觀的角度,以詩歌創作發生論和意境營造為切人點,著重探討自然氣象與詩人興感、創作的關系,借助心理學、美學等相關知識探尋自然氣象意群在詩歌審美意境營造中的作用,及其所反映的民族審美心理。

一、詩歌創作發生論中的自然氣象

在有關詩歌創作如何才能發生的眾多討論中,“物感說”是其中頗具中國恃色的一種文學理論,這種理論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獲得成熟。劉勰有云:“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龍,明詩》)劉勰認為人的感情受到外物的觸發而產生創作的沖動,進而行諸詩篇,所感之“物”為“自然”。在另一處,劉勰對“自然”之內涵有具體的解釋,他說:“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沈之志遠;霹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文心雕龍·物色》)可以看出,劉勰這里所說的“自然”或“物色”是相當寬泛的,一切可聽、可視、可感之物皆在其列,但側重于節序和物候。這種看法在當時已經成為共識,如陸機《文賦》云:“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凜凜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辩妿V《詩品序》亦云:“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祈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彼麄兌紝⒓竟澲?,以及與之相關的物候變化看做最能感動詩人、產生創作動機的活躍因子。在這些因子中,自然氣象之風、雨、雷、電、云、霧、霜、雪等是其中較為活躍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劉勰等人并沒有對它們進行單獨討論,而這與此前詩歌發展的實際狀況緊密相連。

從先秦直到魏晉,各種氣象現象在詩中并不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往往成為物候之感、節序之嘆、人生之喻意象群中的配角。如《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霜露、冬雪等氣象類意象作為蒹葭、楊柳等物象類意象的輔助意象而出現,物象類意象對創作者的感發作用強于氣象類意象,并且氣象類意象多虛寫而少實寫,如《詩經》中的《北風》、《風雨》、《湛露》、《谷風》等篇皆是。即使到了漢末魏晉時期,在眾多悲生嘆逝的詩篇中,雨、露、霜、雪等氣象類意象也多是作為點綴出現在作品中。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詠物詩的不斷發展,才逐漸出現了專門描寫風、雨、云、雪等自然氣象現象的作品,此時氣象現象不僅成為可興、可感之“物”,而且成為審美的對象。尤其是南北朝時期,此類創作呈繁榮之勢。如梁簡文帝的《雨后》詩云:“散絲與山氣,忽合復俄晴。雷音稍人嶺,電影尚連城。雨余云稍薄,風收熱復生?!贝嗽妼τ旰蟮娘L、雨、雷、電等多種自然氣象現象進行了生動描摹,頗具審美價值。又如梁元帝蕭繹的《詠霧》詩云:“三晨生遠霧,五里暗城閏。從風疑細雨,映日似微塵。乍若飛煙散,時如佳氣新。不妨鳴樹鳥,時蔽摘花人?!睂F之情態進行細致描摹,這在前代是不曾出現的。

由于自然氣象現象審美功能的被發掘,其獨立地位也逐漸從籠統的“物色”和“自然”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詩歌題材。而伴隨著創作實踐的不斷深入,自然氣象對詩歌創作的興感作用也被明確地表達出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重要的文學理論并非被理論家所發現,而是最先出現在詩人的詩作中。杜甫在《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其一中云:“片云頭上黑,應是雨催詩?!币蛟粕?,以雨催詩,個中或有“調笑”之意,但指出詩歌創作和自然氣象之內在關系,意義非凡。因語句新警,后代模仿者云集。以至于元朝初年方回編著《瀛奎律髓》,將此詩列入“夏日類”時,特在詩后注明:“以雨催詩,自老杜作古”,以維護老杜的首創權。這兩句詩受到后人青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后人又是如何對其進行仿擬的呢?首先,將尋常之自然氣象現象當做一種自然景觀來欣賞是詩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正如上文所言,魏晉以前人們還無法領略氣象之美,也就是氣象之審美功能尚沒有被發現,詩作中應用更多的是其興寄功能。東晉以后,隨著山水詩和詠物詩的興起,對氣象現象之審美活動逐漸增多,這時出現了很多描摹和歌詠雨、雪、風、云、雷、電等優美形態的詩賦,但此時不管是文論家還是詩人對自然氣象之于詩歌創作的興感作用的認識還十分籠統、模糊,而最終由杜甫完成理論上的明確表述也絕非偶然。一方面杜甫對自然氣象極感興趣,并且感覺十分敏銳,他寫過的有關風、雨、雷、電等題材的詩歌有一百余首,其中不乏名篇佳制,可以說杜甫將此類詩歌的創作推向了高峰;另一方面杜甫善于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詩歌理論和文學見解,如《戲為六絕句》就是杜甫文學理論思想的集中表達,其實散落在杜詩中有關詩歌理論的吉光片羽還有不少,此處即為顯例。正因為杜甫將自然氣象之審美愉悅與詩歌創作動機的關系予以形象而準確的揭示,固引來一批志趣相投者的追摹。

那么,后代詩人對此是如何仿擬的,在接受的過程中有何特點和新的變化?較早對杜甫此詩予以關注的是宋代大詩人蘇軾,他曾在兩首詩中對杜句進行化用:一首為《游張山人園》:“纖纖人麥黃花亂,颯颯催詩白雨來”。另一首為《行瓊儋間肩輿坐睡,夢中得句云:干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覺而遇清風急雨,戲作此數句》:“急雨豈無意,催詩走群龍。夢云忽變色,笑電亦改容?!痹谶@兩首詩中,蘇軾對杜句子模句范,成為其第一讀者,并

產生了很好的連鎖效應。宋范成大云:“驚雷隱地送涼颶,起舞看山不自持。說與騷人須早計,片云催雨雨催詩?!?《雨涼二首呈宗偉》其二)楊萬里亦云:“燭花半作紫芝開,詩興頻遭白雨催。只有睡時愁可遣,春愁又向夢中來?!?《春夢紛紜》)又云:“云頭造次便能開,雨腳商量半欲來。舊日催詩元要雨,如今雨卻索詩催?!?《旱后喜雨四首》其一)宋樓鑰詩云:“電中千嶂立,琴外一蛩鳴。急雨催詩思,遙空打鼓聲?!?《夜坐燒香臺》)有時他們也會變換一下說法,如宋虞儔云:“廣文官冷復誰堪,心事無人可共談。好雨忽來詩興動,苦無才調卻懷慚?!?《和人二絕》其二)在這些詩人們看來,好雨能夠催生詩興,那么與之相關的其它氣象現象是否也具有此種功能?答案是肯定的。雪亦能催詩,如宋趙鼎臣有云:“春分猶著御冬衣,寒色憑陵暖自遲。人眼未教花惱客,斷腸先被雪催詩?!?《去冬張若水伯奮以雪詩示余,懶不暇和,張屢趣之,因謾謂張候有雪當奉和。二月五日,平旦,雪數寸,遽作此詩》)美麗的彩霞亦能引發詩興,如宋陳與義云:“天公亦喜我,催詩出微霞?!?《九月八日登高作重九奇父賦三十韻與義拾余意亦賦十二韻》)好風同樣能讓人產生創作的欲望,如明謝遷云:“脫巾露發坐臨池,波底流星又一奇。皓月不來如索價,好風能至亦催詩?!?《池上二首》其二)又清厲鶚云:“東風也似撩詩思,柳外吹來月一丸?!?《二月十四夜同周少穆胡又干施竹田吳敦復汪旭瞻施北亭西湖泛月共賦四絕句》其二)甚至于平淡無奇的晴色在特定的時候也能催發詩興,如明吳與弼云:“晴色催詩興,歸期慰客懷?!?《磨石道中》)由此可以看出,美麗的氣象景觀能夠催發詩興,這種認識已經超越了劉勰時代“物感說”的范疇,而具有了更加清新、活潑的內涵。毫無疑問,風、雨、雪、霞等自然氣象之所以能夠引發騷人墨客的創作欲望,主要原因是審美的愉悅,正如蘇軾所言:“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望海樓晚景五絕》其二)有時雨晴的變化帶來的不僅是審美的享受,同時也帶來了身體的舒適感,這時就更容易催發詩興,如陳與義《雨晴》詩云:“墻頭語鵲衣猶濕,樓外殘雷氣未平。盡取微涼供穩睡,急搜奇句報新晴?!辈浑y看出,作為詩歌題材的自然氣象是千變萬化的,并且多種氣象現象往往混合在一起,在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方位刺激著審美主體,使之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但這并非問題的全部答案。

中國古人對氣象現象有著自己獨特的解讀,董仲舒認為:“太平之世,則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塊,潤葉津莖而已。雷不驚人,號令啟發而已。電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霧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條,凌殄毒害而已。雪則五色而為慶,三色而成矞。露則結味而成甘,結潤而成膏。此圣人之在上,則陰陽和風雨時也。政多紕繆,則陰陽不調,風發屋,雨溢河,雪至牛目,雹殺驢馬。此皆陰陽相蕩而為之妖也?!边@種天人感應的學說對后世文人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風調雨順時,他們由衷的贊嘆,如唐章孝標的《風不鳴條》詩云:“旭日懸清景,微風在綠條。人松聲不發,過柳影空搖。長養應潛變,扶疏每暗飄。有林時杳杳,無樹暫蕭蕭。慢逐清煙散,輕和瑞氣饒。豐年知有待,歌詠美唐堯?!蓖瑫r,眾多的喜雨、喜雪、喜晴詩中不少也屬此類,如李世民《喜雪》詩所言:“懷珍愧隱德,表瑞佇豐年?!睂⑻旖等鹧┖妥约旱牡抡撓灯饋?。而如果久旱不雨,詩人們也會產生同樣的聯想,創作出苦雨、閔雨、嘆雨之類的詩作,如宋蘇轍明確指出“歷時書不雨,此法存《春秋》?!?《喜雨》)宋黃庭堅在《六月閔雨》中亦云:“湯帝咨嗟懲六事,漢庭災異劾三公。圣朝罪已恩寬大,時雨愆期旱蘊隆。東海得無冤死婦,南陽疑有臥云龍。傳聞已減大官膳,肉食諸君合奏功?!笨傊?,自然氣象之所以能夠催發詩人的創作興趣,除了以上所說的審美愉悅因素外,還包含了古代詩人兼士人的仁厚之心和敢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正是這兩點促成了中國古代自然氣象類詩歌創作的繁榮。

二、自然氣象與特定詩歌

審美意境的生成

在中國古典詩論中特別強調“詩窮而后工”,陶淵明、杜甫、蘇軾等偉大詩人都可作這一理論的注腳。而詩人在窮困失志之時對自然萬物的感觸要較常人敏銳許多,正所謂“有情天地內,多感是詩人。見月長憐夜,看花又惜春”(唐顧非熊《落第后贈同居友人》),也正是“詩人感風雨,長夜何時曉。去國宦情無,近鄉歸夢少?!?唐顧況《在滁苦雨歸桃花崦傷親友略盡》)陶淵明棄官歸田,吟詠性情,書寫自然,創作了很多意境高妙的詩篇,其中就有不少屬自然氣象題材。如備受后人稱贊的詠雪名句“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清人潘德輿評論曰:“漁洋以陶詩‘傾耳無希聲”二語為吟雪絕境,不知陶詩于風雷日月,雨露云煙,吟興偶到,無非絕境也?!醍牻贿h風,‘冷風送余善,‘涼風起將夕,夜景湛虛明,‘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靈淵寫時雨,晨色奏景風,‘微雨洗高林,清飆矯云翮,‘藹藹停云,蒙蒙時雨,‘重云蔽白日,閑雨紛微微,‘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飄飄西為風,悠悠東去云,‘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胸有實得者,無意于詩,而觸物肖形,都成絕境,其根柢使然也?!庇膳耸纤梢钥闯?,陶淵明對自然氣象的關注和描寫已經成為其詩歌創作的常態,正是靠這些生活中平常的意象,“陶詩完美地統一了樸素與豪華、平淡與瑰奇這些對立的審美范疇,達到了自然化的境地?!弊匀粴庀箅m說尋常,但又常常變幻莫測”,詩人們常常借此表達某種人生感悟,創造出充滿哲理意境的詩篇,如唐皎然《南池雜詠五首,溪云》云:“舒卷意何窮,縈流復帶空。有形不累物,無跡去隨風。莫怪長相逐,飄然與我同”,借云舒云卷,表達自己不累于物的理想追求。又如杜甫的《鎂陂行》有云:“咫尺但愁雷雨至,蒼茫不曉神靈意。少壯幾時奈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背鹫做椩u曰:“末乃觸景生情,有哀樂無常之感。見雷雨變幻,因知自少至老,俱當如是觀?!敝禚Q齡評整首詩云:“始而天地變色,風浪開霽放舟,沖融裊窕,終而仙靈冥接,雷雨蒼茫,只一游陂時,情景迭變已如此。況自少壯至老,哀樂之感,何可勝窮,此孔子所以嘆逝水,莊生所以悲藏舟也?!倍鸥σ枣V陂自然氣象之變幻無常來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創造出了亦真亦幻的審美意境。至于唐劉禹錫《竹枝詞》所云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和唐許渾《咸陽城東樓》所說的“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則更加形象地以自然氣象之變幻莫測來比喻世事與人生。

應該說在中國古代的浩瀚詩篇中,各種自然氣象現象的出現頻率是不一樣的,而文人對它們的感情也是有所差別的,這種差別則由其普遍程度不同決定。風、雨最為普遍,出現頻率就最高,感情的歷史沉淀也愈深厚,并形成了某些具有民

族心理的審美意境。明人李東陽認為“風雨字最入詩”,并舉出不少唐宋名句為例。而最有意趣的是宋人游次公的《卜算子》一詞連用四個“風雨”,“讀者不厭其繁,句意清快可喜”。風、雨字之所以最受詩人喜愛,一在于它的普遍。二在于它極好的詩境營造能力。古人有言重別離,而在離別之時,往往伴有風雨,如唐杜牧《懷吳中馮秀才》云:“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庇秩缣脐愸础端蛣e蕭二》云:“千里云天風雨夕,憶君不敢再登樓?!币虼?,風雨還直接與相思相連?!对娊洝む嶏L·風雨》云:“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小序將此解釋為“思君子也”。唐李商隱《夜雨寄人》所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將場景設定為雨夜,可以說具有典型的意義。而唐韋應物的“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示全真元?!?則創造了“夜雨對床”的特殊審美意境”。蘇轍在《逍遙堂會宿二首》的序中言:“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游宦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側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風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復移守膠西,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會于澶濮之間,相從來徐,留百余日。時宿于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逼湓娪性疲骸板羞b堂后千尋木,長送中霄風雨聲。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飄泊在彭城?!碧K轍又有《神水館寄子瞻兄四絕》其二云:“夜雨從來相對眠,茲行萬里隔胡天?!碧K軾除了作有“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外,還在其它詩中多次提及“夜雨對床”之約,如《初秋寄子由》“雪堂風雨夜,已作對床聲”,《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做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二首》其一“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東府雨中別子由》“對床定悠悠,夜雨空蕭瑟”,又《過建昌李野夫公擇故居》“對床老兄弟,夜雨鳴竹屋”。至此。蘇軾兄弟就將由唐人創設的“對床夜雨”的審美意境給經典化了,在這里對床夜話的場景要求十分明確,就是不僅要在晚上,而且更重要的還得是風雨交加。從心理學上講,夜幕的降臨容易使人產生孤獨、寂寞之感覺,而陰沉的雨天則容易讓人產生憂郁的情緒,因此“夜雨”是十分容易讓人產生思念的場景,但如果是兩個知心朋友在“夜雨”之時“對床”漫談,則產生了一種奇特的溫暖之感。這兩種感覺的反差就在兩人分別之后被不斷地放大,它既帶有對往昔溫情的回憶,又帶有對別離的傷感。這種意境也被后人普遍感受到并被繼承、凝固了下來,成為表達相思、盼望重逢的最典型用語。

與“對床夜雨”相類,“寒夜聽雨”也是一個與自然氣象有關而富于歷史感的詩歌審美意境。南朝何遜在其《臨行與故游夜別》詩中云:“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相悲各罷酒,何時同促膝?!庇谩耙褂甑坞A”的凄婉意境來表達別離的悲傷,此句在唐代受到追捧,如皎然有《賦得夜雨滴空階,送陸羽歸龍山》、戴叔倫有《赴撫州,對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階五首》、楊衡有《賦得夜雨滴空階送魏秀才》、喻鳧有《監試夜雨滴空階》等,皆屬因襲之作。不甘人后的唐代詩人很快就發現了突破的路徑,這就是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云:“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崩钍蠈ⅰ半A”變成了“荷”,將“滴”變成了“聽”,這樣就將被動變成了主動,將煎熬變成了審美,意境大變,而這種“枯荷聽雨”的意境則被宋詞很好地繼承了下來,并逐漸成了經典。雨滴到什么地方似乎很重要,詩人們也一直在尋找一種更加讓人感覺凄美的介質,于是在唐代除了“枯荷”外,還有另一種讓人聽了更心焦的介質,那就是“梧桐”。錢鍾書先生對此問題曾有所關注,他說:“在古代詩歌里,秋夜聽雨打梧桐照例是個教人失眠添悶的境界,像唐人劉媛的《長門怨》說:‘雨滴梧桐秋夜長,愁心和雨斷昭陽;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又如溫庭筠的《更漏子》詞說:‘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元人白仁甫的《梧桐雨》第四折后半折,尤其把這種情景描寫了暢?!雹诓还苁恰翱莺陕犛辍边€是“梧桐聽雨”,其中的滋味兒自然有別,但有一點是相似的,就是聽雨的季節都是秋季,李商隱的詩是“秋陰不散霜飛晚”,劉媛的詩是“雨滴梧桐秋夜長”,而這一點在何遜的詩中是不曾體現的。不妨這樣說,何遜的聽雨環境是不甚講究的,而唐人的聽雨環境則是精心選擇的,因此更加精致了?!奥犛辍钡脑娖诤蟠磸统霈F,但創新無多。值得注意的是,后人在聽雨的意境上無法創新,就在聽雨的境界上進行探討,有時也頗具意趣。如方回《西齋秋感二十首》其一云:“聽雨勝觀雨,觀雨須高樓。細雨或終日,高樓令人愁。不如空齋夜,聽雨詩思幽。雨作樹聲洶,萬葉鳴颼颼。雨止檐聲絕,忽續一滴秋。此時佳句來,自得不待求。暮年識此味,口廬真宜休。何如大醉眠,紅日生床頭?!睂⒙犛昱c觀雨作比,指出聽雨對詩歌創作的興感作用。另外,不同年齡階段聽雨,其境界自有不同,如宋蔣捷《虞美人。聽雨》詞云:“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舍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币陨倌?、壯年、暮年這三個聽雨階段說明人生的三重境界。方、蔣二人各從不同的角度對以前的同類創作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梢钥闯?,自然氣象在這些意境的營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語

莊子《知北游》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比祟愇拿魇肪褪遣粩鄬ψ匀缓腿f物發現的歷史,不僅要發現它們的運行規律,還要發現它們的審美價值,后者的發現往往要晚于前者。風、雨、雷、電、云、霧、霜、雪等自然氣象亙古長存,乃為天地之大美,但人類對其審美意蘊的發現卻是比較晚期的事情。這種大美一旦為人類所感知,就會為文學創作提供無窮盡的題材,正如清人所云:“節序同,景物同,而時有盛衰,境有苦樂,人心故自不同。以不同接所同,斯同亦不同,而詩文之用無窮焉?!雹偻瑫r還會提供無窮盡的創作靈感,因為“天地之大文,風云雨雷是也。風云雨雷變化不測,不可端倪,天地之至神也,即至文也?!雹谕ㄟ^大量的創作實踐,文學創作者不僅發現了自然氣象對創作的影響原理,并且通過具有群體審美意境的營造來傳達著民族情感和塑造著民族性格。本文通過對以上這些問題粗淺的探討,力圖從歷史角度整體上把握自然氣象與詩歌創作之間的關系,為自然氣象類詩歌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責任編輯:陸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