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充分就業的思考

2011-03-20 16:54谷鳳艷
文教資料 2011年31期
關鍵詞:畢業生職業大學生

谷鳳艷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關于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充分就業的思考

谷鳳艷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凸顯,成為一個十分重要和嚴峻的問題,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新專業在國內的就業前景更是不容樂觀。本文從社會環境、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和大學生自身現狀等方面分析了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提出了推進就業工作的建議與對策。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 就業難 對策與建議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國之策。解決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問題是國家繁榮、社會穩定、高校和諧、個人幸福的根本保障,它與社會、高校、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大學生的就業率、就業力、就業質量是大學辦學水平的關鍵性指標。大學生的充分就業,既是大學生個體實現社會價值、追求最大化收入的理性預期,又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首要政策性目標,還是實現人力市場均衡發展的最佳狀態。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成為社會、高等教育界、政府關注的焦點問題。面對強大的就業壓力,社會工作專業作為一個比較年輕的專業和學科,畢業生就業狀況自然不容樂觀。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就業通道,在大學生畢業人數愈來愈多、就業困難的情況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滯銷”的局面凸顯。據統計,我國社工專業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不到30%,甚至有的學校該專業的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為零,大量專業人才學非所用。我校近幾年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中從事相關專業工作的學生屈指可數,一次性就業率不到80%,將考取相應專業的研究生計算在內,其專業對口率僅為30%—40%。

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確要求。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勢下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和重要課題。我從社會環境、專業發展現狀和大學生自身等方面探討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對口就業率低存在的原因,提出切實有效的建議和對策。

一、客觀分析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

我們認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就業難是“多因一果”。有社會環境因素,有個人因素,同時也有用人單位和高校的責任。

1.社會環境是造成社會工作專業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1)國家政策的支持滯后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

如今國內社工的發展遭遇尷尬的關鍵原因是專業化走在職業化前面,“先有專業,再有職業”。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工作專業作為一門學科引入國內,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基本國情使得社會工作專業化優先于職業化,社會工作者一直沒有名分和崗位,國家相應政策嚴重滯后,這是造成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提出了要建設一支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堅定了從事社會工作領域人士的信心。但整個社會從觀念到制度建設等各方面為社工職業化生存提供的大環境尚不具備。一方面,國家和政府對社會工作人才缺乏相應的崗位設置;另一方面,對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重視不夠,不同程度地存在社會工作待遇低,升遷機會少,崗位設置不明確,缺乏統一認定和具體標準等問題,導致優秀人才選不進、留不住。

(2)社會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知曉度和認同度低直接影響就業狀況。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新型的學科引進國內,社會對它的知曉和認同程度之低超出了想象。對于國內大部分人來說,社會工作是個十分陌生的東西。在招聘不得不面對專業限制的今天,許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會工作,何談招聘?與此同時,與社會工作專業密切相關NGO組織發展在國內發展舉步維艱,面對國外的NGO組織待遇明顯優越的情況,我們不得不面對和思考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對于我國的強烈沖擊。

(3)高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的錯位影響和制約學生就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社會工作的功能和作用逐漸被認可,政府也明確提出要建設一大批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與此相適應,高校紛紛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但也存在很少考慮地理位置、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專業師資隊伍缺乏而盲目擴招的現象。

擴招造成教學質量滑坡,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由于許多高校對這一新型專業的建設投入不夠,師資力量短缺和人均師資占有率下降,特別是生源的水準降低,加之專業教育過分注重“理念”,缺少專業實務訓練,致使對人才素質的培養不夠。許多高校的條件很難滿足社會工作要求的800小時的社會實踐,出現了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的傾向,對于專業實務其實并不專業,而且專業教育又缺乏對學生興趣的培養,直接影響畢業生在校的學習效果,從而直接影響到高校畢業生信譽度的降低和就業壓力的增大。

2.學生自身原因制約和影響其順利就業。

(1)缺乏學習目標,專業學習淺嘗輒止、眼高手低。

高等教育研究學者熊丙奇教授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本身確實需要改革?!艾F在50%以上的大學生將精力主要用在外語學習上,考四、六級,考GRE,考托福,考雅思,等等。相反,他們對專業課投入的精力卻很少。另外,現在大學開設的很多課都不是學生想學的專業知識,而是規定學、要求學的課程”。許多社會工作專業的同學選擇此專業的初衷并非出于對專業的興趣愛好,面對強大就業壓力和較高社會期望,紛紛投身考證大軍,試圖增加就業砝碼,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其他的學習中,進一步影響了專業學習和發展。

(2)就業觀念有待轉變。

①成就動機水平高,但害怕面對現實。大學生有強烈的成就感,在擇業中大學生的追求和憧憬更為強烈,有著希望成功和報效社會的強烈傾向。他們愿意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力量,有較高的抱負水平?,F實卻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②擇業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競爭力。實現自身價值愿望強,但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重視自身價值,追求自我實現,愿意根據自己的專業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到他們認為能實現自己“價值”的單位去??墒?,他們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現實中不愿到艱苦的地方、到邊遠山區、到基層去。大學生想走捷徑,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風順。他們雖然也愿為國家繁榮富強作貢獻,卻過分強調自我價值;有實現自身價值的雄心壯志,但對吃苦耐勞恐懼,沒有充分做好艱苦奮斗、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產生恐懼和彷徨,形成強烈的心理矛盾。

二、推進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充分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全面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在組織領導上給予重視、優惠政策上給予傾斜、物質條件上給予保障,按照專業化、職業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要求,扎實提高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切實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

1.國家要落實相關政策,增強相應的崗位設置和職業規范。

(1)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機制。政府通過支持性介入,設置就業崗位,依靠制度和機制保障,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環境和就業條件,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根據實際需要,建立包括職業資格、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從業規范、登記管理、人才選拔等在內的一系列制度,出臺崗位開發與設置、人才使用與管理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探索設置合理的薪酬標準,真正體現社會工作人才的價值。

(2)建立健全激勵評價機制。

①推行職業評價。切實貫徹落實人事部、民政部聯合發布的《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全面實施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

②科學設置崗位。各級黨政機關要加快職能轉變,充實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配備社會工作人才。

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適應和諧社會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1)以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為導向,科學調整和合理設置學科專業,繼續推進教學改革。

①以學生就業創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調整與合理設置專業。調整設置學科專業時,既要認真分析未來社會人才需求變化,又要考慮當前學生能否適用并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還要考慮“供求平衡”,達到培養的人才與市場經濟、社會需求匹配。

②以就業、創業與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新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要推出既符合教學規律又不脫離學生就業、創業與市場經濟需求相一致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而 “在教學方法上要排除人為的、專橫的壓制和灌輸,強調自主、自發的學習生活”(盧梭語)。同時,要深化現代化教學手段,推進民主教育和啟發式教學,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在學科知識滲透中漸漸提高綜合能力,強化學生就業力。

(2)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大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①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確定職業理想,指導規劃大學生活,設計職業生涯。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職業,社會工作者除應具備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法學等多學科綜合知識,應熟悉與社會工作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知識,具備平等、尊重、民主、接納、誠信、助人自助等專業價值理念。

②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著力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發揮,創業能力得到發展。

③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著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發展,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使他們具有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愿望和堅定的事業心,為其將來畢業就業塑造核心競爭力。

3.完善就業服務指導體系,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這不僅僅是一種教育形勢的替換,更重要的是一種思想觀念的變化。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形勢下,推進大學生就業已不再是一項臨時性、階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應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設計到學校工作各個環節。因此,我們應加強和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的指導,逐步把就業指導納入日常教育內容之中,建立起完善合理的工作體系,并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

(1)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

通過開展職業能力、職業傾向、職業適應性測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①樹立勇于面對競爭的觀念。在就業競爭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誠實守信,憑自身的競爭實力并運用恰當的競爭技巧去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要保持良好的競爭心態,把挫折看成是鍛煉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

②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

③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正確信念。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大學畢業生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否則將會被職業無情地淘汰。

④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價值觀。要把奉獻社會和實現自身價值結合起來,樹立目標遠大、動機高尚的擇業觀念,排除自私自利、目光狹隘的擇業動機和傾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2)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學生進大學的第一天就開始系統地展開工作:一年級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和正確的定位;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地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初步完成從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同時,還要提高就業服務質量,健全就業信息服務網絡,逐步建立與用人單位人事部門、各省地市人事部門電腦聯網,實現信息共享的目標。

本文系淮北師范大學教研項目《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畢業生職業大學生
9歲的高中畢業生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最“叛逆”的畢業生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