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大學生“軟實力”培養 提升就業競爭力

2011-05-03 02:26薛剛
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 2011年6期
關鍵詞:軟實力就業大學生

薛剛

摘 要:隨著就業門檻的升高,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注重考察畢業生的綜合實力,既有“硬實力”,也有“軟實力”。目前大學教育往往只注重“硬實力”培養,而忽視“軟實力”的培養,造成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不強。因此,加強大學生“軟實力”培養,正在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大學生;軟實力;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03-0163-02

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630萬人,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可想而知。畢業生要想順利就業,必須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不僅包括學歷、技能、經驗、證書等硬實力的要求,也包含了人際交往、職業素養、團隊精神、創新素質、誠信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軟實力的要求。然而現實中大學生十分注重視自身“硬實力”的提高,而忽視“軟實力”的培養,因此,開展如何提高其“軟實力”提高就業競爭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軟實力”的概念及內涵

“軟實力”概念是由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的。1990年,他在《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一書中,最早明確提出并闡述了“軟實力”的概念。2004年,他又在《軟實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書中,對這個概念進行了補充。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即通過吸引,而不是以強迫或收買為手段來達到目的的能力。[1]

在我國,最早使用“軟實力”概念的是王滬寧教授。1993年,他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了《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實力》一文,文章對“軟實力”的特點和重要性進行了闡述:“把文化看作一種軟實力,是當今國際政治中的嶄新概念。人們已經把政治體系、民族士氣、民族文化、經濟體制、歷史發展、科學技術、意識形態等因素看作是構成國家權力的屬性……”[2]

這以后,軟實力問題在我國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來自于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學者都將軟實力理論引入到各自的研究領域當中,并進而提出了更多的見解。

國內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徐小平老師的報告中曾說過:什么是軟實力,是學習,考試,拿學位之外的一切應對生活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分類為:找工作的能力,職業發展的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遼寧工學院劉剛2007年2月在《希望月報》發表的《大學應加強學生“軟能力”的培養》一文中指出: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由多方面因素組成的,既有“硬能力”,也有“軟能力”。所謂“硬能力”,是指知識、經驗、技能等比容易評估的素質,有量化的標準;所謂“軟能力”,是指團隊精神、工作態度、職業道德、職業操守、創新能力和為人處世能力不太容易評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養。[3]

二、“軟實力”成為大學生就業的必備素質

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選拔人才時注重考察畢業生的“軟實力”。據上海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一項題為“大學畢業生哪些素質被用人單位看重”的探底調查顯示:責任意識(77.8%)、敬業精神(71.3%)和團隊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單位非常重視各項指標中位居前三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曾面向企業開展過一項調,參與調查的55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50%表示希員工有團隊合作精神,37%表示要有責任感,30%表示要有創能力,20%表示喜歡招聘“自信”的人,60%強調要有誠實的品質??v觀國內外,現在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更注重應聘者的“軟實力”。

三、高校加強大學生就業“軟實力”培養的途徑探析

(一)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軟實力”培養機制

“軟實力”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大學生實現順利就業的前提。高校要以就業市場的需求為導向,樹立以學生得全面發展為要求,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硬實力”穩固發展的同時,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軟實力”的培養的科學體系,培養與用人單位零距離的各類實用人才。

1、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軟實力”培養的科學體系

(1)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軟實力”培養體系。在校內,高校各部門要改變目前重“硬實力”輕“軟實力”的局面。首先,學校應在結合專業發展、學生成才、社會用人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制定大學生“軟實力”的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其次,學校應建立多部門參與和配合的組織機構,齊抓共管。如:教務處抓教學質量的同時注重在教學計劃中加大提高學生軟實力的課程內容,學工部在抓第二課堂的各項活動中要與教務處及其他各部門積極配合,形成一個對學生“軟實力”培養的整合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大學生零距離適應社會成為可能。在校外,學校各專業相關的單位應積極與校外單位部門接洽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和實踐基地,以形成學生“軟實力”培養的長效機制。[4]極大地提高學生“零距離”接觸社會、適應社會和融入社會的就業競爭能力。

(2)建立大學生“軟實力”考核機制。高校應把學生“軟實力”作為素質考核的指標加以細化,加大“軟實力”評價在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權重。高??擅鹘W校主導、用人單位支持、大學生參與的“軟實力”考核機制,同時把學生軟實力培養的要求寫進學校學位授予條例,與學位掛鉤,按學期、學年進行考核,畢業時進行最終評定,凡學生“軟實力”的學分低于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最低能力學分者,不授學位。

2、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全方位促進大學生就業“軟實力”提升

“軟實力”是大學生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隱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為大學生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競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校園文化作為一所學校價值觀念和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對大學生“軟實力”的提升起到了激勵、熏陶、引導和示范的積極作用。濟寧醫學院近年來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軟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畢業生連續三年就業率達到95%以上。特別是護理學院培養的男護生,就業率達到100%。

學校每年舉辦大學生科技文化節,開展“挑戰杯”科技競賽、創業設計大賽、護士技能大賽、誠信教育演講比賽、舉辦模擬求職大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提升。近年,學生在國家和山東省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創業設計大賽及其他比賽中獲得獎項五十余項。護理學院2003級8名學生在2007年12月濟寧市衛生局舉辦的護士技能大賽中獲團體三等獎。

(二)積極鼓勵學生注重自身“軟實力”的提高

不論何種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軟實力”的提高,更是要靠生活和學習中的日常積累。因此,要鼓勵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個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提升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磨礪自己,不斷培養增強自身的創新意識、集體觀念、團隊意識、吃苦精神、誠信品質,以積極的心態應對挑戰。

(三)發揮家庭在學生“軟實力”培養中的作用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是一句民間俗語。雖然這俗語帶有預測性,難于準確判斷一個人,但它說明孩提時代包括整個未成年階段一至十八歲,是人生成長、定格的關鍵時期,也是提高人生“軟實力”的重要時期,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在人生的成長過程,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的優劣,父母品行的好壞,是“克隆”下一代是否能夠“青出于藍勝于藍”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是取決定性作用的。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重視孩子人際交往、職業素養、團隊精神、創新素質、誠信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大學生“軟實力”的提高需要政府、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支持和幫助

在提升大學生“軟實力”的過程中,還需要政府、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支持和幫助。如政府教育部門、學校與用人單位聯合起來,舉辦招聘模擬大賽,為大學生提供職前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由此讓更多的學生找到自身不足,及時調整心態,正視自身素質和積極鍛煉自身能力。

大學生在校期間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嚴格的考試、考核措施,讓他們具備了較好的專業知識、技能等“硬實力”,相比較而言,“軟實力”的提升尚屬他們的軟肋。為此,我們希望大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學好專業知識,要有意識地及早從日常點滴小事做起,努力培養、鍛煉自己的“軟實力”;也需要高校在日常教學當中,以及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用適當方式將“軟實力”內容融會進去,使大學生在求職時未雨綢繆,不再為“軟實力”所累,這也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2]王樹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北京軟實力與相關優勢產業發展項目編號:06AaJG005.

[3]劉剛.大學應加強學生“軟能力”的培養[N].希望月報,2007,(2).

[4]肖云,孫曉錦.試析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研究[N].

猜你喜歡
軟實力就業大學生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力
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面試技能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