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授式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2011-03-20 16:54
文教資料 2011年31期
關鍵詞:講授法講授情境

周 健

(西華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講授式教學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中應用最廣泛。但在現實教學中往往過于注重教師的單方面講授,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往往被認為是“滿堂灌”“填鴨式”教學,而備受爭議和質疑。其實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能恰當運用講授式教學法,將會取得極佳的教學效果,大大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在中學歷史課堂中怎樣正確運用講授式教學法呢?這就是本文關注的問題,下面就這一問題做簡單的分析。

一、使講授具有科學性

對于講授的科學性最重要的是講授內容的科學性,一般的中學教師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只強調內容的全面性,而沒有抓住講授內容的重難點,一盤散沙,學生聽完后云里霧里,沒有頭緒??茖W地把握講授內容是課堂講授體現創新及藝術性的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教材是講授內容的核心和基礎,吃透教材是講授內容的基本要求?,F行的高中歷史新教材(人教版)中每章每節內容都有一定內在聯系,充分挖掘章與章、節與節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分析、比較、綜合,從而找出共性、異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只有掌握了教學的每一環節,在講授新課時,在全面理解和處理好教材的基礎上,才能恰當地指出重點、難點和中心問題,這些中心問題是整個理論體系的綱,是重點,往往又是難點。在弄懂教材的基礎上還應當系統地、整體地、靈活地把握教材,并把它們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通過教師的教學藝術有效地講述出來。其次要考慮講授的對象。講授內容的科學性固然重要,但這些知識還只是一種外在的客觀的存在,最終還要將知識傳輸給學生。中學生心理發展具有順序性和階段性,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年齡階段、認知能力、學習成績、學習興趣、課堂紀律、參與習慣等進行分析,正確處理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生活環境與學生學習的關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再次要注重講授語言的科學性,斯大林說:“語言既是交際的工具,同時又是社會斗爭和發展的工具?!蔽鞣缴鐣前选吧囝^”、“金錢”和“核彈”視為人類生存的三大“戰略武器”。所以說語言的科學運用在教學中是異常重要的。語言要求生動、形象、清晰、準確、簡練,道理清楚、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更具體地說,口頭表述良好的標準是:聲音洪亮、口齒清楚,語言標準,語速適中,語調起伏頓挫;內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主題鮮明,觀點正確,繁簡得當,首尾照應:用詞準確恰當,態度大方,姿勢端正,眼看聽眾(目光注視至倒數第二排同學的臉,可使全班同學感受到說話人的目光)。[1]

二、使講授具有形象性

形象性是講授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羅伯特·特拉弗斯在《教師——藝術表演家》一文中說:“教學是一個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它區別于其他任何表演藝術,這是由教師與那些觀看表演的人的關系所決定的?!庇捎跉v史本身具有一次性和過去性的特點,歷史現象無法重現,歷史過程也不可能再去實踐,因而人們對歷史內容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墒侨藗兺ㄟ^學習和思維可以間接感知和了解歷史內容。教師在講史實時要對講授內容進行加工,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變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要借助于語言、表情、動作、直觀實物、繪畫及音響等手段,借助“語言的直觀”功能,再造歷史形象,對講授內容進行形象描繪,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有的學者把教學的形象性稱為教學的表演性。這種講授表演當然要講求一定的規律性,特別是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站在特定學生的年齡階段采用不同的表演方法,也就是說采用學生可接受的方式。講授表演對教師具有最大的要求,教師表演的成功與否決定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劣,因此教師要注意衣著打扮、表情態度、身姿動作、實驗操作、口語板書等與課堂講授的緊密結合。教師在講述過程中要借助形象化的語言,通過比喻、修辭、類比等形式,把要講授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具體,使學生掌握要領,茅塞頓開,透徹理解,樹立對歷史的形象感知。在運用講授法時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教師要將講授與無聲的手勢語言結合起來,使講授的單調的語言符號形象化。當然形象化的知識還要與學生的積極的學習心向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促成知識的內化,因此教師要及時與學生進行目光交流,注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隨時調整自己的講授內容,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增強學習信心,從而使教學始終處于積極狀態。

三、創設情境,注重講授的啟發性

隨著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的日漸深入,單靠以前那種教師單向講授已經不能適應教學改革和時代發展的需要。探究式、合作式、啟發式等教學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確定講授內容和方法。為適應這一需求,教師在講授法中就要引入啟發式。這種方法既能控制課堂的秩序和進度,保證教學進度的順利如期完成,又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開發思維培養能力。講授的啟發性首先要在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之上,運用圖畫、音樂、表演等直觀藝術形式,或運用現實生活場景的美感,直接訴諸學生的感官,運用藝術手段的力度,優選現實生活場景的美感創設問題情境。在講授過程中,這種情境的創設,正適應了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且與他們的思維、想象能力相協調。一方面,情境中的色彩、音響、節奏、符號等一部分能夠直接被學生接受、吸收,然后學生會對這些特定的情境作出反應,這樣就增加了學生對將要學習內容的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優化的問題情境又將信息、教學內容鑲嵌在特定的情境中,它們之間是相互有機地聯系著的,構成了一個和諧的聯動運作的整體。

在學生進入情境后,運用啟發式的教學藝術,做到教師講解與學生的回答相結合,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當然在運用這種方法時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 “何時用”,二是“怎么用”。對于啟發,不是任何問題都可以作為啟發的內容,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和智力特征,選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不可直接獲得,但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學會的問題。要在先前創設的問題情境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興趣,帶領學生隨教師一步步啟發釋疑的講解,最后解決問題,在講解過程中要一步步啟發,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使啟發的每一步學生都能自己得出結論。每一階段的啟發都要恰到好處,不可啟而不發,又不可把答案完全拋給學生。

講授法與啟發式相互結合,掌握好啟發的技巧,并配合一定的問題情境,其教學效果必然顯著。

四、使講授具有趣味性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學習的最佳狀態就是對所學知識有極大的興趣,對未知的知識有想即刻獲得的渴望?,F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據試驗表明,學生喜歡在輕松愉快、無憂無慮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情緒是與學習效果成正比的。如果情緒好,愿意學,其大腦皮層就處于興奮狀態,腦子靈活,反應靈敏,求知欲旺盛,有利于激發學生思考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相反,如果情緒不好,學習環境枯燥乏味,就沒有學習興趣。如果學習有壓力,精神受壓抑,思想有負擔,就會產生心理成長延遲現象,使大腦皮層遲鈍,思想堵塞,影響接受知識信息,更談不上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了。[2]

因此,教師在運用講授法的過程中要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以愉快的心情掌握知識、發現真理、發展能力,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

教師要在講授式的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民主性。

在一般的課堂當中都是教師的講述一貫到底,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述內容。實踐證明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是不太令人滿意的?,F代教育思想認為:只有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才能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把教育活動視為自己真正樂意的生活。學生在有自主學習的心向的學習環境中,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就要求課堂具有民主性,改變原來一貫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教師的課堂講述應充分與學生展開交流,與學生互動,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探討問題。要敢于讓學生把不同的觀點暴露出來,哪怕錯了,只要有一點閃光的,就要及時抓住給予鼓勵。同學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也寬松了;表現欲強烈了,都愿意主動發言了。在這樣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學生不但不會感覺到學習的枯燥,反而會覺得越學越有趣,越學越想學。學生也會感受到老師的人格魅力,與他們之間距離是那樣的近,感情是那樣的融洽,從而深深地喜歡上老師。同時這種喜愛也會轉移到老師所教的課程中來。

2.幽默感。

B.莫向斯基在《愛因斯坦的教育》一文中說:“如果一個教師使自己周圍充滿了一片死氣沉沉的氣氛,那么一切都將在這種氣氛中凋零、枯萎。誰能把教學搞得生動有趣,誰才是一個善于教學的人?!保?]P43因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時時注意運用語言技巧,使語言富于幽默感,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幽默語言,會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用輕松幽默、詼諧風趣的表達去營造生動活潑的氣氛,就會給學生以廣闊的想象空間。一旦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去探索,獲得顯著的學習成效。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運用幽默的語言藝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3.注意聯系社會現實,引入生活實例。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特別要注意將歷史與社會生活相結合,使枯燥的歷史變得鮮活起來,使其具有生命力。這樣學生在學習時更能感受到歷史與自己聯系是緊密的、不可分割的,今天的現實生活就是明天的歷史,更能了解歷史的本質。這就做到將抽象的歷史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能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4.運用漫畫、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來講解抽象的理論。

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和枯燥,如果就事論事、以理析理,學生學起來就會感覺索然無味,不利于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如果教師能夠運用幽默、漫畫、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來對抽象的理論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就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而且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

五、使講授與教學直觀性相結合

教學過程就其本質來說,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知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就人類的一般認識過程而言,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思維到實踐”。[4]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教師確實不能一味地運用傳統的保守的講授法,要對其進行改革變通,使講授中融入教學直觀。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直觀的教學手段日益增多,日趨完善,如電影、投影儀、幻燈、錄像機、計算機教學(CAI)、電視、錄音機等,其特點是通過視覺、聽覺或視聽同時發揮作用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多感官刺激,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強化教學效果。當然這些電化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地位和作用,還要與教授法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使教學活動走上更高的層次。實踐證明這種講授中蘊含教學直觀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形式得體、反映深刻的手段,能靈活恰當地應用于課堂,可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鮮明、生動。與教師的教學語言相配合,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就更能增強效果,同時教師的教學藝術也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在課堂講授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模型、實物、多媒體器材等直觀、形象、生動的手段,選擇最佳時機,在最主要的關節上恰到好處地使用。這樣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功能,達到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結合,彌補語言文字表述的不足,又能使學生在多變的信息傳遞途徑中掌握知識,增強能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對于傳統的講授法來說只要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傳統講授法也面臨這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實踐、大膽創新、積極探索,使教授法能夠在歷史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鄧亦武,鄧厚平.芻議研究生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能力之培養[J].教學研究,VOL30,(5).

[2]蔣春鴻.中學歷史課堂的激趣教學[J].科技文匯,2010.08,(中旬刊).

[3]傅惠娟.教師口語藝術[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寧吉軍,呂宗社.有效控制講授環節全面提高教學質量[J].科教導刊,2010,11.

猜你喜歡
講授法講授情境
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
淺析講授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護患情境會話
思政課教學中如何做到講授“活”?
講授法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應用研究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注重有效講授 打造高效課堂
淺談數學課堂講授的時機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